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环节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docx
-
资源ID:69277593
资源大小:17.4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环节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docx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环节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我们知道,启发式是同注入式相对立的。在教育学上,启发式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更重 要的是一条教学原则,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的原则,可以运用XX种教学方法,点拨 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实行启发式的目的,主要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学 生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在学习上掌握学习方 法,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点拨法,同样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说:“不愤不启,不俳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启”与“发”和“举 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一种点拨。叶圣陶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 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因此,启发式与点拨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点拨 法正是启发式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点拨”教学法呢?这里,结合教改实例谈几点做法。一是点拨学生的思想,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感情,把他们引入到课文中去,去接 受感染,陶冶性情,培养品德,提高认识。受到课文的思想治教育;去思考,展开分析,进行 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和语言的特点,从阅读和写作上接受启发,吸取营养。我 曾组织过一次单园课文教学实验,把三篇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XX不相同,但都是写人的回忆 性记叙散文放到一起教。这三篇文章是的回忆、难忘的一次航行、一面。前两篇 是实验教材,后一篇是统编教材。我先了一张三篇课文的主题、题材、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段 落提纲,结构特点、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内容比较分析总表,要求学生根据这张总表上列的 内容,自己去阅读三篇文章,消化课文,填写这张分析总表,以此打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 自学课文。这是一种点拨。在学生完成了上述任务后,我在课堂上找了几名学生朗读课文,朗 读自己表上填写的内容,而后请同学们评议,发表意见。遇上学生无法回答或回答不准的地 方,我适当加以指点,再请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填写的内容。这又是一种点拨。最后,我和学 生一样,也填写了一张根据自己的理解所作的答案,给学生参考,也同时作为教学总结。这还 是在进行点拨。这个单园三篇课文的教学,总共用了四教时,课后,学生分别作了三个结合课 文的小型写作练习。在引导学生比较作品所写的人物精神品质时,我要求他们比较对、周对小 扬眉、对贫苦工人的态度,从课文中找出那些充分体现感情的语句来分析说明人物的崇高精神 境界,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崇敬的感情,以便受到教育和感染;同时结合朗读,学习作品的语 言。这也是一种点拨。总之,教师只作少量点拨,不作大量分析,着重启发学生自己去消化课 文。这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保证了学生在文与道两个方面都有所收获。二是点拨学习疑难,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相机引导,适时指 点,帮助学生逾越障碍,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知识,探寻疑难的原动力。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实验证明:积极的 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的强有力的鼓舞者和发动者。相反,消 极的情感则阻碍压抑它的工作。教育家斯卡特金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地使孩子们 兴致勃勃地学习,那么我们的成绩率就是全优的了。兴致勃勃的学习,不仅是孩子的幸福,而 且也是教师们的幸福。”点拨法就是要激起学生求知与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兴致勃勃的学 习”境界,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的认识运动过程,它往往要经历一 个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将这个过程变为教师嚼烂知识送进 学生嘴里的简单的包办代替的形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变得呆板机械。点拨法教学则着 重于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解疑,或者当学生实在生不出疑难时,教师献疑,让学生活 跃起来,攻克疑难,逾越障碍。点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高明的点拨还不能仅仅 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引导上,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学会“点拨”自己。学 生能“点拨”自己是必不可少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 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 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经常看到,正是由于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才 使得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的。只有让学生去实际地干,他才会真正开始掌握知识。 我们曾在班级的“语文学习园地”里开辟“疑难问题征答”专栏,发动学生提出学习中发现的 疑难问题,大家集思广益,相互作答,并且欢迎一题多解,展开讨论。这充分调动了他们深入 钻研的积极性。如有一个学生学过XX工业园源记问:“'仿佛若有光'中的仿佛'、'若'都是好像的意思吗?如果是,那是否重复了? ”课本上没有注释,教师也忽略而过。一 个学生借助老版辞海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仿佛,视不是也。字林:仿佛,见不审 也。”有个学生补充说:“见不审,就是看不清楚的意思,这一句可译为:“看不清楚,隐隐 约约,好像有光亮。”还有一月的哀思中,作者怎么用了那么多的破折号?故乡中, 又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省略号?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查检资 料,基本上都能解决问题。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相机提出疑难,或引发学生生疑,然后发动 大家答疑使学生处于昂扬奋进的学习情绪中,这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点拨法,就不必赘述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差学生点拨疑难,激发兴趣,尤其重要。比如写议,差生没有不皱眉头 的。经过两三年的辗转反复,他们还是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原因当然很多,但关键的一 点是教师忽视了 “过渡期”,使学生情绪处于被动的抑制状态。我们运用点拨法,让差生走上 议写作的第一台阶,首先强调第一步:先放后收,打破框框,消除顾虑,让学生进行漫步式的 练笔,所谓漫步式的练笔。就是放开胆量,漫无边际地写,让他们自选题材: 自立文意,放手 练习一事一议,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激发那些视写作为畏途的差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充满地 迈开第二步。写作内容如:有的同学上课穿拖鞋,排队买饭拥挤争吵,还有课本人物,一字一 词等,总之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人事等,无所不包。这样不加限制地引导,能使差生 无拘无束,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造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久而久之,就逾越了障碍,感到:“写作,原来如此。”当然,“放”过之后,便是循序渐进,由易入难,开始做“收”的训 练。这显然也是一种点拨。三是点拨知识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比较分析,举一反三。点拨法最忌面面俱到的教学, 眉毛胡子一把抓。点拨,特别重视对学习内容的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只有抓住牛鼻子,点 拨才能获取最高的效益。点拨学习重点,导入攻关要塞,按叶圣陶先生的意思就是要处理好“纲领”与“纤屑”的关系。在学习课文时,就表现在选定“突破点”上面。所谓“突破 点”,一是指教材中的点,一是指教法上的点。前者指的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关键点,后者指 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引爆点、窥豹点、释疑点和传技点。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把这两方面的“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抓什么,如何抓,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引导学生学习XX种不同类型的课文时,教师也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某些重点进行点 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掌握分析、评价、鉴赏作品的方法,提高读写能 力。例如学习长文制台见洋人,教师点拨学生从字词句这一 “点”上来突破:“他接过 手折,顺手往桌上一揩”他“索性把手折往地上一摔。”巡捕报告“有客来拜”,因 制台正准备吃饭,于是“只见拍的一声响,那巡捕脸上,早被大帅打了一个耳刮子”。当制台 知道是“洋人”来见时,“又打了巡捕一个耳刮子”,并且还踢了两脚。全文至此写了三件 事。这里的“一播、一摔、两掌、两脚”充分表现了制台其人骄横恣戾、欺压下属的“横()”像。又例:制台见“领事气愤愤地”质问自己。“当下想了一想,说道:贵领事可是 来问我兄弟杀的那个亲兵? ”于是讨好一番。可领事再次问“何必要一定杀在我的公馆旁边 呢? ”“制台想了一想道:有个缘故”于是加倍地讨好卖乘。领事走了,制台说:“我 可被他骇得我一身大汗了! ”作者复用“想了一想”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制台想蒙混过关,竭尽 讨好献媚之能事的惧怕心理,画出了一副“骇”像。再例:“洋人”回国,制台说“很好! 他这一去,至少一年半载。我们现在事情,过一天是一天。”当XX府告诉制台“地方上的 百姓动了公愤”时,制台说:“糟了! 一定是把打死了!人死了一百个也不要紧! ”当XX 府说“洋人”在人面前彻底“服软” 了,制台说“咦!这也奇了,我只知晓人出钱给,是出惯 了的,哪里见过出钱给人? ”以上写制台与XX府的对话,突出一个“昏”字,活画出制台没 有骨气,崇洋媚外的“昏”像。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抓住“横”、“骇”、“昏”这三字的 含义,对文章艺术特色及制台形象就能一清二楚。再如一年级我教汉语知识,讲到句子成 分分析与词性变化的关系时,学生对动词与宾语和介词与介词结构在句中的变化搞不清楚。这 是一个难点。当时,我没有进行大量的语法理论讲述,只是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词类和句子成 分的知识,引导他们做了分析对比下面几个句子的练习:1 .我在看书。(“在”,用在动词之前,表示“正在”,是副词,作动词“看”的状 语。)2 .我在教室里。(“在”用在名词之前,表示“存在”,是动词,带宾词,做谓做。)3 .我在教室里看书。(句中有主要动词“看”做谓语,“在”变成了介词,“在教室 里”是介词结构,在动词前作状语。)4 .我坐在教室里。(句中有主要动词“坐”做谓语,“在”变成了介词,“在教室 里”是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作补语。)5 .我坐在教室里看书。(句中有“坐”和“看”两个动词作谓语,是连谓式,“在教 室里”也是介词结构,在动词“坐”后作补语。)在完成上述练习的基础上,我提问学生:“在”有哪几种词性?在什么情况下是动词? 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在什么情况下是副词?“在”组成介词结构,在动词前是什么成分? 在动词后是什么成分?“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句子的主要成分?在什么情况下只能做句 子的连带成分?当句子成分起了变化时,“在”的词性就会起怎样的变化?当学生把这些问题 回答清楚了,他们要学的语法知识也就掌握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点拨式”教学。四是点拨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理解,去阅读分析,去写作运用,在自学中 培养和自己的听、读、说、写的能力。我教写作,讲到动态物的描写,我用了一节课的时 间讲授写作知识和进行作文指导,另一节课让学生练习写一篇描写动态物的文章。写作知识怎 么讲呢?我没有先讲理论,而是首先提问学生:最近,时令已经入秋了,常能听到蟋蟀在弹琴 吟唱。你们谁能说说蟋蟀是个什么样子?谁逮过蟋蟀?怎样才能逮住它?初二学生听了这些问 题,浑身是劲,个个想回答。我请了两个学生讲,结果讲得都不全,描述也不够生动。于是我 请一个学生朗读了叶绍钧的童年中一段描写儿童捉蟋蟀的文字,让大家欣赏一下著名作家 是怎样写儿童捉蟋蟀的,再和自己想讲的比较一下,看谁的好。叶老的这段文章,对蟋蟀的外 形、生活习性、动作,以及儿童捉蟋蟀时的神态动作等,都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学生听起来 十分有趣。听了朗读之后,我又提问学生:描写逮蟋蟀这样的动态物要注意些什么?他们都回 答出要描绘形态、动作、神情以及生活习性等等。这样,有关动态物描写的写作知识也就学到 手了,比教师灌输空头理论,效果好得多。在此基础上,我接着又引导学生复习刚刚学过的课 文麻雀(屠格涅夫),和朗读列托尔期泰的布尔加这篇描写狗的短文。读完后,要 求他们口头说说这两篇文章中写的动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哪 些有关描写动态物的启发?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最后我简要地提出三点:(1)观察要 细致;(2)要抓住特征写;(3)描绘要具体。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三点,再阅读梧桐树下 的“小邻居”等范文,自选题材,写一篇描写动态物的文章,题目自拟。结果学生写来的作 文,内容丰富多彩,描写也较具体生动。这样教写作课,我的意图也是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从 范文中受到启发,领会知识,接受自学锻炼,然后进行模仿,由模仿进而到创造。总之,这是 点拨他们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掌握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提高自己听、读、说、写的 本领,从而全面培养和自己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点拨,内容极其丰富,方式十分灵活,它随着教学的扩展而拓展,不可能进 行僵死的沿习,它始终在随着地点、时间、人事、教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概括说,“点” 就是要“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它可以是:点课文的精彩处,点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点 学习中的疑点,点学法上的佳妙处,点学生容易忽视或出错的地方,等等。拨,就是拨除故 障,使学生开窍,渐入佳境,它可以是:拨乱反正,拨疑为悟,拨难为易,拨暗为明,拨死为 活,等等。“点”与“拨”有时是紧密相联,结为一体的。总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学 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与知识障碍,引导他们积极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运用点拨法, 在战略上十分注重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做到“知己知彼”,同时也要了解教师的要求 与学习的内容;在战术上则注意由“点”突破,延伸两条线:集中式思维线和辐射式思维线。 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相互交流,追求教学上的“画龙点睛”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点拨法的 特点与要求。上面所谈,只是教学中的几个举例,而不是点拨内容与方式的齐全罗列。我们只 能说,像这些做法就是点拨,而不能说,点拨法仅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