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学XX共建共享的探索与XX.docx
远程教学*共建共享的探索与-【摘要】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得到了快速,但一直存在着教学*重 复建设、优质*缺乏共享、*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之间缺少 *共建共享的机制*台.云计算的快速为远程教学*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条件.本文 结合多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联合开展教学*共建共享的案例,介绍了管理协 调、*技术方案和标准规范等共建共享机制,*共享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系统 结构、体系模型的设计及实现,并对平台两年来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 期推进我国远程教学*的有序建设,促进高校在*共建共享方面探索新的合作模 式和路径.3【关键词】教学*。共建共享;云服务;共享平台J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越来越多的人成为 远程教育的受益者。远程教学*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个远程教育机构都 建设了大批网络教学*,为国家大众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网络教 学*重复建设、优质*缺乏共享、*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成为长期困扰我国远程教育的关键性问题.网络教学*的共建共享是解决这些问 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在*共建共享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组织建设的“新世纪网络 课程”“精品公开课”“精品*共享课”以及“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工程”和“普通 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联盟"等,推动了网络教学*的共建共享。一些组织 也开展了*的共享工作。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与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之间开展 少量课程的共享工作,部分高校间还通过协议交换或购置课程实现*共享。国 内的研究与更多地关注*建设、开发模式和*标准研究,对其模式与机制建设研 究与较少,缺少具体运作和分析1。为了实现优质远程教学*的共建共享,2021年,由石油大学(华)、大学、*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和一家科技联合组建成 立网络教学*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共建了优质的网 络教学,并构建了基于云服务的*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共享课程40门,6所 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共计9 .8万余人次选课、学习,学生来自全国32个 省、直辖市和*,平台运行稳定,*共享效果良好。本文以这一由我国多所高校网 络教育学院联合开展远程教学*共建共享研究和为案例,主要介绍其*共建共享 的机制和如何设计平台实现*共享,分析其*共享的效果.j二、*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建立机构,促进共建共享的落实为了落实*研发中心共建共享*工作,*成员单位签订了网络教育教学* 研发中心合作协议书,理顺了*自的利益和权责。制定了网络教育教学*研 发中心章程,按照章程组织成立了相应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了理事长、副理 事长以及理事等,开展*共建共享的管理工作。*研发中心确定了*共建共享的 管理模式。共建共享*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小学分、小模块、 小专题素质教育课程。(二)建立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优质*共建共享的前提。*研发中心要求所建设的教 学*要遵循国内外通用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统一标识和规范。*发布的教育 *建设技术规范(CELT S41)、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共享课建设技术 要求等规定了*属性标注标准、*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制作的技术要求等, 为教学*建设提供了质量保证。3(三)建立*建设整体化技术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建设技术手段和整体化方案也向多元化方向。多表 现形式、终端设备、操作系统的多元化,使教学*的类型也变得多元化,以满足学 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研发中心包含一位特殊的成员一一地处的一家科技,该 在*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共建共享*开发和技术研发,在技术研发中与教 师团队配合,根据不同技术手段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选择最优化、 最适用的建设方案。例如,课程案例动画的设计开发、移动学习课件的研发 等。J(四)建立共享机制,保障*共享J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出发点.*研发中心制定了网络教育教学*研发中 心网络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方案,*成员单位签订了网络课程共享协 议等,确定了*共享的机制,确保了*成员单位的权益,为*共享提供了保障.有了*共建共享机制,*共建共享工作顺利推进,*研发中心*单位共同建成 了 9门优质网络课程(包括专门教材和网络课件),其中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 网络教育精品*共享课”,正在建设的网络课程3门,还有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小 学分素质教育课程40门。三、*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要实现*的共享,平台是关键。*研发中心委托成员单位之一的科技按照课 程共享协议的要求设计开发了*共享平台,主要实现学生选课、学习、*管理、 系统管理以及*云服务等功能。(一)*共享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课程*要用于教学,就要求*共享平台具有选课、学习和管理等功能。* 共享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由教学平台、教学管理、教学共享平台系统主要由教学系统、管理系统、学生用户、管理者用户和 *节点组成。教学系统是学生访问云端*与服务的重要接口;管理系统是管理 者对学生用户、管理员用户、*数据等进行管理的系统。学生用户登录教学系课程*要用于教学,就要求*共享平台具有选课、学习和管理等功能。* 共享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由教学平台、教学管理、教学共享平台系统主要由教学系统、管理系统、学生用户、管理者用户和 *节点组成。教学系统是学生访问云端*与服务的重要接口;管理系统是管理 者对学生用户、管理员用户、*数据等进行管理的系统。学生用户登录教学系库三大子系统组成。教学平台子系统包括学生选课模块、在线学习模块、作业管理模块、辅 导答疑模块、在线测试模块、互动讨论模块、信息发布模块等,主要实现*成员 单位的学生登录平台进行选课和在线学习等活动,以及教师进行课程学习辅导等 功能。教学管理子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审查模块、管理员管理模块、成绩 管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计费管理模块等,主要实现*成员单位对学生、教 师的用户数据进行管理,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研发中心对数据 的统计、计费等功能。教学*库子系统包括教学*库、*管理等模块,主要实现 成员单位上传共享*和对*进行管理等功能。图1是*共享平台的总体框架及* 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二)*共享平台的系统结构*共享平台的核心功能是实现*成员单位在全国*地的学生点播共享课 件。如果将共享*放置在网络教育学院*自的*服务器上,既对现有网络服务器 造成更重压力,也不利于*的及时更新和学习支持服务.云服务具有方便快捷和 海量数据存储的特点,建立基于云服务的*共享平台是实现*优质服务的最佳方 式。基于云服务的*共享平台可以帮助访问*的学生寻找提供最优服务的*库, 并自动建立连接,实现快速流畅的点播学习,学生不必知道*来自何处针对*类型和需求现状,结合云服务的功能与特点,*研发中心设计了基于 CDN(内容分发网络)技术的*共享平台2 (如图2所示).统后,进入由*种*和服务的节点组成的学习*网络。该学习*网络以中心*节 点为核心,数个子节点与其相连.平台的*调度系统根据学生用户的网络信息 (如IP地址),通过后台监视系统*个节点状态,然后为学生用户选择一个最优的 节点,提供*和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点播的流畅以及带宽*的最充分 利用,实现教学*共享和最优访问。(三)*共享平台的体系模型为理清*共享平台*元素之间的关系,方便平台的实现,根据*共享平台的系 统结构,结合云服务的三个层次,采用分层体系结构,从基础层、管理层和用户层 三个层次设计*共享平台的体系模型3 (如图3所示)。1 o基础层3基础层处于该体系模型的底层,包括基础网络支持环境、*种物理基础设 施等硬件*和*类网络课件、素材等软件*。所有这些*分布在*个*节点上, 为*的存储和读取提供软硬件支持。2 .管理层管理层处于该体系模型的中间层,也是核心层,包括*管理、服务管理、连 接服务等内容.*管理的任务是对基础层中的*类*进行查找、定位、调度、监 测等;服务管理包含安全管理、监控管理、存储管理等,负责提供进程管理、 *分配、存储访问等;连接服务利用通信协议对数据的连接、交换、传输等进 行控制和管理,实现*在物理上的连接,通过采用统一的*管理机制来支持学生 与*节点的交互,实现*的有效传输。3 .用户层用户层处于该体系模型的顶层,由*种软件系统和学习工具组成,包含* 管理和应用服务系统等。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系统浏览和播放*,完成在线测 试与互动交流等;管理者通过管理系统对*和用户信息等进行管理。3该体系模型明确了*共享体系中*存储、传输和应用的三个层次,为*共 享平台的开发理清了思路。J(四)*共享平台的实现*研发中心*成员单位的远程学生总人数约4 0万人,同时进入*共享平台 进行学习的人数和点播课件数众多,对平台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存储速度等有 较高的要求。为满足这一要求,*共享平台采用了基于MVC的EXTJSSTRU TSSPRINGHIBE RNATE软件开发架构,同时根据平台用户高并发、大数据的 特点,采用了大量的。其中比较关键的技术包括NOSL技术、分布式缓存技 术、分布式点播技术等. NOSL技术*共享平台面临着大量学习数据的存储,采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会产生复 杂、系统响应慢等问题。在平台中使用了分布式的基于Key-Value结构的非 关系型数据库an d rao andra是一个网络社交云计算方面理想的数据库,以 Ama z。n专有的完全分布式Dyna为基础,结合了 Google B i g Tab 1 e基 于列族(Column Family)的数据模型,同时支持P2P去中心化的存储4。2o分布式缓存技术*共享平台同时上线人数很多,单纯依赖数据库无法保证响应速度,而传统 的缓存技术又无法支持如此大规模需要缓存的数据.为此,平台引入了分布式缓 存系统Re d is,保证缓存数据的可靠性.3 .分布式点播技术j* *平台需要同时看课程的人数众多,为了保证用户能够快速利用CDN网 络进行点播,平台内采用了分布式点播技术。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来源,通 过IP侦测和智能DNS技术,自动对播放软件进行优化,使用户能够就近访问。 如果遇到卡断等情况,自动进行服务器的选择和跳转,保证用户的观看效果。通过整合相关技术对业务进行代码实现,成员单位积极参与*的共享工作,制定策和措施落实学生的选课。*共享平台于2021年3月上线运行,6所高校的学生在平台上顺利进行了选课学习,*共享平台实现了与*个网络教 育学院教学教务平台的无缝对接,学生可由学习平台直接进入*共享平台选 课、学习、测试等,教学*库子系统实现了*的上传、管理等功能,教学管理子 系统实现了学生用户管理、选课数据统计、学生成绩统计等功能。*共享平台 的教学系统基本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单位管理的需要。* *研发中心在租赁多台服务器用于搭*台系统,其中包括均衡服务器、数据 库服务器、存储服务器、We b服务器、备份服务器、*中心节点服务器等.在 全国*地租用了多台网络服务器作为*节点,由两个*中心节点服务器通过CD N方式将*定期分发到全国2 2个*节点,从而实现学生就近访问学习*,解决了 网络拥塞问题,提高了学生访问*的响应速度,提升了学校远程教育的服务能 力。* *共享平台硬件基础设施由*研发中心统一租赁,*成员单位共享使用。 每个成员单位只需要根据学生的使用量支付5-8万元的使用经费,即可享用优 质的*服务,与*单位自行租赁服务器建设*云平台相比每年节约近30万元的教 学成本。四、*共享现状分析共享工作实施效果良好。J(一)*校*共享实施现状(二)*共享平台共享课程现状3(三)*共享平台共享课程选课及学习现状(四)*共享平台共享课程选课分析J笔者统计了石油大学(华)共享的公文写作课程和西南科技大学共享的 音乐欣赏课程的选课数据(如所示),两门课程分别为1学分和0。5学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6所学校都有学生选学这两门课程,但公文写作课程的选课 总人数是音乐欣赏课程选课总人数的10倍,说明学生选课时更看重课程内容的 实用性,与课程的学分多少也有一定关系.两门课程中,西南科技大学选课人次 远远大于其他高校的选课人次,主要原因是该校推动*共享的策措施得力,学 生选课积极性较高。对选课人数排在前9位的课程进一步统计分析(这9门课程的选课人次数 占总选课数的85%),对学生的选课情况便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选课人数排在 首位的课程是“羌族文化”,说明学生对少数民族比较感兴趣,希望了解少数民族 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等,提升自己的个人文化修养;“公文写作”课程选修人数次之, 说明学生希望提升自己工作公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接下来是与家庭生活相关 的课程,如“出行指南”“家庭汽车安全驾驶及维护与保养”“葡萄酒品鉴”和“家庭理 财”等,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整体得到提高,人们出行的时间增多,购买私人轿 车的家庭增多,开始注重生活的质量,与当前的现状十分吻合.同时,“心理课堂” 和“幸福的艺术”选课人数也不少,说明学生工作、生活的压力比较大,希望通过 这些课程的学习促进自身的,提升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能源技术概述”选课 学生数也名列前茅,说明这部分学生喜欢科技类课程,关注新的技术。平台被 选课程的内容及数量折射出了当前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真实状态以上9门课程在5所学校学生选课课次中基本都排在前9位,只是课程排 序稍微有所变化。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选课与其他5所高校差异较 大,其选课课次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教师最需要什么”“世界遗产”“漆画十美”“物 业管理”和“大牛市为什么不赚钱"。选课不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 为这5门课程学分都是0. 5学分,符合所在学校对课程所选学分的最低要 求;另一方面是该校学生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所以选择教师职业及文学素 质类课程较多.j(五)*共享平台学习支持服务现状*共享平台设立了“在线客服”,为学生提供7x24小时的非学术支持服务,学 生可以随时就课程、平台相关问题向*研发中心服务人员咨询。针对学术性问 题,客服将问题返馈给*单位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在4 8小时内通过*共享平台 予以回复。(六)*共享平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共享平台自上线运行至今,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优质的选课、课件学习服 务,学生反映良好。服务器未出现数据丢失、服务异常等情况,这一切都依赖于云 服务的网络服务和数据双备份机制。五、总结与反思随着我国远程的迅猛,教学*作为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引起了普遍关 注。教学*共建共享将是*建设未来的必然,不仅能弥补*缺乏共享、服务能力 不足的问题,还避免了*重复建设带来的高成本和严重浪费。高校间自发建立联 盟开展远程教学*共建共享的探索,对推进我国远程教学*的有序建设和应用具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推进我国构建继续教育优质数字*平台也具有借鉴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