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答案.docx
-
资源ID:69290673
资源大小:23.4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福建省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答案.docx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1. A 2. C 3. B4. (1)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2)接着诠释了 “礼 仪”的内涵;(3)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4)最后得出“荀子以政' 行教'”的结论。(每点1分,共4分)(1)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 (2)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3)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4) “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 (每点1分,共4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 说“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 人格养成”,原文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递进关系。C. “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单纯的权力系统若 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曲解了文居、OD. “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错误,曲解文意, 原文是说“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故选Ao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 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前后逻辑不成立,此 条件不成立。对一个人实行了 “教化”,此人未必不会变坏了。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观点的能力。A、C、D三项侧重于“成人”教育。8. “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侧重于“应试”教育。 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第一句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接着“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 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诠释了 “礼仪”的内 涵;再通过引证“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 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最后得第1页共9页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 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 生变化”,即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 变化。“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 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 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 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 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 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即通过礼乐教 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 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即“为 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二(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6. C 7. C8 .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他傲慢自负的性格一直没有改变。(每点2分, 共4分).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给读者以真实感; 叙述顺序巧妙,文中插叙了红发乞丐20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 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 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 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每点2分,写出3点6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肩上艺术特色的能力。C. “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错误。从小说描写乞丐20年前的情况以及他 乞讨不开口,最后把纸币扔掉的情节来看,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与“懒 惰”无关。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C. “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错误,兀鹰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只是环境 描写的一部分,构不成暗线。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乞丐做法的原因,可从人物的性格角度入手。结合乞丐20年前的情况来看,他是 一个傲慢自负的人;由他乞讨不开口说话、落魄得让人恐惧的现状看,他还像以前一样, 性格并没有改变。也正是因为这一性格,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接受“我”给他的纸 币,因为这让他觉得“我”是怜悯、同情他。由此可组织出答案。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叙述视角看,小说从“我”的有限视角描述故事,以“我”观察红发乞丐来表现人物, 从注意对方,到观察对方,再到想起对方、寻找对方、想帮助对方,最终不知对方所终, 既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思想状态,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人称的叙述 也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从叙述方式看,以插叙交代红发乞丐青年时的往事,揭示了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使小说 情节完整紧凑,同时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从叙述节奏看,小说叙述红发乞丐现在的遭遇时节奏缓慢,突出其命运之不幸,在叙述20 年前的往事时节奏相对急促,突出其命运变化的根源,张弛有度,与人物的心境相吻合。 小说的结尾写到“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以“我再也没有见到 他”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D 11. A 12. C13 . (1)百姓认为(大王)将要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 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以为”,认为;“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把自己从水深 火热中拯救出来;“箪”,名词用作动词,用箪装着;“壶”,名词用作动词,用壶盛着。每 点1分,共4分)(2)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 这才是君子。(“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 配合适当。每点1分,共4分).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 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每 点1分,共3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 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游事”是动词,其宾语是“齐宣王”,不能断开,排除AB;“不果所言”动宾结构,不能分开;“迂远而阔于事情”是“以为”的宾语,不能断开, 排除C。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汇理解的能力。A.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结构助词,的)B.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大卜者(凭借)以盛水浆(用来)C.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施行)日余食赘行(通“形”)D.利诚乱之始也(确实)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真诚)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 “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错误。文中“太史公 日利诚乱之始也”,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以为”,认为;“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箪”,名词用作动词,用箪装着;“壶”,名词用作动词,用壶盛着。(2) “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 适当;“然后”,这样之后。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先王实施政令都是以百姓的好恶为依据的。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可知,周武王征伐他国, 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知,周文王征伐他 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由“(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可知,商 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参考译文: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 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 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 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 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 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 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候谋划来讨伐我,(我) 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 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 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 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 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 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 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 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 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 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大卜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 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 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 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 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 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 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 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 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 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 伐谋,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C15 .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 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 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第1点2分,第2点4分)【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台,是诗人对弟弟到了齐州的 遥想。故选Co16.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可从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本诗颔联内容上“分离苦”写出了诗人与弟弟分离的痛苦;“形容”,指形象;“老病”, 指自身有病的身体,“催”字表达了加重病情、催人衰老。表达技巧上,“兄弟分离苦”诗人直抒胸臆,直言与弟弟分别的痛苦。情感上,”形容老病催”借病情加重、容颜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也间 接传达了作者的担忧:此时与弟弟分别之后,不知何时重逢、不知今生能否再见。这句诗 把这种离别之苦表达的更加痛彻心扉。(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0分)(1)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3)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4)月照花林皆似霰(5)天生我材必有用(6)修我矛戟 (7)十年生死两茫茫(每空1分,共1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D 19. D20.原文使用整句,句式更为整齐;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感;原文点明传 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每点1分,共3分)【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空白处要辨析“连续”和“持续”两个动词。“持续”意为“延续不断”,“连续” 意为“一个接一个”,此处的主语为“热度”,无法与“一个接一个”搭配,故选用“持续” 恰当。第空白处要辨析“精美绝伦”和“美轮美奂”两个成语。“精美绝伦”意为“精致美 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 好漂亮,此处用于修饰“舞蹈”,选用“精美绝伦”更恰当。第空白处要辨析“展示”和“展现”两个动词。“展示”意为“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 地表现出来”,“展现”意为“显现出”,此处的受动对象是“鲜活的生命力”,是无法“清 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故选用“展现”更恰当。第空白处要辨析“蜘眼”和“徜徉”两个词。“蜘痛”意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 样子”,是一个形容词,“徜徉”意为“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是一个动词,此处意在强 化当代观众对古老文化的接受与传播,“跑1躅”一词具有的迟疑之义会削弱这一语意的表达, 故选用“徜徉”恰当。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两处语病。其一,“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极高超的境界,与“创意”搭配不合理。其二,原句“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 沉淀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意味着三个短语的中心语“创意”“科技” “历史记忆”处于并列 关系,共同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根据上下文语意可知,创意、科技这两者与历史记忆显 然不是并列关系,且“历史记忆”也无法主动演绎为时代风采,可见在“泛黄的故纸堆里” 前少了一个使令动词,导致整个句子结构混乱。只有D项修改了全部的语病。故选Do1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品味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将改写之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结合语境分析哪 种表达效果更好。原句使用整句,而改句为散句,从表达效果来看,整句的句式更为整齐;原句使用顶 真修辞,而改句没有使用任何修辞,原句也就具有了顶真修辞所带来的音韵美感;原句将 传承与创新,共鸣与互动各自之间的关系作了 “传承需创新”“共鸣需互动”的阐释,能更 好地承接上文“水下飞天洛神”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创新,引领下文国家宝藏节目在点 赞评论的互动中共鸣,逻辑关系更为严密,而改句将“传承”“创新”并列起来,“共鸣”“互 动”并列起来,忽略了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从表达效果来看,原 句的表达更严密。(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有效遗嘱(5分,答出1 点给2分,2点4分,3点5分)21 .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主干),其中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 容和方法(内容),是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意义)。(4分)【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有孔子“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主张,根据下句“绝不愿意被人 看作小人”可知,此处强调中国人原意被称为“君子”,据此应填“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第二处,语境要说的是“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根据下文“治国、平天下”“齐家”“修 身”的信息,可知应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三处,前文“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语境是一个因果复句,根据 “与人人有关” “能够代代感应”强调其有效性,可知应填“成为有效遗嘱”。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本题要求把长句变为四个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 学的儒学思想体系。然后把三个修饰语抽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是其意义,“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是其内容,“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是其重要性。如果没有谓语,再在分句前加上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是”,这样就能分别独立成句。 最后注意调整语序,按照内容、重要性和意义的顺序排列,使句子表达连贯顺畅。23 .写作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述梁丘迎合景公,这是“同而不和”,对上迎合附和,不 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排斥不同意见。晏婴认为应当“和而不同”,“和”不是一 味的迎合,而是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这种不同对国家治理很有利。君子尚“和”,小人尚 “同”,国家的治理,应当努力实现和谐而不是苟同,也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 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 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显然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第二个层次,引导我们思 考,“和而不同”的理念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化上,“和而不同”是渗透在中 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 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也可以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和谐共处的意义。也可以从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来审视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对人类生存与 国家发展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当然,也可以通过分析“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来肯定世 界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存在价值。总之,联想和思考是相对自由的。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和而不同、君子风度。接下来从是 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君子和而不同,是公义与私交分开,不悖公徇私,不因情废 义。二、君子和而不同,是人格高尚,胸襟坦荡。三、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讲原则、 有分寸、守底线,守住君子之道。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应怀”和而 不同”的君子之风,书写自己的灿烂青春。立意:1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2 .世界因“和与不同”才绚丽多彩。3 .相辅相成,和谐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