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方案.docx
做大做强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方案一、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智造体系(一)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基赋能工程,加快推进以5G、物联 网、工业互联网和卫星通信(低轨宽带卫星互联)为代表的通信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 设施建设,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领域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应 用创新,提升运行效率。提升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提高无线电监测能力,扎实做好FAST宁静区电磁环境等安全保护。(二)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围绕离散 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等,深入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 推动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典型经验的移植、推广。持续强化工业领域智 能化改造升级,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智 慧工厂,推动企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服务维护等 全流程、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 产线自动化改造,深入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三)深化数字融合创新应用 知识产权保护。扎实开展工业产品评价标准及认证体系建设,完善品 牌质量检测体系。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分类分级梯次企业库,着力培 育壮大工业市场主体。重点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制定龙头企业培 育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后备企业库,个性化量身定制培育方案,对营 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十亿级的工业企业,给 予一次性资金奖励。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星光行动,引导企业 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专注于核心业务,聚焦细分产品市场,加 大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提升企业专业化生 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加强对工业企业上规入统指导帮扶,建立 企业上规入统激励机制,着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上规入统。十四五 期间,年均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户以上,年均新增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700户以上。四、发展背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 条底线,坚决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工业强省 战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 态三大战略行动,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全省工业 经济总体俣持平稳健康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齐升、 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黄金十年快速发展,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工业经济取得新成就截至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1. 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 4602亿元,从2015年的全国第25位上升到第2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年均增长8. 6%,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500万元口径工业 投资累计完成近1. 8万亿元,年均增长14. 6%o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 产总额达到1. 6万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利润总额突破1000 亿元;工业税收占全省税收比重约35%;数字经济增速连续5年保持全 国第一,为全面开启新型工业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2、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截至2020年,全省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轻重工业比重由2015 年38. 7:61. 3调整为49. 8:50. 2;制造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 66. 4%提高到73. 1%;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由53%下降到43%;高技术 产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H%;十大工业产业全部迈入千亿级行列;茅台 集团营业收入突破千亿级大关,在全国酒类行业率先迈上千亿级台阶, 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3、集聚发展取得新成效十三五以来,全省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增强,产业集中度明 显提升,贵阳经济开发区、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 关,建成总产值200亿元级以上开发区19个、100亿元级以上开发区 38个;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 创业特色载体4个。全省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总产值占全 省比重分别达到79%和81%,较2015年分别提高10个和16个百分点, 开发区吸纳就业超过130万人,为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 支撑。4、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6%以 上,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0. 46%上升到0. 9%,航天江南高比能量 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大科学基 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全省累计新增15个国家级和9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 (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开展省级制造 业创新中心试点6个,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注入了 强大动力。5、迈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间,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率先成为国家制造业与互 联网融合发展的试点示范;振华电子、磷化集团等7个项目入选工信 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个, 航天电器智能制造样板车间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 工具普及率从48. 2%提高到55. 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从34. 6%提高 到38. 8%,全省工业企业发展水平由31. 9提高到47. 7,在全国排 名提高3位,为数字经济发展按下了加速键。6、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十三五期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以上。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25家绿色工厂、6个绿色园区、8个绿色设 计产品、1个绿色供应链纳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2家企业入选国家工 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创建一批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率先在 全国推行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2020年实现当年磷石膏产消平衡,大 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较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水泥窑协同处 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获批全国唯一试点省份,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7、产业扶贫开创新局面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战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 民生工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线,大力培育企业、发展产业、拉动就业,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6. 8亿元,支持49个贫困县(市、区、特区)61个园区H70个项目;直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超过 50万人,带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100万人以上,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 了重大贡献,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8、民营经济焕发新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扎实开展六大专项行动,协调推进清理拖欠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撑起全省 经济半壁江山。截至2020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00多万户, 老干妈公司综合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达53. 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 巨人企业14家,为加快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营造了有利条件。五年来的实践表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持续做强做优 工业,是遵循经济规律、壮大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之策,是补齐发展 短板、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工业 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坚持实施双千工程是深入推进主基调主战略的关 键抓手,坚持绿色发展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坚持产业扶贫 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有效利器;省领导领衔,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举全省之力高位推动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开创了十大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工业经济实力、结构层次、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为贵州彻底撕掉千 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全省经济社会后发赶 超、跨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 件。五、十四五工业发展形势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持续深化,全球范围内贸易战、科技战、网络战、金融战不断升级, 逆全球化趋势加速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发达国家重振 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我国工业面临双 端挤压。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 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颠覆性 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产业新业态相继涌现,为我省工业发展带来了 换道超车的新机遇。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 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现实任务更加紧迫,同时我国经济仍 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 体制性、周期性等问题相互交织,对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东部产业迭代升级,产业转移大 潮势头汹涌,加上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优势 逐步显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开放市场,贵州+合作 模式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为我省工业发展开辟了新 空间。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步伐加快,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涌上潮头,为我省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构建以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实施新 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省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过十三五的长足发展,我省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基本能与发 达地区相媲美,大数据国家级节点建成投用,互联网体系日益完善, 西南地区中心区位优势不断凸显;贵州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十大工 业产业发展全力全速、稳扎稳打,规模总量跃上新台阶、增长速度实 现新提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质量效益取得新突破,为我省工业 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 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 境约束压力也在进一步加大,加上人才支撑不足,知识价值占比快速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迭代不断加速,创新能力的短板使我省与发达地 区进一步拉开差距的风险加大,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 仍面临赶和转的双重挑战。十四五时期,我省同步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征程。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 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新发 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推动工 业大突破,为全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 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提供强 有力支撑。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依托贵州资源、能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转型升级、提升实 力,着力发展优质烟酒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 化工产业,优化发展基础材料产业,增强传统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 支撑能力。(一)优质烟酒持续巩固优质烟酒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加 快推进烟酒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抓好品牌、品质、品种建设,打造优 质烟酒精品。重点依托不可复制的生态和资源禀赋,以及酱酒核心 赤水河谷地域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酱香为主、多香并举的白酒产业, 持续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力争全省白酒产量达 到60万千升,优质烟酒产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白酒3000亿 元、卷烟500亿元。1、做强做优白酒产业全力保护好赤水河,划定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保护区,统筹 酒产业空间布局,整合现有酿酒资源,提升白酒产业发展质量。坚持 品质优先,持续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贵州酱香型白酒 品牌,构建品牌强大、品质优良、品种优化、集群发展的贵州白酒产 业发展体系。按照新型工业化战略布局,充分发挥茅台集团领航优势, 大力培育贵州白酒舰队,形成龙头领军企业+优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 企业的发展梯队,不断增强酱香白酒产业集群竞争力。力争把茅台集 团打造成为省内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加快培育习酒、国台、金沙、 钓鱼台、珍酒等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大力扶持茅台系歹酒、 董酒、小糊涂仙、人民小酒、贵酒、贵州醇、安酒等一批基础好、潜 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加强酿酒原料基地建设,保障白酒酿造优质原 料供给。科学规划白酒包装配套区,推进全产业链协调联动发展。加 强白酒行业治理,规范管理小企业、酒庄、作坊,重点推进赤水河流 域中小酒企规范整合,坚持分类施策,依法依规开展综合治理,整顿 维护行业市场秩序,推动白酒产业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2、稳定发展卷烟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卷烟产业及产品结构,推动产品提质升档降成本, 巩固提升贵烟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单箱产品利税率。聚焦贵烟 品牌,不断提升贵烟品牌在行业重点品牌的地位,鼓励丰富和拓展细 支、爆珠、短支、中支、混合型等创新型卷烟系列,着力开发富有文 化创意的新兴产品,引导创新型产品进一步聚焦高端市场。支持中烟 贵州公司提质改造,推动生产制造、工艺质量、节能降耗、科技研发、 市场营销等全面提升。3、烟酒技改扩能重点推进茅台酒、茅台系列酒、习酒扩能技改,国台酒业、国台 怀酒、国台酒庄优质酱香型白酒技改,金沙窖酒基酒扩建,珍酒、董 酒、安酒、劲牌茅台镇酒业、贵州醇扩能技改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 贵酒酱香型白酒生产二期建设,宝洞酱藏酒业酱香白酒扩能技改,金 沙古酒、小糊涂仙、李兴发酒业、贺天下酒业、汉御坊酒业、仁帅酒 业、鹏彦酒业酱香型白酒技改,仁怀酱香酒酒业标准生产基地等项目 建设。4、烟酒产业配套加快推进坛厂包装-物流-仓储综合项目、茅台酱香系列酒包装物 流园、贵定昌明玻璃瓶厂、习酒公司李子春包装物流园、申仁白酒纸 质包装品生产技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体系化推进网络、平台和安全能力建 设。实施5G+工业互联网行动,支持贵州工业云等赋能平台建设,鼓励 企业建设和应用产业大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积极争取 国家布局建设各级标识解析节点。围绕产业链全生命周期,鼓励企业 各个环节上云用数赋智,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提升对产业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服务供给能力,助推工业倍增行动。推进工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应用、 数字车间和智慧工厂,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 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产品融合升级。推进现代能 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工 业大数据应用建设,提高行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开展网络化 生产新模式创新工程,按照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和基础材料等行 业特点,有针对性推进网络化生产新模式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鼓励 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测、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 等在线增值服务。到2025年,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60,位 居西部前列。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一)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二)现代能源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深化能 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立足贵州能源资源优势,做优煤炭产业,推动电 力清洁高效发展,科学有序发展新能源,大力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开发 利用,积极发展氢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 高效、持续稳定、量足价优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 战略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省原煤产量达2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达 到1亿千瓦以上,现代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1、优化提升煤炭产业优化煤矿布局,逐步形成一个构造单元或一个矿区由一到两个主 体开发的布局。继续深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煤炭先进产能有序释放, 优化煤炭产能结构。加快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升级,推广使用煤矿 机器人,推进智能煤矿建设。合理推进煤炭绿色开采,科学有序发展 露天煤矿。2、巩固发展电力产业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分类推进煤电机组 改造升级,提高煤电机组运行效率,不断降低煤耗水平。合理规划煤 电基地建设规模和时序,建设大容量、高参数、超低排放燃煤机组。 深入推进水电发展,加快核准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建成投产一批中小型水电、航电枢纽、水利枢纽等工程;积极开展抽水蓄能电站前期 工作,推进纳入国家选点规划项目开工建设,满足电力系统调峰需求。 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积极推进省内500千伏电网建设,加快形成 三横两联一中心的网架结构。加快推进220千伏变电站县市全覆盖。3、积极发展两气两能推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和煤矿瓦斯地 下抽采规模化矿区建设,形成煤层气稳定供应、高效利用的新格局。 推进全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将页岩气打造成全省天然气供应的重 要组成部分,加快形成多气源供应保障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氢能,加 快发展煤制氢、高压气态储氢运氢、液氢站及站内制氢、燃料电池等 应用试点,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建设,培育特色氢能产业集群。 积极推广地热能开发利用,加快主要城镇区域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评 价,因地制宜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4、加快壮大新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提高非水可再生能源比重。稳步推进 风电协调发展,推广低风速风机和智能风机应用。推进光优发电多元 化发展,推广高效、双面及双玻光伏组件应用,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提高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5、煤炭加快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地区煤矿技改,推进金沙县龙凤煤 矿建设、盘州市土城煤矿新增产能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马依西一矿 井、发耳二矿西井、龙凤矿井一期、玉舍东矿井一期、文家坝二矿一 期、戴家田矿井、对江南矿井、官寨矿井一期、中寨矿井一期、以那 矿井、肥田矿井二期、黑塘矿区新华煤矿等项目建设。6、电力加快推进威赫电厂、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热电联产动力站、盘 江新光电厂、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华润毕节电厂、习水二郎二期 电厂、金沙柳塘等容量替代项目、水城董地电厂、安顺普定电厂、兴 仁电厂、大方乌蒙电厂、黔西五里电厂、盘南低热值电厂、大湾低热 值电厂、金沙低热值电厂、六枝循环流化床电厂、晴隆循环流化床电 厂等;开展贵阳超超临界电源项目等前期研究工作。推进甲茶水电站、 甲江水电站、小井水电站、平寨航电、旁海航电等项目建设。积极推 进贵阳石厂坝、黔南黄丝等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进兴仁换一独山 线路、奢香一鸭溪双回线路、威赫电厂送出等500千伏线路建设。7、两气两能推进毕节、六盘水等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推进正安、习水、道真、岑巩等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建设,重点推进正安区块安场向斜页 岩气勘探开发、习水等页岩气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加快氢能产业基地 建设,打造一轴、一带、三线氢能产业发展核心地带(一轴:贵阳-安 顺-六盘水氢能产业发展核心轴;一带:毕节-六盘水-兴义氢能产业循 环经济带;三线:三条红色旅游-绿色氢途氢能应用示范专线。)。推 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8、新能源着力建设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流域四个一体化水风光 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及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推进毕节、六盘水、 安顺、黔西南、黔南等五个百万级光伏基地建设。推进花溪二期、三 穗、六枝、遵义东部等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项目建设。(三)现代化工依托贵州磷、煤、重晶石等资源优势,聚焦产业规模化、精深化、 绿色化,推进现代化工向深加工、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快推动磷化工 产业精细化,推进煤化工产业新型化,促进特色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 打造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省现代化工产业 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1、重点推动磷化工精细化合理开发利用磷矿资源,提升磷矿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比重。着 力发展水溶肥、缓控释肥、中微量元素复合肥等新型肥料。提高精细 磷酸盐、磷系阻燃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等功能性、专用性产品比重。提升高纯黄磷、赤磷、碳一化工等产品比重。大力开发磷石膏 等磷化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新技术,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比重,加快 构建磷矿石采选、初加工、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2、积极推进煤化工新型化以煤炭资源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应 用先进原煤气化技术重点改造传统甲醇、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技术 改造现有生产装置。加快发展煤制聚乙醇酸(PGA)、煤制烯姓、芳煌、 乙二醇等煤基材料及聚酯材料、可降解塑料等产品。3、加快促进特色化工高端化以高端产品研发生产为突破口,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加快发 展氟化工、碘化工、钢化工、橡胶化工等特色化工。加大磷矿伴生氟 资源利用,发展电子级精细氟化工、医药级含碘中间体。积极发展电 子级、试剂级、医药级等钢盐产品,加大钦盐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橡胶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特种轮胎、专用轮胎、氟硅橡胶等 产品,实现高端化发展。4、磷化工重点推进贵州磷化集团750万吨/年高品位磷矿石提质技改工程、 2X40万吨湿法净化磷酸及后加工、黄磷后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金正大20万吨/年水溶肥、贵州芭田2义30万吨/年硝酸复肥酸性废水 及钙镁元素资源回收、贵州新天鑫1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及7万吨/年 草酸等项目建设。5、煤化工重点推进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聚乙醇酸、黔希煤化工40万吨/ 年聚碳酸酯、纳雍200万吨/年煤制清洁燃料、兴仁60万吨/年煤制烯 煌、盘州500万吨/年煤焦化一体化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兴义宜化、 兴化搬迁入园等项目建设。6、特色化工重点推进贵州磷化集团3X3万吨/年无水氟化氢等项目建设,积 极推进安顺红星发展2万吨/年高纯硫酸钢副产1万吨/年硫酸钠、务 川氟钢化工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四)基础材料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坚持分层级补链、 分领域强链、分区域固链,加快推动铝、钢产业迈向中高端,延伸拓 展镒、钛产业链条,推进黄金及其他有色金属有序发展,促进基础材 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培育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到2025年, 力争全省基础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1900亿元。1、重点发展中高端铝、钢产业以具备铝液直供条件的园区为重点,培育打造铝及铝精深加工产 业集群;大力发展铝箔、铝线、铝管、高强度铝合金、汽车轻量化材 料、高纯铝材料等系列产品,构建集铝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 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巩固提升优碳钢、合金焊条钢、易切钢、 中空钢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开发高强度锚杆钢、高强度精轧螺纹 钢、车轴钢、合金弹簧钢、合金冷锻钢等产品;积极发展预应力钢绞 线、大直径钢绳、磷化涂层钢丝绳、焊丝等高品质产品。2、加快发展镒系、钛系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高纯硫酸镒、镁钻镒氢氧化物、锲钻镒酸锂、磁性材料 等产品,加快发展电解金属镒以及低磷低碳硅镒合金、高硅镒合金等 系列合金材料,培育镒及镒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着力发展适用于航空、 航天、医疗、3D打印等高端领域的高品质海绵钛,鼓励发展小粒度海 绵钛、高纯钛、钛管胚、高强度钛合金等高附加值钛材产品,延长钛 及钛加工产业链条。3、积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加快发展高端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生物医用膜、特种分离膜、 气体分离膜等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延伸拓展气凝胶、聚酰亚胺、碳纤 维等产品适用领域和下游产业,培育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加大 玄武岩纤维、石墨烯等制品推广应用,开发适用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培育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加 快发展高端仿真丝、各类功能性面料,大力引进生物基纤维、织造与 非织造纤维、纺织复合材料等先进纺织材料,培育先进纺织材料产业 集群。积极发展低温共烧陶瓷材料、集成电路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 光电子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电子功能材料,引进发展OLED (蒸镀、 印刷)材料、LD材料和器件、非晶硅TFT、低温多晶硅TFT、显示基板 材料等新型显示材料,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打造全国重要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4、适度多元发展黄金产业坚持优化存量、严控增量的思路,突出抓好存量产业培育,审慎 扩大产业增量,妥善解决生态环保遗留问题,支持贞丰打造难选冶矿 冶炼加工中心,有序推进黄金旅游发展,推动黄金产业绿色转型和适 度多元发展。5、有序发展其他有色金属产业开发利用铅、锌、镁、睇等有色金属材料资源。有序推进铅锌资 源规范、规模化开发利用,建设铅锌采选冶一体化精深加工项目,同 步谋划伴生错资源开发利用。引进和发展镁及镁合金、镁基材料等深 加工产品。发展睇及睇加工,推进睇及睇伴生资源开采利用,发展下 游产业。保护性开发利用稀土资源。6、中高端铝钢产业加快贵阳、遵义、六盘水、黔西南、黔东南铝及铝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遵义铝业110万吨氧化铝技改扩能和70万吨电解铝技改扩能、 苟江及务川铝工业氧化铝电解铝技改扩能、兴仁150万吨电解铝生产、 兴义市25万吨电解铝及150万吨铝及铝加工、清镇铝精深加工项目一 期工程、水城经济开发区新兴铝合金及铝型材生产加工、安顺物资集 团新型铝合金全产业链等铝及铝加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首钢水钢高 质量发展及铁焦钢轧系统结构调整、黔西南70吨合金钢电炉产能置换 转型升级等钢及合金项目建设。7、镒系钛系材料产业加快铜仁、六盘水、黔南镒及镒加工基地建设,推进独山县新型 镒材料生产、凯里闽源高新硅镒新材料等镒系材料项目建设。积极推 进桐梓钛业、晴隆钛矿等钛系材料项目建设。8、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大力推进时代沃顿膜用新材料制造及膜组件自动化生产系统、航 天乌江扩大气凝胶生产线、六盘水纳米气凝胶绝热材料、航天天马聚 酰亚胺泡沫材料智能生产线等高性能复合材料项目建设。着力推进石 鑫玄武岩纤维拉丝生产设备改造、鼎玺烯材金海湖墨烯粉体及浆料、 齐力炭碳细结构石墨制品、黔东南活性炭全产业链加工、西秀区蓝宝石晶体及特种高性能陶瓷产品生产等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恒力集团高端仿真丝面料、高端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纳米 微晶石等产业项目建设,打造智能化新材料区域制造中心。9、其他有色金属产业积极推进赫章铅锌一体化生产基地、贞丰县年产30万吨镁铝合金、 晴隆县睇矿、黔西南年产20万吨锌及锌加工等项目建设。资料来源: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 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契机,因 地制宜科学施策,结合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上下游梯次化布局, 强化产业布局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衔接,按照集聚集约、优势互 补和分工协同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推动区域错位发展,构建以核 心引领、轴带支撑发展的两核一轴两带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两区 六基地产业集群。以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为核心,立足大数据先发 优势,打造黔中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 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产业,建设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 区和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以遵义都市圈为核心,打造 黔北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优质酱香白酒、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 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建设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以成渝双城经 济圈经遵义、贵阳、黔南的高铁和高速交通为纽带,贯穿两个产业核 心区,构成贯通南北的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现代化工、健康医药、 生态特色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和 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依托毕节、六盘水、黔西南能矿资源 富集优势,以毕水兴交通为纽带,打造西部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现 代能源、现代化工、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建设国家新型综合 能源战略基地。依托铜仁和黔东南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打造东部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建 设全国重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工业基地。1、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以赤水河流域为中心,以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贵州习水经济开 发区、贵州金沙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优质酱香白酒产业, 打造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2、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以贵阳贵安核心,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安综合保 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智能终端、电子元 器件、锂离子电池、高性能计算机、云服务等产业,打造大数据电子 信息产业集群。3、国家新型综合能源战略基地以贵州织金经济开发区、六盘水盘南工业园区、兴义市清水河-威 舍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煤炭、电力、氢能等产业,打造 新型综合能源基地。4、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以福泉-瓮安-开阳-黔西-织金磷煤资源连片区域为核心,以贵州 开阳经济开发区、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为主要 载体,布局发展磷化工、煤化工产业,打造磷煤化工产业基地。5、全国重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以贵阳贵安-黔南为核心,以铜仁、黔西南、六盘水为支撑,以贵 安新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黔西 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等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新 能源电池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 产业,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6、全国重要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以贵州昌明经济开发区、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贵州碧江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辣椒、酸汤、茶、刺梨、蓝莓和 天然饮用水等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基地。7、全国重要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以贵州龙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乌当 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大力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布局发展中药民 族药产业,打造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8、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经济技术开 发区、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布局发展航空航天装备、 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电力装备及器材、智能装备等产业,打造高 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开展开发区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按照一园一主导一园一 特色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准确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科学选 准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围绕首位产业集聚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 展,引导产业向开发区集聚,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着力打造首 位产业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环境优良的产业聚集区。引进一 批具有产业引领效应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 构建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形成集聚发展格局。依托各具特色的开发 区,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与人口集聚、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以工 兴城、产城互动的新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三)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统筹全省各类开发区产业发展和考核,制 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分类指导各地开发区发展,提 升全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区域协同力。牢固树立亩产 论英雄意识,强化考评引导,实行分档激励和重要资源要素差别化配 置,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深入开展闲置厂房和僵尸企业清理,有效 盘活闲置厂房,推进低产低效企业稳步退出,为优质项目、优质企业 腾挪或预留空间,实现腾笼换鸟,提高开发区综合利用率。探索建立 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开发区要素投入保障机制,支持各地开发区申报创 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鼓励推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模式, 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开发区绩效激励机制, 探索实行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用人和分 配方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积极性,促进开发区良性发展。1、千亿级开发区培育贵阳经济开发区、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贵州苟江(和平)经济开发区、贵州龙里经济开发区等5 个综合产值千亿级开发区。2、五百亿级开发区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龙洞堡工业 园区)、贵州西秀经济开发区、贵州清镇经济开发区、兴义市清水河- 威舍产业园区(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贵 州修文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 区、贵安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六盘水水月产业园区等 10个综合产值五百亿级开发区。3、百亿级开发区培育毕节、遵义、黔东南、碧江、六盘水、安顺、铜仁、娄山关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顺、乌当、惠水、习水、白云、盘北、红果、 昌明、瓮安、七星关、开阳、金沙、大龙、纳雍、水城、息烽、独山、 湄潭、兴仁、威宁、织金、思南、新蒲、松桃、黔西、赤水、万山、 德江、印江、大方、普定、正安、绥阳、台江经济开发区,长顺威远、 盘南、都匀绿茵湖、独山麻尾、贞丰、安龙、水城发耳工业园区和贵 阳综合保税区等50个综合产值百亿级园区。三、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一)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壮大占据产业链中高端的行业领军 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 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竞争力、产业带动力的领航企业。积 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壮大主业、并购重组、 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总 部经济,做大做强本土企业总部。(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 业,着力支持一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引导中小微企业发 挥自身优势,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 化发展道路,打造一批具有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中小企 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企 业金融、对外合作、管理提升等支持服务。加大企业上规入统扶持力 度,强化中小企业上规入统政策引导,加快推动一批工业企业上规入 统。积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头雁作用,带 动中小企业聚焦特定细分市场,加快形成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 链互通的融通发展产业生态。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断 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三)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开展产品价值提升行动,以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为抓手, 推动原料产品向终端消费品转变,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初加工 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转变,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强对工业质量和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引导企业建立品 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培育打造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贵 州制造品牌,鼓励各地区积极培育2-3个具有区域特色的行业品牌, 1-2个出口自主品牌。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 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创建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引导中小企 业专注细分市场,培育出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产品品牌。 鼓励新型工业主体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拓宽品牌流通渠道,加大贵州 工业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提升企业 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加强对工业品牌的科技创新投入及对品牌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