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高三(上)质检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
资源ID:69274615
资源大小:84.97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高三(上)质检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高三(上)质检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 题。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 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 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 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 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 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 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 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 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 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 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一一 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 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 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 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 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 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 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 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 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一一不相符合。但我认为, 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C.炸裂的口碑加上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成功,其示范作用是巨大的D.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开发的成功,不但口碑炸裂而且经济效益良好,其示范作用是巨大 的.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先关 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O对此,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 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O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 用。20 .如图是某单位举行的“浪漫七巧节”活动中的主体图形,请 写出构图要素,并指出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文化学者于丹曾在一次演讲中讲过一则故事:古代市集中每匹布八吊钱,某人要买三匹布, 却只拿得出二十三吊钱,于是他声称“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二十四”。卖布人和他理论, 他还以颈上人头作担保,说自己是对的,只肯付二十三吊钱。一个青年打抱不平,说如果“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他愿意输掉头上的帽子。众人相持不下, 于是青年找来自己的老师 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请他主持公道。学者沉思了一会,然后 说“三八就是二十三。”有人认为学者虽然表面上犯了错,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但是却因此保住了买布人的性命,这 是一种宽容、隐忍的大智慧。于丹教授讲述这则故事,是为了说明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通达, 在某些时候能够灵活变通,不认死理。一位时评作家对此却并不认同,他认为这种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与现代科学、法治精神相违 背,这种所谓的“灵活变通”是中华文化中的糟粕,是我们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障碍。 请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答案和解析13.【答案】B、D、D【解析】(1) B. “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是错误的。原文说的是 “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由此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的是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是 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故选:Bo(2) A. “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是错误的。由原文“非虚构文学,作为 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 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 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一一不相符合”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 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有两方面的原因,题干以偏概全。B. “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是错误的。由原文“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 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 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严谨性有值得商榷之处。C. “只有才”是错误的。由原文“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 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可知, 当代作家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是大有裨益, 但不是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D。(3)本题中材料二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 而D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决定做一次实地的旅行,也就是对现实做一次深度的介入。 故选:D。答案:(1) B(2) D(3) D(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相关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一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 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46.【答案】D、A、【解析】(1) D.“其中约一半是厨余垃圾”错误,由材料三原文“食物垃圾是新加坡最大的垃圾 来源之一,2019年就产生食物垃圾7.44亿公斤。据统计,本地家庭每天所丢弃的垃圾中,约一半 是厨余垃圾”可见,应是“本地家庭每天所丢弃的垃圾中,约一半是厨余垃圾”。(2) A. “国际形势日趋复杂”错误,由材料一原文“而今年由于旱灾、水灾、蝗灾和新冠肺炎疫 情等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全球粮食的生产、加工、存储、交易和运输都受到影响,有些国家出现 粮食短缺问题,粮食安全引起全面关注”,可知没有说到“国际形势复杂”。(3)由材料一原文“面对我们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需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可知我们应该精细打算,提倡节俭。由材料二原文“靠这种手段换来的红火生意、得来的油腻'点击量,实际上是错用浪费刺激消 费,错拿'胃口吸引,眼球,为赚取经济利益而营造出扭曲的餐饮文化”,可知应该应该营 造良好的餐饮文化。由材料三原文“2019年日本实施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规定政府有责任推进避免食物浪费的 相关政策,并要求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减少浪费”,可知政府方面应该制定相关策略,避 免食物浪费,节约粮食。由材料三原文“政府还与学校合作,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如海报、工具包、视频、游戏和演示材 料等,向学生普及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可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宣传普及粮食节约的重要性, 提升大众的意识。答案:(1) D(2) A(3)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营造出良好的餐饮文化;政府有责任推进避免食物浪的费政策, 减少食品生产的浪费;通过教育资源,普及粮食节约的重要性。(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 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79.【答案】C、【解析】(1) C. “并交代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错误,小说从林德顺的视 角展开叙述,但只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德顺的情感“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 里倒霉的”。前文并没有林德顺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故选:Co(2)结合“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 了”分析,运用外貌描写,“满是胡子茬”“衬衣的领子变黑”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 己的形象,“眼睛浮肿”说明他的疲惫和憔悴等,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 累。结合“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不同的是这次 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分析,抓住“侧着脸始终望着”“张望”分析,运用动作描 写,始终望着等着护士出来,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说明他有责任心。结合“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 " '你还是吃一口吧”等分析,运用语言描写,买一个桔子给孩子吃,说明他 生活拮据,但对孩子充满爱,和妻子的对话,劝说妻子吃点东西,表现他对妻子的爱。结合“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分析,“袖 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运用细节描写,这样的穿着,表现他为了给孩子看病,生活节俭。(3)结合“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 ”分析,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 过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全文以林德顺的视角来叙事,客观呈现事件发展 片段及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详 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结合“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儿子发出胜利的喊 叫:我踩着啦!“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 “男孩 的声音清脆欲滴”等分析,小说写了男孩生命终结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使得 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答案:(1) c(2)外貌描写:“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 了。”表现了他的疲惫与憔悴;动作描写:“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 院”等,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与关爱,他有责任有担当;语言描写:通过他和林德顺、 妻子的对话,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爱,以及生活上的拮据;细节描写:“林德顺看到他袖 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为了给孩子治病,他节俭质朴。(3)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震撼读者心灵,引发读者的思考;符合林德顺的叙述视角,详略 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 主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 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 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略写艺术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人物描写的方法:1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2 .侧面描写:景物烘托,其他人或物的衬托或反衬。1013,【答案】A、B、C、【解析】(1) A. “顺入城,据之”的“入”和“据”为两个动词,要断开,故排除BDo “僭号 大蜀王”为完整句,不能断开,排除C。译文:李顺攻陷了汉州,然后攻打成都,进入城内,占 据了成都城,冒立称号为大蜀王,到处派出他的手下,去攻打掠劫各州县,两川地区非常震动。 故选Ao(2) B. “治民进贤”错,从文中的两处“都巡检使”可推断,此官职没有这样的职责。故选B。(3) C. “被贼党杀掉”错,文中为“自经死”,即上吊自尽。故选C。(4)“抚谕”,安抚晓谕;“遣兵”,派兵;“滋蔓”,蔓延。译文:皇帝商议派遣大臣去安 抚晓谕,唯独赵昌言请求尽快派兵征讨叛贼,不要致使叛乱蔓延。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逆击”,迎击敌人;“大败”,打败;“去”,离开。译文:雷有终帅兵迎击敌人,打败敌 军。王均逃走以后,经过的地方都被他摧毁桥梁堵塞道路,焚烧仓库以后,他才离开。答案:(1) A(2) B(3) C(4)皇帝商议派遣大臣去安抚晓谕,唯独赵昌言请求尽快派兵征讨叛贼,不要致使叛乱蔓延。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雷有终帅兵迎击敌人,打败敌军。王均逃走以后,经过的地方都被他摧毁桥梁堵塞道路,焚烧 仓库以后,他才离开。参考译文:宋太宗淳化四年春天,蜀地青神的百姓王小波作乱。当初,蜀国灭亡,府库里的物资全都被 送往汴京,后来上任的官员竞相追名逐利,除了征收固定的赋税之外还设置了博买务这个垄收的 民间物声的机构,禁止商人私自买卖布名。为地地方狭窄百姓密集,拼神的粮食不能自给,所以 百姓贫困,投机取巧之人更加以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方式来获利。王小波趁机聚集众人作乱,贫 穷的百姓争相依附,攻打青神,劫掠彭山,杀了县令齐元振,叛党于是更加猖狂,旁边的邑县纷 纷响应。十二月,西川都巡检使张圮与王小波在江原作战。张圮射中王小波,不久又被王小波所 杀,王小波也因受伤而死。乱党推举王小波妻子的兄弟李顺为首领,入侵劫掠各州县,攻陷邛州 和永康的军队,势力发展至数万之多。五年春正月戊午,李顺攻陷了汉州,然后攻打成都,进入 城内,占据了成都城,冒立称号为大蜀王,到处派出他的手下,去攻打掠劫各州县,两川地区非 常震动。皇帝商议派遣大臣去安抚晓谕,唯独赵昌言请求尽快派兵征讨叛贼,不要致使叛乱蔓延。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二月乙未,李顺派遣杨广率领数万军队攻打剑门。上官正是剑门都监,手 下有数百疲劳的士兵,于是他用忠义的精神来勉励激励士兵,让他们勇气倍增,努力奋战,坚守 城池。恰逢成都监军宿翰的援兵到达,上官正和宿翰合力,迎面抗击贼党,基本了歼灭了他们。 李顺等贼党奔回成都,从此气势衰落。当时朝廷听闻蜀盗狙獗,非常忧虑栈道的问题。上官正凭 借孤军奋勇作战打败敌人,所以栈道不再堵塞,军队得以长驱直入。数年后,又有王均叛乱之事。 真宗咸平三年春正月,益州戍守的士兵作乱,推选王均为首领。这个月初一,戍守士卒赵延顺等 八人作乱。益州官吏正在庆贺新年,听闻叛乱,全都逃窜离开。知州牛冕和转运使张适由城上缘 索而下,逃离城池。只有都巡检使刘绍荣不畏牺牲与贼党战斗,寡不敌众。叛乱的士兵还没有选 出自己的首领,想要推刘绍荣为首领,刘绍荣拿着弓箭骂道:“我本为燕人,最终归顺朝廷,怎 能与你们一起谋逆!立即杀掉我,我不会背弃朝廷。”监军王泽召来王均对他说:“你的部下谋 逆,你何不前往招安他们呢? ”叛党见到王均,立即拥立他为首领。刘绍荣自缢而死,王均于是 冒立称号为王蜀,改年号为化顺。冬十月甲辰这天,雷有终光复益州。最初,贼党经升仙桥袭击 朝廷军队,雷有终帅兵迎击敌人,大败敌军。王均逃走以后,经过的地方都被他摧毁桥梁堵塞道 路,焚烧仓库以后,他才离开。己丑,雷有终派遣杨怀忠追讨王均,到了富顺,找到了他们,大 败贼党,于是进入城池。杨怀忠取下王均首级以及收缴了不合礼法的仪仗、祭祀的器物,使六千 多贼党投降。(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415,【答案】B、【解析】(1)B. “'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错误。“草草”是草率,不细致, 马虎,简陋从事的意思。“草草随时事”是写作者顺时随俗,且草草置下凉餐冷盘,表达的是诗 人被贬落寞不欢的心情。故选Bo(2)本诗中,颔联“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作者描写了映照原野的浓浓的绿阴,鲜艳美丽 的花、围绕村落的翩跄柳影等意象,营造了一幅寒食节的美丽图景。但作者的情绪却是落寞不欢 的。从抒情方式上看属于借景抒情。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 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 的歌声,给人以愉悦°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里却都浓聚着杜甫因时 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从抒情方式上看也属于借景抒情。答案:(1) B(2)两首诗都借景抒情,使诗人悲伤之情更为浓烈。陈诗以绿树艳丽、柳影围村、家家寒食 等欢乐场景,流露出诗人被贬落寞不欢。杜诗感于时局,移情于物,花为之落泪,鸟为之惊心, 凝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译文:顺时随俗,且草草置下凉餐冷盘;萧条冷落,酒席摆在门外水边。绿树成阴,映原野、花光明艳; 家家寒食,围村落、柳影翩跄。客袖儿郎当,每逢佳节空惹心酸;黄莺儿鸣喉,一时恍若神游家 园。唉,何处传来几声玉笛,悠扬缠绵,直吹得满杯浊酒,化作那清泪涟涟。赏析:宣和六年(1124)冬,陈与义因受人牵连贬授陈留(今属河南)酒监,次年寒食节在陈留南 镇写下这首五律。南镇是偏远的村镇,诗人又因贬谪到此,虽逢佳节,心情仍是不快的。律诗很 讲究情与景的搭配,但搭配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是烘托渲染,如景物的冷清烘托情绪的悲凉, 情与景之间是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陈与义这首诗却采用了另一种搭配方式,景物是美丽的花、 柳以及莺声、笛韵,情绪却是落寞不欢的“草草”“萧萧”“恨”,情与景之间是一种对比反衬 关系。这种搭配方式达到的审美效果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 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尾联“不知何处笛”两句,暗暗化用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的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陈与义的 闻笛也许是写实,但如果我们联系到李白的诗,联系到陈是洛城人的事实,那就更能咀嚼出其中 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意蕴了。(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 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 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理解诗歌的方法:(-)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16.【答案】【小题1】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小题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小题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解析】故答案为:(1)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粟)(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重点字:济、沧)(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重点字:沧)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 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 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1 .突破生僻难写字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字、 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俑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嫌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以上句子中的“f0” “喔”就极易写错。2 .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 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 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 成荫”,易误为“岸”。3 .区分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 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在这个例子中,“直”容易误写成“值”。4 .要留意具体环境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 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工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 写成“使”。1719.【答案】D、A、B【解析】(1)“闻名遐迩”,意思是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大放异彩”,闪耀着无 比灿烂的光辉,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色彩。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这里指故宫博 物院的文创品牌因一次关键的转向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所以应用“大放异彩”。“新奇”,不但新鲜,还带有奇特之处;“新颖”只是强调新鲜;从语境来看,文中指奇思妙想, 应使用“新奇”。“一枝独秀”,意思是其他花都没有开放,只有这一枝在开着,比喻技高一筹,优势明显,这里 指故宫博物院在文创品牌开发上的先行优势十分突出,更合语境;“一家独大”,指处于垄断地 位,没有人可以相提并论,文中强调的是,故宫博物院引领,后来者跟上,而不是故宫博物院的 垄断地位,应使用“一枝独秀”。“创新性”强调在原来基础上改变翻新;“创造性”强调从无到有的创造属性;文中强调“新”, 应使用“创新性”。故选:Do(2)从语境来看,首先要突出表述的主体一一故宫淘宝店,CD的主体都是“大众”,故排除CD; 其次,要突出“最初”与“直到2013”之间的对比,表述格式应当是“故宫淘宝店”在句首,这 样才能与开头“一次关键的转向”相呼应,排除B。故选:Ao(3)原来句子的语病是:前两个分句间缺少衔接,没有揭示两句的内在关连,造成句意断裂;这 也使得“口碑” “效益”“成功”并列起来,都作“示范作用”的限定语,导致谁的“示范作用” 表意不清。A.光从句子来看没有语法问题,但与B项比较,两个“其”指代内容不一样,一个强 调“口碑和效益”,一个强调“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牌的开发”。B.正确。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 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 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 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 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 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 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 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 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 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 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 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 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 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 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 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发。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 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 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 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 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 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 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 .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 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B.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 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C.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入C.存在逻辑不通的问题,不是“口碑和效益”使“品牌开发成功”,而是“品牌开发成功”后获 得“口碑和效益”,因果倒置了。D. “不但口碑炸裂而且经济效益良好”递进关系不当。故选:Bo答案:(1) D(2) A(3) B(1)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 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 改,正确选择。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20 .【答案】而是菊有什么用(或“而是菊的食用功能”);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或“屈原对此 有过吟咏");菊是可吃的(或“菊可用于食用")【解析】本段写的是菊的功用,第空,前面关联词语是“不是”,接着肯定要用表并列的关联 词“而是”承接;根据下文所引诗句及本段结句“最主要的功用”等字眼暗示,应谈菊的食用功 能.第空,根据离骚可推断作者屈原的名字,根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知他曾吟咏过菊 花可吃的情形.第空,根据前面的论述,应填写所得结论“菊是可吃的”或类似的句子.答案:而是菊有什么用(或“而是菊的食用功能”)屈原己经给出了答案(或“屈原对此有过吟 咏”)菊是可吃的(或“菊可用于食用")解答此类试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 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应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 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本题以补写句子的形式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学生要结合上下文来思考, 分析语境的限定和提示是关键.21 .【答案】图形的主要内容是“七夕”两个字的草书形式和“七”字一撇两端的一男一女两个小 人的剪影;寓意方面,要思考“七夕”和两个小人剪影所带有的文化寓意,如“七夕”是中国的 传统节日,两个小人是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情人节的内涵等。答案:构图要素:由汉字“七”和“夕”巧妙地构成一个“节”字;“七”字一撇的两端站立着的 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寓意:汉字造型代表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字的一撇的两端站立着的一男一女两个 小人象征着牛郎织女鹊桥来相会,突出了中国浪漫情人节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思考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构成图形的各个要素是什么,需特别关注图形中变形的内容,比如汉字、数字、字母的变, 形等;二是这些要素蕴含的文化特征。本题要求分析所给图形的构图要素,理解其图形寓意,要求考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熟 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体现对考生语言策略与技能的关键能力的考查。22 .【答案】坚守方正,圆融变通人格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个人魅力,只有在困境的磨砺中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光芒,只有在战胜困难后才能激 发出感染人心的力量。方正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有人说是实现自 己的目标,有人说是永葆自己的初心。这些说法都对,但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回顾人类历史,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权衡轻重,以求公平二字,最终会得到人 们的赞许。而那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私害公的人,则会遭人唾弃。诸葛亮就是一位大公无私的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人们广为传颂。诸葛亮在呈表给后主刘禅时曾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吃穿用 度全靠自家,我觉得已经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用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 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 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没有给自己多余的任何要求。这就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从 诸葛亮的表言中,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而这些无不感染着 所有人。保持本色,坚守原则,不忘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本所在,也只有能够 做到不忘做人根本,才能长久立世。圆融让人懂得分享。我们经常说,某人特别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虽然有一种 贬义的成分,但从内心而言,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圆滑一些,至少这样的人不会吃很大的亏。这个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 愚,是与人为善,是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 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 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 需耍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圆融的人会放下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别人,当然也会懂得与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圆融的 人看似付出了很多,但其实他得到的也许会更多。当你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时,你其实是在 利用另一种方式获得。因为别人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对你感恩,他们回报给你的,可能会比你付出 的多出很多倍。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合作共享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建立在大家互相帮助的基础之上。 与人分享你拥有的,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才能使自己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方正和底线,学会圆融和通达,让自己充满人格的力量,让人生因为独特 而灿烂,因为努力而闪光,因为奋斗而辉煌。坚守方正,圆融变通,成就磅礴的人格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事件,第二部分对该事件的 看法。事件的核心人物是学者,为了保住买布人的性命,他在主持公道的时候“不公道”,“犯 了错”“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对于学者的做法,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肯定,认为学者表现出的 是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