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
资源ID:69006055
资源大小:123.6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沐阳县怀文中学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1 .生活在我国境内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古人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已 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 D.半坡人2 .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中说“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 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A.采集渔猎B.打制石器C.栽培谷物D.建造房屋3 .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 标志()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打制石器A.B.C.D.4 . “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A.炎帝、黄帝B.黄帝、尧帝C.舜帝、炎帝D.舜帝、禹帝5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是为小康。”这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涉及我国古代的()A.世袭制A.世袭制B.宗法制C.禅让制D.分封制6 .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文字演变的历程A.铸造工艺的高超B.早期文明的成就C.石器时代的风貌D.7 .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A.灵渠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三峡工程.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A.诸侯争霸B.私学兴起 C.商鞅变法D.百家争鸣8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这反映了两大派别()A.顺应了统一必然趋势B.以批判法家思想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下列思想家与主张对应正确的是()A.韩非子一一“仁者爱人”B.孔子一一“兼爱”“非攻”C.老子一一“无为而治”D.墨子一一以法治国9 .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 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 批人物。这说明孔子的教育理念()A.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主张以德治国C.主张“有教无类”D.提出“因材施教”理念.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A.公元前475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1年.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发挥 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历史上秦朝中央政府主管监察官员的是()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的影响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D.统一六国的需要.下列历史时期与阶段特征对应连接正确的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史前时期b.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秦汉时期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夏商周时期A.一b一a一cB.一a一b一cC.一c一b一aD.一b一c一a.材料一:西周初共封71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 53个,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 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材料二:周王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西周时期哪些人有可能成为诸侯?这些诸侯需要对周王履行哪些义务?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2)根据材料三,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材料一、二所述 的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四:“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互利。”(3)以上思想或言论分别出自哪家学派?请按顺序写出。10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 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上(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谁?据材料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推行的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怎样的影响?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 其宁息,岂不难哉!”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2)结合所学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此制度对后世 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3)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是我国境内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古人类,他们已经学会用火, 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 排除C项;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排除D项。故选:Bo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 .【答案】C【解析】由材料“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 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的增殖天然的产品可知,这是对栽培谷物等农业种植方面 的描述。故选:Co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识记有关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2 .【答案】C【解析】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 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 题意,排除。故选:Co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 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 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 题意,尧、舜和禹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CD。故选:Ao本题考查黄帝和炎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黄帝和炎帝的相关史实。4 .【答案】C【解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 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 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 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 让制”。故选:Co本题考查禅让制的含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禅让制的含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 .【答案】B【解析】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说明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记载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青铜器代表商周文明。 因此,图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B项正确;甲骨文不属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A项;甲骨文和 青铜器出现于商代,排除C项;青铜器不能说明文字演变,排除D项。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情况,重点掌握甲骨文和金文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甲骨文和金文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6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 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 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 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B符合题意。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等知识,重点掌握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重点掌握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7 .【答案】D【解析】“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 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 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私学兴起出现在春 秋时期,商鞅变法与“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无关,排除ABC。故选:D。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 .【答案】C【解析】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这反映了两大派别有利 于缓和社会矛盾。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主张以 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 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故选:Co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9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 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故C项正确;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 爱”“非攻”,排除B项;以法治国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 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等知识,注意基础知 识的识记与理解。10 .【答案】C【解析】A.据所学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孔子的处理人际关系的主张。B.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C.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符合材料“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 有贵族,有平民。”的主旨。D.据所学可知,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符合题意。故选:Co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 .【答案】D【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选:Do本题考查秦灭六国。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意义。13 .【答案】D【解析】秦朝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ABC不符合题 意,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4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最大好处是能调 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型工程的修建。A项正确;秦朝治国思想是法家,排除B项;万里长 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排除C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 陵兵马俑修建与秦朝统一六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以及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以及作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5 .【答案】D【解析】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 家与社会变革;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D符合题意;ABC对应 错误,排除。故选:D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 .【答案】【小题1】制度:分封制。成为诸侯的人: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义务:诸 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任意两点)【小题2】新现象: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 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小题3】学派:道家、儒家、墨家。【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以及诸侯的义务、铁制 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道家、儒家以及墨家学派的思想观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以及诸侯的义务、铁制 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道家、儒家以及墨家学派的思想观点等知识。17【答案】【小题1】人物:商鞅。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任答两项即可)。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 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小题2】制度:郡县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 式。【小题3】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意义: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作用、秦朝的郡县制 以及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谡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作用、秦朝的郡 县制以及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意义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