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六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
-
资源ID:69274936
资源大小:57.74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六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 “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壁如在缅甸有 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 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 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 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 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 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 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曾子易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 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 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 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 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 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 “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壁如在缅甸有 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 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 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 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 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 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 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曾子易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 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 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 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 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 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先辈们不断试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传统,形成了一套行为模式,后辈们只需要服从就可以生活下 去,不深究其中的道理。这些“经验”和“传统”构成了乡土社会的“礼”。“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 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所谓富而好礼'。”从这个角度来说,乡土社会其实是“礼治”社会。用今天的话来说,乡土社会中解 决民间纠纷并不主要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要依靠当时、当地的“传统”;一旦需要法律的介入,那么多 数会涉及到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时至今日,“打官司”在很多人心目中仍是贬义词,因此,我们在推行 法治建设时,需要考虑到乡土社会的转型与过渡,以及人们对于新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而乡土社会 "法是外在的,它的约束力来自外部强制力;违反“法”会受到外在的惩罚,如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剥夺 生命。而违背了 “礼”,行为者会受到内在与外在的双重谴责。运用“礼”惩罚违反者时,既要考虑到行 为者内心的悔悟,又要考虑当事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要考虑外在的舆论环境。可以说“礼”更为严苛。“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 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 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 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 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 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 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 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 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 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 残酷的。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靠一个 外在的权力来推行。C乡土社会某种程度上是“礼治”社会,解决民间纠纷并不是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是依靠当时,当地 的“传统”。D.在乡土社会中,违背了 “礼”,行为者会受到双重谴贵,因此,运用“礼”惩罚违反者 时,要考虑多重因素。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礼治” 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了深入的阐述。B.文章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富而好礼”,论证“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人服礼是主动的。C.文章引用曾子易簧的例子,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有所不同。D.文章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C “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4 .材料二说:“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请结合材料和乡土中 国整本书的阅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阅读以下材料,联系材料二中“礼”与“法”的关系,以及乡土中国中相关知识,解释这一纠纷的 解决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宠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宠物狗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在花 都某小区就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小明饲养的哈士奇咬伤散步老人,引发纠纷;路人纷纷谴责小明,并试 图进行调解;调解无果,二人又请来物业公司从中调解;而后小区业委会牵头,制定了小区文明养犬公 约,规范养犬。然而,小明依然选择在遛狗时放养,他的哈土奇再度咬伤路人,小区居民无奈之下,将小 明告上法庭,请求法律介入,法院判决要求小明予以赔偿。1.D2. D 3. B.所谓“差序格局”,就是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同他人发生关远近不同的关系。作者将其比喻水中投出 一粒石子荡出的一圈一圈同心圆波纹。那么这些不断向外延展的同心圆必然有相交的时候,这就产生了新 的人际关系。4 .首先是长辈依靠传统“礼”制来进行调解,然后通过具有社会权威的力量进行调解,并出台相应的规则。 在上述方式都失败后,才采取诉讼的形式来解决矛盾。【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表述为“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看 去,可能是很残酷的”。B. “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二段可知,“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C. “解决民间纠纷并不是依靠法律或公权力”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乡土社会中解决民间纠 纷并不主要依靠法律或公权力”,选项缺少“主要”这一限定词。故选D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文章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分析错误。材料一议论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 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说法错误。现代国家之前也是有法律的。故选B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于“差序格局”的理解,应仔细阅读乡土中国的第四章。在这一章中,作者详细阐释了 “差序格 局”的概念及其特点。由这些内容可知,所谓“差序格局”,就是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就如书中所说“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比作是由一块块儿丢入水面上的石头所形成的波纹来组成的,亲属关 系就和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差不多。每个圆的中心都是我们自己,然后散播出一张关系网"。不同圆心 之间的产生的关系网会产生交叉,也就是不同的人的交际产生了交叉,这时就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二和乡土中国可知,在传统社会中,“解决民间纠纷并不主要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要 依靠当时、当地的传统“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 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回到本题,从题目中可知,在小明饲养的哈土奇咬伤散步老人,而路人纷 纷谴责小明,并试图进行调解的行为就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的和解形式,路人试图依据相似事件的解决方式 来让双方达成和解,在失败之后,又试图通过具有社会权威的物业公司来调解,同时在社区也出台了相应 的规章制度。只有在所有方法失败之后,才通过诉讼的形式来解决矛盾。(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 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 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 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 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 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 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 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 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杉 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 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 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 叶时亦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帽子着在枝 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 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 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 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 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 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 江南差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 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柱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 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 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 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 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幕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 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 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 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 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 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 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不喜欢北方没有特殊情调的冬天,而对江南的冬天“铭刻特深”,之所以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 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特殊”和“明朗”。B.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 与诗人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C.本文选取了寒郊的散步、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江南的雪景和江南的旱冬四幅画面,全面深刻地体现了 江南冬天的特色,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D.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作者更愿意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步,因为再美的回忆都 不如眼前窗外诱人的冬景更有吸引力。7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8 .具有奇暖温润、可爱明朗情调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C.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8.在故都的 秋中,作者写北方的秋时将江南的秋拿来作比较,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本文在写江南的冬景 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写法。请从文本中找出两例说明该写法的运用及其效果。9 .文章中恰当引用古诗词,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郁达夫既是一位游记大师,也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游记恰到好处地嵌入不少古今中外的诗词。请就文中 第8段他引用的古诗分析其妙处。6. B 7. C(1)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 的乐趣。(2)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3)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面描 写江南冬景宜人;以搁笔去散步,侧面描写冬景诱人。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 爱、明朗、温润的特征,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8. (1)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 景的整体意境之美。(2)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 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A. “作者不喜欢北方没有特殊情调的冬天”错误。把北国“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写成 “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人、小孩“个个在怀恋”,这里,作者并没用因为对江南的冬天 “铭刻特深”而否定北方的冬天没有情调的意思。“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一个 “也”字充分表明作者对北国冬景的肯定和喜爱。写北国的冬天是为了写江南的冬天,写北国的冬天的蛰 居生活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明朗”和“特殊”。C. “本文选取江南的旱冬”错误。选文中只选了前三幅画面,没有旱冬这一内容。D. “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错误。在这里所谓的“无聊”并不是说作者百无聊 赖、无所事事、无病呻吟才会写这种文章,本文正是作者对故乡江南多年感情的厚积薄发,窗外诱人的冬 景使得脱离实地欣赏的一切的活动都显得那样的无聊。故选Bo【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C. ”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错误。济南的冬天作者注重景物描写的形 象逼真,并借此表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而江南的冬景写景时,重在写意,以舒缓的笔调书 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因而,其文更多的是在意境的营构上下工夫,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南冬天的温 暖晴和,以及这种天气下人们的悠闲快活。前者重在优美景物的描摹,后者重在美好意境的传达。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从文中来看,北国的冬天是“躲在屋里过活”,江南的冬天则可享受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突出了江 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江南的秋天是读书写字的“最惠节季”,而江南的冬天则“抵得过北方夏夜”,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明朗情 调。闽粤的冬天只是“春或秋的延长”,没有冬景可言,江南的冬天”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有不败的 芦花,有绚烂的红叶,有乱梅花之真的柏子,这冬景他含生气。如在江南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 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与德国南部的比较,与结尾的散步形 成呼应。文章在层层对照中,作者更爱江南独特的冬:温润、晴暖、优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阅读文章第八段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晚来、冬宵、雪夜更深、早晨”,作者是按的时间顺序来安排 诗文的,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使江南的雪景境界全出。本文第八段写江南雪景时,引用大量诗词间接展现。作者以虚写实,引发人们对江南雪景的想象。如“晚 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夜戏酒的情景,萦 绕出冰雪葱茏的酒香四溢图;“柴门闻天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 里,昨夜一枝开”,是雪夜梅花悄然绽放的情景。乡间里的犬吠、风雪中的归人、一枝香的寒梅,勾勒出 一幅有声、有色、有味的江南雪夜图。作者以诗写景,弥补了没有说尽的意味,绵廷了没有抒尽的情思, 行文跌宕多姿,富有诗情画意。这样的方式丰富了雪景意象,展现了不同的意境,语言简练,但意蕴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君子日: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珪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蜡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 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南方有鸟焉,名日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 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日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 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浙之脩,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 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节选自荀子劝学).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鸳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拉车。D.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服:佩带。B.锲而舍之小学而大遗 D.长而异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折:折断。10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登高而招则群聚而笑之 C.生而同声如是而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 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B.文本一中,在荀子看来,要想学习获得成功,一是要逐步积累,二是要坚持不懈。从积累到坚持,既 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的认识。C.文本二中,在荀子看来,君子想要防止自己受到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正直的人,居处时就 一定要选择好乡邻,出游时也一定要接近品学兼优的人。D.文本一和文本二在写作上的最主要特色是,善于于运用比喻阐述道理,设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 样,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富于变化,明白易懂,毫无板滞之感。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2)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14 .以上两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都是在谈论学习。文本一和文本二共同论述的学习的作用是什 么?10. B 11. A 12. B. (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2)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13 .用比喻论证论述学习的作用为可以取长补短。【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驾”指马车一天的行程。故选B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连词,表修饰。B.连词,如果;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修饰;和“已”构成复音虚词,意为“罢了”。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故选A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想学习获得成功,一是要逐步积累,二是要坚持不懈”论述不全面,还有蚯蚓的“用心一也”,即学 习要专心致志。故选B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词语:(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在上,在下;“一”,专O(2) “临”,俯瞰;“长”,长高;"所立”,生长的地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文本一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学习 的作用,可以取长补短;文本二中“西方有木焉,名日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 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射干”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 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用比喻论证论述学习的作用, 可以取长补短。故两个文本都论述学习的作用为学习可以取长补短。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先辈们不断试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传统,形成了一套行为模式,后辈们只需要服从就可以生活下 去,不深究其中的道理。这些“经验”和“传统”构成了乡土社会的“礼”。“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 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所谓富而好礼'。”从这个角度来说,乡土社会其实是“礼治”社会。用今天的话来说,乡土社会中解 决民间纠纷并不主要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要依靠当时、当地的“传统”;一旦需要法律的介入,那么多 数会涉及到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时至今日,“打官司”在很多人心目中仍是贬义词,因此,我们在推行 法治建设时,需要考虑到乡土社会的转型与过渡,以及人们对于新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而乡土社会 “法”是外在的,它的约束力来自外部强制力;违反“法”会受到外在的惩罚,如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剥夺 生命。而违背了 “礼”,行为者会受到内在与外在的双重谴责。运用“礼”惩罚违反者时,既要考虑到行 为者内心的悔悟,又要考虑当事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要考虑外在的舆论环境。可以说“礼”更为严苛。“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 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 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 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 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 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 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 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 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 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 残酷的。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靠一个 外在的权力来推行。C乡土社会某种程度上是“礼治”社会,解决民间纠纷并不是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是依靠当时,当地 的“传统”。D.在乡土社会中,违背了 “礼”,行为者会受到双重谴贵,因此,运用“礼”惩罚违反者 时,要考虑多重因素。参考译文:文本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 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 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 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 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 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 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 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鳍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文本二: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 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 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 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 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 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 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 境,出游要接近有学问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琵琶行并序(节选)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琵琶行并序中的“嘈嘈”“切切”分别形容乐声的清脆圆润和轻细急促,强化了听觉效果,令人 “耳”不暇接。B.琵琶行并序中的“幽咽泉流” “冰泉冷涩”描写了乐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感情也转为凄楚 难言,以至无声。C.夜筝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暗示出弹筝者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 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照应了题目中的“夜”。D.夜筝三、四句与“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的是相近意思;而“一万重”的深 情,也相当精妙地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16.有人认为,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 行并序作者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 之处。15.A16.琵琶行并序运用大量笔墨对琵琶乐本身进行铺陈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大量比喻修辞等;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听者的感受衬托筝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 “'嘈嘈''切切'分别形容乐声的清脆圆润和轻细急促”错误,嘈嘈:弦音沉浊舒长。切切:弦音 轻幽细切。两种旋律交错运用,表现琵琶声轻重缓急,抑扬起伏。故选A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方法多样,对琵琶声进行了铺陈描写,并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 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式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 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衬托的 方法,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 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 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真是妙不可言。而本诗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主要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主要从听者感受的角度 写起。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 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