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计划总结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7.doc
语文教学计划总结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理解祖国绚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骄傲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质量;遭到关爱别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语言才能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擅长考虑的才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6名学生,就上学期语文成绩来看:成绩一般,学生根底知识掌握较好,也养成了比拟良好的读书适应。上课答复以下征询题较积极,但答复以下征询题还不够完好。朗读水平、思维才能还需要提高。作文不断是困扰学生的大难题,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看、读少,在本学期教学中,应花大力气加以提高。这学期,学生进入了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从本班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适应、学习态度、学习才能都有了特别大的改变。在学习上,学生不仅具有了独立识字的才能,而且关于一些字形较简单的字,学生能够在细心观察字形构造的根底上,做到正确书写。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保护四周环境,如何样对待总是,如何样想征询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谊;奇异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表达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2,结合专题接着安排综合性学习,表达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的。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良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构造,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四、学习目的 1.在语文学习中,表达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才能。接着练惯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接着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点提出疑征询。 6.学习联络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接着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接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 接着培养读书看报的适应,珍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材料。 11.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加强习作的自决心。不拘方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本人的习作读给人听,与别人分享习作的欢乐。 12.能用一般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接着详细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能逐步明晰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本人的观察所得。 五、教学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按照学生的详细情况,按照本人对标准的理解,制造性的使用教材。 2、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扎实进展语言训练。着重进展段的训练读明白一段话,写好一段话,接着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注重,协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根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响和矫正,讲务实效。 3、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投入情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本人的阅读表达出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才能。还要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协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接着进展每周一诗的背诵外,每个月还要读一本优秀的课外书(教师推荐给学生几本课外书,以供学生选择。) 4、留意听说读写的联络。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舞学生写本人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才能。 5、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按照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能够在学习课文前,如查字典确定字义、多音字确定读音等;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连句成段的两种方法(总分和并列),有的可在学完课后再次总结,如说一段话的意思。在学法指导时不必过多地讲道理,应多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到达纯熟的程度。 6、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1)找准后进生的后进点,因人制宜制定合理的补差计划。 (2)给后进生多创设时机,品味成功,树决心。 (3)多与后进生谈心,多做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