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积极发展配套产业行动计划.docx

    • 资源ID:69002421       资源大小:21.17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积极发展配套产业行动计划.docx

    积极发展配套产业行动计划一、积极发展配套产业聚焦传统卷烟优势产品、创新品类和新型烟草发展需要,推动水 松纸、滤嘴棒、印刷包装、包装材料等配套企业向专特精深方向发展, 实现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促进产业链延伸,推动香精香料和印 刷包装等产业,积极向日用、食用、药用领域拓展和延伸。二、取得成效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044. 54 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57. 96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国排名从第 23位上升至第1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 8%,位列 全国第一梯队,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规模以上制 造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2919. 8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4012. 91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 6%o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十二五末的 7899. 42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1816. 9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8. 4%o2、综合效益日益向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829. 69亿元增长 至十三五末的14548. 80亿元,年均增长8. 2%,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加强部门间合作,加大政策衔接,瞄准全省各地尚未取得高新技 术企业认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补 短板、强弱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占比, 提升全省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着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办研发机构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完善专门从事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研发与设计的企业办 研发机构,提升全省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水平。3、聚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 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大型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关 键共性技术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全省制造业创新发展。(二)构建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以产业功能互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小企业互通,平台 及设施互用,人才和技术资源互助,政策制度互补为核心,推动构建 面向特色产业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搭建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向企业开放大型科研 仪器和实验设施及科学数据、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为企 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环境。组建面向重点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面向全产业链 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持续构建完善产业创新生 态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搭建 开放式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 力,通过资源开放、任务众包、协同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制造业企 业开展技术创新。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新型 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和机构开展产研需求对接,加强 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增强共性技术研发、中间试验、工业 性试验、工程化开发等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深入推进制造业基础再造1、健全制造业技术基础体系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推动构建工业基础研究平台,长期稳 定开展工业基础领域技术研究、转化推广和人才培养。推进动力、结 构、环境等重大实验设施和试验基地建设,推动重大实验设施、重大 科技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健全工业基础技术数据库和基础制造工艺资源环境属性数据库。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新一代检验检测和高 端计量设备仪器,加大国产高端通用仪器和专业科学仪器研发应用力 度,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 试评价平台,提升计量测试、标准研制、检验试验、认证认可、知识 产权等公共服务能力。2、加快制造业基础产品和工艺攻关突破整体提升装备制造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加快通用型基础零部件 和高端装备专用型零部件技术攻关,满足不同工况条件下应用需求。 加快集成电路、微型片式元器件等核心电子元器件的创新发展。开展 工业系统软件国产化应用突破,加快基础性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健 全基础材料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关键微纳电子和光电子材料、新型显 示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以及新型碳纳米、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发展方向,研发和推广应用增材制造、 特种成形加工、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制造基础工艺。3、实施制造业基础领域重点项目攻关落实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针对主导产业和优势基础产业的产业技 术基础、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等薄弱问题, 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基础领域攻关项目,开展工程化、产业化攻关。建 立完善省级工业强基重点项目库,依托重点平台和骨干企业,组织实施一批工业强基重大产业建设项目,促进制造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引导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软件企业和整机产品同步研发,实现工 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协同突破升级,加快产业基础领域攻关成果 一条龙推广应用。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提高关键核心技术产品 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可靠性试验验证平台、新产品中试基地、检 验检测平台等产业基础技术服务平台。到2025年,实施工业强基项目 30个,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基础再造实 现重大突破。(四)制造业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 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制造业创新力量布局和能力建设, 提升制造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强化制造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瞄准战略性、引领性共性技术需求,加强省级研发平台、省级制 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应用及重大设施 共建共享为重点,完善创新攻关机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对企业创新的 服务支撑能力。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自主自愿组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 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面向制造业基础性、前沿 性领域,研究建设若干省级研发平台。2、加强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为牵引,推动绿色食品、生物 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产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坚, 梳理确定一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急 需攻克的核心技术项目清单,有针对性地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着 力突破我省制造业瓶颈制约。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科技入滇、 揭榜挂帅等引进技术,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 开展技术攻关。着眼长远,系统谋划重大项目布局,瞄准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未来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 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超强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强战 略性技术储备,强化源头技术供给。3、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研仪 器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对企业投入基础研 究实行税收优惠。强化企业在创新全链条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制 造业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大企业建设研究院, 鼓励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积极开展国家技术创 新示范企业申报工作,树立一批创新标杆。4、加速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大力发展云南技术市场,加 快成果转移转化和扩散。在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建 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应 用和迭代升级。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 首版次工业软件推广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强化面 向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六、不断扩大制造业开放合作水平与成效(一)加强区域间制造业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探索建立 与省际毗邻区域的协同发展新机制,实现产业协作联动、优势互补; 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力争在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领域形成合作;主动对接广西、 贵州等地特色产业集聚区,力争在绿色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 形成产业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的合作,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借鉴和推广自由 贸易试验区改革成功经验,推动省内开发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顺 畅联动协作发展机制,支持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 展创新区,最大限度释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积极探索 共建产业园区、产业转移园中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围绕主导产业 优化布局,强化开发区间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产业链协同配套发展。(二)打造制造业链国际合作平台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积极吸引发达省份和周边国家生产要素到省内开发区集聚,强 化跨境、跨区域、跨开发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合作。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粤 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机遇,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契机,放眼全球加速集聚一批层次更高、质量更优、效 益更好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国际产业合作,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资 源共享、产业对接、业态升级,搭建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充分利 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滇中新区、5个国家级经开区、3个 国家级高新区、2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个综合保税区和7 个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 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三)加快制造业重大项目引进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企500强企业,瞄准全球行业 龙头企业、特大型国企的战略布局,大力引进一批基地型、旗舰型重特大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制造技术、优质产业资源、 高端人才团队,提升对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资料整理来源: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7722. 75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 11836. 65亿元,年均增长8. 9%o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从十二 五末的465. 53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005. 44亿元,年均增长16. 6%o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322. 91亿元增 长至十三五末的820. 86亿元,年均增长20. 5%o规模以上制造业全 员劳动生产率从十二五末的41. 96万元/人增长至十三五末的66. 73 万元/人,年均增长9. 7%o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由2015 年的211. 03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89. 28亿元,亏损企业数量占比 下降4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及亏损总额逐渐收窄。3、工业结构更趋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大工业门类比由十二五末的8. 1 : 77. 8 : 14. 1调整为十三五末的6. 5 : 80. 5 : 13. 0,制造业 占比提高2. 7个百分点。非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 比重从54. 2%提高到63. 5%,占比明显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取得突破, 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填补省内成品油生产空白。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柔性 显示器、机器人等实现云南造,航天科工、浪潮等国产计算机相继在 云南下线,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新 能源乘用车实现从无到有的标志性突破。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疫 苗批签量达到全国的15%,位居全国第一,现代中药及化学药领域涌现 出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的产品。绿色制造取得积极进展,绿色 铝、绿色硅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逐步成为云南制造新优势。4、园区实力稳步提升全省新增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13个,累计建成国家级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1个。 全省158个开发区优化提升为6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6个,省 级开发区48个。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078. 43 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7961. 31亿元,年均增长H%。其中,五华科 技产业园、安宁产业园区等5个园区突破1000亿元,昆明高新区、昆 明经开区突破2000亿元。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 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 从2016年的462家、343家、1645. 81亿元、465. 03亿元,增至 2020年的539家、540家、2587. 71亿元、1008. 86亿元,年均增速 分别达到3. 9%、12%, 12%, 21. 4%o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省级企 业技术中心46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国家重 点试验室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3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 家。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TX-100铁路道床吸污车荣获西南地区首个中国优 秀工业设计奖金奖。6、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全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贯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 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 取得成效。全省参与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的企业从75家增至2629家, 排名从全国第31位跃至第16位。全省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达到40. 8%,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企业比例达到7. 7%,智能制造 就绪率达到4. 9%,企业智能融合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昆钢全流程智能 化炼钢、龙津药业注射用冻干粉针剂智能工厂建设等73个项目取得省 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认定,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 昆药集团天然植物药提取智能制造等项目取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项目认定。7、绿色集约成效显现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15年下降54. 5%o培育形成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企业66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42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绿色工厂 25家、绿色园区5个;神威施普瑞等5家企业取得国家绿色制造系统 集成项目支持,驰宏锌错等10家企业入选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 者企业名单。昆明经开区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安宁、东川、 兰坪、个旧列入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水电、风电、 太阳能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 达到84%、绿色发电量占比达到92%、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达到97%、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6%, 4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三、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 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紧紧围绕跨越 式发展要求,突出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发展方 向,聚力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和三张牌,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 业转型升级,全省制造业规模总量不断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综 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 坚实基础。四、全链条打造特色优势制造业产业(一)加快制造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为方向,以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绿色集约安全水平为重点,深入推动烟草、食品、有色金属、 钢铁、化工、建材、特色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转化应用,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 术对各个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由资源优 势向研发、设计、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程追 溯和城市人口密集区生产企业转型或搬迁改造,加快化工、造纸等重 点行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绿色建材和部品部件,扩大轻工、纺织等 优质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型消费品。深入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 范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加大食品企业 农产品深加工典型模式培育和推广力度,支持传统优势食品和地方特 色食品发展。加强产能动态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强化能耗、环保、 质量、安全、技术等法规标准实施,健全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二)推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立足云南省现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加 强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构建完善产业生 态体系,着力打造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 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链。强化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和扩大智能+、服务+、绿色+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大 力培育智能化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服务化 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强化统筹规划,引导开发 区和企业理性投资,推动建设主体集中和区域布局优化,避免同质化 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实施制造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载 体,着力解决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 多个链条环节中的困难问题,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 重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和协同化发展,以 产业链延伸、产业协同、产业配套发展为主线谋划园区全产业链发展, 着力构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全面系统梳 理全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摸清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缺环节,开展延链补 链强链,培育一批标志性产业链,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协同联 动,加快实现产业链现代化。聚焦主导产业的缺链环节,加强与发达 地区的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带动作用强、综 合效益好的项目,加快补断点、通堵点,多措并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 展与沿链升级。以应用为牵引,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 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加强产业链配套本地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加快先进制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推动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四)全面优化提升制造业供应链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钢铁、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 业,开展供应链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等评估。引进和培 育一批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建设线上一体化供应链 管理与服务平台,促进各环节高效衔接和全流程协同。支持行业领军 企业搭建供应链协作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链管 理库存、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进入供应 链,构建上下游供应关系稳定、质量标准统一、多方共赢的供应体系。 加大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提升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融资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开展技术适配攻关、业务数据互联互通,鼓励开展合作研发、委托研 发等合作模式,实现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五)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抓手,引领各州、市及开发区特色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建立完善集群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创新生态系统和治理机制,推进集群高水平宽领域跨界 融合,加快形成根植于地方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面向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 先进制造业集群,纳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打造不少于10 个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省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打造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 军民协同创新平台等溢出优势资源,搭建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技术平 台,联合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瓶颈,加快研发成果转 化,推动特色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推动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楚雄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稀贵金 属新材料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 文山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 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州、市融合发展,树立云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标 杆,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一)培育壮大制造业创新主体1、加快培育制造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注意事项

    本文(积极发展配套产业行动计划.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