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专题专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69212435
资源大小:204.2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专题专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专练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842年,唐武宗决定任命回鹘的降将没斯为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归义军使,封为怀化郡王,并赐姓名为“李思忠”;任命回鹘宰相受耶勿为归义军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赐姓名为“李弘顺”。这些措施旨在( )A壮大李唐宗室力量B威慑藩镇割据势力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2. (本题4.0分,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 )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3. (本题4.0分,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贞观初,拜韩羁部酋长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贞观二十二年,以契丹人窟哥为左领将军兼松莫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以上赐姓行为旨在( )A推行民族平等政策B分化少数民族首领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促进民族之间交融4. (本题4.0分,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这一制度(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C导致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5. (本题4.0分,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唐都长安的胡化盛极一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政府设立安西都护府B唐代长安已被少数民族攻占C唐朝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D统治者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6. (本题4.0分,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陈寅恪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与这段话的主旨最为契合的标题是A帝国的扩容:从汉族帝国到中华帝国B民族的交融:中原对周边的文化吸引C文明的优势:封建正统理论的变异D观念的迭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7. (本题4.0分,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贞观七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幕的经济文化联系”,评述的是A唐蕃和亲的意义B唐太宗的开明C贞观之治的表现D中原与吐蕃的友好8. (本题4.0分,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B汉藏两族的融合进程大为加快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D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9. (本题4.0分,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线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某史料记载:“宋真宗上仙(崩),(圣宗)集番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以沾涕。因调幸臣日:吾与兄皂,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约兄弟二十余年,兄皇升退,况与吾同月生,年大两岁。吾又得几多时也。又谓后曰:汝可先贻书与南朝太后,备述始嫂之好。'人使往来,名传南朝。又诏于燕京悯思寺,置真宗灵,御建道场百里。”下列关于该史料说法正确的是( )A圣宗所属民族应是契丹族B体现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商贸往来C圣宗指的可能是金朝君主D反映了宋朝对唐朝羁縻政策的延续10. (本题4.0分,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下列漫画反映辽、宋、西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政权并存B大一统国家建立C中华文明的起源D繁荣与开放11. (本题4.0分,河南省商丘市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主角萧峰的萧姓来源于辽朝的皇族耶律氏。据说在一次朝堂会上,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自比汉高祖刘邦,让大臣都效法汉代名相萧何,散朝后,大臣纷纷改姓萧,而耶律阿保机也取了个汉名,叫刘亿。材料意在说明( )A游牧民族的汉化程度加深B中原文明强大的同化功能C统一时代的民族交流频繁D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12. (本题4.0分,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13. (本题4.0分,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观察图1西夏文写本佛经卷首版画与图2西夏文铜马面具,可基本确认西夏( )A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繁荣B战争与宗教成为活动中心C深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D文字成熟广泛运用于生活14. (本题4.0分,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万载中学、宜春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宋朝针对购自少数民族的马匹不合标准的问题,大臣上奏:“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朝廷“寻如旧制”。据此推知,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朝廷宗主地位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D维护边境地区稳定15. (本题4.0分,福建省漳州市第一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把契丹作为“四夷”之一,并附录于全书的末尾,辽太子洗马刘辉知道后上书辽道宗,建议将赵宋王朝也当成“藩属”详附于辽朝的“国史”之后,并以“中国”自居。这表明A宋辽间矛盾进一步激化B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发展C辽国沿袭中原史学传统D文学传统影响历史书写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16. (本题20.0分,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2-2023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的边疆治理做出合理解释。17. (本题20.0分,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苏洵嘉祐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宋皇帝”指谁?“北朝”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参考答案1.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武宗对回鹘的降将和宰相采取授予官职、册封为郡王、赐姓名等措施,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他们对唐朝政权的支持,从而强化对边疆民族的统治,C项正确;这些措施并不能壮大李唐宗室力量,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推行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2.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修建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并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保障了交通的畅通,使得“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因而促进了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而不是对外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排除D项。故选A项。3.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将部分少数民族首领赐姓李氏,这有利于笼络少数民族上层,获得他们的拥护,强化边疆民族统治,C项正确;赐姓行为不能说明推行民族平等政策,排除A项;赐姓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而不是分化,排除B项;促进民族之间交融是唐太宗采取这些民族政策的作用,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4.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羁縻州制度”是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这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D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的,不属于政权并立,排除A项;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排除B项;这一制度只是使少数民族实行有限的自治,并没有导致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排除C项。故选D项。5.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因此出现了“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D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管理西域的机构,不是出现题干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唐代长安没有被少数民族攻占,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陈寅恪认为唐朝的统一和强盛源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大融合,在基础上,古代中国中央政权的民族结构,从单一汉族扩容为中华民族,为唐朝注入了“新机”,A项正确;材料中陈寅恪认为少数民族为中原汉族注入了活力,而不是中原对周边文化具有吸引力,排除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理论是儒家思想,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与唐朝强盛的关系,没有涉及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7. 【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中提到的“贞观十五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故材料中评述的是唐蕃和亲的意义,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A。8.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会盟后双方为甥舅关系,是平等友好的关系,故选D;通过和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边防,但并没有实现有效管辖,故A不选;唐蕃和亲有利于汉藏友好和交流,但没有加快汉藏融合,B不选;唐蕃和亲意在维持和平局面,并非军事同盟关系,和亲之后,双方依然有战争,C不符合史实。9.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宋真宗上仙(崩) ,(圣宗)集番汉大臣举.吾与兄皇,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洎约兄弟二十余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澶渊之战后,双方缔结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辽进入相对和平安定时期,因此材料中的人物为辽圣宗,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方交往,并未反映“商贸往来”,排除B项;宋真宗时与宋对峙的北方政权是辽国,排除C项;唐朝羁縻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盛,武力征服北方少数民族的基础上,而宋朝始终敌不过少数民族政权,多次被迫屈辱议和,排除D项。故选A项。10.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辽、宋、西夏时期.”可知,宋太祖建立北宋,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李元昊建立西夏,辽、宋、西夏三个民族政权形成并立局面,A项正确;大一统国家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早期人类时期,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1.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自比汉高祖刘邦,让大臣都效法汉代名相萧何,散朝后,大臣纷纷改姓萧,而耶律阿保机也取了个汉名,叫刘亿”信息可知,辽朝的贵族仰慕中原文化,这说明中原文明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汉化,B项正确;材料仅强调辽朝贵族仰慕中原文化并未指明游牧民族的汉化程度问题,排除A项;辽夏金宋对峙的时代谈不上是国家统一的时代,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发生在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2.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女真大贵族担任宰执,削弱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吏治腐败严重与宗室大贵族不再担任中枢高官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 【答案】C【详解】由两幅图可知,西夏文字形制依据汉字而来,排版形式与中原相同,版画题材与佛教传播相关,金属制造等也与中原地区相对接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夏属于较晚出现的游牧民族政权,学习并采用汉族文化是其重要特点,C项正确;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战争与宗教成为活动中心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字运用于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14. 【答案】D【详解】材料讲的是朝廷对于少数民族不符合标准的马匹应淘汰的问题,大臣的建议是“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最后朝廷“寻如旧制”,说明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维护边境地区稳定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5. 【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都认为自己是华夏正统、别国是夷,这体现出华夏正统意识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宋辽两国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C项表述以偏概全,且未表明事物背后的本质,排除;材料未提及文学创作,排除D项。故选B项。16. 【答案】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成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和亲、册封)为主;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解释: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跃;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详解】根据“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得出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和防御体系;根据“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得出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根据“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得出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唐王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实行主要得益于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而且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唐政府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且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17. 【答案】(1)北宋皇帝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2)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北宋与辽、夏通过战争与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创造西夏文字;(3)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地纳岁币贿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证史”的背景。【详解】(1)根据材料中“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和辽议和的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后,两方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故大宋皇帝是指北宋皇帝宋真宗,“北朝”是指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2)由材料“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可见 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关于作用,可以从社会转型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从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合。经济文化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制度上仿形制度创造文字等。(3)根据材料中“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这势”的信息,可知苏洵“论史”的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借鉴,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根据材料一中“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等所述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纳“岁币”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论史”的背景。第 8 页,共 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