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 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平均数教案 新人教版(共3页DOC).doc
最新资料推荐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2.感知课题。(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52÷4=13(个)。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三、知识应用1.判断。(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2.选择。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2017年小明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表时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用水量16吨24吨36吨27吨A.(16+24+36+27)÷365B.(16+24+36+27)÷12C.(16+24+36+27)÷4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或先合再分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此来寻找求平均数的方法。不过,这样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对平均数的概念感觉还非常模糊。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存在,这样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就逐渐清晰了起来。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2022年3月27日星期日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