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考历史试卷含详解.docx

    • 资源ID:69004816       资源大小:44.3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考历史试卷含详解.docx

    广州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次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曹丕在受禅代汉建立魏国时,曾向陈群问道:“我应天受禅唯独相国和你脸有不豫,这是为了什么 呢? ”陈群便离席长跪道:“臣与相国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 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这体现出当时A.魏国在群臣辅佐下逐渐强大B.宗法思想下汉朝为正统C.汉宰相位高权重制约了君权D.经世致用伦理影响政治1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小亩1. 37 石32石中原农耕区30小亩1. 5石45石西北屯垦区74小亩0.4石29石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B.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C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唐初实行三省体制,到武则天时期,则更加侧重中书省权责,玄宗即位后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是因为A.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B.三省体制已造成行政效率低下C.三省体制已经不适应政治需要D.三省体制是导致政治腐败根源.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据此可知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D.中共赢得了美国 舆论支持B【分析】【详解】美国在国共谈判破裂后,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这表明美国高度重视国共关系,故选 B;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并向其提供援助,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共谈判破裂, 内战还没有爆发,无法体现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美国舆论对中共的态度, 排除D。【点睛】8. 1959年8、9月间,东北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 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 3/4; 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国职工由1957年的2450万人猛增到5044万人。这表明当时 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 “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C.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减少轻工业用电,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这表明国家依然在片面发展重 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困 难的信息;B选项错误,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 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强调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1879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口口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 举”。“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该巡视员话 语中的口口口可能是A.君主立宪B.文化传统C.殖民技巧D.工业技术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9年的德国已经建立君主立宪制;并同时开展两次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的世界已经被英法瓜分完毕,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试图学习英国 殖民技巧,企图挑战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故排除AD, C正确;德意志是欧洲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故排除B。所以选C10 .下表反映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1755 年1851 年增幅%农业工人65. 4610052.8非熟练工人47. 54100110. 3熟练工人56. 2910077.7白领阶层23. 93100178所有工人42. 74100134A.经营方式改变B.贫富差距缩小C.产业结构变化D.消费水平提高C【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各类工人的工资增幅,体现不出经营方式的改变,故A项排除;从表格各类工人工资 增幅相差较大,不能反映出贫富差距缩小,故B项排除;材料中农业工人工资增幅远小于工人,故反映出国 家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故c项正确;消费水平提高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数据的准确分析,也就是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 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B. 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由“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扩大到“面向东 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可知是肯定十月革命的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C项正确;A项十月革命属于 无产阶级革命范畴,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但与材料中世界影响不符,排除。B项表述错误,排除。十月革 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不能说是实现了东方非殖民 化,排除D。所以选C, 1935年5月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 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B【详解】从材料“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可以看出这个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以工代赈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就业,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C项错误;以工代赈主要是扩 展公共事业,而不是提高水平,故A项错误;C项的“平息公众不满情绪”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明显错误,“合理配置资源”不是题干所示工程的目的,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7世纪初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兼英国贸易委员会委员托马斯孟看来,商业是高贵的职 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是“国家财产的管理者”。一国的富裕取决于对外贸易中获得顺差。英国没有生 产金银的矿石,要增加国家的财富,使金银充裕,只有凭情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 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 消费他们的多。”如何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从而实现英国的富贵呢?孟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措施和手 段,其中包括扩大本国国内耕地面积,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即增加自然财富;发展国内的工场手工业,即 增加人为财富。但孟更强调发展航运业和出口贸易,尤其主张发展殖民地贸易。他认为,出口商品如果是 用本国船只运输,不仅会得到货物在本国的售价,还可以加上商业利润、保险费用和运输费用,从而使国 家的收入增加。论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19世纪末期,张骞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上明确指出:“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 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 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因于何赖。”显然 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夺回利权是张寒办大生纱厂的宗冒。一般富豪则习惯于封建的剥削方式,认为 购买土地和放高利贷,既稳妥又省事,而且本小利大。加上在洋纱倾销的压迫下,上海各华商纱厂都像风 中残烛,摇摇欲熄,更使人们对于投资近代工业深怀戒心。所以“凡以纱厂集股告人,闻者非微笑不答, 则掩耳却走”张骞的实业活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观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张骞的实业救国思想与17世纪早期英国托马 斯孟的重商主义在经济背景方面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些不同导致的政治影响。(1)观点:商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有管理地位;鼓励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强调航运和对外贸易及 殖民地贸易的重要性;贸易顺差可以增加国家财富,鼓励国家贸易顺差,使金银货币流入英国。(2)不同:中国受传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影响,社会经济观念落后,被西方侵略和掠夺, 洋务运动失败,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资产阶级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列强经济侵略的压迫,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水平很低。而17世纪早期英国鼓励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在世界殖民扩张,进行殖民贸易,掠夺落 后的国家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政治影响: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虽然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中国社会政治转型,但未能实现国家独 立和政治制度的真正民主化。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之后,则通过发动光荣革命推翻了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详解】(1)观点:根据“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是国家财产的管理者“一国的富裕取决于对外贸易 中获得顺差”“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即增加自然财富;发展国内的工场手工业,即增加人为财富。但孟更 强调发展航运业和出口贸易,尤其主张发展殖民地贸易。”概括得出。(2)不同:中国从传统 闭关锁国政策、半殖民地反封建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分析,英国 从政府鼓励商业发展政策、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分析。政治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但并未真正实现国家独立和政 治制度的真正民主化。英国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并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资产阶级代议 制。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老、最有争议的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均势及均势理论 认识上的分歧主要体现为下表中的两种。观占一/、现实主义认为均势可以防止霸权,具有稳定国际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世界秩序的前提,同时有利于世界和平观点二理想主义认为均势不能维护世界和平,且认为在争取均势的情况下,各国都在争强 权,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战争都是均势导致的结果。均势往往以牺牲弱小国家的 利益来达到实力大国间的平衡整理自尚伟均势理论与世界秩序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示例1:论题:均势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阐述:近代英国经过长期战争建立“日不落帝国”,为了保住胜利果实,维持、巩固既得利益,它不允许 欧洲大陆出现强国与之抗衡的局面,故实行“均势外交”。均势外交的实质并非维护欧洲和平,而是要维 护英国的利益,使其能在欧洲大陆通过支配国际事务扩大在欧洲及世界的影响,也使其海外殖民霸权得以 维持,以更好更快地开展海外扩张。所以,均势并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示例2:论题:均势状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阐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对抗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 战的爆发。且冷战期间东西方以政治对抗、美苏军备竞赛和地缘争夺为特点展开了全面较量,使世界处于 恐怖的核均衡的威慑下,但对峙双方都不敢轻易动武。所以,均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示例3:论题:均势对世界和平既有利也有不利。阐述:可结合上面两种观点或其他史实论证(略)。【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围绕着“均势理论对世界是否有 利”这个历史主题,提供了两种相反的学术观点,要求学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展开评论和论证。学生 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确立论题。论题确立后,要结合所学知识,为论题找 到相应的史实加以论述。以“均势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评论和论证:近代英国经过长 期战争建立“日不落帝国”,为了保住胜利果实,维持、巩固既得利益,它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强国与之抗 衡的局面,故实行“均势外交”。均势外交的实质并非维护欧洲和平,而是要维护英国的利益,使其能在欧 洲大陆通过支配国际事务扩大在欧洲及世界的影响,也使其海外殖民霸权得以维持,以更好更快地开展海 外扩张。所以,均势并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 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 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 重小学手工科”随后,教育部又颁布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各课程在教学过程 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如“第一条:小学校应该遵小学校令第一条之宗旨教育儿童,凡与国民道德相关事 项无论何种科目均应注重指示,知识技能宜择生活上所必需者教授之,务令反复熟习应用自如,儿童身体 宜期其发达健全,凡所教授必适合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度,对于男女诸生应注意其特性及将来生活施以适当 之教育”摘编自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1)近代化目标明确;清除封建性,渗透共和国宗旨;体现男女平等;注重实用技能;强调道德教育。(每 点,等出其中任意4点(2)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 素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小学教育的正常教学有了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为民国今后教育事业的 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解】(1)根据材料“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 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 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凡与国民道德相关事项无论何种科目均应注重指示,知识技能宜择生 活上所必需者教授之,务令反复熟习应用自如”等信息,围绕教育内容可从目标、性质、侧重点等角度概括 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2)关于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对思想解放、人才培养、国民素质、 文化、教育等方面思考作答。16 .历史一选修3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 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 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然 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来。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 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 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 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 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在巴尔干半岛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关于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潘人杰、李巨康认为,应从“时代” “格局”和“人”三个层 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 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 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 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 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根据材料一,分析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学者对于一战战争责任的认识。当时欧洲习惯用武力解决冲突;欧洲军备竞赛升级;民众对战争的预期;帝国主义之间结成同盟体系;德国的 推动;巴尔干问题。(2)战争的爆发应从时代背景、政治格局、人为因素等多方面考虑;两大集团间为了各自利益缺乏妥协导致战 争迅速爆发。【详解】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德国想在世 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马尔干半岛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从时代看"、"从'格局'看"、"从人 看,“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等信息可以归纳为首先从从时代背景、政治格局、人为因素等多方面考虑以 及两大集团的各自利益等。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刘半农(18917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晚号曲庵,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 家。他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后的五年在上海以写作为生。1917年 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其间,投稿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19207925年赴英法留 学,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34年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不幸染病,病逝。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 (新青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刘 半农作为新青年四大“台柱”之一,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著有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 之革新应用文之教授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不 仅是对“民主科学”的阐述,更是对“个性解放”的诠释。刘半农去世前几年写桐花芝豆堂诗集,做文言文,有人称之为“落伍”。刘半农说:“十年前, 我们对于文言文也曾用全力攻击过,现在白话文已经成功了气候,我们非但不攻击文言文,而且自己也要 做一两篇玩玩。”并且,他并不会因为害怕被称为“落伍”而改变自己,丢了自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半农前期的“先锋”和后期的“落伍”予以简要评价。(1)主要活动:参加辛亥革命;积极倡导文学革命;积极传播西学。(2)评价:投身辛亥革命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思想先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去世前做文言文,并不怕被认为“落伍”,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有反思;敢于表达真实自我。【详解】(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刘半农的主要活动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 如,投身辛亥革命、大力提倡文学革命、积极传播民主、科学等西学知识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2)刘半农前期的确是“先锋”,因为他投身辛亥革命、大力提倡文学革命、积极传播民主、科学,但 后期即去世前做文言文并不“落伍”,因为他这样做是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并且还能证明刘半农敢于 展现自我、表达真实自我。朝代科数八旗举人人数顺治朝2112康熙朝16635乾隆朝271090A.儒学影响得以扩展B.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C.选官注意地域平衡D.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5.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 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 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A.对西方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6.徽州文书是古徽州遗存的民间历史档案,其中一张文书是休宁县农民洪明户收税票,县政府印制的蓝色 格式票时间是“洪宪元年”,而实际使用时,在时间栏内又加盖了 “民国四年”红章。对该现象理解准确 的是A.县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混乱B.折射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C.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城乡各地D.辛亥革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7.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 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龄:鱼行动”,把中共 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B.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D.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8.1959年8、9月间,东北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 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 3/4; 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国职工由1957年的2450万人猛增到5044万人。这表明当时 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 “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C.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9.1879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口口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 举”。“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该巡视员话 语中的口口口可能是A君主立宪B.文化传统C殖民技巧D.工业技术.下表反映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年二100),这表明英国1755 年1851 年增幅%农业工人65. 4610052.8非熟练工人47. 54100110.3熟练工人56. 2910077.7白领阶层23. 93100178所有工人42. 74100134A.经营方式改变B.贫富差距缩小C.产业结构变化D.消费水平提高.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12.1935年5月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7世纪初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兼英国贸易委员会委员托马斯孟看来,商业是高贵的职 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是“国家财产的管理者”。一国的富裕取决于对外贸易中获得顺差。英国没有生 产金银的矿石,要增加国家的财富,使金银充裕,只有凭情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 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 消费他们的多。”如何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从而实现英国的富贵呢?孟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措施和手 段,其中包括扩大本国国内耕地面积,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即增加自然财富;发展国内的工场手工业,即 增加人为财富。但孟更强调发展航运业和出口贸易,尤其主张发展殖民地贸易。他认为,出口商品如果是 用本国船只运输,不仅会得到货物在本国的售价,还可以加上商业利涧、保险费用和运输费用,从而使国 家的收入增加。论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 发展 材料二19世纪末期,张骞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上明确指出:“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 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 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因于何赖。”显然 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夺回利权是张骞办大生纱厂的宗冒。一般富豪则习惯于封建的剥削方式,认为 购买土地和放高利贷,既稳妥又省事,而且本小利大。加上在洋纱倾销的压迫下,上海各华商纱厂都像风 中残烛,摇摇欲熄,更使人们对于投资近代工业深怀戒心。所以“凡以纱厂集股告人,闻者非微笑不答, 则掩耳却走”张骞的实业活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观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张骞的实业救国思想与17世纪早期英国托马 斯孟的重商主义在经济背景方面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些不同导致的政治影响。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老、最有争议的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均势及均势理论 认识上的分歧主要体现为下表中的两种。观占一/、现实主义认为均势可以防止霸权,具有稳定国际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世界秩序的前提,同时有利于世界和平观点二理想主义认为均势不能维护世界和平,且认为在争取均势的情况下,各国都在争强 权,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战争都是均势导致的结果。均势往往以牺牲弱小国家的 利益来达到实力大国间的平衡整理自尚伟均势理论与世界秩序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r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 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 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 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 重小学手工科”随后,教育部又颁布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各课程在教学过程 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如“第一条:小学校应该遵小学校令第一条之宗旨教育儿童,凡与国民道德相关事 项无论何种科目均应注重指示,知识技能宜择生活上所必需者教授之,务令反复熟习应用自如,儿童身体 宜期其发达健全,凡所教授必适合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度,对于男女诸生应注意其特性及将来生活施以适当 之教育”摘编自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16 .历史一选修3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 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 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然 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来。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 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 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 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 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在巴尔干半岛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关于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潘人杰、李巨康认为,应从“时代” “格局”和“人”三个层 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 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 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 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 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根据材料一,分析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学者对于一战战争责任的认识。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刘半农(18917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晚号曲庵,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 家。他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后的五年在上海以写作为生。1917年 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其间,投稿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19207925年赴英法留 学,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34年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不幸染病,病逝。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 (新青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刘 半农作为新青年四大“台柱”之一,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著有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 之革新应用文之教授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不 仅是对“民主科学”的阐述,更是对“个性解放”的诠释。刘半农去世前几年写桐花芝豆堂诗集,做文言文,有人称之为“落伍”。刘半农说:“十年前, 我们对于文言文也曾用全力攻击过,现在白话文已经成功了气候,我们非但不攻击文言文,而且自己也要 做一两篇玩玩。”并且,他并不会因为害怕被称为“落伍”而改变自己,丢了自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半农前期的“先锋”和后期的“落伍”予以简要评价。广州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次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曹丕在受禅代汉建立魏国时,曾向陈群问道:“我应天受禅唯独相国和你脸有不豫,这是为了什么 呢? ”陈群便离席长跪道:“臣与相国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 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这体现出当时A.魏国在群臣辅佐下逐渐强大B.宗法思想下汉朝为正统C.汉宰相位高权重制约了君权D.经世致用伦理影响政治B【详解】陈群因为曾为汉朝之臣,所以曹丕代汉自立时“脸有不豫。这说明在当时部分大臣中尊汉朝为正统, 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魏国逐渐强大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汉朝宰相制约了君权,故C项正 确;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文字材料较长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有功之臣陈群等因为曾为 汉朝之臣,所以曹丕代汉自立时脸有不豫2.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小亩1.37 石32石中原农耕区30小亩1.5石45石西北屯垦区74小亩0. 4石29石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B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C.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详解】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均高于其他地方,这是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结果,选B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制约南方经济发展的是生产工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平均亩产量来看西北与 南方生产力水平相差甚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地理环境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 .唐初实行三省体制,到武则天时期,则更加侧重中书省权责,玄宗即位后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 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是因为 A.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B.三省体制已造成行政效率低下C.三省体制已经不适应政治需要D.三省体制是导致政治腐败根源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被削弱直到被合并,主要是由于门下省有封驳权,对皇权造成一 定的制约,故A项正确。三省体制下各部门互相制约,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是对三省 体制进行改革,而不是彻底废除,说明三省体制仍然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排除C。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根 源于专制体制,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玄宗即位后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 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六部制的 作用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的结论。4 .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据此可知朝代科数八旗举人人数顺治朝2112康熙朝16635乾隆朝271090A.儒学影响得以扩展B.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C.选官注意地域平衡D.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A【详解】清代沿用明代八股取土,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在录取总名额稳定的情况下,八旗子弟 中举人数逐渐增加,表明儒学对满洲贵族的影响不断增强。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均不能体现,排除B、C、D项。5.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 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 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D【详解】“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 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表明通过与英国的交涉,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 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D正确;A不符合材料,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卢坤并非夸大了形势的严重 性,材料也无法体现卢坤的妥协性,c错误。【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大意是: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 意加强防备。6.徽州文书是古徽州遗存的民间历史档案,其中一张文书是休宁县农民洪明户收税票,县政府印制的蓝色 格式票时间是“洪宪元年”,而实际使用时,在时间栏内又加盖了 “民国四年”红章。对该现象理解准确 的是A.县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混乱B.折射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C.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城乡各地D.辛亥革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B【详解】题干信息涉及“洪宪元年”,即1916年,“民国四年”,即1915年。说明文书在使用时,其“洪 宪元年”的纪年法并未得到社会认可,反映了当时复辟帝制和民主共和之间的斗争激烈,故B项正确;题 干反映的现象超出了县政府行政管理的范畴,故排除A项;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城乡各地,故排除C 项;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7.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

    注意事项

    本文(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考历史试卷含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