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说课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docx
-
资源ID:69002496
资源大小:54.66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称象》说课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docx
称象说课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13篇)2022-12-15称象说课设计(精选13篇)称象说课设计篇1一、说教材这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 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 冲的称象方法是用四句话说明的。第一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 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 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 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 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 具体方法和步骤。二、说教法。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 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 理解上。2、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 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弹簧然后再在上面放一张结实的板子。这样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 “你想得很好,别人都是想办法替换重物,你想到了换一种承重工具。非常独特,只是稍微有点不安全。”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 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 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 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 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 “对!你现在是 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 象一扫描,再运用一下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同学 们听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也没有限定这个曹冲的出生 年月呀?你能这么想很好。现代技术很发达,这种问题已经难不倒我 们了。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 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 ”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 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 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 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 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 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 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这些潜能就 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 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 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小学语文作为 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创新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 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听、 说、读、写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凭借自 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 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是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 是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在自己的教学中, 把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点,也一直注重利用各 种机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 量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 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 生大有用处,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从中感受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 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开阔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 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称象说课设计篇4<;案例>;前不久,我上完称象这一课,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片断令我 深思:上完称象这一课:师:你想对曹冲说什么?生1:曹冲真聪明,我要向你学习。生2:曹冲这么小就这么聪明,长大了一定很了不起。师:嗯。生3:曹冲没有我聪明。师:(微微一怔)哦,还有谁说吗?(接着,我按照已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教学。)“曹冲没有我聪明“。这是孩子学完课文后非常真实的阅读感受, 而且它不同于别人“聪明”的认识,初看这种感受似乎不太正确, 联系课文仔细想想,这个感受又是多么合情合理,这时我如果抓住这 一契机,适时调整教案,因势利导,那么既尊重了这个学生,又可能 挖出更精彩的回答,把课推向一个高潮。<;反思>;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学生的表现似 乎不尽人意,回答问题总也到不了老师心目中既定的标准答案上来, 教师因此感到很失望,教起来也觉得很费劲。我觉得这主要是教师本 身教学观念上存在着问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与文本、教师、 学习伙伴之中不断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促进者。案例中我发 现了 “曹冲你没有我聪明这个契机,但没有好好引导,让这个思 维的火花很快熄灭了,真的是非常遗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珍视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应该是生成的课堂,不应该是 既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真 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探究知识,那么就一定要尊重学生自 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教师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放弃“完 成教学任务观”,在课堂上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抓住契 机,以学定教,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称象说课设计篇5K教学目标X1 .学习13个认读生字,8个书写生字。2 .通过上下文了解议论果然反驳等词语,在阅读中积累词语。3 .在阅读中理解动脑筋是一种良好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 的问题。K教学过程一、运用实验情境导入。1 .今天,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教师出示秤)好,请 几位同学帮我称一称这些东西的重量。(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水果、盐、 奶粉,请同学们称一称)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使他们了解到物体的重量需要用秤称。)2 .这些日常我们拿得动、提得起来的东西可以用秤来称。但是, 如果这个东西很大很重,怎么来称呢?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 象,大象怎么来称呢?(板书课题。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1 .请学生尝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运用以前学 过的,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师巡视中发现学生普遍不认识的 字有:驳、害k艘、舷、线等。)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的生字、 新词。(出示字词)你们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字的?生1:我运用偏旁记忆,知道了艘和舷都和船有关,割有立刀旁, 所以与刀有关,线有绞丝旁,所以与丝线有关。生2: 一个记者想要去采访,前面有一面土墙,就把他堵住了。 这样就记住堵了。生3:我查字典知道了杆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读称杆(gin), 在旗杆中读(go n)o生4:我觉得议论两个字都有言字旁,所以与说话有关系。师:你觉得议论可以用什么词来替代。生4:可以用讨论来替代。师:你能用议论说个句子吗?生4: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都议论纷纷。生5:驳在书中的词语是反驳,我觉得这个驳就可以这样记,一 个人,他姓马,做题总是不认真,这不,他又错了两道题。师:你觉得反驳是什么意思?生5:就是反对,不同意别人的说法的意思。3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请其他 同学帮助解决。4 .请学生从课文中找一些喜欢的词语、句子读一读,并说个句子。生1:我喜欢这一句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 子。我造的句子是这只小狗又矮又小,身子像面包,腿像四根火腿肠。生2:我喜欢反驳这个词。我造的句子是妈妈说星期天带我去公 园玩,爸爸立刻反驳:&lsquo;星期天,你得去学钢琴,不能去公园。 &rsquo;生3:我喜欢果然这个词,我想用果然说句话,天气预报今天有 雨,果然,天不亮就下起了雨。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积累 词语。).同桌之间互相抽读生字,考一考,给抽读好的同学加分。5 .做组词游戏:教师抽出一个生字,请小组同学至少组两个词, 组员可以补充,以合作最好的组为优秀组。丰富学生的词汇,促进 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品读课文,自读自悟。1.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他是用什么方法称的 大象。师: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生1:他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 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石头一共 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生2:老师,我画了一幅图,可以说明曹冲称象的办法。(教师 实物投影)生3:课文中还讲了两种称象的方法,但都不可行,一种方法是 用一棵大树做称杆,但是,没人能提动称杆;另一种方法是把大象割 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但是这得先杀了大象。生4:我觉得曹冲很聪明,那么多大人都没有办法,他却想出了 这么好的办法。师:你认为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生4:因为曹冲他肯动脑筋。生5:因为曹冲他注意观察。生6:因为曹冲他愿意听取别人的想法。2.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让我们也来动动 脑,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学生先自己想一想,互相说一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叙 述,叙述有条理,语言明确,可以提示他们运用先,再,然后,其次, 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四、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课堂内容。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请说一说。生1:有一次,妈妈让我给手电筒装电池,我装上以后,怎么推 按扭,手电筒都不亮,我想手电筒前些天还亮的,不可能坏,是什么 原因呢?后来,我想可能是我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换了电池的方向, 果然,手电筒亮了。生2: 一次,我想去游泳,爸爸在给我吹救生圈,看着他吹得很 累的样子,我一下想到了打自行车轮胎用的打气筒,于是我就用打气 筒将救生圈吹起来了。K教学后记R称象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鄙?字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学 习运用;2?痹诳挝牡难?习中,我创设的开放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 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学习;3?痹谡微每沃校?我发现了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通过动脑筋, 解决了许多问题,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称象说课设计篇6称象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称象的方法,这一段是教学 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有些老师在教学时采用实验法。我在备课过程 中,觉得采用实验法有三点不足之处:(1)制作大象与大船的模型费 时费力,若非专业人员制作,效果又大多不理想;(2)大象上船、船 身下沉后,沿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这个动作,由于容器体积的局限以及 容器内有水,实验时不容易完成;(3)实验进行时远处的学生往往看 不清楚。因此,我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 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 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 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 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 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 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此时,让学生思考石头的重量与大象的重量的关系。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比实验法效果好。称象说课设计篇7【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战。教育学 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四段。【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现象,巧妙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 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 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1、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要称大象?都 有谁在想办法称大象?2、讨论为什么要称大象。(略)3、讨论都有谁在想办法称象?(官员们和曹冲)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谁的更好,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三、详读第三段,为学习下一段打好基础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大象?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 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段。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 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备课系 统”中的动画设计来演示,生动地展示这两种方法的弊端。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比较:曹操听了摇头。曹操听了直摇头。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 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 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 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 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 水面'画一条线呢? ”什么是“沿着水面”呀? “沿着”就是靠着水 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 水面”画一条线。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 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 止呢? “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 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出示字片比较: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 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 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 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 们再把这段读一遍,试着总结一下每一句的重点内容: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赶象下船装石到线称出石重加出石重就是象重五、学习第五段略。六、总结全文1、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因为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善于注意观察事物,注重生活的积 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从错误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 的主意很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这不切实 际中却包含着一个“切实际”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大 象重量的“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诞无几,谁 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但是它也有不荒谬的地方,就是怎 么能把一个完整的大象分开呢,怎么能把它“化整为零”?曹冲正是 吸取了这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先设法找到了一个既能承 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船”(船相当于秤盘,水 相当于“大力士”,船舷上的线相当于秤星、刻度);然后他又想到利 用石块代替大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从而准确地计算出 大象的重量。2、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是好,可就是士兵们搬着石头跑上跑下, 累得满头大汗,才得出了大象的重量。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提示:什么办法最不费劲,只发布命令就能完成?可以用“人”来代替“石头”:让士兵们一个一个地走上船,直 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再让士兵下船,然后称称每士兵的重量,最后 把他们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又切实 可行的办法!七、课后作业同学们,你们愿意把曹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吗?也可以把你的想 法和对曹冲的“喜爱”写在日记本上。称象说课设计篇8【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 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2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 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 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ch5ng板书“称”,学生齐读“称,(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 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评:解题着眼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 字“称”的字义。二、初读课文(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 读。(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 是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评:初读课文要求明确:识字教学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初读眼见字形,口读字 音,感知字义,但把重点放在掌握字音上;初读时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让学生有较 多读的机会,又突出了读的层次性。三、讲读课文(一)指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 一词。(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 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 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 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 具逐一贴在黑板上。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 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4、我还采用自主发现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大的自主 权。于是,我设计了 “读完课文之际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的学习 汇报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补充之后,明白文章的脉络以及内容。避免教 师的灌输式的教育。5、从理解的角度看,曹冲所说的四句话全是重点和难点;从表 达的角度看,它是读写的结合的范例;从学期的重点及阶段的连续性 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据此,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写自己做过哪些聪明的事。抓住了它能 一举多得。三、说学法。1、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时,我让学生利用 小组的力量想出演示的方法,在互助合作中突破难点。2、自主发现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老师让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说,让他们自主 发现,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主动权,体现主体地位。3、大胆质疑。学生之间互教互学,老师再适时点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这时,就应该让学生“不 懂就问“,也让其他好的同学来带动这些学习上的后进生。4、多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思,读中悟。课的前面就让学生接龙读课文,并布置了其他同学思考知道了什 么?后面安排了重点读有大象的样子,官员们的话,曹冲的办法和分 角色朗读课文中人物对话几种形式的读都是促进了文本的理解。1 .指名读、思考这头象长得怎么样?为了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出了哪 些办法?学生回答大象长得样子时,结合理解“一堵墙”的意思。学生回答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时,相机板书:“议论”“宰”,并理 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查字典,说一说“宰”有几种解释,结合句子说 说在课文里的意思。比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骤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话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 “到底” 一词的意思。第二步:从说话语气角度体会“到底”一词的含义。先引导标出 句子重音和声调变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导朗读,进一步体 会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评: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宰”的教学突出了培养学 生借助字典,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句子的训练,体现 了在比较中理解,在朗读中理解,渗透了理解方法,重视理解能力的 培养。.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比较句子:“曹操听了摇头。”“曹操听了直摇头。”按下列步骤教学:第一步:找出句子异同点,初步了解“直”的意思。第二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直摇头”,进一步体会曹操不同 意官员们称象的笨拙办法这层意思。用比较和动作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直摇头”的意思。 对于不同的词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讨论:曹操听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2 .朗读指导(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1 .指名读、思考:曹冲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称象?结果怎样?2 .学生一句句地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这个办法 每一步都是什么。师生逐句共同理解。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总的写曹冲有称象的办法。)比较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运用前面比较句子的方法,体会“才”强调了曹冲年纪小,但很 聪明这层意思。第二至四句写的是什么?(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这个方法的 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议答:“石头总重量二大象重量” 学生先一步一步地说,再完整地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段写的是曹冲 想出的称象办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然后回 到整体,真正理解了曹冲称象的科学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话时,渗 透了句与句间的联系。3 .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 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评:通过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白装上石头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 上船时一样,大象和石头的总重量相同。这样,以船代秤解决了提不 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象,解决了宰象的笨想法。4 .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的办法称出了 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读第五自然段。5 .朗读指导。四、课堂作业:课后第三题,抄写句子。评:通过抄写,加深了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印象。课上在老师的 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既体现了强化教学重点,又减轻了学生课外 作业负担。第二课时一、比较曹冲与官员们的称象方法。然后再引导思考:年仅七岁的曹冲为什么会想出称象的好办法? (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 思考问题的结果。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评: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 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二、朗读课文三、练习复述。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把这个故事互相讲给同学听。四、写字指导。(一)启发学生想办法记生字的字形。1 .部首相同。秤议称论2 .分析结构。左右结构:砍石一欠块土一夬沉一冗线幺一戋上中下结构:量曰里.指导笔顺。曹止然(二)抄写生字词评:字形识记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生字的音、义基础 上,针对本课生字特点运用归类识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识记,提高了 识字教学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称象说课设计篇9称象一文记叙的是一个传说故事。通过两课时的教学,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要让学生通过 阅读和词句的训练,促进思维发展,体会到小曹冲之所以能想出比官 员们更好的办法,是因为他能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本文的主要事件 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该怎么称,重点段是小曹冲想出的好办法, 共4句话,其思维规律是由单向思维变成多向思维。对于教材的处理 和教学过程设计,可以这样安排: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 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 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 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 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 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 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 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 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 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 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 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 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 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 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 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 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 课题。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一称大象大秤一-大船(代替)割块一-石块(代替).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1 .按板书想一想,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 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2 .造句:有的 有的也有的 (何景升)称象说课设计篇10教材简析: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 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 过快两年的语文学习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 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 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 题。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 题。教法: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 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 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 读中悟。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 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习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 一部份-一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激发学习兴 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 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 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 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 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课件形象地 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 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 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 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 习,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 情的朗读。(五)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 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 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六)课堂作业我设计了连线的练习,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 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 见。称象说课设计篇11称象片断赏析之一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 方法,能过对一些看起来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进行新的审视。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能过对那些似是而非的说话 予以纠正,不能人云亦云,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称象一文时,同学们正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有什 么更好的称象办法? ”我巡视指导,发现有一组的一个女同学没有加 入小组讨论,当全班交流时,大家议论纷纷,兴致勃勃。唯独她置身 事外似的坐在那里。我强压心里的火气,尽量放柔声音对她说:“许 媚媚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她不情愿地站起来说:“为什么一 定要称出大象的体重呢?有什么关系?(注:有什么必要)。一语警 醒梦中人,同学们也都感觉刚刚的问题是没必要的。听着同学们天真但合情合理的质疑,作为老师的我首先给与尊重、 支持,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称象片断赏析之二独到的见解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 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 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 效方法。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几 种称象的方法,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曹冲在七岁时能想到这么好的 办法,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年龄与当时曹冲的年龄差不多,相信你们 更聪明,你们能想到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用泥土代替石头,因为搬泥土比搬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代替石头,这样既省时间又省力。有的说:用站在岸上的官员来代替石头,就更好了,因为他们听 指挥,能下能上的。还有的说可以用坐翘翘板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一想法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 他说得具体些。原来这位学生的意思是:砍两三根中等大的木头,把 它们排起来,然后在木头的两端钉上较厚的横板,再放在一个较大的 长形石头上,使其平衡,然后让大象站在一端的横板上,另一端放上 石头,等两端平衡了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这位同 学从翘翘板的原理想到了称象的办法,他刚说完就得到了一阵热烈的 掌声,全班同学都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也及时表扬了他:“你比曹 冲还要聪明!”称象教案片断片断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老师今天想让大家猜个谜语: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腿子像 柱子,尾巴像辫子。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大象。”随着出示 大象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么大的一头象,古人是怎么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想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称象”这篇课文。边说边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认识"称"片断二:读文感悟,复述过程1、默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或小组交流3、汇报。小组汇报时,学生大多数只说到曹冲很聪明,肯动脑 筋。这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在读地3自然段想一想曹冲的办法是怎 么想出来了?1曹冲听别人说的要造一杆大称,他就想知道用一船来代替这 杆大称。2还有人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在称,曹冲马上就想 到了用一块一块的石头来代替庞大的大象。3他能听取别人的建议总合理的部分,才想出了好办法。这些 才是曹冲聪明的地方。4、在读第四自然段,同桌一起动脑筋,画一幅流程图,把称象 的过程简单的表示出来。在画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可能画不出,或许是对称象的过程还 不太明白。这时,教师可以播放课件,演示称象过程,在让学生画一 画,最后展示学生画的流程图。5、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然后在船舷上画一条 线。把大象赶上岸上,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穿下沉至画线的地方。6、你知道大象的重量吗?称一称船上的石头一共有多重,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连词,把然后再注意叙述称象 过程的先后顺序。曹冲不是神“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这 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 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你还 有更好的办法吗?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 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 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 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 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 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 ”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 屠鑫元第一个发言。他说:“人走进船里,人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我心里一乐!这个办法真好!正要大力夸奖他。可转念一想,孩子们 懂得这个办法的妙处吗?就问:“这个办法行吗? "不问不知道,一 问吓一跳,竟有很多人说不行。有的说:“没秤怎么称人?那时侯还 没有俞医师(学校的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