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docx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一、培育享誉全球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引导企业立足创新、追求卓越,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壮企强 企工程,制定出台支持领军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若干政策措施、推 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领军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影 响力,形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高地。(一)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群体注重发挥新时代企业家在引领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瞄准国际 一流,推进百企引航计划,针对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发展战略咨询诊断, 一企一目标、一企一对策,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变革、兼并重组等, 引导龙头企业提升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 批具备产业链整合力、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对标隐形冠军,推进 千企升级计划,引导企业坚守专业精神、工匠精神,持续专注技术和 工艺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迭代升级,锻造独门绝技,形成一批具有 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控力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各类 企业重视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 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融通发展。到2025年,新增省 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00家以上。(二)提升江苏制造质量水平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全力把握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厚 植我省制造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找准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 塑竞争优势的新引擎,推动江苏制造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 端,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更高水平的制造强 省。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原则(一)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以创新引导需求、驱动转型、优化 供给、保障安全,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 持续深化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形成制造业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二)质效优先,生态友好坚持质效优先、绿色发展,着力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优质消费品和中高 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升级, 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三)系统推进,彰显特色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全省制造业发展,加强优势产业和新兴 产业协同,促进科技、金融、人才与制造业协同,支持和引导各地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各地特色彰显、产业生态完 善的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六、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高质量发展围绕金融、交通、通信、能源、环保、卫生健康等优势领域,基 于基础软硬件自主技术体系适配优化各类行业应用软件,支持研发一 批行业通用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持续提高信息技术应 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用户友好性,建设信息技术应 用创新先导区,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标准。参考资料: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推进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引导企业推 进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组织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合格率提 升等三大工程,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质量精准化控制和在线实时监测,加强产品质量监 管,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认证和高端品质认证。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质 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制定实施制造业标 准化工作方案,支持企业标准研制和升级迭代,鼓励制定实施高于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完善产业链标 准体系,培育一批标准领航产品。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一批高价 值专利示范中心。支持制造企业争创质量奖和国际知名质量奖项。到 2025年,持续推进200个重点细分领域、300个重点产品、5000家企 业质量提升。(三)塑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质品牌形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重视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建 设,发挥工业设计的引领作用、质量标准的支撑作用、优秀文化的基 础作用,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锤炼品牌,在重点先 进制造业集群设立品牌培育指导站,打造更多的江苏精品苏地优品区 域品牌,提升江苏制造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强经典品牌创 新,推进轻工、纺织等品牌与文化创意、时尚设计相融合,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打造国货精品。聚焦健康、时尚、创意等创造新供给的领域,培育一批引领需求的新锐品牌。到2025年培育制造业江苏精 品500个。二、建设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安全制造新体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重点 行业节能、降碳、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全省制造业绿色 安全发展方式。(一)推动制造业节能减排组织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大力推广节能低碳技术装备和产品, 加快提升锅炉、变压器、电机、泵、风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系 统能效以及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能效。引导企业开展清洁 生产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开展 污染物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降低制 造业污染排放强度。构建覆盖设计、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的绿 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培育绿色园区15个、绿色工厂1000家。(二)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行业降碳围绕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 案,利用原料替代、过程削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减少工业生产过程 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严格控制能耗强度,以化石能源为重点合理控制 能源消费总量,削减煤炭消费量,提高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费 比重。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鼓励工厂、园区发展厂房光伏、 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 统等,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三)大幅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加强可循环、可降解材料 及产品应用推广,削减工业固废产生量。实施水效领跑行动,加大非 常规水利用力度,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分级回用。研究制定退役 光伏、风力发电装置、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粉煤灰、冶炼渣、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 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动力电池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规范发 展再制造产业。(四)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质安全水平聚焦化工、冶金、民爆等重点行业,制定工艺、技术、设备和材 料安全准入标准,严格高危行业领域项目安全准入审查、从业人员安 全资格准入,加快重大工业设施和装备智能化防控技术应用,推进企 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化工园区智慧化、循环化、绿色化改造, 构建省、市、县、企全覆盖的隐患治理一张网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重点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引导各行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广泛采用先进 技术、工艺、装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三、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以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为导向,实施卓越产业 链打造、重点产业焕新工程,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锻造 优势产业长板,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再造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 术基础等领域,制定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构建高标准的 产业基础体系。支持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软件企业与产业链下游应用 企业协同攻关突破,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重点提高基础产品 的可靠性、稳定性,力争在高端液压件、超精密控制器、驱动器和传 感器、光通信器件、设计仿真分析一体化软件、先进合金和纤维材料 等领域取得突破。持续引导和鼓励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项目率先 应用产业基础创新成果。大力促进军民基础技术相互转化应用,搭建 国防科技成果民用转化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 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技术、工艺等基础数据库。围绕重点工艺环节,试点建设一批区域性 (共享)专业工艺中心,提升集群产业基础工艺水平。(二)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势产业链竞争力立足我省制造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 建立健全产业链挂钩联系制度,分行业精准施策,支持重点产业链强 链补链,加强资源、技术、装备支撑保障,巩固提升特高压设备、生 物医药、晶硅光伏、风电装备、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 强集成电路、轨道交通、5G、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优势环节,布局 一批支撑产业升级的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趋势 的整机或终端产品,加快钢铁、石化、轻工和建材等重点行业焕新升 级,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到2025年,形成10条以 上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卓越产业链。(三)培育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为重点,强化基础研究支撑,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加快关键核心 技术突破、迭代和应用,鼓励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培育 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在基因技术、空天与 海洋开发、量子科技、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实施 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丰富和扩大应用场景、完善生 态,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四)促进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以拓展制造业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为方向,大力推广定 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 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 延伸,加快发展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人力资 源、品牌运营等服务,提升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售后服 务等发展水平,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制造服务供给主体。到2025年, 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 台)300个。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形势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特 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省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深化两聚一 高实践,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制造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制造业增加值达3. 5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 1/8,贡献了全省34. 5%的地区生产总值、39. 1%的税收,6个集群在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全国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持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7. 8% 和46. 5%,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8. 0、6. 4个百分点,七大高耗能行 业营收占比由31. 6%下降到28. 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 去产能任务。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 强度达2%左右、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 占全国1/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 2万家,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74 个、数量全国第一,高铁齿轮传动系统核心零部件、航空级钛合金材 料、高标准轴承钢等基础材料、零部件和工艺取得突破。制造模式加 快转型,大规模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平台中 枢、安全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2家、智 能车间1307家,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6家、标杆工厂95家,5G 基站基本实现全省各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全覆盖,企业指数达 63. 2、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年营业收入超百 亿元工业企业148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04家、11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1374家。十四五时期,制造业仍然是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 是建设科技强省、开放强省的主战场。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一是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成为驱动产业形态演进的 重要力量,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价值链将发生系统性再造, 为我省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达国家 纷纷推动再工业化保持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新兴经济体利用要 素低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对我省巩固 制造强省和开放大省地位,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建设科技强省, 带来新的挑战。三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求结构、产业 结构、发展动力、技术体系、体制机制等都将发生系统性变革,我省 制造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江苏放在全国制造业 发展的大局中谋划,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方向,以创 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为建设制造强国扛起江苏责 任、贡献江苏力量。四是江苏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雄厚的基 础实力、完善的配套体系和部分领域的领先优势,但大而不强的特征 依然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 链总体处于中低端,自主创新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 于人,投资类产品和中间产品占比较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 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企业和品牌,制造业资源能源消 耗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十四五时期,必须深入践行争当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