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01).doc

    • 资源ID:68719059       资源大小:121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01).doc

    广州中医药大学 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姓 名刘家豪院、所第一临床医学院学号20151550942导师姓名李南夷专 业中医内科学研究方向脉结病拟定学位论文题目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古今文献整理研究本研究题目是否属导师课题的一部分?如果是的话,属哪一部分?并注明该课题名称、编号、经费来源 国家计委,科委项目/国家经贸委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省(自治区、直辖市)专案 ( ) 学校级项目 ( ) 国际合作项目/与港、澳、台合作项目( ) 导师课题 ( ) 自选课题 ( ) 其它 ( )学位论文的类型()1 基础研究( )2 应用基础( )3 应用研究( )4 其 他( )一、选题依据(包括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并附参考文献):目的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疔有多种治疔方法,以辩证论治的治疔都有取得好的治疔效果,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了多种活血化瘀药有抗动脉硬化作用。脉结病自古代时就有的病,古籍文献里纪录了关于脉结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但是现今西医的发展之下,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理现象,从古籍里找不到此病名,因此,将古今文献内容中找出收集关于脉结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论述,整理古今中医对脉结病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法展及观点,为往后中医提供研究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之用药参考及治法用。意义结医家正眼 中说 结属阴寒,亦由凝积。伤寒论 中说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造成结的有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制,吸烟,疲劳过度,晚睡等内外因素引起,久而久之,身体任一部位则开始产生结。结病人体因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结的产生,正气开始耗损,气血运行不畅,结凝积扩大,五脏虚衰,生化能力低下, 脏腑的调控及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机能低下导致自体毁损的病理改变,而气血津液壅滞是主要结病发生的原因。结病临床表现为局部闷、胀、麻、痛为主的病证,非独立的疾病,类似综合症,所引发的相关疾病有痹症、肿瘤、中风、胸痹心痛、消渴、便血、水肿、痈疽、等。基本特征都有炎症、增殖、结构破坏与功能障碍。特点:结属有形,性质偏实,但在整个病程中本虚起着重要的作用,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虚实夹杂,气血痰毒互结难分。 基本治法以解结法与散结法。并根据发病部位以辨病辨证论治同时注重多方法多途径多靶点及长期综合治疗。解结法有:针、刺、灸、熨、推拿、手术散结法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化痰蠲饮、清热解毒、益气补血、散寒行气、等等脉结病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脉管必停留而瘀”。先天赋禀不足,脉络虚弱,易受外邪侵袭,以致气血津液运行不利,化湿成痰,气滞血瘀,痰、瘀、外邪与脉络相搏结,久则成为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先天不足,年老体衰,外邪侵袭等内外因素,而其主要病机可归纳为虚、痰、瘀、毒14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文献中没有明确的命名中医对动脉硬化的认识是从近代才开始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内膜脂质条纹沉积,纤维斑块的形成,血管弹性减退,血管道逐渐狭窄而导致血液流动异常,因此常将其归属为瘀证、痰证、脉痹范围。医学正传说:“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五脏功能失调,水谷难以化生精微,聚而为痰,渗入血脉,凝为痰浊。而现代研究认为血中之“痰浊”的病理实质多反映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而高血脂和高凝状态正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进一步表明了痰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而“瘀”是气血运行失常的基本病理改变。瘀滞内结、血液离经、血液污秽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阻络,损伤脉络,脉道狭窄最终可导致疾病的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凝症、高脂血症、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等都与中医“血瘀”病理呈一致性变化。毒邪是因毒而成痰成瘀,亦可由痰瘀化毒,这毒、痰、瘀三者相互促生,形成恶性循环。它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是本病迁延不愈、变证丛生的关键因素。中医学认为血脉艰涩,瘀滞日久,则为“败血”、“污血”,邪为之甚,蕴久生热酿毒,“毒邪最易腐筋伤脉”,这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溃烂、糜烂,炎症细胞浸润、出血等系列病理改变有相通之处。2而毒邪有因六淫之邪侵袭入里,蕴积伤及脏腑,此即外袭之毒致病,各种致病微生物均可内涵其中;又有因气血逆乱、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的内生之毒。2所谓内生毒邪,主要来源于体内不需要或有害于健康的物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毒”在体内的存在直接相关。痰瘀是为“常”,毒是为“变”,因痰瘀化毒、因毒致变是导致斑块不稳定进而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关键因素。在机体脏腑虚损、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利的基础上,加之痰、瘀、毒的相互作用,终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对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以辩证论治去使用中药医治,效果、安全性与西医比较下,相对占优势,所以中医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对古今文献的整理是很重要的,可做为研究参考。理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十分复杂,目前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先天不足,年老体衰,外邪侵袭等相关,最终形成毒痰瘀三者互结。法治疗上多采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以治其本,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食化痰、通脉化浊、清热解毒治其标。方目前有大黄蛰虫丸、通心络胶囊、六君子汤加味、涤痰逐瘀汤、化痰通络汤、软脉煎、六味地黄丸、三黄泻心汤和二陈汤、降脂灵、当归补血汤5、化痰脉通片4、炙甘草汤3等治疗上都有取得疗效药中医针对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常用药有:活血祛瘀: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川芎、仙查等。化痰:瓜蒌、半夏、藿香、橘红等。利湿:白术、麻黄、茯苓、猪苓、车前子等。益气:人参、黄蓍、白朮、茯苓、何首乌等。养阴:麦冬、地黄、当归、白芍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是一种复杂性12,也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从古至今就有的疾病,婴儿时期就有的病,一般大众很不容易察觉而导致忽然突然的发生病变,当发病时往往都是很严重。当前所知的原因为吸烟、血中脂肪的含量高、高血压、血管弯曲、性别、遗传、年龄,及其他未知的各种生理心理因素都有可能,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粥样动脉硬化。现今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人类别食物营养摄取过剩,生活不正常,环境污染等都会加速的提高发病率。在预防上和治疗上都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经济负担。11由于文明不断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所以调试并不困难。西医方面以西药,血脂药、溶血栓、抗凝药或外科手术等治疔但预后不佳,当前动脉粥样硬化的生成过程还有很多未知的谜,国内外研究也还在探索中。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后血管会狭窄,导致缺血或形成血栓最后生成复杂的疾病,当前是以控制危险因素为主要方法,各种降低危险因素的药物再联合使用治疔,会有发生不良副作用的风险,而中医的治疔能降低副作用发生。中医认为导致瘀的发生是任何病因都可能,而气阴两虚则是生成血瘀的根本,所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认为是阴虚、气虚、寒凝、痰浊、气滞等,各种病因互结而阻滞脉络而发病。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病机特征,早期内皮功能障碍是气虚证的表现,中期是痰(斑区块块)与瘀(高凝)并见,后期是痰瘀互结。所以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是以四诊合参,辩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而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机体机能的优势,而临床研究也证实中医的活血化瘀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演变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二、研究内容(说明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预期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比对文献整理来研究历代中医对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解释不同阶段的理论特点,理、法、方、药的理论特点及规律为当今临床提供医学根据参考。预期的研究成果1、藉由从古今文献中找出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资料研究课题, 了解中医对医治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理念以辩症论治的规律,为未来的中医循证研究作基础 ,以查询中医对脉结(动脉粥样硬化)治法及用药参考,也能调查中医治疗研究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中药,提升民众在发病或预防上有更适切的医疗资源。2、完成硕士毕业论文三、创新性: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常见的病,脉结会在人体全身各处的动脉形成,产生各种病如心肌梗塞、脑中风等各种疾病,因此,在古今文献中从脉结的角度找出中医理论对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整理归纳,可以有助于提高用药的临床效果。四、研究方案设计(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等):研究方法:1、从图书馆、书店收集古代医家书籍文献中有关于脉结病相关文献黄帝内经难经肘后方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温病学等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及历代主要医籍文献。2、从网络的万方文献数据库、知网中使用脉结、动脉粥样硬化 为关键词作为搜索现代文献中的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资料进行论述整理。技术路线:收集古代医家书籍文献整理历代中医对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理、法、方、药理论从整理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理、法、方、药理论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撰写论文论文设计:第一部分,脉结病历代理论的文献研究 脉结病理论文献研究目的1. 两晋南北朝医家对脉结病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特点,规律 2. 隋唐医家对脉结病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特点,规律3. 南北宋时期医家对脉结病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特点,规律4. 金元时期医家对脉结病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特点,规律5. 明代医家对脉结病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特点,规律6. 清代医家对脉结病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特点,规律 第二部分,结病现代文献证素分布规律初步研究1. 民国时期医家对脉结病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特点,规律2. 现代着名医家对脉结病的理、法、方、药理论的形成,特点,规律 第三部分,脉结病文献总结1. 评述五、基础及条件(包括已经做过的有关研究工作,本单位或外单位可供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已经获得或将要获得的经费等):药大学 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文献综述姓 名刘家豪院、所第一临床医学院学 号20151550942导 师李南夷专 业中医内科学研究方向脉结病拟定学位论文题目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古今文献整理研究详细文献综述:(可加页,附参考文献)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动脉内膜有脂质(主要是胆固醇、胆固醇脂及磷脂等)、复合碳水化合物、血液成分的沉积、平滑肌细胞及纤维成分的增生,逐渐发展形成局限性斑块,沉积的脂质因而增厚、变硬,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其病名,但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在文献中都有相关的描述关于脉结。脉结病的主要原因为血、痰、毒在脉管淤积凝结而痰浊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机流窜全身无处不到"流注于经络则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甚则半身不遂;留滞于脏腑,则阻滞脏腑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停聚,气血运行不畅或停滞,或者疲血阻滞心脉,气机不畅,血行缓慢,血疲气滞,日久则发病,该病的形成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造成多种临床严重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衰、缺血性中风等。1目前对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没能从源头上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成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2 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参照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来选择用药,会有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如 CHD 治疗过程中常选川芎、赤芍等药理学证实具有确切疗效的活血化瘀药物2。梁可意4观察化痰脉通片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可改善脂类代谢。职玉娟5研究当归补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细胞的影响,结果当归补血汤能促进巨噬细。孙超7研究新血府逐瘀胶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中西药治疗,对照组以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瘀血症数值下降更显着,因此新血府逐瘀胶囊能改善瘀血症,能调控血脂及积体免疫炎症反应。李春锦8在观察治疗痰浊痹阻型胸痹的疗效,用降浊通痹汤来分2组比对,一组有中西药使用的治疗组,另一组只有西药的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改善心肌缺血和血脂。徐睿9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病症有相关的病因病机,因此提出治疗肿瘤的方法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分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理论研究用中华医典比对分析2者,临床研究分治疗组用中药益气化积方加西药治疗与对照组只有西药治疗,理论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均有正气亏虚、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起居失调、劳役过度,而在病机也均有脏腑虚弱、气滞、血瘀、痰凝、热毒。临床研究部分治疗组有较好的改善,也证明益气化积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有效的。现代研究认为血中之“痰浊”的病理实质多反映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而高血脂和高凝状态正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进一步表明了痰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14在动脉硬化早期发生的一个病,糖尿病,它是高危因子,血糖的波动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损害。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指的是,由于患者的血管腔狭窄或较为闭塞、导致心脏缺血和缺氧,心肌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研究发现该病症属于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治疗的关键。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上,不但要应用西医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更应多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之法,使用中医导痰祛瘀法直接增强糖尿病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发挥中医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15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全身性疾病。主要侵犯循环的大中型动脉、冠状动脉和颈动脉使其同时受累,从而引起心脏和颅脑的缺血性改变,除了痰、湿、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理因素外,肝、脾、肾三脏虚损、功能失调则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而邪留血脉、络脉损伤脉道枯涩、血府失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关键,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沉积血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病情发展的必然趋势。16 赵文君17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可涉及眩晕、头痛、健忘、痴呆、中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痰饮、水肿等病症。其病理机制中,痰、瘀、毒是实体要素,而这些要素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传统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症状,根据辨证经验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与脾、肾、肝 这三个 脏关系最为密切,故此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脾虚湿盛,痰淤化毒,肝肾阴虚等。所以在治疗上,无论是方药还是针灸,大多数学者采用补肾祛瘀化痰、健脾消痰化瘀、疏肝理气泻浊、祛痰化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活血解毒化痰等治疗方法,效果显着。余承学18对观察中医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从 2009 年 11 月至 2014 年 3 月接受治疗的 100 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制中药煎剂“失笑散”,两组均观察 2 周,结果 对于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和心电图改善情况,辅以加味失笑散治疗的实验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都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在临床应用中收到满意疗效。黄天军19从10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给予自拟益气活血汤,早晚2次口服,4周后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2.31%,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导致血瘀形成的原因,因此,益气养阴、活血止痛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孙汇玲20从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95例,按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共95人;对照组采用中成药治疗,共100人。通过治疗比较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4%,有统计学意义,并认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安全,有效率高,副作用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的接受度和顺应性较高,有临床推广的意义。陈月宁21研究各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选取 50 例采用中医进行预防性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选取 50 例采用西医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比分,结果:中医组的血脂及血糖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采用中医预防性治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以及体内血脂、血糖的异常代谢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郭丽丽22认为中医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对其发病机制认识的不一致,治则和方药多种多样,流于简单的单一治法的临床疗效观察(血脂高低)。虽然临床和实验研究皆报道各自的治疗降脂效果显着,但由于重复性差,缺乏科学的数字和对照研究,方剂的有效性大多得不到广泛的认可。更由于中药的多效性,同一味中药在不同使用者可能被赋予不同的作用,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治疗的科学性受到质疑。究竟哪种治则和方药最优,有待科学的验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开展以方测证的较深层次研究,可能会发现最佳治则和方药,为中医药防治易开拓新的思路。林飞23等通过分析近些年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并发症的理论、治疗和实验,结果显示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的特殊重要性,显着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刘应柯24认为目前,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动物实验多,而规范化临床试验则较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应以病因病机为基础,坚持用药,徐徐取效,而随意性用药未必对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有益。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复杂,但若依照中医理论作指导,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一定会取得重大进展。张磊25认为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中医药具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肢体血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高凝状态的作用,显示出了广阔前景,但仍需对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加强病因病机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研究中医药作用机理,优化组方,筛选最佳治疗方案。蔡增博26认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动脉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作了一定的探索, 理论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 对于本虚标实,标实主要为痰、瘀这一认识上各家观点基本一致。中医药以其,整体、动态、调节、平衡,的特征对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有明显的特色及优势。为此,要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研究与总结,同时应注意多学科交叉,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发挥中医药多环节、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在继承中求发展与创新。魏冬梅27认为中医药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有单方、经方、时方、自拟方等,都有一定疗效。由于组方各不相同,其侧重点也不相同。这样容易出现偏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而忽视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因此,如何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从众多中药中筛选更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方药,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王露28认为中医药治疗 AS 已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是今后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方向。 但是目前关于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辨证论治与疗效评价方面缺少统一的量化标准,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样本量偏少,临床实验设计不够严谨等。因此,通过对临床研究进行科学设计,扩大样本,分类系统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对中药单体或复方结合中医辨证的特点,进行有效成分更具靶向性的研究, 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张元琛29认为通过文献查阅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近年对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和治法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所以探索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吕金穗30从分析5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诊治资料,分别予以辨证分型,根据证型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2.6%,患者心肌耗氧量、心电图、心率均得到较大改善,疗效显着。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应用于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对于复杂临床症候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治,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吴同31认为目前中医对于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从临床到实验研究仍然从活血化痰、解毒消瘀等“泻实”方面入手,以补虚扶正固本方药为基础的研究较少;(2)动物实验研究相对较多,大规模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较少;(3)预防性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将 动脉粥样硬化 的治疗由稳定斑块向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转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唐慧勤32认为近年来, 中药以其价廉、疗效好, 副作用小, 获得人们的青睐, 开发抗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热潮不断。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长足发展, 研究方法中引进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 如 PCR、电泳、蛋白质技术( Westernblot) 等, 使得研究水平达到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 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把开发抗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 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实验设计不严谨, 标准不统一, 活性成分不明确, 中药特殊性等, 研究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总结经验, 努力解决以上问题, 尽可能大的发挥中药的优势, 使临床前的实验数据为临床的用药提供有力的依据。姬媛媛33认为中药对As的干预机制已从整体组织器官水平,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表达与调控水平,并已有许多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中药抗As的作用机理。面临基因组时代的到来,面临中药现代化,将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基因角度深入揭示中药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从而使中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前景更加光明。霍伟琪34从通过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可以看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除其明确的调脂作用外,还有如下的非降脂作用,如治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抑制SMC增殖、治疗血小板和治疗血栓、钙离子拮抗治疗等作用。这些作用影响到AS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众多环节。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是全方位的。 任佳辉35认为虽然对中药在调脂和其在治疗冠心病中的作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在临床中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中药复方药味多,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可能存在多靶点、多效应参与降脂过程,因此对中药复方降脂的药理研究相对比较困难,进展缓慢。在临床疗效评估方面,大部分局限于小样本的疗效观察,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缺少说服力。着对中药药理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调脂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方面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刘美之36认为从痰、瘀、毒的角度,运用脉络理论指导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将有助于开阔我们干预疾病的思路,对于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临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寻找有效的干预药物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应从多方面、多层次上通过方药的现代药学研究结果,探讨研究痰、瘀、毒损络的本质及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小结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及经济上造成很大的困扰,在治疗上西药可以明显见到疗效,对病情有一定的控制,但是长期服药会带来更多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而中医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疗效,各种活血化痰通络中药的临床试验下都有降低发病率的疗效,临床资料表明了气虚血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而大部分患者以痰湿居多10,所以化痰兼益气活血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也有提出”阳气不通,心脉痹阻”,病机理论,并用”通阳”法防治冠心病,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对于通阳之法的理解,认为发汗可以通阳、吐法可以通阳、!下法可以通阳、温法可以通阳、清法可以通阳、和法可以通阳、补法可以通阳、消法可以通阳,但殊途同归,不同的通阳法均可达到通阳宣痹的目的,这既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13目前研究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尚存在的不足,但是中医以整体观念为主,强调整体的调节,在治疗同时,保固全身各组织器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治法,也是中医药的奥妙之处。也有一定的功效,面对在近代西医的冲击下,中医治疗能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所以研究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很有必要。参考文献:1刘亮.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2张京春.解毒活血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综合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4.203蔡秀华.心动悸_脉结代_临证述要J.吉林中医药2005.09,25(9)4梁可意.化痰脉通片治疔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35职玉娟.当归补血汤及有效成分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4.206张笑平.”早搏停”方治疗心动悸脉结代(附91例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1987,08,0097孙超.新血府逐瘀软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瘀证患者血清MIF_TNF_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208李春锦.胸痹痰浊痹阻证机理探讨及降浊通痹汤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5.209徐睿.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以及用治疔肿瘤的方法治疔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3.2010许凌之.1264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报 2015.10,38(1)11刘恩岐,范江霖.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9,35(5)12王中分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点特异性研究新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4):436-43713郝建军.辛温通阳中药葱白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IL-6/STAT3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5.1814生书萌.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3,13(3)15郭新年.中医导痰祛瘀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4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5.5,5(10)16陈进.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_AS_研究纂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21(6)17赵文君.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J.甘肃中医 2010,23(4)18余承学.中医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指南 2015,13(5)19黄天军.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 2011,3(10)20孙汇玲.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指南 2012.12,10(34)21陈月宁.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2,4(1)22郭丽丽.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现状及研究思路J.中医中药杂志 2007.1,32(2)23林飞.中医药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治疗现状研究J.中医中药杂志 2015.4,30(4)24刘应柯.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J.中医文献杂志 2006,125张磊.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10,9(5)26蔡增博.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的临床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13.5,22(5)27魏冬梅.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5.12,27(12)28王露.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 2015,47(11)29张元琛.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7,12(14)30吕金穗.中医辨证分型治疗5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3,17(016)31吴同.启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11.2,20(2)32唐慧勤.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3,38-4033姬媛媛.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6,12(4)34霍伟琪.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 医 药 导 报 2005.11,11(11)35任佳辉.中药调脂及其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J.中 医 药 临床杂志 2015.4,27(4)36刘美之.从痰_瘀_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J.中医杂志 2014.5,55(9)广州中医药大学 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表姓 名刘家豪院、所第一临床医学院学 号20151550942导 师李南夷专 业中医内科学研究方向脉结病拟定学位论文题目脉结病(动脉粥样硬化)古今文献整理研究参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专家名单(考评专家5名,其中校外专家1名)姓 名职 称学科、专业工作单位专家签名开题报告会记录:记录人: 记录时间: 年 月 日考 评 项 目分 项合 计满 分评 分文字报告1选题依据30分2创新性20分3选题难度和可行性5分4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10分5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的合理性5分6预期成果5分7开题报告的文字表达,参考文献引用10分口头报告8条理清晰,层次分明5分9基础概念清楚、明确选题在学科中的意义5分10论证严密、逻辑性强5分专家对开题报告的评议:1 对选题依据、预期思路或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创新性的评价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3 同意 建议修改或补充 不同意 开题报告 专家组长签名: 年 月 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 题 报 告 书研究生姓名刘家豪导师姓名李南夷所在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中医内科研究方向心脑血管内科入学时间 201509

    注意事项

    本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01).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