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美丽诗词选集共享六篇_选录.docx
-
资源ID:68643776
资源大小:18.89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美丽诗词选集共享六篇_选录.docx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美丽诗词选集共享六篇_选录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 新声:新歌曲。 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悲伤之情。纷杂乐舞与思乡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其二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一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绽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经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简单唤起剧烈感受。既然是“换新声”,应当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由于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这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殊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久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抑扬。“听不尽”三个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边愁”既是久戍思归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一面,未必非常全面。 这首诗前面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个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场面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莽莽苍苍景象:古老宏伟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乡愁,立功边塞雄心和对于现实忧怨,或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爱,等等。 读者或许会感到,在前面三句中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进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由于情不行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思想感情,征戍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这首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一笔也是不容轻忽。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美丽诗词选集【篇二】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终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白话译文】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非常紧急,接到战报后快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绽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特别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假如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斗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王昌龄从军行组诗第五首,应当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胜利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示意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削减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似乎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绽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进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由于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示意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成功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假如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斗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特长。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精彩。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会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会、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当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美丽诗词选集【篇三】 王昌龄长歌行原文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美丽诗词选集【篇四】 秋兴(:王昌龄)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秋兴的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3首。 【原文】 秋兴 :唐·王昌龄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解释】 门馆:馆舍。肃肃:清静冷落的样子。 延古意:引发起思古之幽情。 营:经营,谋求。 刈黍:收割庄稼。指躬耕。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美丽诗词选集【篇五】 王昌龄途中作原文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 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 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美丽诗词选集【篇六】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文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由于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家乡。这很惊奇。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仆人公回望的家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会: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会为抒情仆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会即因后一种误会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呈现的宽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宽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俯视,一个概括。之所以特殊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斗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备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出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骄傲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明显有转折,二句形成鲜亮对比。“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斗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斗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决、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斗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