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接受学习还有用武之地吗?——来自“1平方厘米”的心灵感悟.doc
-
资源ID:69017914
资源大小:1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数学学科接受学习还有用武之地吗?——来自“1平方厘米”的心灵感悟.doc
数学论文之接受学习还有用武之地吗?来自“1平方厘米”的心灵感悟 接受学习还有用武之地吗? 来自“1平方厘米”的心灵感悟 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 俞静 :315500 往常,假设有人征询我:“探究式和接受式这两种学习方式哪个更适宜学生,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开展?”我会毫不犹豫的答复:“探究式”。由于新课程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理念已经深深地被我们吸纳,同时刻骨铭心。但是现在,我的答复是:“两者兼顾”。这一观点的转变源于我的一个教学经历。 上课的铃声响过,小孩们迅速而整齐地静坐在本人的位子上。由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关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因而小孩们显得特别激动和兴奋。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的心情特别好,怀抱着课前的精心预设,展开了教学 “我们明白面积是有大有小的,要精确地明白面积的大小,就要用面积单位来测量,你明白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一个学生答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看来学生对面积单位已经有所理解,因而我又接着征询:“那现在请你猜一猜1平方厘米有多大?”一听是猜,这下可把整个教室揭开了锅,一只只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有一位学生特别自信地做了一个1厘米的手势,“老师,这确实是1平方厘米。”显然这位学生是受了长度单位的负作用。“这确实是1平方厘米?”(现在的我真有点希望落空的感受。)我有意地重复了一遍。学生们大概也感遭到错了,因而又有一位学生赶忙纠正道:“(做了一个1分米的手势)刚刚这位同学比划得太小了,1平方厘米应该有这么大。”答复越来越不着边了,“哦,是吗?” (重燃起的希望再一次被冷水扑灭。)“1平方厘米好象没那么大吧。”只听几个学生喃喃自语地小声嘀咕着,而大部分学生却一脸茫然,从大家不明白的眼神中我深深地明白学生关于1平方厘米的概念是比拟模糊的。 因而毫无疑征询地让学生展开了小组讨论,试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自主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概念。几分钟的讨论特别快就过去了,“现在有结果了吗?”我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观望整个教室。结果呢?没有超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答复仍然各执一辞,1平方厘米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仍是一个未知数。 用“无可奈何”这四个字来描绘当时的心情确实再恰当不过了,没方法了,仍然本人说吧。因而在黑板上板书: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确实是1平方厘米。同时把本人事先预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课后,我不停地反征询本人,难道这确实是我所追求的课堂?难道这确实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吗?答案是否认的,那么征询题又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会出现这种无效的场景呢?特别快我就找到答案了。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本人去探究、去觉察,诸如“1平方厘米有多大”这种商定俗成的概念,根本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兜了一个大圈子,耗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浪费了一大堆的时间,到头来仍然一个未知数。不实在际,盲目地组织学生猜想、讨论,只会造成一种低效的场面。因而,我又重新找回了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展了教学重建。 当学生说出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后,我直截了当拿出事先剪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说明:“这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确实是1平方厘米”,同时把这个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哇,1平方厘米好小哦”,有同学不由自主的说开了。 “没错,1平方厘米确实比拟小,每个小朋友的学具盒里都有如此的一个小正方形,现在请你拿出来细心观察,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大小,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活动过后,我顺势追征询:“你能找找本人身上或四周有哪些物体的外表大约是1平方厘米吗?”这下可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了。“我的大门牙外表大约是1平方厘米”,“我的大拇指的指甲外表大约也是1平方厘米”,“我手中的这块橡皮的侧面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的外表,那现在你能在本人的练习纸上随手画一个1平方厘米吗?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比一比,看看本人画得准不精确。”还没等我说完,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场动手了,我明白,现在的他们已经胸中有数了。“老师,我画的和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就略微大了点”,“老师,我的几乎和1平方厘米一样大”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片活力勃勃的景象。看着小孩们脸上露出的成功和喜悦的笑容,我由衷地赞扬小孩们:“你们真棒!看来1平方厘米这个新朋友我们已经铭刻于心了。 把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教学过程进展比拟,前者是低效的,没有活力的。我打着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口号,不顾实际让学生大猜特猜,甚至花大量的时间去讨论“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从外表上看,这是符合新理念的,但是当我们透过外表看其本质,不难觉察这个过程事实上是荒唐可笑的,因而最终的结果,学生仍然围着“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团团转,根本摸不着方向。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干脆采纳了“接受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截了当告诉学生1平方厘米到底是多大,然后再结合摸一摸、想一想、找一找和画一画等活动来加深对1平方厘米的认识,整个过程经济有效,学生对1平方厘米的掌握也十分到位。这前后的反差证明了什么呢? 我们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才能促进学生本身的有效开展。因而,“探究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要积极地采纳,这是不容质疑的。那么在大力弘扬这种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接受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退出教学舞台,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呢?绝对不是,它同样有着本身的不可替代的优点。在数学上,有好多知识都是商定俗成的,我们还有必要大费周折地去花一些无谓的力气吗?“探究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更会带给我们事半功倍的成效。只有让两者相辅相成,各尽其能,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的生命之花娇艳无比,永不凋谢。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淑湘曾经说过:“成功的老师之因而成功,是由于把课教活了,假设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这个“活”确实是要我们灵敏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事实上,语文和数学又何尝不是相通的呢? 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正沐浴着我们这些积极探究教学这一门艺术的一线老师们。在不经意间,我们教学上的天平又一次失衡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打着新理念的旗帜认认真真、不折不扣的执行着,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向,把传统的优秀的东西给忽略了,甚至抛弃了。难道它们就一无事处了吗?用本人平复的头脑想一想,我们的选择应是继承和保存。不管是新理念给我们带来的仍然传统留下来的精华,那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养料,我们应该学会的那确实是选择和提取。如何结合本身实际有效地选择和灵敏的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引下,不偏不离,朝着正确而且健康的方向开展,才能使我们教学的这座天平变得越来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