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随堂练习--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资源ID:69212909
资源大小:43.8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随堂练习--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单选题(12题)1秦代经济比较落后的湖南西部地区,每亩田租高达1斗3升,而西汉末年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东部地区,每亩田租大约平均8升。据此可知( )A秦代徭役繁重B土地兼并严重C西汉田赋降低D赋役一概折银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经济的发展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消除割据基础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民族交融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4唐代实行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作为国家的赋税征收方式。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惟以资产为宗”。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打击了地方藩镇的势力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唐代时,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瓦解,租庸调征收在国家税收总量中的比例趋于下降,地税、户税和附加税的比例逐步提高。这种变化( )A为两税法的实行奠定了基础B反映出政府财政困难C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D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6北宋时期,统治者推行募兵制的主要用意在于把一些可能反叛的潜在力量转变为维护现政权的力量,但是“大农弃田避征役,小农挈家就兵籍”。这说明( )A养兵加重国家财政负担B募兵制激化了社会矛盾C北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募兵制影响了农业发展7一条鞭法的实施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其“赋役折银”的做法,在后世得到了沿用和发展。采取这一做法的根源是( )A农牧民族的交融B商品经济的发展C白银的大量流入D全国人口的激增8元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实行了一种赋税制度,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这一赋税制度是( )A募役法B科差C一条鞭法D租庸调9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出赋中,称“摊丁入亩”。以上资料表明( )A存在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B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C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收入D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10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紧接着英、法、荷等国也相继与中国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1928年12月,中国政府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这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A改定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B西方列强放弃了在华的特权C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11个人所得税率是个人所得税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比例。个人所得税率是由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根据个人的收入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收入达到缴纳标准的公民应尽的义务。有关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历史不正确的是( )A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B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C改革开放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D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2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清朝末年B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初期就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C在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D1978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二、材料分析题(2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协定关税”开始,中国就被迫在低关税条件下卷入国际市场。低关税直接促成了大规模的商品进口,不仅冲击了自然经济,催生了近代工业,还促使近代工业重视竞争,进行现代化运作经营。美亚丝绸厂组成专门的“南洋考察团”远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了解当地市场;著名的范旭东民族化工业,以高薪延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12年后各纱厂逐渐革除落后的“文场武场”制度,实行较科学的计时、计件工资制等。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意,要求与各国“改订新约”,要求实现关税自主。刚刚建立的国民政府,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而关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民政府急于收回关税主权,以增加财政收入。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总收入1115506千元,其中关税收入353258千元。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全部税收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达60%70%。摘编自薛平、胡长青、黄翠红从“协定关税”到“国定税则”关税自主运动成功的原因及其估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低关税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说明国民政府“要求实现关税自主”的原因。14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赋税管理,赋税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因人事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故称“两税”),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摘编自刘晌等旧唐书材料二 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年间通令全国实施的一项新的赋役制度,它“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将一切征项,包括赋、役及额外加派、土贡方物等,悉并一条,化繁为简;它取消各种摇役名目,实行银差,使徭役空前简化;同时,一条鞭法实行徭役征银并部分“摊丁入亩”。它简化了赋役制度,改变了历代赋、役分开征收的方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同时,由于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的程序,它在客观上确保了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摘编自蒲志新略论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的征税依据并说明推行两税法的原因。(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从唐中叶至明中叶赋役制度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并分析明中叶改革赋役制度的意义。试卷第3页,共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田租较高,汉代田租较低,说明西汉田赋降低,C项正确;材料的重点是强调西汉田赋降低,而不是秦代徭役繁重,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土地兼并没有关系,排除B项;明朝推行赋役一概折银,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朝时期的编户齐民制度,这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控制的编户数量,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正确;AC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D排除。故选B。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因此封建政府强制分户,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为C服务的,排除。故选C。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作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 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此C正确,D排除;赋税制度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无关,A排除;B是在明朝,排除。故选C。5A【详解】材料所述是税收结构的变化,即由人口税为主向地税、资产税为主的转变,这为按资产和田亩纳税的两税法的实行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材料是税收结构的变化,反映不出财政困难和农民负担的变化,排除BC项;材料所述变化有利于人身束缚的减轻等,不会抑制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故选A项。6D【详解】根据材料中“大农弃田避征役,小农挈家就兵籍”可知,募兵制实施后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减少,影响了农业生产,D项正确;养兵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激化,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严重,C项排除。故选D项。7B【详解】将赋役折合白银征收,表明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渠道取得维持政府运行所必需的物资和人力,这源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项与一条鞭法无关,故排除;CD两项均不是材料做法的根本性因素,排除。故选B项。8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实行了一种赋税制度,叫做科差,B项正确;募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一条鞭法是明代的赋役制度,租庸调是唐中期以前的赋役制度,排除ACD项。故选B项。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征收赋税的多元化,排除BC项;摊丁入亩在一定程度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0A【详解】根据材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可知,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提高了国家的关税,取得了一定成效,A项正确;西方并未放弃在华特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民政府的措施,与人民群众无关,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属于改定新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9月10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本题选择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 ,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符合史实,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A项。1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C项正确;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排除B项;1980年,中华人民个人所得税法颁布,标志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13(1)影响:促进商品大量进口;冲击自然经济,催生近代工业产生和现代化运营出现;近代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2)原因:顺应民意,维护政治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经济危机。【详解】(1)根据材料“低关税直接促成了大规模的商品进口,不仅冲击了自然经济,催生了近代工业,还促使近代工业重视竞争,进行现代化运作经营。”可知,低关税促进商品大量进口,冲击自然经济,催生近代工业产生和现代化运营出现;根据材料“从鸦片战争协定关税开始,中国就被迫在低关税条件下卷入国际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低关税近代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2)根据材料“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意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而关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知,国民政府“要求实现关税自主”的原因是顺应民意,维护政治稳定,同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经济危机。14(1)依据:以土地、人丁为征税对象,以资产多寡确定征收数额。原因:唐代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法”存在弊端;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户籍紊乱。(2)总趋势:税制逐步简化和单一化;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征税对象中的人丁标准逐渐淡化,资产标准逐步凸显。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详解】(1)依据:根据“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得出以土地、人丁为征税对象,以资产多寡确定征收数额。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唐代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而“租庸调法”存在弊端;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户籍紊乱。(2)根据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可以看出,总的趋势是税制逐步简化和单一化;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征税对象中的人丁标准逐渐淡化,资产标准逐步凸显。意义根据“它在客观上确保了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可知主要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答案第5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