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发展研究报告-36氪研究院-2022-86正式版.pdf
1 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 新经济企业概念与发展环境新经济企业概念与发展环境.3 1.1 新经济企业概念与分类.3 1.2 新经济企业发展环境分析.4 1.2.1 政策环境.4 1.2.2 经济环境.8 1.2.3 社会环境.9 1.2.4 技术环境.11 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新经济企业中国新经济企业 500 强发展分析强发展分析.15 2.1 行业分布分析.15 2.1.1 总体情况.15 2.1.2 重点行业分析.16 2.2 地域分布分析.35 2.3 市/估值分布分析.38 2.3.1 总体情况.38 2.3.2 不同地域市/估值分布情况.39 2.3.3 不同行业市/估值分布情况.40 2.4 融资情况分析.42 2.4.1 融资轮次总体分布.42 2.4.2 各行业融资轮次分析.43 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新经济企业典型案例分析中国新经济企业典型案例分析.45 3.1 龙头企业典型案例分析.45 3.1.1 腾讯控股.45 3.1.2 阿里巴巴.50 3.1.3 宁德时代.55 3.1.4 海康威视.60 2 3.2 新兴企业典型案例分析.63 3.2.1 理想汽车.63 3.2.2PingCAP.67 第四章第四章 中国新经济企业发展趋势中国新经济企业发展趋势.69 4.1 政策支持叠加技术突破的赛道,或将诞生更多优质企业.69 4.2 北上广浙持续领跑,中、西部核心城市培育扩大特色优势.69 4.3 龙头企业以创新巩固自身优势,穿越行业周期.70 附录附录 2022 年中国新经济企业年中国新经济企业 500 强名单强名单.71 3 第一章 新经济企业概念与发展环境 1.1 新经济企业概念与分类 基于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统计局解读及学术界观点,本文将“新经济新经济”定义为:以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根本保障,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其中,新产业新产业指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的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包括科技创新成果、新技术产业化直接催生的新产业以及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业态指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新商新商业模式业模式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新经济企业新经济企业是依托技术和模式创新实现新发展、新突破的创新型企业,典型赛道包括数字文娱、医疗健康、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新能源汽车等。为发掘中国新经济优秀企业,洞察新经济未来新风向,36 氪研究院根据自有数据库,筛选出过往有过融资、估值超过 3亿美元,同时在 2022年积极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的新经济企业,并剔除存在重大经营风险和负面消息的企业。在此基础上,针对已筛出的企业构建了包含创新指数、资本指数、财务指数、团队指数、ESG指数五大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符合融资、估值等要求的企业进行评分;指标均为定量,数据均来源于各权威机构可获取的统计数据,主要数据来源包括 36 氪、天眼查、Choice、Wind 等专业机构。需要强调的是,部分指标虽与本指数体系具有相关性,但由于数据无法统计获得,因此并未纳入指数体系中,指数体系虽未完全达到指标穷尽要求,但重要指标已全部包含在内,且完全可以反映新经济企业综合发展实力,故部分无法获取的指标数据对本指数结果不具有重要影响,本指数体系计算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根据评分结果,遴选出了综合实力排 4 名前 500 家的企业,形成 2022 年中国新经济 500 强榜单。本文重点分析了上榜新经济 500 强企业的发展环境、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估值及融资情况、典型案例及发展趋势,力求为相关方提供借鉴与参考。1.2 新经济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1.2.1 政策环境 中央及各地方陆续出台支持政策推进新经济发展。国家级政策规划了新经济发展方向,点明了新经济主要任务及重点领域,并以制度创新、财政支持等措施为新经济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22 年 4 月,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在丰富应用场景与放大创新收益方面的优势,以市场引导创新资源配置,同时完善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与新产业发展。同年下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发202129 号),明确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为主线,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提出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等十余个战略性前瞻领域。表 1.2.1.1 国家级新经济相关政策梳理 时间 部门/会议 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2022.4 国务院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完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2022.1 国务院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发202129 号)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以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应用为导向,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 5 时间 部门/会议 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业跨界创新,优化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2021.3 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2020.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推进科研机构资源共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2020.07 发改委等 13部门 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发改高技20201157号)把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作为经济转型和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打破传统惯性思维。从问题出发深化改革、加强制度供给,更有效发挥数字化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经济等迈向新阶段。2017.0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 号)从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激发新生产要素流动的活力、强化支撑保障机制建设四方面入手,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使传统产业在与新动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链,焕发新活力。2016.12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 号)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发展现代服务业。6 时间 部门/会议 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2016.03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2016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2012.07 国务院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 号)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重要循环资源利用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在财税、人才、组织协调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保障。2010.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市场,深化国际合作,加大财税政策支持。资料来源:36 氪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依托于国家级新经济政策,各地政府基于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制定了差异化的新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支持辅助措施,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当地新经济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22 年 4 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下发的2022 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粤工信数字产业函202213 号),提出了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发挥以数据资源为主的数据要素应用、推动产业数字化等工作要点,以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创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 2021 年 12 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193 号),提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为主要路径,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并向服务环节渗透。表 1.2.1.2 地方新经济相关政策梳理 7 时间 部门 政策文件/会议 主要内容 2022.04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 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粤工信数字产业函202213 号)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存储和计算等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发挥数字要素作用,建立健全数字法规制度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交易流通。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全面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广东省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制造业、农业、商贸、金融、交通、物流等行业数字化水平。2021.1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193 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为主要路径,加快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市场主体。抢占新技术前沿,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软件、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加速突破前沿技术,加快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生物、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新业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发展新制造模式、新服务模式等。打造应用新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智能制造场景,推动数字新基建、新能源设施、“智慧城市”等。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从人才、监管、改革等方面支持新经济发展。2021.08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京政发202121号)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做大包括人工智能、先进通信网络、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产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和信创、北斗、虚拟现实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包括创新药、新器械、新健康服务三个主要方向在内的医药健康产业。做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四个创新链接产业,抢先布局碳追踪、碳捕捉、碳排放检测、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等一批未来前沿产业。8 时间 部门 政策文件/会议 主要内容 2021.06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政办发202135 号)加快数字产业化。提升数字产业规模能级,做强数字安防、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智能计算、新型显示、智能光伏、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等基础产业,做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布局量子通信、类脑计算、柔性传感、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等未来产业。提升发展融合型新产业,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装备、智能装备等融合型新产业,培育数字视听、动漫游戏、电竞、网络文学、数字演艺等数字文化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大力推进新智造,推进产业大脑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全面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数字化转型,着力发展智慧农业。突出数字化改革引领。2020.06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把握新基建机遇,进一步厚植数字经济发展根基;拓展新场景应用,全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挖掘新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实施新开放举措,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新服务效能,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2020.04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沪府办发20201 号)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智能交互技术集成创新、业态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拉动消费新需求、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打造标杆性无人工厂,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广远程办公模式,发展在线金融服务、在线文娱、在线展览展示、生鲜电商零售业态、“无接触配送”、新型移动出行、在线教育、在线研发设计、在线医疗等,实施智能交互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场景开放拓展、创新企业培育、品牌网络营销推广、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等行动。资料来源:36 氪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2.2 经济环境 2022 年年全球经济遭遇多因素叠加冲击全球经济遭遇多因素叠加冲击,经济维稳成经济维稳成国内国内宏观政策主基调。宏观政策主基调。俄乌冲突、疫情反复、美联储快速加息等内外部宏观因素造成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滑,中国经济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2021 年 6 月国内 GDP 同比增长达8.3%,而 2022 年 6 月同比增速降至 2.5%。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多地解除全域静态管理;同时,我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落实“六稳”“六保”政策,9 通过颁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国发202212 号)等系列维稳政策来纾解新经济企业经营困难,生产与消费逐渐修复,新经济企业发展环境逐渐恢复。新经济占比不断提升,新经济占比不断提升,对经济的拉动力度对经济的拉动力度不减。不减。2021 年“三新”经济增加值为 197,27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6%,高于同期 GDP 增速,占 GDP 比重为17.25%,较上年提升 0.17%。疫情期间,以技术、业态与模式创新为特点的新经济成为抵御经济下行风险的重要力量。图 1.2.2.1 2016-2021 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及占比 1.2.3 社会环境 就业者就业者更倾向进入更倾向进入新经济行业,新经济行业,新经济行业成人才高地新经济行业成人才高地。根据脉脉研究院2022 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新经济领域人才供给大幅增加,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人工智能、新生物医药行业人才供给增幅均高于 100%,就业者对新经济行业的青睐为新经济企业注入多元创新基因。113,587 129,578 145,369 161,927 169,254 197,270 15.30%15.70%16.10%16.30%17.08%17.25%14.00%14.50%15.00%15.50%16.00%16.50%17.00%17.5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16-2021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及占比三新经济增加值(亿元)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36氪研究院整理 10 图 1.2.3.1 2022 年主要新经济领域人才供给增幅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需求的变化驱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需求的变化驱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壮大态发展壮大。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办公等各方面需求不断提质扩容,更加注重品质、追求个性,居民的旅游、文娱、消费医疗、体育健身等服务类消费不断增加,2021 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达 10,645 元,较去年增长 17.8%,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增速 4.2%1;技术创新叠加新冠疫情等因素,消费习惯不断被重塑,中国网络用户规模庞大,截至 2021年12月,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2,网络购物、数字支付、在线娱乐、互联网医疗等数字消费发展迅速,居民消费观念不断变化,绿色消费、素食主义、生酮饮食等新的消费习惯推动了新能源、新消费等新经济赛道发展壮大。此外,在新兴趣下聚集起的新圈层促进了消费需求多元化,催生新业态的同时也广泛渗透到了各传统行业中,如动漫、国风等亚文化兴趣群体为 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 数据来源:CNNIC 131.1%126.8%124.5%106.4%101.0%83.0%82.0%77.1%65.5%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22年主要新经济领域人才供给增幅人才供给增幅数据来源:脉脉人才智库,36氪研究院整理注:统计时间为2022年3月 11 潮玩、手办、汉服等产业创造发展机遇,食品饮料、互联网行业企业也纷纷尝试在营销中引入相关兴趣元素。1.2.4 技术环境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21 世纪以来,技术呈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 技术、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加速发展;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等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能源技术加速革新,空间和海洋技术不断拓展人类生存疆域。各国纷纷发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此背景下,中国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大规模财政支持为市场主体打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近年来在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从技术从技术创新创新投入来看,投入来看,中国中国研发研发投入持续上升投入持续上升,占占 GDP 比重逐年增加比重逐年增加。2020 年中国 R&D 投入达 5,633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2000 至 2020 年中国R&D 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4.2%,增长速度全球瞩目。2020 年中国 R&D 投入占 GDP 比重达 2.4%,较 2000 年提升 1.5%,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12 图 1.2.4.1 2000-2020 年主要国家及地区 R&D 投入占 GDP 比重 从技术创新机制来看,中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从技术创新机制来看,中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推行科技计划项目、制定创新鼓励政策、搭建创新服务中心等方式为技术通过推行科技计划项目、制定创新鼓励政策、搭建创新服务中心等方式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资金保障。创新提供制度、资金保障。21 世纪以来,中国持续推进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改革,持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优化科技产业发展环境,并且通过推进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汽车、功能基因和生物芯片等主要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完善技术产业化机制,推动人才、专利、技术标准化发展。从技术发展成果来看,中国技术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发明专利数量持续增加,技术成果转化稳步推进,在多个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1 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37,294 亿元,同比增长 32%,成交额及增速均创历史新高,8年 CAGR 达 22.6%,科技创新活力迸发。中国每年公开授权发明专利数量持续攀升,2021 年达 69.6 万件,同比增长 35.4%,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平稳增长,2021 年达 35.4%。0.9%0.9%1.1%1.1%1.2%1.3%1.4%1.4%1.4%1.7%1.7%1.8%1.9%2.0%2.0%2.1%2.1%2.1%2.1%2.2%2.4%0.0%0.5%1.0%1.5%2.0%2.5%3.0%3.5%4.0%2000-2020年主要国家及地区R&D投入占GDP比重美国中国大陆欧盟27国日本德国英国全部OECD国家数据来源:OECD,36氪研究院整理 13 图 1.2.4.2 2013-2021 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增速 图 1.2.4.3 2015-2021 年中国公开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及产业化率 7,305 8,577 9,836 11,408 13,424 17,697 22,398 28,252 37,294 17.4%14.7%16.0%17.7%31.8%26.6%26.1%32.0%0.0%5.0%10.0%15.0%20.0%25.0%30.0%35.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13-2021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及增速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增速数据来源:OECD,36氪研究院整理26.3 30.2 32.7 34.6 36.1 44.1 69.6 36.70%36.20%32.30%32.90%34.70%35.40%30.00%31.00%32.00%33.00%34.00%35.00%36.00%37.00%38.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15-2021年中国公开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及产业化率公开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万件)发明专利产业转化率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36氪研究院整理 14 中国在数字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均有中国在数字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均有明明显显突破突破。数字技术数字技术领域,算力算力方面,中国高性能计算不断发展,“神威”、“天河”、“曙光”等超级计算机凭借其高性能在世界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上位居前列,天津、广州、长沙等各地积极建设超级计算机中心,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计算基础设施网络并已广泛应用于环境模拟预测、飞行器制造、能源勘探、新材料设计、药物研发等多个场景;云计算云计算和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方面,中国实现了自然交互领域部分核心关键设备的研发,搭建了用以实现跨时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技术开放共享的大数据交易平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国产深度学习框架不断创新,自动驾驶技术渐趋成熟,迈入商业化探索的新阶段。生物医药生物医药领域,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即将实现商业化;新冠口服小分子药阿兹夫定通过临床三期试验,有望短期内实现量产。新能源新能源领域,中国电池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增长迅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驱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指标持续提升,产品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15 第二章 中国新经济企业 500 强发展分析 2.1 行业分布分析 2.1.1 总体情况 2022 年新经济 500 强榜单较去年变化率达到 8.8%,上榜企业覆盖共 33 个行业。与去年相同,医疗健康、数字文娱、企业服务、人工智能与电子商务仍为企业最集中的热门赛道,企业数量分别达到 72 家、63 家、53 家、47 家、29家。聚集企业最多的前十名赛道企业总数占比达 72.4%,较去年小幅下降。其中,人工智能与新能源赛道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企业数量较2021年分别增加约 80%、140%。在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2022 年诞生了诸多创新成果显著、盈利能力强、资本认可度高的优秀企业。16 图 2.1.1.1 2022 年新经济 500 强企业行业分布 从估值总和来看,数字文娱、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金融科数字文娱、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金融科技技5大赛道“含金量”最高,其中新能源汽车赛道企业总市/估值约为上年的5.8倍,成为 2022年资本聚集度显著提升的明星赛道。以下将从发展动力、发展现状及产业链结构等方面对这五大行业进行具体分析。2.1.2 重点行业分析 11112233344677889910121112131518192027294753637201020304050607080新材料数字房产量子通信军事工业商业航天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家用电器区块链物联网ICT智能制造大数据电子元器件智慧交通消费电子房产科技教育科技汽车服务机器人云计算新能源软件服务新消费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金融科技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数字文娱医疗健康2022年新经济500强企业行业分布企业数量数据来源:36氪研究院 17 2.1.2.1 新能源汽车 广义来说,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3。狭义的新能源车指依靠电力驱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目前电力驱动汽车已实现量产、规模化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成为重点布局方向。本节重点聚焦于电力驱动汽车。在世界范围内能源在世界范围内能源供供给给持续紧张的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背景下,能源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转型成为全球共识成为全球共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应用终端为各国应用终端为各国所所重视重视,中国中国也制定了也制定了发展发展规划及扶植政规划及扶植政策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已成为稳经济重要抓手已成为稳经济重要抓手。目前,全球已有 6 国明确传统燃油车禁止销售时间挪威 2025、荷兰 2030、英国 2040、法国 2040、葡萄牙 2040、日本 2050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替代进程不断推进。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扶持政策频出,早在 2009年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即提出“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2009 至 2015 年间,新能源车补贴范围逐渐推广到全国,涉及公共领域到私人领域各种车型;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国办发202039 号),提出到 2025 年,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20%,高度自动驾驶实现特定场景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提升。2022 年 8 月 17 日,国常会宣布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政策再次延期至 2023年底,同时对新能源汽车予以免征车船税、消费税、路权、牌照等方面的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产销量销量及保有量及保有量不断扩大,渗透率不断提升,不断扩大,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潜力大行业发展潜力大。2014 年至 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持续上升,2021 年产销量 3 定义来源: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18 及保有量同比增长率均达峰值,分别达到 157.6%、159.5%与 59.3%,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重超 8 成。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累计值不断提升,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 年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 14.8%,较 2020年的 5.8%有显著提升。未来,用户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驾驶体验上将提出更高要求,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创新将不断推进。图 2.1.2.1.1 2014-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结构清晰,上游为原材料上游为原材料,中游为零部件中游为零部件,下游为整车下游为整车制造制造,充电及充电及后市场后市场服务为服务为辅助辅助环节环节。产业链上游,锂、钴等矿产资源是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原材料,石墨是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原材料,正负极材料与电解液、隔膜是锂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其他原材料包括钢铁、橡胶、玻璃、陶瓷等。产业链中游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其中核心零部件为动力电池、电驱动与电机,动力电池成本占比约 35%,是最7.533.150.777.7125.6120.6136.7352.17.93451.779.4127124.2136.6354.5224291153261381492784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14-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新能源汽车销量(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万辆)数据来源:中汽协,36氪研究院整理 19 大组成部分,电机成本占比约8%,电控占比约7%4;热管理系统由空调系统和三电热管理系统构成,新能源汽车中的热管理系统可对电池包进行加热或冷却,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新能源汽车中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零部件还包括用于降低车身重量、提升续航里程的轻量化部件,以及包含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在内的智能座舱系统。产业链下游为整车制造环节,按照参与主体,可分为积极推进能源转型的传统主机厂与携带新能源、智能化基因的造车新势力;按照车型划分,可分为乘用车、商用车与专用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是重要辅助环节,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换电设施)已被纳入“新基建”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充电方面,聚焦老旧小区改造与公共场所布局,进一步扩大充电桩覆盖范围,在换电方面,推动应用领域形成统一换电标准,扩大换电应用场景,优化换电服务模式。4 数据来源:粤海证券 20 图 2.1.2.1.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结构 2.1.2.2 数字文娱 根据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国家统计局令第 23 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等文件阐释,数字文娱指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以人工智能、云计算、5G、VR/AR、物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支撑,等数字技术为支撑,进行文娱内容创作进行文娱内容创作与文娱产品开发与文娱产品开发,并并通过数字渠道分发传播通过数字渠道分发传播的生产活动集合的生产活动集合。典型业态包括数字媒体、游戏、动漫、影视剧、直播、数字娱乐终端设备制造等,新兴业态包括数字文旅、VR 游戏、数字藏品等。数字文娱数字文娱网民网民渗透率不断提升渗透率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发展成熟,数字技术发展成熟,加之疫情影响,线上加之疫情影响,线上化的娱乐化的娱乐、社交、社交活动以独特体验感获用户青睐活动以独特体验感获用户青睐。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32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3%,网民中 9 成以上参与了互联网娱乐 21 活动,网络视频渗透率最高。互联网用户中,网络视频用户达 9.75 亿,占网民整体比重 94.5%,网络直播用户规模 7.03 亿,占网民整体 44.9%,网络游戏用户规模 5.54 亿,占网民整体 53.6%,网络音乐用户规模 7.29 亿,占网民整体比例 70.7%,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约 5.02,占网民整体比重 48.6%。根据信达证券对 1,008 个 00 后用户暑期娱乐活动的一项调研,在用户参与的 12 项娱乐活动中,纯线上活动达 8 项,参与人数比例最多的前三大活动为电影/电视剧/综艺、音乐、游戏,占比分别达到 65.3%、58.5%、54.2%。由此可见,00 后年轻消费群体对数字娱乐活动具有明显倾向性。同时,数字技术不断提升数字娱乐体验。视频领域,云计算、3D、全息技术、VR/AR 等技术催生出“云演出”、“云影院”、“3D 化实景”、“虚拟 IP 形象”等新业务;直播领域,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直播业务模式升级,转播人员可远程完成转播和编辑,并进行体育赛事运动员追踪,并可实现连麦直播,丰富了用户观赛体验。图 2.1.2.2.1 数字文娱细分产业用户规模(亿人)7.28.59.39.745.66.274.85.35.25.54.34.64.655.86.36.67.30246810122018.122020.32020.122021.12数字文娱细分产业用户规模(亿人)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数据来源:CNNIC,36氪研究院整理 22 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融合发展。“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旅产业发202142 号)多次提到推进数字技术在文化产品内容创新与传播、文化活动运营等方面的应用,如深度应用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 等技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提升文化产品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2022 年 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了利用大数据、5G 等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包括建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形成国家文化专网、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发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等。文娱行业回暖,数字文娱呈稳步增长文娱行业回暖,数字文娱呈稳步增长态势。态势。文娱行业在经历 2017-2018 年负增长低谷期后,增速稳步提升,2021 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20.9%,创 5 年内新高。数字文娱核心产业规模持续提升,2019 年后增速稳定在 10%14%之间,游戏与影视是其中占比最大的两大产业。23 图 2.1.2.2.3 2014-2021 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及增速 图 2.1.2.2.2 2014-2021 年数字文娱核心产业规模及变动 2,512 3,101 3,815 4,687 5,529 6,221 6,894 7,824 23.4%23.0%22.8%18.0%12.5%10.8%13.5%0.0%5.0%10.0%15.0%20.0%25.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14-2021年数字文娱核心产业规模及变动数字文娱核心产业规模(亿元人民币)数字文娱核心产业规模增速数据来源:易观千帆,36氪研究院整理7.48.48.0 9.2 8.9 8.7 9.9 11.9 13.5%-4.4%14.5%-2.9%-2.9%13.7%20.9%-10.0%-5.0%0.0%5.0%10.0%15.0%20.0%25.0%02468101214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14-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及增速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36氪研究院整理 24 数字文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