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定稿.docx
目 录引言3一、儿童性的具体内涵3二、 儿童性的特殊表现4(一)读本蕴含儿童性4(二)表现手法凸显儿童性6(三)游戏精神印证儿童性8三、儿童性的深远意义9(一) 对孩子的影响9(二) 对成人的影响10四、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 谢13引言新世纪以来人们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儿童文学就是童话故事的层面,很少有人去正视儿童文学,盲目地将儿童文学归入浅显的书目当中。但童年是一个永恒话题,童年所具有的特性要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儿童性不仅对现实生活至关重要要,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具有特殊要求。本文通过对儿童性具体分析和论证,进而探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性希望能对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研究带来一定参考价值。一、儿童性的具体内涵儿童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能够以儿童为本,帮助到儿童趣味成长。从五四运动以来对儿童文学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所有的解释都离不开对儿童性的契合,归根结底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均为了让儿童更好的发展来创作。蒋风在儿童文学概论论述到:“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1蒋风:儿童文学概论,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3页.既然儿童需要阅读的作品,就必须考虑到儿童所具有的特性与特征,即关注到儿童性。何为儿童性呢?这里讲的儿童性是实体存在,不是生物学上讲的儿童性。儿童性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积累、不断丰富拓展出来的一种文化概念。但能否将儿童文学等同于儿童性?答案是否定的。儿童文学是以读者对象的不同为主要标准区分出来的文学类型,它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可以说儿童文学是一种宏观的概念。而儿童性强调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凸显儿童的主体性,它是一个特殊的小点,要求儿童文学在创作时站在儿童的立场;要求儿童文学适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审美需求;要求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等等。因为儿童是祖国的根基,所以儿童文学的内容必须阳光、活力、充满正能量,才能为整个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 儿童性的表现(一)读本蕴含儿童性由于儿童文学受众群体有特殊性,认知能力、空间构造能力、时间记忆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儿童文学在成人眼中有些许浅显,但正是因为儿童性的内在要求使得儿童文学必须面对全部儿童,满足儿童对世界的奇思妙想和探索精神。色彩印证儿童性。世界是五颜六色的,我们每个人都能直观感受到,儿童对色彩捕捉和感知更为敏锐。不同的色彩会让儿童产生不同的感受,更有利于对情节、故事、真善美的感知。洋葱头历险记是由意大利儿童文学家贾尼·罗大里所写,整部作品由橙、黄、金等暖色调为主展现了一个聪明机灵有正义感的洋葱头男孩。即使孩子在阅读葱头遭受磨难的过程当中,色彩也会给他们希望与勇气。而张爱玲的金锁记描写了小商人家的曹七巧心里变化的过程,读本里只有白纸黑字,如果没有人生的阅历,是很难体会七巧内心的矛盾与开心。对读本色彩的关注,其实也正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的一种体现。插画是儿童文学儿童性的闪光点。首先,儿童文学中的插画是写意中的写实。何为写意中的写实呢?插画的场景是虚拟的,是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是并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和发生的场景。通过艺术创作和表达手法将情节中的典型场景用图画的方式细致地描绘出来。在洋葱头历险记倒霉的南瓜老头中:“番茄骑士一把扯下了洋葱头的一撮头发。”1 贾尼·罗大里:洋葱头历险记(注音美绘版),武汉:武汉出版社,2015年,第10页.插画中的番茄骑士具有明显的权贵特征,有腰带、有马靴、有披风,手正用力扯着洋葱头的头发,但是他的头却是一个红色大番茄。而洋葱头穿着橙色的吊带裤,脸蛋完全是颗洋葱。整个场景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似乎这不是画,而是被拍下来的照片。这样的插画能快速的帮助孩子记住文字描写的情节,同时还能将儿童快速带人情景当中,刺激儿童的感知器官。相比之下成人文学显得逊色的多,中学课文里选取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其中描写了一段“月下归航”,课文里的插画就是一只小船,船头渔夫和几个小人,明明是写实的事件,表现出来却是写意的特点。能感受到“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2 湘一:鲁迅经典,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01页.的快乐与激动嘛?可以说插画更能细致地反映儿童文学的情节,突出儿童文学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这也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不同点之一。其次,儿童文学中插画所占面积居大,一般有纸张的三分之一,更有一整张纸都是插画。目的都是为了将情节具体生动的展现给儿童。在洋葱头历险记小樱桃苦难度日中,气的满脸通红的番茄骑士一把将小樱桃包裹似的夹在咯吱窝下,走进城堡里去了。用一整张纸画出了这个场景,原来番茄的红色是被气出来的,樱桃和番茄相比显得小的可怜,形象直观的把番茄骑士的跋扈严苛与小樱桃的瘦弱无助表现出来,增强儿童对文学有趣的渴望。但成人文学很少见用整个纸张去描绘故事情节,整页纸的插画几乎为某某人的自画像或者某某人的书法真迹。就插画来说,无疑是儿童文学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注音是儿童文学儿童性的表现。儿童由于其有限的认知能力,所以儿童文学中常会附上标上拼音,但儿童还是要亲自运用眼睛、嘴巴去朗读与体会。比如成人文学里形容泥土是黝黑的,但儿童要事先亲自动手去捏去踩甚至去尝,他才可以发现泥土有黑的,还有浅褐色的;会用眼睛去发现,细雨在空中是呈线状的,大雨在空中就是点状的,落了地还可以溅起水花。才会在阅读是知道“雨点”具体特点,但是成人文学中只需要一笔代过,形容雨是滂沱的就可以在脑海里形成印象。在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记海边寻父中:“皮诺曹顶着暴雨和冰雹,在雷鸣闪电中整整游了一夜。”如果没有儿童事先的体验和经历,孩子们在阅读时是没有办法去体会皮诺曹的艰辛与不易。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见过冰雹,那么如何感知书中创设的情景呢?这时候拼音会提供极大的帮助,孩子们可以通过拼音上网搜索从而获得印象。但是成人文学出现生僻字,又想上网搜索时,往往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不知道怎么读,也不知道该如何向老师请教。从这一点注音体现了儿童性。读本的诗意表达方式印证儿童性。儿童自身就是一种美,他们的美体现在语言方式、行为动作、穿着打扮等。所以整个童年就像是一首甜美的诗,需要作者用纯净的心去体会儿童最温柔的星河,才能将诗意流露出来。梅子涵在儿童文学五人谈中说:“儿童文学的诗意,主要来源于儿童生命的形态以及儿童自身的生活。作家有表现诗意的各种手段和手法,但无论你采用什么的手法,什么的方式,最后归根结底还是要把儿童的生命,生活中蕴藏着诗意发掘出来。”1 梅子涵: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木偶奇遇记中这样描写人物:老玉米糊雕刻家裴洛斯、狡猾的瘸腿狐狸、一感动就会打喷嚏的木偶戏班经理。这些无不体现着作者内心对孩子们的喜爱,对生活中美的发掘,才能在作品中赋予诗意,体现美好。这样的诗意表达让孩子看见的不只是实物,还有梦和远方。然而并不是所有带封面、插图、文字表达方式的书籍都是适合儿童阅读的。部分“儿童文学”表达的内容复杂、意义深远,儿童却看不懂,这里我大胆的把它称为成人文学下的儿童化。其实质就是为成人服务,让成人感受到儿童时的乐趣并表达成人生活的烦恼。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你知道的,人在难过的时候,就会喜欢看日落.”,“那天你看了四十四次日落。”1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第32页.这样的文字,儿童是理解不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但是成人却能引起共鸣。同样的这样的文字和张爱玲在倾城之恋:“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2 张爱玲:倾城之恋(第1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45页表达的孤独是相同的意思。什么是孤独?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口,人间烟火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孩童、水果、猫狗、飞碟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成人作品中更多地是概括抽象表达,通过具体情境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小王子这里显然超越了儿童的认知理解,也没有关注到儿童文学儿童性的本质特征,所以才会在文章未开始前就在献给雷昂·维尔特中直接说道:“读到这本书的孩子们,恳请你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3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第1页.(二)表现手法凸显儿童性儿童是感性的存在,他们以自己现有的认知来处理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此时的儿童思维是泛灵论的,世间万物都有生命。儿童把树叶当成帽子,把树枝当成马,在庭院里就能完成一场战争。整个过程他们是愉快的、积极的、放松的。正是这种阅读文字的“移情”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编排方式使整个世界焕然一新,这就要求儿童文学要思考到“怎么写”才能达到儿童喜欢的状态。木偶奇遇记是这样表现的,皮诺曹的嘴巴还没有被刻完就可以又唱又笑了,蟋蟀、狐狸、猫都会说话,就连鼻子在说谎时都会变得很长很长,整部作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动物具有人的思想特征并能像人一样进行交流,满足了孩子对万物有生命的认知。即使作品内容有些荒诞甚至不适宜儿童阅读,比如皮诺曹的脚被烧没了还能在做出崭新的双脚;脖子被绑起来吊在树上,脚却越来越有劲;变成驴被推进海里淹死还能变回木偶人。经历各种避免不了死亡的困难却就是死不了,这是为了让儿童在作品中永远充满希望和信心。所以每次在皮诺曹遭遇绝境时,总会有蓝色头发的仙女“妈妈”让卷毛狗拉皮诺曹回来;让啄木鸟啄掉皮诺曹说谎时的长鼻子;让皮诺曹拿着水壶换吃的;让鱼儿将皮诺曹的驴外形吃掉。儿童文学永远体现真善美,用直白的语言增强故事的趣味性,给予儿童启迪。因为儿童文学扎根于童年,所以儿童文学中要满足儿童在接触到新鲜事物时内心的体验。没有人给儿童心里提前留下对新鲜事物的印象,他可能是惊喜的、好奇的、紧张的、恐惧的.因此在儿童文学里,描写儿童任何一种反应都是自然的。但是成人文学中,除非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复杂的心理才会不加修饰的描写,起到意料之外的作用。比如人物走进一个满是菊花且放着黑白照片的地方,描写人物竟然是开心快乐的显然不合情景。但是如果成人文学确实这样描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的是人物内心的复杂与阴暗,与上下文的情节相联系同时又能起到丰富主题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的表现手法是随儿童的天性出发,但成人文学的表现手法就必须考虑人情世故的约束才能恰当的运用修辞。其次,成人文学在故事的开头就会构思,或为下文埋下伏笔;或通过环境渲染气氛;或总领全文等。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中写道:“她们都是在44年夏天的那个夜晚开始守寡的。从此史屯就有了九个花样年华的寡妇;最年长的也不过二十岁。最小的才十四,叫王葡萄。后来寡妇们有了称号,叫作“英雄寡妇”,只有葡萄除外。”1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3页.成人文学交代了具体时间地点人物,使用了经过时间沉淀和学习积累后的专业名词,例如寡妇,寡妇这个词提起来我们都知道是死了丈夫的女人。故事的开头就营造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对主要人物王葡萄这一形象的无意注意。还留下了隐喻意义,对当时的社会批判和对女性自我形象崛起的意识埋下伏笔,同时人物形象可以超越人们的一般理解能力。但儿童文学话语比较直白,没有具体的时间、情节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是简单的故事开头,类似于“很久很久以前”。洋葱头历险记倒霉的南瓜老头开头写道:“洋葱头来到了一个小村子。”2 贾尼·罗大里:洋葱头历险记(注音美绘版),武汉:武汉出版社,2015年,第10页.儿童能较快的进入情景,主题专一,平铺直叙,易于接受。相较于成人文学,儿童在阅读文本时更容易将自己带入到情节当中,并且以自己极大的感官去体验。去体会鸟儿的飞翔是多么快活;去体会向日葵追逐着太阳是怎么样高兴的;去感受风吹过树叶是怎样摇摆不定。儿童是纯净的,所以他们一切的情绪都会通过面部表情来反映给我们,以表现他们对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分明。正因为如此儿童文学应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成人文学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成人在阅读后会去同情王葡萄思考生命力的坚韧,会去反思自己是否身在男权的牢笼和道德的桎梏,会去观察自己是否已经被绑在了精神固定的轨道。所讽刺的是,这样东西我们在儿童时就已经拥有,只不过经过社会纱布的遮挡,需要我们要重新将它拨开。由此看来,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独特之处。(三)游戏精神印证儿童性“玩儿”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游戏贯穿于儿童整个生命过程,体现着儿童的思想情感世界。所以儿童文学要给儿童阅读之后,带来一场心灵上愉快的感受。与其说感受的快乐,倒不如说是一种身心体验后的一种效果。这是儿童文学的价值所在,也是它的儿童性特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关注到儿童的主观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能够让儿童发现快乐,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游戏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在婴儿阶段进行感官游戏,在幼儿阶段进行想象游戏,在少年阶段是规则游戏,最后的青春期是网络游戏。尽管儿童游戏形式不断变化,但是内在的本质是不变的,都是在用游戏追求快乐。人的情感千变万化,但快乐是最珍贵的一种形式,难怪木偶奇遇记中皮诺曹为了去“玩儿国”可以放弃真正变成孩子的机会。那里的孩子们可以在玩球、玩木马、玩水枪、倒立,总之不用念书也没有学校,只要从早玩到晚就可以了。儿童喜欢游戏,因为游戏可以释放天性、发泄情绪和建立完整人格。他们眼中的游戏没有功利性,游戏就是目的。游戏就是儿童最大的乐趣,他们完全沉浸在游戏当中。在冬天大家都会睡懒觉,但儿童会因为伙伴游戏的呼唤,立刻离开温暖的被窝参加游戏。或者正在洗澡的时候,有伙伴来找你玩游戏,儿童顾不得身上的水珠就要着急加入。丰子恺在谈自己的画中说:“大家把全部的精神沉浸在游戏的兴味中,大家入了忘我的境界,更无余暇顾到关际生活上的事及世间的习惯了。”1 丰子恺:丰子恺散文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83页 .游戏是童年最美好的经历,而游戏精神就是使儿童在游戏中达到忘我的状态,让自己天性得到释放与满足,这也是游戏精神印证儿童性最有力的证明。儿童文学完全可以创作此类书籍,满足儿童对游戏和快乐的向往。比如,在书中可以创造一个“游戏日”,将作者所见所闻所思以语言为载体,通过人物和情节来重现与升华整个世界。换句话说,用感性的方式来呈现理性的客观存在,将心中所想表现出来。比如孩子玩“木头人”的游戏,先是他心里有个木头的具体形象和自己做木头人的场景,然后他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此时他急切地想将自己心里的幻想场景表现出来,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在心里进行具体物像的虚拟创造。周六周日是休息的时候,此时孩子不用上学,我不知道有没有孩子会进行大胆的想象,幻想着周末就是游戏日;“到了游戏日那天,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天上会下着“玩具”雨,所有的游乐场都免费,街道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奇妙幻想、新颖有趣,能让儿童在快乐与自由的游戏中释放天性。三、儿童性的深远意义(一) 对孩子的影响儿童文学从儿童中来,自然要回到儿童中去,由于其形式简单,但内容丰富,所以对儿童形成了两大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是帮助孩子保持童心,第二个是提升孩子心智。首先是童心的保持。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梦想吗?绝不是像现在这样,眼前只有流动的时间,头脑中一片空白。为了使孩子不会再成为像我们这样的人,所以,儿童文学对童心的保持便显得十分重要。儿童每天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天上的云变成白羊飘走了,树叶变成金黄落了一地,隔壁二姑家的姐姐头花丢了一个. 事情太多以至于儿童会忘记了自己昨天的梦想是什么。儿童文学就是要做到,提醒儿童别忘记:你昨天是想成为的飞行家的人。而不是去关注今天我碗里是否有一颗糖心鸡蛋。正是因为儿童处于现实的物质社会当中,所以儿童文学更能够帮助儿童保持童心,规划出一片净土,让儿童能够得到灵魂上的升华以及内心情感的丰富与变化。使之不再受到现实的束缚和约束,达到快乐的状态。小王子第一章中,作者画了一条吞了大象的蟒蛇,他拿给头脑清醒的大人看,得到的却是一顶帽子的答案。于是他会和糊涂的大人们聊聊政治和领带,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充满童心的人会很快归因并把这件事情放到一边,不再计较。但似乎保持童心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我不知道该去称赞这极少部分人是幸福的,还是应该为丧失童心的多数人感到悲哀。童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荣耀,别浸泡在世俗的废墟里,一动不动,缄口不言。其次是提升孩子心智。一方面是儿童自身的需要。儿童每天都要对着教材学习,都要为了考试不停的阅读,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疲倦和厌烦感。因此当儿童空闲又不能做游戏时,他们对儿童文学的相关读物充满了兴趣,甚至一阅读就进入忘我的境界,全然不顾上课下课的铃声,这也是儿童宣泄情感的一种途径,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在学校发挥着莫大的作用,所以学校的阅览室里购置最多的书籍就是儿童文学的相关书籍。另一方面是儿童的探索。儿童在成长阶段耗时最多的地方就是在学校,此时儿童处于接受教育一个阶段,因此充满趣味的儿童文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克服困难。近年来优秀的儿童文学频繁出现在课本里,这无疑给疲倦的儿童创建了一个最佳的精神休息园地。面对整天“传道、授业、解惑”一成不变,儿童会去主动寻找富有感情和生命灵性的文学作品。而这每一次寻找都是一次“探险”,每一次阅读都是提升自我的旅程。孩子们会发现白雪公主在逃跑、小红帽在担心大灰狼、灰姑娘丢了玻璃鞋,但最终他们都能战胜困难。儿童在生活中也会面对很多未知的困难,怕开学、怕交朋不到新的朋友、怕身边没有家长,但儿童文学用故事告诉孩子必须要克服恐惧、拥有勇气才能解决问题,获得真正的成长。(二) 对成人的影响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发生波动和起伏,不仅作为广大受众的儿童喜欢看,而且成人也喜欢看。儿童文学能做到的就是让成人重获儿童性并且得到高层次的儿童性。一方面成人在真实的生活当中,会挑选具有朦胧美的书籍,要求故事人物隐晦自己的情感,折射生活的现实。需要文学的留白,让自己的心灵去释放体会并从文学思潮中找到真实的自己。只有看着具有隐喻的书籍,才能做到看别人的故事,留自己的泪。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可以抛开自身年龄和生理特征的局限,将审美变得浅显,将术形象变得精细雕刻,让自己也可以像儿童一样将身边的客观存在变成灵动的世界。注重色彩艳丽、对比夸张、道理易懂,使自己可以像感性的孩子一样永远热爱生活,永远热泪盈眶。所以小王子替我们说:“花儿总是那般口是心非。”正因如此儿童文学使成人能够强化儿童性的意识,把儿童作为生活的出发点,使成人重获儿童性。另一方面时代在不断地变化,成人也是从儿童过来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将他们年代的儿童性与现今的儿童性进行承接和串联,使现今的儿童在感受到趣味性的同时,又能够引起成年人的回忆。儿童文学立意鲜明、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虽然强调儿童主体意识,但在成人阅读的同时总能让大人找到曾经的自己。也许生气的爸爸就是洋葱头历险记故事里番茄骑士。但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如果只从自己当时所处于的儿童时代进行描写,比如摔纸包,现今儿童会丝毫不感兴趣。同样的,如果作者只关注到当今儿童所进行的活动,比如玩刺激战场手机游戏,也引起不了成人情感的变化。如果儿童文学不考虑到时代的特征,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可能不是精品。成人需要回看过去的自己并希望自己的童年更加快乐,因此对二者的综合,才是儿童文学高层次儿童性的特点。结语儿童文学是遵循儿童天性的文学。儿童是人类的未来,解放儿童就是解放自己。本文儿童性的内涵、表现、意义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在读本、表现手法、游戏精神方面都体现了儿童性。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对于儿童文学儿童性的分析和阐释并不完整,希望今后能够将这份探究继续完成。成人应该用儿童的眼睛去看,儿童的耳朵去听,儿童的心去感受,蹲下身来走进儿童中间,和他们促膝长谈,建立人格上平等的朋友关系,做一个感性的大孩子。只有这样儿童文学才会真正体现儿童性,让快乐和自由进入孩子的生命,陪伴他们一路,并化成一生的笑脸。也只有这样儿童文学的儿童性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价值,才能持续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抹上底色并伴随着人类过去和现在。参考文献1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2贾尼·罗大里著,程俊堂译.洋葱头历险记(注音美绘版)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5年.3湘一.鲁迅经典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年.4梅子涵.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2年.5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著,振宇英语图书中心译.小王子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6张爱玲.倾城之恋(第1版)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7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8文学平,周辉.创造丰富的人的感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8).9丰子恺. 丰子恺散文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0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12月第1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科洛迪著,邓敏华译.木偶奇遇记(第1版)M,北京:线装书籍,2013年.12布林霭.浅谈儿童文学的儿童性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2).13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4曹璇.与孤独妥协:一个人的朝圣路N.金华日报,2018-04-16.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