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细胞膜的结构”教学案例.doc
-
资源ID:69024066
资源大小:1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生物学科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细胞膜的结构”教学案例.doc
生物论文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细胞膜的构造”教学案例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王克琴 李炜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中最主要的三种方式。本文结合本身教学经历,以“细胞膜的构造”一课为案例,讨论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方式进展教学。关键词: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细胞膜的构造在教育改革的探究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越来越遭到注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2认为教学方式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本人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别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按照本人的经历背景,借助其别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是对外部信息进展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本人的意义,建构本人的理解的过程;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历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构造的重组。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3。“细胞膜的构造”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就尝试采纳支架式教学方式。支架式教学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开展区”的要求,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征询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究,并进展小组协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并通过效果评价。为此,要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化。支架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我的教学过程如下:1、搭脚手架首先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探究细胞膜的构造。学生回忆初中借助光学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可知,细胞膜特别薄,不容易观察明晰,因而,对细胞膜构造的研究是比拟困难的。科学家首先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来分析细胞膜的成分。如:实验觉察,脂溶性的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细胞膜能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能被蛋白酶分解。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细胞膜含有脂质和蛋白质的结论。然后老师指明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同时介绍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2、进入情境明白以上几点后请学生开场分析: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细胞膜内是什么构造?这些征询题将学生带入到想象中的微观情境中去。明确细胞膜内外都有水后,再请学生分析:细胞膜上的磷脂是如何陈列的呢?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逻辑推理中。3、独立探究尽管有前面的已经明白概念和分析作铺垫,但最后这个征询题学生分析起来仍然特别难。因而我再将这个征询题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征询题,首先分析少量磷脂在水面上如何陈列?再分析大量磷脂在水中通过搅拌以后如何陈列?最后分析磷脂在细胞膜上如何陈列?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尝试画出示意图。第一个征询题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特别快给出正确答案。第二个征询题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画出了各式各样的示意图,如有的画成一层磷脂分子的头部与水面接触,尾部朝上,其余磷脂堆积在上方;有的画成一层磷脂分子围成一个大圈,磷脂分子的头部朝里尾部朝外;有的画成两层,磷脂分子的尾部互相靠近;有的画成一层磷脂分子围成一个小圈,磷脂分子头部朝外尾部朝内;有的画成两层磷脂分子围成一个大圈,两层磷脂分子的尾部互相靠近,等等。这正是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才能和协作学习认识的好时机,因而,我将发言时机尽量交给学生,使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4、协作学习我请学生把这些有代表性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各自讲出作图理由。其他同学提出征询题和质疑,大家共同讨论。大家积极考虑,积极发言,最后共同提出最合理的示意图。这个环节中,学生时而沉思,时而雀跃,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5、效果评价老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中的情况进展评价,着重表扬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然后老师给出科学家的其他实验结果,如:将细胞膜中的脂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展开成一层,其面积是细胞膜的两倍。再展示细胞膜构造示意图,与学生提出的模型完全一致,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摒弃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而是把学生摆在探究者的位置上,给他们提供根本概念和实验现象,让他们逐步深化探究,并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逐步得出最科学合理的揣测,并在老师的协助下最终完成意义构建,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张桂春。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再构, 教育科学, 2004, 20(6): 25-27靳莹, 周志华。 从构造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启示,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0(10): 45-48张亦飞, 陈秉初。 基于建构主义的生物教学情境创设, 中学生物学,2003, (6): 12-14陈立夏, 瞿冬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自主学习才能的培养,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7(3): 88-89林福宁。 关于建构主义教育观的考虑, 教育研究, 2006, (2): 113-114陈琦。 教育心理学的根本征询题(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中国远程教育,1999, (2):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