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docx
-
资源ID:69085695
资源大小:63.62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docx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精选1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1一、教学简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达 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前 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 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 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无 穷。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 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三、作业设计与意图:a、拓展阅读,深化感情。1、生背诵课前收集的送别诗。2、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别诗。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 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 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 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美国华特有句 名言: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 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后,我让学 生背诵课前收录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拓展比较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的 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候了。请从“课堂大闯关”中,任选一个过关,有信心吗?生(兴奋地):有!(师以幻灯出示“课堂大闯关”要求:1、我能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2、我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3、我能吟唱这首诗;4、我还知道李白写的其它诗歌;5、我也知道其它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6、我能为这首歌谱曲吟唱。)(顿时四个小组展开过关斩将的激烈场面。学生个个充满自信。) 师:过关斩将开始,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这个学生是班里朗读较差的同学,读得断断续续,还读错几个 生字,但老师仍然充满微笑地鼓励着。)师:如果把每个生字都读对了,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学生微笑着点点头。)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学生举手过完后面的几关。)师:许多同学还想挑战自我,挑战同学。那么,你可以利用课外 时间选择没过完的关卡继续过关。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 说千古传唱,脍炙人口。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背下来。(师幻灯出示古诗内容:)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师:(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课后再背给同桌听,比 一比,谁最快记下来。评析:教师能以课堂为主阵地,提供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 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 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这个大天地里无止境的学 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师的另一角色功能。(diyifanwen. 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 索课文题目)原文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3【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 月” “尽” “唯”等词语。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 厚谊。【教学过程】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 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 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 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 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 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解诗题、说诗人1、解诗题: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 友孟浩然,到广陵去。2、说诗人: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 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 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 天之处。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1、理解第一、二句诗:(1)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 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 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板书:名楼送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 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 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 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学生试读。2、理解第三、四句诗:(1)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 较好的词语。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2)孤帆、尽:品“孤帆: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学生:不是。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 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 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思“尽”: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孟浩然的影子。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教师板书:情永在欣赏第四句诗: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学生:一江春水。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换位思考、切身感受: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学生1:难受。学生2:舍不得离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6)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教师板书:珍惜友情六、教师总结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 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 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4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 厚情谊。3 .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 惯。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读法1 .启发式教学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时间一节课教学过程:一、导入L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 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 古诗两首。2 .这两首诗分别是一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 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 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3 .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 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 李白的心路历程吧!2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 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 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3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 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 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 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 有更真切的感受)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4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之:至U,去。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全班齐读古诗。5 .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 意思。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三、品读古诗。6 .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 呢?(依依惜别)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lo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再指名读。(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 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 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 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 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 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 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 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7.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 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 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 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 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指名读。分组读。配乐朗读。四:总结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 了这首千古名诗。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一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 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 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下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机动)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2 .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3 .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5【设计意图】1 .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2 .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3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学习目标】.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1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 文化的熏陶。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 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 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 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 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 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2 .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比较诗题,谈发现。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二(凸显主 题。)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 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 别精彩。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 理解。)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 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 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 示人物。)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 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3 .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 关、保家卫国的。)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1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渭城朝雨”的“朝”读“zhG。”,“客舍青青”的“舍”要读 第四声。2 .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工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 而去。3 .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 意思。4 .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 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 些画面?预设一:烟花三月一赏一幅风景1 .烟花三月一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 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 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 .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 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 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 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预设二:孤帆远影一品一个“孤”字1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 船。)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 “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 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 他心里很孤独。2 .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 看到的,只有那一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3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 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 齐读全句。).想象相聚画面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 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他们 曾经一同 ;他 们曾经一同 o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 己喜欢的古诗,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强调自我感悟, 个性发展。学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 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b、作业超市,选择自由。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3、写一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题写的黄鹤楼。设计意图:这样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又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当学习小主人的自主 与快乐,并且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各 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2(人教版语文第七册)这是我去年进入课题组上的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呈现我的 真实课堂,第一次毫无顾忌上公开课.虽然不是大家眼中的最好,但我 却勇敢地挑战自己,挑战虚拟的公开课.下面是我整理的课堂实录,还 有陈教导的评析.在此我特别感谢陈教导的鼓励,是她的鼓励让我恢 复了久违的自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像诗歌所 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教学重点: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教学准备:再也不能一起, 再也不能一起 O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生齐读全诗。)预设三:碧空长江一赏一个“尽”字1 .“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2 .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 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刘长卿重送裴郎中 贬吉州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一韩琮暮春铲水送别”3 .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 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 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4 .送上祝福的话。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 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 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练读一个别读(配乐)齐读。(二)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 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 由读诗后填空: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如今,渭城这儿听不尽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 乡音不再有)。师:正因为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 生死难料,所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除了留恋还多了一些什么?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1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 朋友来陪你一(喝酒,吟诗)2 .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 弟、妻儿3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 化作一句话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 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 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1 .(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 怎不伤感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 .(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 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3 .(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 .酒,可用以消愁,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 成欢惨将别二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 几首诗所写的,读(屏幕显示):“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御赴常 州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一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 外贾“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俳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齐读)。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1 .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 怎样的愁绪呢?2 .“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 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一(齐读。)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 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 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 味古人的离别情怀。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留恋送元二使安西担忧友情【备课资料】链接:1 .d.html送别诗的四大意象:柳酒水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6一、学习目标(一)、读准5个生字,读准读通古诗,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二)、理解诗句,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朗诵古诗,会默写。(三)、培养搜集信息、自主学习、想像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四)、感受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一)、学生1、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2、预习古诗,要求:(1)读准读通古诗,听写诗中的生字(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中的词语(3)提出不懂的词语或者疑问作标记(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三、教学流程(一)、提问导入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去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你 们搜集到了什么信息呢?交流后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们 俩的一首古诗一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教学古诗1、课件出示古诗,读准读通,整体感知古诗。(1)课件范读古诗后,学生自由放声模仿读,读准读通(2)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3)读了古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2、交流古诗的预习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古诗的第二句。(1)提问: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理解"之"、"故人"、"尽" 唯见”等词语)(2)想像"烟花三月”的美景,播放课件中烟花三月图。提问:如 果李白想了扬州的如此美景,会说什么?(学生美美地读读"烟花三月 ")(3)提问:你还有什么词语不懂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借助课件 的"地理位置图"理解"西"、"下"的特别含义)(4)随机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的第二句。(重点读好"烟花三月"和" 下")3、理解古诗题目和第一、二句,把一件事说清楚。(1)提问:古诗的题目写了一件什么事?(古诗的题目写了李白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的事)(板书:叙事)(2)古诗的第一、二句写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词序 变换练习说话)(板书:一一古楼送别)(3)运用多种形式朗读第一、二句诗句4、理解古诗的第三、四句,升华诗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朗诵。(1)播放课件"动画配乐朗诵"后,提问: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 看到了什么情景?(板书:写景)(一只孤单单的小船渐渐远去,消失 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中,只见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板 书:一一孤帆江水)(2)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变换角色,激发情感,语言训练。同学们,此时此刻,们就是大诗人李白。我久久地站在江边,站着,站着看着渐渐远去的孟浩然,对老朋友说什么?我望着渐渐消失的一叶孤舟,对小船说什么?我 遥望滔滔奔流的一江春水,对长江水说什么?此时此刻,李白抒发了什么感情?(板书:抒情一一依依惜别)(3)运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两句5、播放课件"配乐朗诵",配乐感情朗读朗诵整首诗(齐读两次 齐诵一次)(三)、改写古诗,课堂练笔同学们,如此深情的诗篇如果改写成短文,那该是一篇多么精彩 的文章啊!1、课件出示改写要求(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改写古诗(2)在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像(3)叙事、写景、抒情的文字融合在一起2、上台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改四、布置作业:播放课件的结束部分,布置作业:"同学们,'世间离别情万种, 多有诗人诉心声。请你们课后搜集一些离别诗同学之间互相传诵。 还有,大家把这首诗默写两次。"五、板书设计叙事古楼送别写景一一孤帆江水抒情一一依依惜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7编辑导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 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 为我们描绘了 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教师在教学中力图把握一个 “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 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一、导入师: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你走的时候 你的亲戚是怎样送你的?说了什么话?学生自由交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现代的亲友送别的场面,那么在我国 遥远的古代朋友之间分别时是怎样送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 指导个别字的写法)二、新授1、齐读诗题2、自读题目,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来诗题的大意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去)3、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诗文,看能 不能读正确,读流利。生练读;指名读,指导停顿。师范读生自由读齐读在指名读。4、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来体会 一下古诗中的那种真挚的感情。师:“故人”是什么意思?生:老朋友。师:要去哪里?生:扬见'师:什么时间去的?生:烟花三月。师:三月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送别老友时站在长江边上,那里肯定开满了各色的鲜花,诗人为什么不写鲜花三月,而写“烟花 三月”呢?(师引导,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送别老友时的心情应该是伤 感的,留恋的,那么眼中不自觉地就有了泪水,有了泪水之后,看东 西就朦胧,所以,作者把满眼的鲜花看成如烟雾一般,那是因为泪水 模糊了他的双眼。)想: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为老友分别时的伤感?闭上眼睛 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开时的那种心情。读: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诗中,读出来。(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我们再学习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由这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 不见了,此时,他会像什么?)(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 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 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入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一咏三叹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 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 照顾,又一次吟诵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 何日才能再相见时,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小练笔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 说什么?请你写下来。结束本课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们用朗诵 来表达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齐诵全诗,结束本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业设计篇8设计理念: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 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 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 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教学目标:2 .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3 .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 化的熏陶。4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1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2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1、今天,老师带来了 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 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 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 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 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 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 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喝 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传世之作, 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二、解题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 浩然。师:你真能干! 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生:崔颖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 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 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 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一这是二二三节奏。 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师:还可以把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 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 首诗之后的感觉。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 么好方法吗?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学生自学古诗。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 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 辞。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跳南 府、)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 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 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 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生、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 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 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 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 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 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 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 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 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1、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诗人的资料;2、课件。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生(齐答):听过。师:都听过哪些诗曲?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 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 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天之崖,地之角, 一壶浊酒尽余欢, (师入情地哼唱,夕阳山外山。知交半零落。今宵别梦寒。学生入迷地听着。)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 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 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 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 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 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一一(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一一(孟 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一一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