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pdf
-
资源ID:69213047
资源大小:377.36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pdf
2022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共 4 页)第 1页2022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共 4 页)第 2页2022 年年秋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期中联考联考高高三三语文参考答案语文参考答案1【A】虽然废话文学可以追溯到这些历史题材电视剧,但是材料一第 2 段开头,“光废话还达不到文学的标准”,“只有带上点自嘲、讽刺、幽默才能算一句合格的废话文学”,可见,脱离了网友二次创作的玩梗,那些废话台词本身不符合“废话文学”标准。2【D】A 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一的最后两段,年轻人并不是对工作压力“躺平”,而是对“低信息量内容”不满又无奈的情况下,采取的抗争策略。B 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悄然跃动”的交流信息,还得“场合时机运用得当”,才能“润滑”人际关系。C 不合文意,材料一末尾指出“我们并不会在正常的工作秩序中玩梗”。D 符合材料二末尾观点。3【C】A 属于“凡尔赛文学”的例子,B 反映了鲁迅居所的单调和精神的寂寞苦闷,C 符合材料一分析废话文学包含了积极价值的主要观点,D 是废话文学的典型现象,符合材料一讨论的话题和废话文学的含义,但是不及 C 选项符合题干要求。4首先提出“废话式吐槽”流行的现象,引出“废话文学”话题;接着界定其特征,考察其渊源、流派;然后阐述“废话文学”具备应对尴尬的社交功能;最后探讨废话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其对冲废话连篇的互联网内容、以及给忙碌的工作生活减压的意图。(共 4 分,每点1 分)5反映人们对个别肤浅低劣作品的不满和戏谑,他们用同样“无意义”的“诗”进行对冲。折射出人们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之余,舒缓节奏,放松思维的需要。说点废话正好可以作为调剂减压的阀门。这类废话体分行“诗”,以其通俗易懂构筑了一个“共通意义空间”,满足了网络时代人们消弭孤独,建立连接的需求。(共 4 分,第一点 2 分,后面两点各 1 分)6【C】“这说明女人们保持了淳朴、善良的传统,为当初打骂虫嫂而愧悔”错。安葬虫嫂时,女人们的悲痛是真心的,但他们当初打骂虫嫂的行为并不“淳朴、善良”,而是“健全者的丑恶”。另外,“为当初打骂虫嫂而愧悔”,也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7【D】“说明时间冲淡了一些记忆,他为当初自己的不孝行为而羞愧,所以此时看见乡亲比较亲切”错。应该是身份、地位和权力,让大国有了“大度”“宽容”这些“优雅”的东西。8文章开头提起“小虫儿窝蛋”,展开了以此为题的虫嫂的故事,强调虫嫂的“虫”的含义,引出下文;“小虫儿窝蛋”是长在平原乡村里的小草,也是努力活着的虫嫂的象征。她卑微低贱、渺小无助就像沟渠里的野草,但她也如这样的杂草一样在苦地里求活,在困境中求生。文章末尾再次点题提到“小虫儿窝蛋”,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更是深化主题,表明除了虫嫂,乡村中还有无数这样为了活着、为了养家糊口而受尽屈辱、失去尊严的农村妇女,她们的生命如同野草,卑微、顽强。(每点 2 分,可以从结构作用、象征意味、末尾深意三个角度。如果从其他角度作答,也可以酌情给分。注意不要相同意思反复作答)9不赞成。无梁村中的人揪斗虫嫂,男人女人们羞辱她,这种群体的欺凌展现了人性的残忍,是“无良”的体现;“无良”是特殊年代里人性的复杂和异化,不能简单地以“好人”“坏人”来评判;无梁村的村民们自发阻止虫嫂的不孝儿女抢夺财产、体面地安葬虫嫂,老姑父多次为虫嫂借钱的行为,又展现了人性纯良的一面。(每点 2 分,共 6 分)(如果答为“赞成”,认为无良村里无好人,指出他们群体性的恶行,并认为他们的“善”是“伪善”,酌情给分。能够如上面参考答案条分缕析者,也可给高分。)10【C】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11【B】“此处用来纪月”错,此处是纪日。12【D】“减少膳食中的素食”有误,不合情理。“以旱减膳素食”应该翻译为“因旱灾减少膳食,(不吃荤腥)只吃素食”。13(1)贤能的人我按照礼节来任用他们,旧政中不适宜的一律改掉,官吏不要贪婪残暴殃害百姓。(“不便”、“殃”各 1 分,句意 2 分)(2)太祖推拒说:“当今正是经营四方之时,所需的是人才,所用的是衣食,珍宝玩物不是我所喜好的东西。”(“却”、“好”各 1 分,句意 2 分)14(1)大胆安排纳降的士卒入值宿卫,以诚相待;(2)向官吏百姓宣传义军政策;(3)征辟当地的优秀人才;(4)倡导美德,安葬并表彰忠义的元臣御史大夫福寿。(每点 1 分,答好 3 点即可)【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明太祖名叫元璋,字国瑞,姓朱。其父朱世珍,生有四子,太祖是老四。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太祖当时二十五岁,于是在四月初一到濠州拜见郭子兴。子兴见其外貌形状十分惊奇,留下作为亲兵。郭子兴孱弱无大志,太祖考虑不值得与他共事,便交兵给别的将领,独自与徐达等人去南边定远发展。在路上遇到定远人李善长,与之交谈后大喜,便一起攻取滁州。至正十四年(1354)冬十月,元朝丞相脱脱在高邮大败张士诚,并分兵包围六合。太祖说:“六合破,滁州也将难以幸免。”与耿再成驻扎在瓦梁垒援救六合,奋力而战,护卫老弱者回到滁州。元兵不久蜂拥而来,进攻滁州,太祖设下埋伏诱败元兵。但考虑到元兵士气正旺,定会卷土重来,于是归还所获马匹,派父老备牛、酒酬谢元将说:“我们守城在于防备别的强盗,你们为何舍下大盗而来残害良民呢?”元兵由此退去,滁州得以保全。至正十六年(1356)春二月二十五日,太祖进攻集庆,活捉陈兆先,使陈兆先部下三万六千人投降,但他们都疑惑、害怕不能自保。太祖挑选骁勇健壮的五百名投降士兵作为自己的护卫,并解下自己的铠甲,酣睡整夜,投降的众人才安心下来。三月十日,在蒋山再次击败元兵。元御史大夫福寿奋力战斗而死,康茂才投降。太祖入城,召集所有官吏父老告示说:“元朝政治腐败,干戈蜂起,我来是为民除乱,请各位像以前一样安于职守。对贤士我以礼贤相待,对过去不适宜的政令一律改掉,官吏不要贪婪残暴殃害百姓。”百姓大喜过望。太祖征召夏煜等十余人,埋葬御史大夫福寿来表彰他忠义。至正十九年(1359)春正月十二日,太祖准备攻取浙东尚未攻下的各地,他告诫各位将领说:“攻城凭借武力,治乱凭借仁义。我们进入集庆,秋毫无犯,所以一举而定。每每听到各位将领攻得一城不妄自乱杀,就喜不自胜。军队行动如火,不控制就将成燎原之势。为将能够以不杀人而起到武力征服的效果,难道仅是于国有利,实际是为子孙造福啊。”至正二十一年(1361)春,方国珍派使者前来谢罪,献上金玉马鞍。太祖推拒说:“当今正是经营四方之时,所需的是人才,所用的是衣食,珍宝玩物不是我所喜好的东西。”至正二十七年(1367)五月二十四日,初次设置翰林院。当月,因旱灾减少膳食,不吃荤腥,只吃素食,六月二十三日,下大雨,群臣恳请太祖恢复膳食。太祖说:“虽然下雨,但伤害禾稼已很多,免除百姓今年田租。”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长率百官劝太祖即皇帝位,多次上表,太祖才答应。二十二日,告祭上天。洪武元年(1368)春正月初四日,在南郊祭祀天地,太祖登上帝位。15【B】“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错误。本诗抒发的是离乱之感,无怀才不遇之情。2022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共 4 页)第 3页2022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共 4 页)第 4页16内容上:寄托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悲,诗人经逢乱世,唐朝衰弱,亲人离散。(3分)手法上:写景状物,皆着悲色,以哀景写哀情;援引典故,叙写离乱的时代悲哀;与燕、鸥作比,衬托离乱的感伤;直抒胸臆,表达伤感的情怀。(3 分,手法分析一点 1 分)17(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3)示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尘满面,鬓如霜(注意范围是唐诗宋词)18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或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屏气凝神(凝神敛息):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19【A】(“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文中“人间仙境”也是表强调。B 特定称谓,C 反语,D 特殊含义)20运用比喻和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溪之水比作多羞的少女,以琵琶遮面写出清溪藏在细叶下的情态;再连用四句描绘清溪之“羞”,视听结合,用排比的方式写出溪水的捉摸不着;最后将溪水比作美玉,极写溪水之平静无波,将人的心境也感染得宁静下来(修辞手法 3 分,分析需要结合材料)。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富有气势和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溪流和自然的向往与热爱。(1 分)21将一部分二氧化碳储存到叶面的微型包状气孔中。天门冬又是怎样运用自己“撒手铜”的呢。这与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是一样的。22天门冬是一种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储存在叶面的微型包状气孔,遇火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灭火的攀缘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下定义的格式错误,不得分;格式对得 1 分,划线的词 3 分)23.【评分建议】起评分 44 分。文章完整,平淡无明显缺点和优点。平淡之作如果 600 字对应 36 分,400 字对应20 分。无标题扣 2 分。评分老师 50 分以上作文应占 10%,55 分以上 1%;48-49 分占 20%,46-47分占 30%,45 分及以下占 40%。【写作要求】写作立意不限于材料给定的四种。注意既要切合材料,又要围绕“道理与人生”的关系展开。关系不一定要表现在文面语词上,但要体现在思考表达上。单独谈“道理”的深刻性或多样性,或者单独谈“人生”个性和不确定性,都是不妥当的。因文论文,好立意,好构思,好素材,好表达,以及好标题好书写,都是亮点和提分的理由。【参考立意】没有一样道理适用百样人生人生如水流,道理如河岸(人生有时候会超出传统经验,过好一生需要遵循基本道理)知行合一,形塑自我(思想满满而行动迟缓的人过不好一生)大道至简,正道直行(树立理想目标,培养君子人格,抓大放小,不被生活琐碎困扰)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让道理具体贴近自己当下的事务)通权达变,才是赢家道理的筋骨需要情感的血肉【话题解析】这话本身也是一个“道理”,它传达的信息大概是很多道理无用,有“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的意思。比如你从小到大,从父母、老师和书上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在你进入社会以后,发现它们基本没什么用。但是,这怪谁呢?人,只能是对自己负责。首先你过不好这一生不能怨“道理”。道理应该活学活用,而且道理要知行合一,听过和做到是两码事。很有道理,但还未尽。首先,“道理”是从哪里来的?道理一般源于两大方面,一个是书上记录的道理,一个是长辈传授的道理。两者都是我们的前辈根据自己的经历、实践得出的经验。所以说,“道理”是有用的,非常有价值。如果人类没有这些经验、知识的传承,那人类会一直保持在幼儿的状态,没有发展和进步。但这些“道理”有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左右矛盾,很多“道理”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理。除了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道理”,这世上的大多数道理都是有其主观性、片面性的一面。这就导致人们在学习、吸收这些道理的时候,其实是在不断加深自己的偏见。比如古人说“近君子,远小人”,可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而且社会上的“小人”无处不在,你又怎么避开?其实有些人就是“小人”,但他们喜欢把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人归于“小人”之列。还有人把自己的过错和失败,都推到了“小人”身上,这何尝不是小人之行。另外,从行为这个层面看,君子和小人是可以互换的。“道理”还可以区分为常识性道理和非常识性道理,比如“借钱要还”就是一个常识,而“吃亏是福”则是非常识性道理。不管你借银行的钱,还是借别人的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没有什么可商讨的地方。而“吃亏是福”则不一样,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可谁愿意去吃亏了?人性都是贪多,不愿意吃亏的。再往细里说,有些亏是不能吃的,有些亏吃些则无妨。比如一些关乎性命前途的“亏”,就千万不能吃,至于损失个三瓜俩枣的“亏”,笑笑就是了。实际上,“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魔咒”是可以破解的。主要注意两点,一个是“道理”的来源问题,一个是自己的修行问题。两者需要同时进行。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强调不能盲信,没有选择,什么“道理”都往脑子里塞,这就把大脑搞乱了。“为什么只是一部分方法论就行,而不是越多越好呢?”华为任正非就谈过这个问题,“太多的方法论会相互抵消,反而降低效率。所以说书读得越多越蠢,如果不活学活用的话,多读书不一定是好事。”所以,你要对道理、知识有批判性的学习和吸收。同时,你还要坚定地学习、践行一种道理,并以此为根基,然后才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要注意,小道理应该服从大道理。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其实都在追寻人生的大道理,“朝闻道,夕死足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而且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学习、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然的话,就不可能做成功。比如小孩子也听过很多道理,可他们不能去管理一个国家或企业。因为他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话说回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凸显了道理的片面性,把“道理”主观化、狭隘化和笼统化了,当然也有点为失败人生推卸责任是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