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山水田园类诗歌内容精讲.docx
-
资源ID:69027861
资源大小:84.95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山水田园类诗歌内容精讲.docx
山水田园类诗歌内容精讲演:山水诗屿田园诗幅两类谶磨龈谪或不受重用的苦闷叔辘、蹴闲i邮境叔辘、蹴闲i邮境好,棚S闷的自燃造碉郎阳自椎融喜爰 »|对田园丰哪喜悦 A对田园生活或归隐生活的向往,)贬官心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静淡泊的追求对藕崛批判;举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山水田园诗:内容主题:(1)归隐田园,热爱山川;(二)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拒绝官场黑暗,抒发闲情逸致,表达自己永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思想感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隐居,闲适,淡然,自得常见意象:高山、流水、清明、明月、农家风光、山间盛景等。常见手法:借景抒情,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多感官结合 比喻拟人等解决诗歌类题目的答题技巧1 .抓住中心内容方法指南(1)看题材。主题往往决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送别诗,吟诵诗,如何互相提醒, 互相歌颂;史诗和怀古诗多写古代的人或事,或缅怀先贤,或倾吐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 或哀叹往事的沉浮;边塞诗或描写边塞壮丽的景色,或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2)把握题目。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3)分析词义。因为诗歌是用文言文写的,所以一定要调动文言文和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 一步步揣摩关键词的含义,扫清诗歌中的阅读障碍,千万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法把握内 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4)联合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并不能真正把 握其内容。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依靠背景的分析了。2 .句子理解和欣赏方法指南(1)描述画面。描写画面时,要正确理解诗词,把握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 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 的运用,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意思是春风殆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 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 让我离去。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 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 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作别,柳 条、藤蔓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一个“系”准确表现出柳条、藤蔓轻盈招展的形态 和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的动作,符合春日微风轻拂的情景, 生动形象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和不舍之情。古诗阅读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注释】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山上的日光。池月: 即i也边月色。13.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池月渐东上”与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选用的意象“月” 营造的意境一样,都给人闲适宁静之感。B.开篇两句遇景入咏,“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恬静幽美的月夜 图。“忽”“渐”二字运用精妙,二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还写出 诗人纳凉时内心的满足。C.诗中三、四句是说,诗人披头散发乘凉。诗人沐浴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 享受着清凉的感觉,这两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舒适。D.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诗意的感受。此诗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景状物细腻入 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清闲之感。14 .本诗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请简要赏析。【答案】13.A 14.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景,“送”字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地写出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滴”字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营造出清 净安谧之境,烘托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解析】13.本题考查诗词鉴赏与分析能力。A.有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这一“月”的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 离合的主观情思,而本诗”池月渐东上”是营造的一种宁静之感。故选Ao.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 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 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 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荷香”是从嗅觉写,“滴露”是从听觉、视听来写;从多感官角度描写自己乘凉时的愉快感受。 此外,用“风送”一词,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地写出荷花的清淡的香气, 营造了更加清幽的意境。烘托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暗示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之情。据此理解 赏析作答。古诗阅读。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释】快阁:地名,在江西太和县。黄庭坚时任知县。痴儿:作者自比。朱弦:吕 氏春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青眼:世 说新语载阮籍能为青白眼,青眼指眼珠在中间,对人表示好感、尊重。与白鸥盟:后人 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15 .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 渴望。B.尾联中“万里归船弄长笛”是诗人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长的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C.诗人之“倚”是虚写,“倚晚晴”三字,为下句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写,作了铺垫渲 染。D.颈联运用两则典故,诗人表达出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16 .前人曾评颔联道“其意境天开。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颔联。【答案】15. C 16.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 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 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 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暗含诗人辞官还乡、回归自然的愿望。【解析】1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诗人之倘,是虚写“有误,“倚晚晴”,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 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之中; 故选C。16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意思是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 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千万山峰的树木都落叶了,这是一幅 苍茫萧瑟的图景,天空是辽远阔大的,这种意境十分开阔;月色分明,照在澄澈的江面上, 江面仿佛一道白练,这表现了秋季月光水光明净的特色。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 美景之中,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蕴含了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 愿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 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B.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萧条和自己功业未就的隐忧。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感情深沉,意境雄浑。18.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7.B 18.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 局势的担忧。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 苦跃然纸上。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解析】17.考查诗句赏析工B.“前两联写景”有误,首联写景,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颔联第一句叙事,交代几个兄弟 音讯阻隔的事实。第二句抒情,表达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故选B。18 .考查赏析作者感情。颔联意为:因海内战争不息几个兄弟音讯阻隔,我流落天涯潸然泪 下身心遥。这两句诗提及“海内风尘”,特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国势不宁,战火茶毒,表现 了作者对国家形势的担忧。“诸弟隔。因为战火不断,诸弟长期分离,不得相聚,表达了作 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天涯”"一身遥二 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 如在天之一涯,表现了作者的漂泊之苦和羁旅之愁。1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访戴天山道上不遇李白大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A.首联绘声绘色展开一幅深山早行的立体图景,借犬声、水声叠加,拓开了纵深的景象, 还原出山间美妙的乐章B.颔联写道士不在道院,诗人心情有些失落,与尾联书写“无人知所去”及“愁倚”松树下形 成呼应。C “愁倚两三松”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走得太久而身心疲惫的状态,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因寻 不到道士而心生愁怨的情感。D.全诗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形象勾勒出“道士”的生活境界。简析颈联中“挂”字的妙处。【答案】C(2)“挂”是悬挂的意思,飞泉悬挂在碧绿的山峰间,由动化静,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 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白色山泉与青色山峰相映成趣。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解析】(1) C.有误。“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的意思是: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 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表达了诗 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和怅然若失的愁情;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故选 Co(2)本题考查炼字。“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意思是: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 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由动化静,显示白色飞泉与青 碧山峰相映成趣。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 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可以看出道院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0 .下列对【甲】【乙】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寥廓,衬托个人的渺小,营造出苍茫孤独的氛围。B.乙诗“浮云”一语双关,既是实写,又比喻守旧势力,也比喻困难、挫折、障碍等。C.甲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语言苍劲奔放,感染力强。D.乙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虚写登高看到的辉煌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21 .同是登高,这两首诗的情感一悲凉一雄壮,请结合两诗结尾两句具体分析。【答案】20.D 21.登幽州台歌的后两句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 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登飞来峰的后两句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展抱负的豪情壮志。【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乙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虚写登高看到的辉煌景象”理解不正确。乙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 过实写登高看到的辉煌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故选D。22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理解其情感要结合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分析。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 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因此诗人登高俯仰古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楼眺望,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 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苦闷的悲愤 之情;登飞来峰,诗人在浙江郸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 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 的哲理,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 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3 .根据提示,从体会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作批注。一个“钟,,字; 一个“割,,字,。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果不其 然。24 .比较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和蕴含的哲理,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答案】22.“钟”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割”字,运用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突出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23.内 容:登高、绘景、抒怀;情感:表现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理想)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积极进取的精神(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解析】2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 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然后展开想象 和联想,把该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是聚集的意思,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 中在这里;"割''是划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 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 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25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 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的去 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诗人 登高远望,描写出飞来峰的高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 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只有站得 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据此分析,从内容、情感、哲理方面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稀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运寥!【注释】行人:裴坦,在宣州任职,诗人故友。的的: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旅:旗帜。2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27 颔联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中有动,画面形象而鲜明。C.颈联叙写了友人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和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不同心境。D.全诗写景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富有韵味。28 .这首诗运用反衬手法;巧妙地借景抒情,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答案】24. A 25.示例:诗歌描绘了江南早春积雪消融、野草冒出新芽、春风吹拂杨柳 的明丽景色。而此时诗人正要与好友分别,眼前美景更加深了诗人的离别之苦,流露出心中 怅然若失、空虚惆怅之情。这里用美景反衬人物愁情,以乐景衬哀情。【解析】24.考查诗歌理解与赏析。A.首联意为: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 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没有用到比喻的修辞; 故选Ao.考查赏析写作手法。本诗前四句写景,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 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 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云遮寺”“柳 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 情。后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 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 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两人原来 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 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前四句描写江南早春景色,突出了景色的美好。后四句抒情,表现自己与友人的离别之苦和 内心惆怅。以乐景写哀情,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含蓄却感人至深。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29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小令。诗人首二句用孤村等六个典型景物,表现秋天傍晚的萧瑟。 B.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 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C. “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的 抒发由悲到喜的转移。D. “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 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27.白朴的天净沙秋这首曲子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分析。【答案】26.C 27.由远及近,从远处的孤村、落日、残霞写到次近的寒鸦、老树、飞 鸿,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近处的白草、黄叶、红花;动静结合,动景:飞鸿,其他为静 景;多种色彩的搭配:青绿黄白红,使先前萧瑟、寂寥的秋景转而变为明朗、清丽。【解析】26.本题考查曲的赏析。C. “一点飞鸿影下”意思是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这是动景,描写“雁影”是为 了以动衬静,赋予秋日以生机之感。止匕项“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说法有误; 故选C。27.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白朴的天净沙秋这首曲子在写景上颇具特色。(1)曲的首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 树寒鸦”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图景构成,用白描手法写秋景,并且 点出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紧接着“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由远处的落 日写到近处的寒鸦、老树、飞鸿,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采用由远及近的方式写景;(2) 作者善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是动景的描写,“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是静景描写,动静结合,写出秋日的生机;(3)作者善用色彩搭配,此曲的 景物描写通过“落日”“残霞”“青山"“绿水''的描写,出现多种色彩搭配,青绿黄白红,从先前 萧瑟、寂寥的秋景转而变为明朗、清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寂寥、萧瑟而又明朗、清丽的 秋日黄昏图。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格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28.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开门见山,“晨起”“客行”旋即点明诗歌题意;“悲故乡”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苦和孤 寂之情,极易引起共鸣。B.诗歌围绕“早''字,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意象把山村黎明的景象 写得细腻鲜明。C. “棚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刚上路的景色,“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 情于景,思乡愁绪被冲淡了。D.这首诗以思念故乡开头,以梦见故乡收尾,因思而梦,首尾呼应,结构缜密,情感上也 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29.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中不用一二闲 字,上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所谓"闲字”,指的是名 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类 似的手法在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中也有使用,请写出其作者及篇名。【答案】28. C 29.示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析】2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CT斛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意为:枯败的榔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 站的泥墙边。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 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 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因此,“棚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一句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愁绪; 故选C。29.本题考查拓展迁移。根据题干“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代 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等信息可知,古代诗歌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之手 法类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即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并且 “不用一二闲字”,据此作答即可。在忠实于诗歌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2)体验意境。结合该诗的意象,可以理解诗人所画的景物与所表达的感情融合而形成的艺 术境界。概括诗歌意境的常用词有:清新明亮、萧瑟苍凉、寂寞荒芜、宁静美好、气势磅礴(3)把握情绪。体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观点或愿望。(4)领悟哲学。品味诗词,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5)把握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清晰易懂。代表:山水田园诗人。平实简单:选择确切的 词语直接描述,不加修饰。代表人物:陶渊明。华丽典雅:丰富的文字,绚丽的色彩,奇 幻的想象。代表人物:李白、李贺。形象生动:诗画兼备,生动多彩。代表人物:王伟。 含蓄隽永:意在不合逻辑,曲折。代表人物:李商隐、晏殊。粗犷豪迈:意境壮阔,积极向 ±o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慷慨悲壮:指边塞诗。代表人物:高适、岑参。抑郁失意: 内容广泛深刻,题材严肃,感情深厚。代表人物:杜甫。3.使用单词并阐述单词的含义。方法指南(1)注意韵文中的动词。答题时,不要孤立地谈词(词),而要放在一个句子中,用全诗(词) 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回答步骤: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或者指出这个字(词)使用了哪 些修辞手法;词(词)所反映的事物的情况(把词放到原句中描述);指出字(词)烘托了 什么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修辞效果的欣赏。先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表达了什么情绪或者营造了什么 意境。特别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回答问题时不能 孤立地谈这个词,要放在一个句子中,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4,体会作者的感受方法指南(1)结合背景。这里的背景是指诗歌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比如李白 的难于上青天,写的是他试图施展济世之志,却遭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表现了 内心的悲哀。(2)分析诗意的眼睛。诗眼是解读诗歌主题的一把钥匙。读诗,如果能把握住诗的眼光,就 很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例如,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 一词,我们可 以体会到诗人的思乡和孤独之情。(3)解读意象。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上。如白居易 的钱塘湖上春行“几只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描写莺燕的活动,表达 了初春的喜悦。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月亮:思念人,想家。菊花:隐逸孤傲。梅:高捷。连:超凡脱俗。兰:贵族与隐士。宋:坚贞不屈。竹子:诚实谦虚。吴彤:悲伤和悲伤。杜鹃花:荒凉,悲伤,想 家。鹏鹃:告别悲伤。寒蝉:乡愁,离愁。红岩:想家想亲人,旅行难过。文!I:告别与怀念。 鹅:想家。夕阳: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兰(柱)干:思念,孤独,离愁。(4)运用典故。引用是利用古书中的奇闻、轶事、寓言、传奇人物或诗句,来对比过去与现 在,通过过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苏轼江城子密州打猎中的“云上持节,当寄凤 堂”,尚维就是一个自我比喻,表达了自己想要被重用的愿望。5.欣赏语言技能方法指南(1)修辞角度的欣赏。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上升、借代、类比、排比、设问、反问句、 夸张、对偶、重复、互文、典故、真实、对比等。从表达角度欣赏。表现方式有五种:叙述、解释、议论、抒情、描写。古诗词常用的歌 词和描写两种。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按描写 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景 描写(运动场景、静止场景)。方法根据实际写法、想象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景物 描写作为中考常用考点,其作用主要包括:提供特定的环境;营造氛围,起到陪衬作用;烘 托人物情绪,抒发思想感情;促进故事线的发展(主要用于记叙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从表现手法角度欣赏。衬托:用一物衬托另一物,使后者突出。渲染:仔细描摹,增 强效果。(3)波动:使诗歌在短暂的空间内波动、摇摆。(4)通过支持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和象征意义:通过描述或讨论某事物来更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以小见大:从平 凡细微的事物中反映重要主题。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其静更为明显。 缅怀过去伤害现在,借古讽今:缅怀古代,感伤现实;评论古代的人或事,影射讽刺现实。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它能极大地丰富形象,拓宽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村行 王禹僖(cheng)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释】这首诗是王禹僧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写。原树: 原野上的树。1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游山西村首联写农家朋友的好客习俗,“莫笑”一句展现农家的厚道,"足”字表达农 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B.村行颔联描写初春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有声”暗写山泉淙淙,“立斜阳”可见晚山 可爱,无限好景。C.游山西村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村行则蕴含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 及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D.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村行风格 飘逸,情景交融,淡中有味,明白自然。2 .游山西村一诗中颔联流传甚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 谈。【答案】1. B 2.这两句描写诗人置身于山环水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 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万物 消长变化的哲理。(结合自身体会略)【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由“菊初黄”可知,这首诗描写的诗秋天的景色。颔联描写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不 是“初春”。故选Bo2.本题考查对重要诗句的赏析。游山西村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 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 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 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在逆境中往往蕴涵 着无限的希望。体会示例:许多人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打击就会心灰意冷,乃至绝望,有的甚至走向绝路。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下去,美好的生活就会在你的努力下出现,正所谓失望过后 就是希望,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下去,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3.阅读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A.首联写主人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B.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 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C.颈联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描写诗人与老朋友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 闲谈家常。D.尾联通过写主客相约重阳再来赏菊,表达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 情谊。4.下列对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句中“咬不立”两个动词运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坚强的性格。B.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描写了燕山冬天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边 关的喜爱和向往之情。C.“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 现了诗人多年远游在外,晚年辞官回乡的人世沧桑之感。D.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春天的光景之新,抒 写了诗人的寻芳所得,富含哲理,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寻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答案】3. B 4. B【解析】3. B.“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有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思是:翠 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 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 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故选B。4. B.“表现了诗人对边关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有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意思是: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 般。传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胸怀傲气,渴望早点建功立业的心情。故选B。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注:耿:微明的样子。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晚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桃源世界。诗人还清楚记得当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对 于摆脱尘世喧嚣的山水深处,诗人心生向往。C.颔联中“高柳簇桥”似乎尚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而在“初转马”以后,眼前便是“数 家临水自成村”,就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D.尾联展现了正当诗人吟哦之际,抬起头来,只见空中有几缕纤云,一弯新月。在此风景 清佳的黄昏时刻,诗情自会涌上心头。6 .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诗意说说“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这句诗的表达 效果。【答案】5.A 6.参考:(1)诗人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前句以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 听觉角度,衬托西村的幽静。后句以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视觉角度,表现 对往昔的追忆。(2)清风送来鸟鸣声、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以动衬静 表现了群山环绕之中西村的幽静,表现对往昔的追忆。)【解析】5. A.由诗中最后一句“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的意思“我要写下一首 清丽的小诗,记住这难忘的时光,儿缕微云,一钩新月,点缀着山里人的梦乡”可看出,“清 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指作者写回忆诗的时间,而非作者“叩门求浆”的时间。故 选Ao7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或以动衬静的角度赏析即 可。“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的意思是:微风吹过茂密的丛林,送来鸟儿的欢唱, 残破的墙壁上青苔斑驳,渐渐地侵蚀了当年醉后题写在墙壁上的墨痕。两句写入西村后所见 所闻:周围树木茂密,不见啼鸟,但闻鸣声。当年来游之处,己是坏壁颓垣,自己醉书于上的诗句,也已斑斑驳驳,布满青苔。“茂林风送幽禽语”以“声”、“坏壁苔侵醉墨痕”以“色”分 别调动了人的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衬托出西村的幽静,表现对往昔的追忆之情。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8 .本诗是一首 (体裁)。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剪取游村的见闻, 来体现不尽之游兴。B.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 有的盛情。C.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衣冠/简朴/古风/存。D.尾联的意思是:从今而后,即便没有时间拄杖叩门,如果还能乘月闲游,也是不亦乐乎。 以此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10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 用?为什么?【答案】7.七言律诗8. D 9.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 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解析】7.此题考查诗歌体裁。诗歌从体裁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常见 的有“歌”“行”“吟”“曲”等,古体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律诗(每首有首、颌、颈、 尾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超过八句为排律)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每首四句) 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本诗是八句,每句七个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