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 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689971
资源大小:82.3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 新人教版.doc
17.7.列夫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知识与能力1.识记课文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内容。2.品评文章语言,学习文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外 貌,尤其是眼睛。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 刻画。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感悟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 神世界,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学习重点体会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的作用。学习难点感悟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19 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 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 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 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 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1、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 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 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作家等。2环节二自主学习2.背景链接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 19 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 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等。 他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2、字词积累 黝黑(yu) 滞留(zhì) 愚钝(dùn) 犀利(x) 禁锢(ù) 尴尬(n à) 藏污纳垢(òu) 锃亮(zèn)颔首低眉(hàn) 诚惶诚恐(huán) 黯然失色(àn) 穹顶(qión) 酒肆(sì) 轩昂(xun) 广袤(mào) 一绺(li) 长髯(rán) 鬈发(quán) 两颊(jiá) 胡髭(z) 蒙昧(mèi) 甲胄(zhòu) 粲然(càn) 意趣盎然(àn) 刀鞘(qiào) 粗糙(co) 侏儒(rú) 无垠(yín)气宇:气概,风度。禁锢:束缚,限制。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广袤无垠:广阔无边。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怀疑的。3、整体感知3环节二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 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的揭示 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 成为时代的代言人。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为我 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环节三合作1、深层探究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这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没有一 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 郁寡欢,丑陋可憎”。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 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 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5探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 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 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 子。3.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 众的脸。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1.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 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 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 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相同点是比喻夸张联袂运用;6环节三合作探究不同点是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 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 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 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 艺术效果。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 下强烈深刻的印象。二、语言赏析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并进行分析。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的高尔基的这句夸张的话,干脆有力,含蓄隽永,很好地表现了托尔 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 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 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指托尔斯泰敏锐和准确的观察力,可以将世间万事万物都收进自己的脑海, 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将之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且在作品中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 俄罗斯社会的黑暗和腐朽,饱含着对农民的同情。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 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作为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 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 困的原因等,准确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的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惶恐。文章主旨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 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 神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环节四点拨教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外貌特征 多毛、须发浓密欲 (平庸甚至丑陋)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崇7归纳学板书扬 面容 忧郁、消沉 敬先 穿戴 普通大众 赞抑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美(敏察、深刻) 蕴含丰富情感环节五拓展延伸1.有计划的阅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三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泰斗的风采。2.请你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眼睛,注意突出特征。示例一:她的卧在长长睫毛下的两颗眸子,像会说话的精灵一样,每一忽 闪,都会传出女孩子飘忽莫测的心绪,有时让你怀疑是个可爱的小坏主意。示例二: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亮,特别明亮。那一对水汪汪的瞳仁骨碌 碌地转,像闪光的露珠在绿荷上晃,又像晶莹的珍珠在玉盘里溜。当聂老师的 目光转过来,跟我目光相碰时,我赶紧低下头来。真的,那目光已经照到我心 底去了。看着老师的眼睛,我忽然想起了电影里的探照灯,想起了童话里的宝 镜。教学反思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人物的思想内涵伟大而深邃。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的探究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紧扣关键语句品味,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但因为远离那个时代,而且是外国的社会背景,学生体会不够深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