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行动计划.docx
-
资源ID:69279553
资源大小:23.97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行动计划.docx
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行动计划一、面临的形势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 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 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 从湖南看,全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既面临重 要战略机遇,也面临较大风险挑战。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要素俣障刚性需求没有改变;人 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强烈诉求没有改变;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底线 约束没有改变。有利的是,全省上下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稳步提升,科学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机构 改革后的自然资源治理效能逐步显现,在国省重大战略实施中推动自 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实现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责任重大,推进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时间紧迫,统筹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压力 依然较大,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更大提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任重道远,人均耕地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矿业转型迫切、 改革创新不足,现代测绘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匹配,治理能力现代化还编制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风险管控等技术 要求和标准规范,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健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民建房地质灾害风险简易评估等相关制度, 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体系。五、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推动形成国 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第一节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1、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开展国土空间生态状况调查评价,分区域、分时序、分重点调查 全省生态资源的分布、规模和质量,形成统一的生态本底数据。根据 调查成果,准确识别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科学 诊断生态系统受损情况。合理划分生态修复区,明确各分区生态修复 主攻方向,选取最优的生态修复措施。依据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 主体功能分区和生态安全格局,统筹编制省、市两级国土空间生态保 护修复规划,明确生态修复目标和主要任务,部署生态修复重大工程。2、构建生态修复共同治理体系发挥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区域协调、部门 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健全生态修复责任机制, 区分界定地方各级事权,明晰生态修复相关责任主体,按照谁开发谁 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政策激 励,吸引各方投入,推动形成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生态修复模 式。3、完善生态修复支撑体系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储备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建设生态修复监测监 管平台,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敏感区的变化情况和生态修复 重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鼓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总结推广先进适用生态修复技术,加快突破 生态修复技术瓶颈。第二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修复1、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做好与国 家长江重点生态区、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衔接。 区分轻重缓急,组合运用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 修复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重点,提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 架。2、实施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长江岸线湖南段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长江大保护。开展洞庭 湖区域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洞庭湖和长江整体 的水利联系,提升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开展武陵一雪峰山区、南 岭山地带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和罗霄一幕阜山区生物 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区域生态廊道建设,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生 态绿心提质,确保生态网络结构完善。统筹四水流域综合修复治理, 实现清水入湖、清流出湘。第三节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有机衔接乡村建设行动以乡镇或若干行政村为实施单元,按照村庄规划确定的约束目标 和用途管制要求,科学划定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针对耕地细 碎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 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保护 等,实施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 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有序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农用地整理,统筹推进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地改水田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 农业创造条件。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统筹农房建设、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各项用地,有序复垦废 弃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零星散乱的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其他低效 闲置建设用地,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实施乡村环境整治和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升自然和人文景观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第四节加强矿山生态修复1、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开展专项调查,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采边坡综合整治、土地 复垦、地形重塑、地质灾害治理、水资源修复、生态植被重建,恢复 矿区生态环境。探索矿山+生态园区矿山+科普+休闲矿山+特色文 化小镇+美丽乡村、矿山公园等修复模式,有效改善矿区周边群众生 产生活生态环境。到2025年,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率达60%以上。2、强化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 对矿山企业落实生态修复责任情况实施全程监管,引导矿山企业积极落实边生产、边修复责任。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矿山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采矿权范围内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并依法保护投资方合理收益。六、强化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资源要素保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完善用地保障模式,优化 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保障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用地需求1、助力三高四新战略落地实施强化国土空间和资源要素保障,优化全省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 业园区整合优化,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 造业高地。注重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推进自然资源科技创 新和融合发展,发挥好测绘地理信息基础保障作用,助力打造具有核 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和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 配置改革,在保护资源上监管从严、在保障发展上简政放权,不断提 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2、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全力服务保障全省先进制造业八大工程、科技创新七大计划、改 革开放五大行动和制造强省重点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合理用地需求。 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民生实事和重大产业项目顺利落地。在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以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的依据,切实 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强化用地计划省级分类统筹配置,对基础设 施、产业项目、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等四类项目全部由省级保障。对 铁路、高速公路、水运、机场、水利等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优先保障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保障产业园区用地需求推行周转用地+标准地+弹性供地产业园区用地政策,根据产业 园区近三年平均供地水平,分类预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推行 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工业用地供应制度,降低 工业企业用地成本,更好服务产业发展。4、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预留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乡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助力打造接二连三全产业链。省级每年 安排至少10%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乡村产 业等乡村建设用地。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应保尽保,单列用 地指标。第二节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1、建立现代土地市场体系 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初步建立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 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基本形成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的现 代土地市场体系。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 建设租赁住房,保障新增租赁住房合理用地需求。落实住宅用地和储 备土地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公示地价体系建设和管理,依法做好基准 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确定和更新。完成交易平台搭建、交易规则制定, 提升土地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土地市 场运行机制。第三节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1、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发挥成片开发政策和计划调节作用,科学核定城镇新增建设用地 规模,逐步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有效控制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无序 扩张。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继续开展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试点,建立 土地精细化供应管理体系,服务五好园区建设。强化土地开发强度刚 性约束,分行业制定产业项目用地投入产出强度指导标准,推进以地 控税、以税节地、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落实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 积下降率的控制要求。完善承诺供地时间+逾期公告撤批制度,坚决 防止新增批而未供土地。2、积极盘活存量用地统筹运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手段,因 地制宜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规范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经济激励机制,形成形式多样的 改造开发模式。完善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促进批而未用土地有效 利用。加强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开发区评 优、扩区、升级的重要依据。持续开展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创建 活动,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经验做法。七、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全面转型升级坚持需求引导、精准服务,深刻把握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规律,深 化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各行各 业需求,高效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节夯实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基础1、完善升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优化湖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HNCORS)布局,增强基准站网 信号强度和有效定位范围。推进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软硬件国产化升 级改造,兼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打造湖南省北斗应用技术 研究创新高地。开展水准路线联测和组网平差,动态巡查维护测量标 志,优化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推进平面、高程、重力控制网的三 网深度融合,构建全省统一的三维、动态、高精度的现代测绘基准。2、多源联动获取遥感影像数据持续完善遥感影像统筹机制,提高卫星遥感影像获取频次,加强航空摄影工作协同,建设遥感影像共享池。适度超前研发引进遥感影 像智能分析系统,利用卫星云遥打造一站式搜索引擎。积极对接国家 相关卫星遥感应用机构,主动参与新型遥感产品设计和典型应用示范, 建设省级卫星遥感产品地面检校场。3、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在做好全省1 : 10000地形图和市县城镇开发边界内1 : 500地形 图生产更新的基础上,以满足要求、贴近需求为导向,推进新型基础 测绘体系和实景三维湖南工程建设,建立以实景三维湖南为核心的新 型基础测绘产品体系,带动生产组织体系、标准政策体系、技术支撑 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的全面重构。按照试点验证、按需精化、以用促 建、省市联动的思路,基本建成覆盖全面、更新及时、管控精准、立 体直观、承载力强的实景三维湖南和省级统筹、联动更新、开放共享、 按需服务的湖南省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第二节拓展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服务1、强化卫星遥感应用服务统筹推进省、市两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做好省市县三级卫 星遥感、航空影像数据共享服务。立足保障服务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确权登记、用途管制、生态修复、开发利用、督察执法等领域的基础 上,持续做好耕地保护、粮食种植、河湖岸线、绿心管控、森林消防、 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方面卫星监测服务,积极拓展卫星应用领域。 完善全省典型地物光谱库、光学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样本及专家知识库, 提高遥感影像地物分类识别、变化监测、定性分析、快速响应能力。 健全1 + 14+X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包括1个省级主中心、14个市级分 中心、X个行业部门服务中心及其他企事业服务节点的卫星遥感应用体 系),推动创建航空航天遥感应用示范省。2、提升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服务建立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省级监管机制,坚决打击非法建 设行为。充分吸收消化现有卫星导航定位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北斗高 精度位置服务平台优化升级,组建省内定位站网联盟,探索省际协同 服务解决方案,联合周边省份开展跨省无缝漫游协同服务,进一步增 强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探索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于自然资源领 域的技术解决方案,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校卫星导航研究中心数据共享 与协同创新,推进位置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服务,开发多种类、信息化、 体系化的高精度位置服务产品。开展毫米/厘米/分米/米级实时定位增 强互联网数据服务标准化、接口化研究。3、丰富测绘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存在短板弱项。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 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 不确定性形势,不断推进全省自然资源事业取得新发展。二、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效十三五时期,紧扣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职责,奋力拼搏、积极 进取,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资源和生态保护取得新成就,完成了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违建 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任务,坚决遏制违法侵占耕地乱象,形成强大震慑。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950万亩。2020年, 全省现状耕地为5550万亩,即可恢复耕地为468. 21万亩。统筹推进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妥善处置生态保护红 线与矿业权和永久基本农田重叠问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 21万平 方公里。开展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完 成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工程、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江干流10公 里范围内的545个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要素保障实现新突破,强化土地要素供给,持续推进用地审批放 管服改革,累计批准新增建设用地122. 55万亩,供应土地179. 41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优化改造天地图湖南,保持 内容动态更新和可视化展示。深化数字(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数字 李生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更新完善系列标 准地图,优化地图在线服务,开发地图应用新产品,增强公益性地图 保障能力。加强航空航天遥感科普、先进测绘技术和装备、典型测绘 成果的应用展示,增强用户体验式服务。4、推进地理信息大数据产业化应用制定地理信息大数据开放目录,有序开放数据。建立数据开发联 盟,加快地理信息大数据与各行业融合,培育数据分析挖掘市场,丰 富数据资源、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建立数据确权、数据认证、数据 监管、数据定价、数据安全等数据交易管理标准,推动数据要素有序 流动。支持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搭建平台,开展湖南大数据交易。5、加强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应急测绘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指挥体系、保障体系 建设,完善应急测绘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分级响应制度。成立由省级 应急测绘保障队伍、市州和县市区应急测绘行动组、应急测绘专家咨 询组构成的应急测绘专业队伍,提升应急测绘装备水平,加强与其他 部门资源共享与应急协同,常态化开展平战结合演练,提高应急测绘 快速反应能力。第三节创新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管理1、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改革推动修订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办法,制定 出台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完善制度保障, 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工程建设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 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全流程多测合一,推行业主委托、市场收费运作 模式,促进测管分离。2、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管理推动多测合一改革落实到县,并贯穿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规范 测绘资质管理,强化测绘资质巡查、成果质量监督抽查、测绘安全保 密检查和测绘市场监督检查,健全测绘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加快完成 新一轮测绘资质复审换证。规范地理信息资源汇集和管理。加强测绘 地理信息行业诚信管理。加强问题地图排查和监管,依法查处存在损 害国家主权、泄露国家秘密等严重问题的地图。资料参考:湖南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发展规划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9998亿元。实施增减挂钩项目269个72万 亩,贫困地区通过节余指标交易增收247. 48亿元。实施地质勘查项 目632个,基本完成80个矿种矿产资源国情调查,雪峰山一幕阜山弧 形构造带金矿找矿取得突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5处,矿产资源勘 查增储进展顺利。资源利用效率再上新台阶,创新推进存量土地处置,完成批而未 供土地处置46. 79万亩,闲置土地处置26. 2万亩,工作成效和经验 在全国推介。实行园区周转用地政策,探索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 圆满完成国家下达十三五期间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目 标任务。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主要矿种开采回采率、 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大中型矿山主要矿种三 率指标达标率达到91%o矿业转型发展形成新局面,推动出台1 + 1 + 4系列政策文件,制 度设计基本形成。矿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形成了一批可复 制、可推广的探索成果。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行动,推进郴州、花 垣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5家、省级 绿色矿山124家。启动县级砂石土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整顿矿 业秩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矿业权数量由6994宗减少至3564宗, 形成矿山整治三十六湾模式和花垣模式,矿山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改革创新增添新动能,全面完成自然资源机构改革,成立省市县 三级自然资源管理机构,建立省级自然资源督察制度,地勘单位改革 和市县两级自然资源执法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机构、人员、职能深度 融合。加大土地矿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测绘地理信息、地质灾害 防治、存量土地处置、耕地占补平衡、自然资源督察执法保障体系等 工作举措,层层传导工作压力,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取得较好成效。 完成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阶段性任务,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度 框架,持续深化多规合一多测合一改革,协同审批效率显著提升。民生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推行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一站办结, 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全面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全面完成农村集体 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登 记。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不断增强,核销地质灾害隐患5482处, 12. 95万户43. 72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护。完成1: 2000基础 数据库建设和湖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HNC0RS)提质建设,面向 社会无偿提供地理信息成果641. 3万幅278. 28TB,价值76. 95亿元。 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应急测绘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测绘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十三五时期,我省从国土资源事业迈向自然资源事业,资源管控 力、工作执行力、管理支撑力明显增强。通过两年多平稳转换、继承 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规律性认识。第二节面临的形势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 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 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 从湖南看,全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既面临重 要战略机遇,也面临较大风险挑战。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要素保障刚性需求没有改变;人 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强烈诉求没有改变;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底线 约束没有改变。有利的是,全省上下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稳步提升,科学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机构 改革后的自然资源治理效能逐步显现,在国省重大战略实施中推动自 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实现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责任重大,推进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时间紧迫,统筹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压力 依然较大,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更大提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任重道远,人均耕地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矿业转型迫切、 改革创新不足,现代测绘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匹配,治理能力现代化还 存在短板弱项。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 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 不确定性形势,不断推进全省自然资源事业取得新发展。三、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三高 四新战略实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为根本目的,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强化创新思维、系统思维、 科技思维、法治思维,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 管理,着力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着力高效服务保障现代化新湖南 建设、着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绿水青山,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湖南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新篇章。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增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不动产登记、测绘地理信息等公共 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稳进高新工作方针,把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 源利用上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 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制度创新、科技创 新、协同创新,加强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增强事业发 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 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自然资源保护和保障 作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 险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目标引领,聚焦三个高地定位和四新使命,正确处理保护与 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 战略提供高质量的资源要素保障。第三节主要目标1、十四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全面加强,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显著提高,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应保尽保,优势矿种保障能力明 显提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采矿权数控制在 3000宗以内,其中砂石土矿控制在1500宗以内。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更加完备,耕地占补平衡 全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力度不断加强,生产矿山全部达 到绿色矿山标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家下 达目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4. 2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不 低于59%,森林蓄积量不少于7. 1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稳 定在H%左右。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 面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度明显提升,主体功能区战略落 地实施,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和国土 开发强度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 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的模式和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单位GDP建设用地 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国家下达目标,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30%以上。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基本摸清, 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基本明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 代理制度初步建立,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建立。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更 加健全,用地全程一体化监管、自然资源监测保护及督察执法保障体 系全面建成,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在自然资源领域的获得感更加充实,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 实现全覆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更加科学完备,测绘地理信息服 务水平全面提升。2、2035年远景目标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形 成,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实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 权益充分彰显。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建立健全,价格市场决 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现代化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全面完善。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稳固,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 式广泛形成。国土空间品质、生态保护质量、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全国 先进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四、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