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doc12)iuvr.docx
中瑞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 本文分析研究了瑞士银行业。瑞士银行系统是众多种类银行并存,混业经营的体系。通过实证,作者有证据表明,中小银行规模经济而超级大银行未必规模经济。因此,中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关注规模经济和混业经营。 当今世界,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不断突破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界限。随着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机构的规模和结构问题日显突出。中国曾经效仿美国在80年代后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营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出现了四大国有银行,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和城市城市信用社,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企业并存的金融层次和结构。然而,世界金融的潮流却指向了结构性重组和混业发展的方向,美国的 Gramm-Leach-Bliley法案,使得全美商业银行可以突破长久以来的限制,商业银行正在广泛地深入证券和保险的领域,其中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并购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领域扩张对于利润和费用的影响,这是中国银行改革实践中业已预见其意义但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欧洲银行业有着悠久的混业传统,商业银行涉足的领域广泛。而且随着欧洲二号银行法令(ESBD)和投资业务法令(DIS)的实施,随着今年来欧洲银行盛行的兼并和重组,欧洲的超级全能银行在欧洲银行体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所以,对于欧洲银行业的观察,可以使我们认清金融混业的发展,借鉴制度的新架构,测量各种潜在的损失和收益,从而给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创新提供参考。 这种分析,以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为本位的,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瑞士银行业作为分析的样本。瑞士金融业不仅声誉卓著,发展健全稳定,本身信息透明充分,而且有着悠久的全能银行传统,兼并和重组又具有充分的典型性。 一、 当前瑞士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1、瑞士银行业概况 瑞士商业银行系统是典型的全能型银行系统。同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一样,瑞士联邦法律对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没有过多的区分和限制。银行类的金融机构都可以进行各种金融活动,有如借贷,证券业务,资产管理等。当然,商业银行仍然必须遵守诸如资本充足,流动性等要求以防范风险。 我们把瑞士银行按照涉足的金融活动和规模不同划分为十个种类。在瑞士,真正的全能银行同专门的借贷性质的商业银行,同专门从事金融市场业务的“银行”并存。瑞士主要的银行种类包括是:大型银行,州立银行,地区储蓄银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银行,证券交易银行,私人银行,外国银行,乡村银行(Raiffeisenkassen Bank in rural areas)和其他银行。下面对各类银行作简要说明。 2、瑞士各种银行的不同业务重点和基本规模 大型银行数目很少,却是国内金融市场的主体,涉足广泛,传统的银行业和现代银行业无所不包,同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业举足轻重。州银行是由地方政府出资的国有银行,有着政府信用担保。不同州银行涉足的领域差别很大,小型的州立银行,主要通过国内信贷业务盈利,而大型州银行主要通过提供各种金融市场服务赢利。地区储蓄银行以本地区抵押贷款作为资产的主体,业务局限在很小的地域内的信贷。乡村银行是一种特殊的坐落在乡村的金融机构,他们开展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活动。单个的信用合作社同一个类似乡村银行的中央监理机构相联系,1000余家小型的银行结成整体。 商业银行既经营工商业信贷,又涉及一些金融市场业务,从总体上来看是中等规模的银行。证券交易银行是小规模的,从事证券的自营、经纪等业务的投资银行。消费信贷银行规模同样不大,主要是提供个人耐用消费品信贷业务。外国银行是法律所规定的,非瑞士人所持有的,但受瑞士联邦法律所约束的银行。外国银行的规模和业务也千差万别,有些是综合全能银行,有些从事传统借贷业务。其他银行是由于从事业务过于庞杂,无法归于任何种类之中。私人银行是非公司制法人,其业主个人对所有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主要从事证券经营。因此,他们可以不接受瑞士银行监管法律中的大部分条文。因为乡村银行和私人银行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和其他的种类的银行不相同,所以他们一般被排除在对银行业的分析之外。 3、瑞士银行业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重大变化 根据瑞士中央银行所积累的统计资料,90年代瑞士银行业存在两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传统的借贷业务在银行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金融市场操作的重要性稳步提升。利息收入在银行业收入中在1990年占总收入的86%,但是在1999年,利息收入仅占到总收入的63%。与此同时,证券业的收入由1990年总收入的11%上升到1999年的26%。银行的盈利面上也有相似的趋势:1990年,净利息收益等于金融市场业务的手续费和收益的102%,但是在1999年,这个比率下降到48%。 二是银行数目减少,规模扩大,并购成风。由于1990年到1995年经济的萧条和市场不景气,银行损失准备从1990占总资产0.56%上升到占1995年占总资产的1%,全瑞士1990年银行数为495家,1999年为372家。平均的银行资产规模从1990年的22.6亿瑞士法郎上升为60.29亿瑞士法郎。在萧条期,地区和州立银行的损失相对严重,大量的资产成为了不良贷款,偿付能力下降。混业经营的大银行因为金融市场的丰厚回报,损失相对较低。所以,大商业银行依靠稳定的利润,并购了一些陷入了困境中的中型银行。从统计数据上,地区性储蓄银行数目由204下降到了127,州立的银行数目从29下降到了25,而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以其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计算,从48%上升到了55%。 瑞士的宏观经济状况在1995年之后好转,市场的回报率稳定而缓慢地上升,银行业的整合却仍在继续进行。1995年到1997年,瑞士银行总数从413家下降到了372家。其中,地区性银行数目从127家下降到了106家。外资银行的数目由141家下降到123家,而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从55%上升到了67%,州立银行从19.8%下降到了13.2%,地区银行由5.5%下降到了3.3%。 毫无疑问,这种银行购并的趋势代表了较小的,主营传统借贷业务的州立和地区性的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下降了,大型的全能银行的地位日益提高。90年代的前半期,这种趋势是由于经济的萧条和地区性商业银行金融状况的恶化。但是1995年之后宏观经济转暖,地区和州立的银行也并不再面临累累的危机和坏账,这种持续的购并趋势有待继续的研究。 二对于瑞士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 根据Bertrend Rime, Kevin J Stioth规模经济参数RSE(ray scale economies), 经济规模扩张参数EPSCE(expansion path scale economies),经济规模折减参数EPSUB(expansion path subadditivity)测定评估瑞士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结论如表1 表1:瑞士银行业规模经济指标评价 1996年到1999年 级别 资产规模 百万瑞郎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C/A 1 A<100 5.94 5.32 5.59 4.55 2 2003 2004 5005 15006 10000RSE 1 A<100 0.470 0.498 0.552 0.584 2 2003 2004 5005 15006 10000EPSCE 1 A<100 2 2003 2004 5005 15006 10000EPSUB 1 A<100 0.116 0.004 -0.002 0.001 2 2003 2004 5005 15006 10000资料来源: Banque nationale suisse ,2000 ,Les Banques Suisses.Direction de la Statistique ,Zurich 其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如下: l C/A 是增长一个单位的产出所耗费的可变成本乘100。 l RSE是衡量规模投入增长关于产出的弹性。显然存在如果RSE1,投入同比例小于产出,规模经济。如果RSE1,规模不经济。 l EPSCE则是考虑到大规模的银行和小规模银行再产出结构上的差异而对RSE作的修正,假设小银行A将按比例沿指定的路径上升到大银行B的投入关于产出弹性。显然存在EPSCE1,规模经济,EPSCE1,规模不经济。 l EPSUB用来衡量一种假定情况。假设大银行B被人为地拆分为两个小银行A, D时,如果小银行A, D地总产出较B 没有发生变化,A, D和B的成本开支变动差。 显然,EPSUB0,两个小银行的成本开支小于拆分前的大银行,规模不经济。如果EPSUB0,两个小银行的成本开支大于拆分前的大银行,规模经济。 相关参数的定义具体如下: RSE=d ln C(W,Y,Z)/d ln Y EPSCE=d lnC(W,YB,ZB)/d lnY×(YB-YA)/YB ×C(W,YB,ZB)-C(W,YA,ZB)/C(W,YB,ZB) EPSUB= C(W,YA,Z)+C(W,YD,Z)-C(W,YB ,Z) 其中,W是投入的价格Y是产出量Z是固定的净投入或者固定的净产出C是可变成本。具体数学推求请参考相关文章。 对上述统计表格分析可以发现有趣的结论: l 根据最简单的C/A统计指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规模经济在瑞士银行业中的巨大威力,最小规模的银行显然为之承受着最大规模的成本,而最大规模的银行平均成本最低。 l 根据高级的RSE, EPSCE统计指标来衡量,可以发现如下现象:中小规模银行实现了规模经济。相反,大型银行特别是国际知名的超级银行,反而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现象。故而我们得出结论:规模经济的状况只有在银行规模不大的时候成立。 解释原因:超大银行过于松散、过于庞大,各大业务部门联系反而不如中小银行密切,资源共享在技术上、制度上、地理上反而难以实现,造成营运成本上升,反而规模不经济。 l 根据 EPSUB的测算统计指标,结果表明:表明多元经营对于中小银行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大型银行不利。 解释原因:中小银行管辖区域比较小,在小区域内企业、个人的消费心理、投资模式比较一致,有利于中小银行开发统一的商业模式,来低成本地进行多元业务。相反,超大银行地域分布全球,全球企业、个人的消费心理、投资模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不能开发统一的商业模式,多元经营必须众多不同的商业模式,管理成本特别是风险管理成本由于制度不一而迅速上长,营运成本上升,反而规模不经济。 l 同时,我们注意到,参数年度变动也不小,尤其以EPSUB 为甚。变化表明:随着宏观金融形势的好转,银行业不一定向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 解释原因:中小银行对经济好转的灵敏度高于大银行. 三 瑞士银行业的现实经营特征总结。 1、银行资本集中,业务全能化 瑞士银行业的资本主要集中在四个超级银行中。四家银行是瑞士金融业的支柱,并作为全球的大银行,参与国际金融的竞争。从地区上,银行资本集中于苏黎世和日内瓦两大城市。业务上,瑞士银行是典型欧洲全能的银行,不是国内意义上商业银行,经营诸如中长期的贷款,证券经纪业务,外汇买卖业务,贵金属业务,房地产业务等,满足了客户多样话的要求。 2、银行国际化程度高,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外国银行云集。 瑞士银行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开展同业资金的拆放,参与国际银团项目融资,国际证券的买卖。同时,瑞士拥有苏黎世等国际金融中心。再者,瑞士政局稳定,金融发达,货币坚挺,外国银行大量进入设立合资或者独资金融公司。 3、银行业法制健全,技术先进。 瑞士银行制度本身的发展,就是银行法制的发展。1874年瑞士联邦宪法对银行初步立法,其后颁布了包括了最为重要的国家银行法在内的518条法案,管理严密。同时瑞士拥有瑞士银行委员会,中央银行,瑞士银行联合会的共同监督体系,权责明确。在技术上,瑞士银行的电子化已经相当完善。 4、四大超级银行规模未必合理,中小型银行面临经营上的困难,重组和并购盛行。 对于超级大银行,我们不能够认同规模经济的说法。综合业务和力求并购的这些金融集团,平均成本可能是随规模上升而递增的。 我们无从解释州银行和地区银行业的退步,因为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以传统银行业务为经营方向的中型规模银行在成本和利润上由任何不利之处。可行的解释应该是,传统银行业务的预期收益率不如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业务,大型全能银行混业经营,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获得的利润构成了其主要利润来源。随着技术和金融手段的发展,以及大型银行规模既定时本身的抵抗风险能力大,从而使之从事更能获取利润的金融市场业务。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各地打造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公司的做法未必可以减少开支,但可以开拓新的金融创新领域。这种趋势的结果表明了金融业的剧烈竞争,某些成功的商业银行将更为成功,但是另一些银行都将在适应环境上出现障碍,这种趋势与银行是否规模经济没有多大的关系。 四、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1、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结构和规模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是超级银行,排名都在世界银行前100名之内,他们是市场上的垄断力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小得多,但是仍不失为比较大型的银行。这两者经营的损失,即使从已经公布的来看,是面临着巨大风险的。但是由于国家信用的支持,也由于其他投融资渠道的缺失等制度原因,在分业得环境下,他们积极谋求金融市场业务的突破,利润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类似于州立和地区银行,他们的经营也处在不利的境地,不仅资产的质量同样堪忧,而且规模和业务也不占优势。另外,也存在着小型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 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大体如表2: 表2:1999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 单位,亿元人民币 存款余额 占比 贷款余额 占比 总资产 占比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69325.0 63.73 57456.2 61.3 89270.5 72.44 股份制的商业银行 8512.2 7.83 5848.2 6.24 14612.4 11.86 城市商业银行 4387.4 4.03 2704.0 2.88 4516.8 3.67 外资银行 431.6 0.40 1782 1.90 2638.67 2.14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金融年鉴 我们可以利用徐传堪等于2002年利用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基础上按“中介法”建立成本模型,计算的中国商业银行的成本规模弹性系数E。 E1规模不经济E1规模经济。 表3: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 E 1997 1998 1999 2000 工商银行 1.126753 1.038867 0.931512 0.995059 建设银行 0.848419 0.968174 0.928174 农业银行 0.845809 0.992265 0.964106 0.967399 中国银行 0.979798 0.929517 0.927862 1.102968 兴业银行 0.861008 0.856627 0.839702 0.758695 广东发展银行 0.819267 0.699766 0.708812 1.051593 华夏银行 0.768153 0.800349 0.946483 0.678256 浦东发展银行 0.904669 0.817767 0.787578 0.894964 深圳发展银行 0.841083 0.840384 0.812029 0.799558 招商银行 0.790227 0.7734 0.719811 0.793518 光大银行 0.76602 0.733639 0.87486 0.800202 民生银行 0.809749 0.771285 0.807031 0.69486 中信银行 0.892236 0.726721 0.821059 交通银行 0.920362 0.952449 0.920805 0.707307 2、瑞士银行发展分析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通过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简单结构认识和规模分析,对照以瑞士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特别是混业的全能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中各规模银行权重差异很大。但是我国的金融在总体发展趋势上和世界无差异,总体的发展目标也是和国际主流金融业合流。因此,在全面的金融改革的形式下,作者对中国银行业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1)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容许并鼓励向欧洲银行业学习,走多元化和混业经营的道路。 金融行业的标准本身就是相对不稳定的,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资产专用性,技术和规模的限制,加强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多元化和混业经营成为了中国金融机构的重要选择。而且正如前面所提到那样,世界金融业并不是在强化分业壁垒,而是朝着类似欧洲银行体系的金融混业方向大步迈进,国内的分业体系在同国际金融集团的竞争中,风险和收益不对称。金融从分业到混业的过程,是打破传统的行业分工,重新配置金融功能的过程。在微观上表现为金融企业的兼并,联合和拓展,在实践上,我国金融界“光大”、“平安”、“招商”等金融集团已经作出了大胆尝试。在宏观上,金融分业到混业又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在实践上,我国的金融监管却还不能适应多元经营混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微观经营主体的金融创新和深化的欲望。所以,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在法律和政策上给予混业经营以空间,修改商业银行法,制定类似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对金融混业予以肯定的法规。 (2)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各自特点,合理利用规模经济开展购并、重组等方式,扩充各类金融资源,壮大业务,提高利润。 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规模化和多元化的优点。 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通常缺乏规模优势,海外业务基本没有,可以扩大规模,扩张业务,可以使银行的利润上升,加强我国的金融竞争力。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果规模增长,明显有内部组织成本的增长将超过节约的交易成本。四大行机构庞大,人员众多,管理困难,许多分支机构处在亏损状态,重视数量发展而轻视质量进步,利用国家扶持和巨大的资产规模,经营效率不高。所以,国有四大银行可以引进多元的产权结构,优化管理,提升人才素质,使他的巨大资产规模和规模收益相匹配,而不是盲目扩大资产规模,进行金融市场操作。 城市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并入更有实力的金融集团,或者突破地域限制,结成统一的城市商业银行联盟。另外可以发挥小数额存贷款上的优势,解决地方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3)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给金融业更为宽松的监管空间。 我国目前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理的模式从基础上已经不适应金融混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业务交叉,衍生金融工具,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不断地增加监管的难度和协调成本,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业也逐步走向统一监管的模式,分业监管已经被全球73个主要国家中的53.4%淘汰。当然金融体系需要防范风险,有步骤地进行改革,那么现有的监管体制也可以审慎加强相互的合作。金融改革从根本上是金融制度的市场化,可以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放宽监管的手段。除了前述的法制建设和鼓励混业外,主要是明确和强化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风险监管职能,对市场准入、业务模式、机构设立进一步放开,支持我国金融企业开发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建设良好的信用体系,消除金融创新的系统性风险,为微观的金融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观政策保证。 (4)提高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加速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合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五年内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不可变的事实。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中国的金融业在深化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规避法律壁垒,节约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国际金融集团热衷于参股优质的中国金融企业,待熟悉中国市场状况后再行直接进入,事实上造就了我国金融体系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外国银行竞争时存在了更多选择。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中国金融业卷入国际金融之中,当然加大了中国金融发展的风险,但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更为广大的市场拓展利润,选择资产,改进技术,达到规模最优。而且,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国为了经济的相对稳定维持封闭的金融市场,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难度和机会成本,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卷入世界经济,可以说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改革只存在时间表的问题。所以,我国银行业可以同时发展产权多元的金融机构,提高国外金融公司持有中国金融企业股份比例的上限,推进中国金融企业到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接受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监管,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规范运作,吸引国外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给全面的金融改革以外生刺激,化解改革中的内生阻力。同时,对于中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也是在国际金融集团的参与下金融混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