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怀古类诗歌内容精讲.docx
怀古类诗歌内容精讲怀古诗内容主旨(1)感慨盛衰无常。(凭古吊今、怀古伤今)(2)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3)感慨国运衰微。(4)希望建功立业,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借古讽今)常见意象历史人物、武乡,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a.前代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重大事件发生地:历山、赤壁、新亭、隋地、马嵬坡、隋地。【答案】15.C 16.示例:“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包括东吴及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 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 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这里不仅又对前朝兴亡的 感慨,也有对自己一声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表达了悲痛之情。【分析】15.C.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意思是: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 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 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溶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 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是西晋益州刺史王溶战胜了东吴大 军,东吴降旗以示投降; 故选C。16.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其中寄寓的作者情感。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 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此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情感由西塞山引发,联系注释“西塞山:著 名的军事要塞。刘禹锡,唐朝诗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此诗即为作 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诗句“王溶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作者触景生情,由唐朝自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的现状,联想到曾经西晋灭吴,朝代频繁更替的往事(历史), 表现了政权更替是由于后人不吸取教训,总是承袭前人的错误,作者怀古伤今表现了对朝代 更替的悲慨,与自身遭遇的慨叹,以“伤”来形容“往事”,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释】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 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 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 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挂帆席:扬帆驶船。 1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先点明“牛渚夜泊。然后从细处着墨写牛渚夜景,寥廓空明的天宇,和 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试卷第10页,共15页B.颔联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一个“望”字,包含了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一个“忆” 字,表明了诗人对与谢将军同游牛渚的怀念。C.诗人从谢尚与袁宏的交往中发现,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 壁垒。他的思绪,又由过去问到现实,感叹自己也有卓然的文学才华,却无谢尚那样的人赏 识。D.尾联实写了自己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枫叶纷纷飘落,作者以秋色秋 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18.请赏析颔联“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呻“空”字的表达效果。【答案】17. C 18.空,没有结果的,白白地。颔联的意思是:“我”登上小舟抬头仰望空 中的一轮秋月,白白地回忆起东晋的谢尚将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自己才华卓著却无 人赏识的苦闷,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分析】1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是从大处着墨写天空,不是“细处”;B.“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说明诗人没有与谢将军同游过;D.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明朝离去的情景,是虚写; 故选C。18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 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 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诗句“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中的“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 领了颈联的内容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 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 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 慨。【点睛】参考译文:牛渚西江之夜万籁无声,无边无际的青天空无片云。登船仰望秋月,想起了晋代谢尚将 军。我也能如袁宏吟诗,只是再也难遇知音,明天扬帆而去,风也纷纷飘落。满江红赤壁怀古【南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貌虎噪,千 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 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南宋词人,时南宋偏安,抗金鲜有胜利。魏虎:魏和虎。亦泛指猛兽。 曹操小名阿满。19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B. “万骑”“千艘”两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当时军队的高昂士气。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引发感慨。D.词人感时伤世,直接抒发自己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也无心观赏的感慨。20 .周郎即周瑜,是古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杜牧有诗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 深锁二乔。”两首诗中对周郎的评价是否一致?请结合诗词内容稍作分析。【答案】19.D 20.参考答案:不一致。本词中的周郎意气风发,是带领军队士气高昂, 指挥着“万骑临江”“千艘列炬”,大胜而归的年少英雄形象;杜诗中则是仰仗东风之便,才取 得赤壁之战胜利的周郎。【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了解诗词的创 作背景,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得出答案。D.有误,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借景抒 情。作者结合拟人修辞,以无心赏柳表达对国势衰微的感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故选D。 20.此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本词“万骑临江貌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 曹瞒,今如许",这些句子用墨浓厚,形象再现了周瑜当年的豪迈的英雄气势,突出了周郎 破曹时建立的丰功伟绩,表现了周瑜的意气风发。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 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的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 利,周郎成为仰仗东风之便才取得胜利的形象。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1 .哪些词句表现了公瑾的“雄姿英发”?22 .用几句话描绘一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23 .由“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以看出词人神游故国时怎样的 感受?试卷第12页,共15页【答案】21.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22.岸边山石高耸入云,江中波涛汹涌, 猛烈地拍击岸边,发出隆隆雷鸣,不断撞击出如雪般的白浪。23.江山依旧,人事已非, 沦落无聊,徒伤老大,不如借酒消愁吧。【解析】21.这道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词可知,词的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小 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主要描写了公瑾当年的“雄姿英发”。 据此提炼出关键词句即可。22 .这道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回答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三是可以适当运用一些 修辞,手法语言力求优美。比如: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 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23 .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的意思是,游于故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 一场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 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流露出了江山依旧,人事己 非,沦落无聊,徒伤老大,不如借酒消愁吧的情绪。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楚江怀古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选自图解唐诗三百首) 注宣宗大中初年,马戴因直言获罪,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 尉。微阳:微弱的日光。楚丘:指湘江两岸的山丘。广泽:广阔的水泽。云中君: 云神,是屈原云中君一文凭吊的对象,屈原以此表现出对云神的乞盼、思念。24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5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答案】24,诗的前四句用"露气”“寒光”"微阳”“猿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傍晚洞庭湖畔凄 清肃杀的秋景图。25.云神始终不肯降临,使“我”终夜苦思,独自悲秋。尾联通过屈原凭 吊云中君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渴盼,也隐含着自身怀才不遇的悲伤。【分析】2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描绘诗歌画面。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 诗句中的典型意象理解即可。前四句的意思是“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 山丘。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用“露气”“寒光”"微阳”“猿猴”等 意象描绘了洞庭湖畔一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25.本题考查诗句的含义。解题时应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作品主旨,答出这一句的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的意思是“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 旦独自悲秋运用屈原“云中君”的典故,表面上是说云神不降临,让“我”苦闷悲伤;深层 含义是诗人对自己遇不到明君而感到痛苦,对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哀伤。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筹笔驿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注】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 驻此筹划军事。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 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猿鸟句:诸葛亮治军 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猿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疑:惊。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 在竹简上。储胥:军用的篱栅。上将:指诸葛亮。降王:指后主刘禅。不忝:不愧。 2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谋划,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驿车去投降。8 .尾联的“恨”的意思是痛恨,写出了诗人对梁父吟的不满。C.本诗在写法上有虚写也有实写,如首联是虚写,用“猿鸟”“犹疑”“畏。点明诸葛亮的威 严。D.本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颂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功败垂成的遗憾。27 .本诗在写作上有抑有扬,请简析。【答案】26.B 27.诗的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诸葛亮之威严,为扬; 颔联却言诸葛亮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为 抑;颈联初句称诸葛亮才识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为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诸 葛亮失却羽翼,又为抑。【详解】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项,“恨”的意思是遗憾,这句是说昔日经试卷第14页,共15页 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憾无穷。故选B。2.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分析。筹笔驿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 首怀古之作,首联描写了诸葛亮的神威,为扬。中间两联出句均赞颂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为扬。对句均指出了功业未就的原因,为抑。尾联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无限憾恨。C.历代帝王名人故居、陵墓、寺庙:湘妃祠、陈琳墓、李白墓、乌江亭等。D.具体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朝、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一、诗歌鉴赏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 .诗中加点词“山郭”的意思是 O.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紧扣题目“春”字,铺展开一幅江南春景图。B.诗歌中“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实指,强调庙宇数量之多。C.诗歌结尾在写景中融入怀古幽思,给人无限回味的空间。D.末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答案】1.山城2. 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理解诗歌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水 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是: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可知“山 郭”的意思是:山城。2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写法。B.“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 是虚数,不是实指数字。在文中的作用是强调庙宇数量之多。故本项表述错误。故选B。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唐】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冶城:江苏南京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征虏亭:刘孝标注 引丹阳记:“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立此亭,因以为名。”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 “芳乙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试卷第2页,共15页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晨景,诗人寻访治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B.第二句写晚景,傍晚时分,征虏亭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 的黑影而已。C.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 山川为见证以抒怀。D.颈联承上两联转入抒情,作者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 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4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工【答案】3.D 4.借古讽今(用典)(任写其一即可)。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 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诗人借陈后主纵情享乐而亡国来讽喻唐代统治者,告诫唐代统治者要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担忧之情。【解析】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D.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故选D。4 .考查重点诗句的常析,尾联“后庭花一曲,幽然不堪听”用典,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经情 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 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 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 之中,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 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告诫唐 代统治者要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奢摩腐朽生活的讽刺和批判,从中可看 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担忧之情。5 .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姑苏怀古许浑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颔联中“"和""两个字,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使与自然生命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透露出 的感慨。(2)该诗尾联和咸阳城东楼(许浑)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在抒情方式 上一样吗?试分析该诗尾联这种写法的妙处。【答案】(1) 争 占 历史陈迹的死寂(或:姑苏古迹的荒凉)对历史变迁、国家兴衰(或:怀古伤今、物是人非)(2)该诗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相结合。咸阳尾联是间接抒 情。该诗由直接抒情过渡到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世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感慨,给人 无限联想和想象。【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二空:“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意思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 在四周栖息游荡。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 凉阑静,另一边则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这一联遣词用字极为考 究:野鹿、凫鸥性极警觉,在此栖游,可见荒台空苑之静寂;新草、浅莎,当春始发,正见 出春机盎然之状。动词"争”“占”,绘出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三、四空:“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意思是:行舟经过姑苏古城,舍舟登岸,凭吊古台,初 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首联叙登台,上句以 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下句"黍苗” 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 联系“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可知,作者把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统 一于有机的画面中,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比差,活生生地逼出人们心中历史无情、自然永恒 的悲情。表现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怀古伤今之情。(2)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意思是: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 往地向东流。此句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 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 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 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 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 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属于间 接抒情;“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意思是:吴越战争时候,忠臣伍子胥惨遭杀害,吴国也 被灭国,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尾联试卷第4页,共15页 以绘景为全诗作结,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忠臣'',指 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越王勾践求和,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夫差不从, 且偏信伯豁谗言,迫子胥自杀,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可怜”句,是诗人对伍 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孔子面对滚滚流水,曾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由直接抒情过渡到景物描写,人生 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阅读下面唐朝刘禹锡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塞山怀古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西塞山: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刘禹锡: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 经西塞山时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唐宪宗时期曾平定藩镇割据出现比较统一的局面, 但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王溶:晋武帝命王溶造大船,出巴蜀, 讨伐东吴,最终东吴灭亡。6 .西塞山是军事要塞,而诗的前四句并没有写到西塞山,仅在第六句中“山形”才点到。请 问前四句偏题吗?为什么?7 .甲、乙诗句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乙】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答案】6.前四句从西晋灭吴一事写起,重点写东吴即使具有虚妄的“王气”和千寻的铁链, 但还是以失败告终。从六朝的兴亡广阔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拓宽了诗的境界,突出山川 依然、历史变迁,这也反映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7.【甲】刘禹锡怀古慨今,面对 残破荒凉的六朝遗迹,感慨分裂终归失败,国家必然统一,也有对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 终于覆灭的统治者的嘲讽。【乙】许浑对历史沧桑感慨,作为羁旅过客的自己别去追寻前朝秦汉兴亡往事,因为时移世 迁,历史痕迹已难以分辨,只有滔滔渭水依然东流,流露诗人思念的愁苦和感古伤今的悲凉【解析】6.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王潘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意思是王溶的战 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 在石头城头。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 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 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 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前四 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所以不偏题。7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意思是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 风飒飒。“今逢四海为家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故垒萧萧芦荻秋”说往日的军事堡 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 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 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意思是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 往地向东流。这两句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 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 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 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 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阅读下面一首曲,完成下面小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8 .“峰峦如聚,波浪如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 描绘。9 .如何理解画线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答案】8.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 天。9.示例: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 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 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谴责。【解析】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是聚拢、包围之意,“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试卷第6页,共15页 这里指华山的山峰,描绘的画面是华山的山峰层峦叠嶂,从四方聚拢;"波涛如怒''中"怒'指 波涛汹涌,描绘的画面是黄河的波涛像怒吼似的汹涌澎湃。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画面进行描绘 即可。如:在通往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 是集合到这里接受检阅。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的兽群。 9.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词的中心句。意思是: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 百姓还受苦。这首曲抚今追昔,作者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作者用“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发出了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无论是兴盛还是败亡,带给百姓的都是 灾祸和苦难。这是因为: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 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 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 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苦难的谴责,深化了全曲的思 想主题。阅读古诗词,完成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攀,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镇江做知府时所作的怀古咏志之词。B.这首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C.“悠悠”一语双关,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久远,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 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表露作者无奈、伤感、抑郁之情。D.“年少万兜装”一句中“兜婺”的意思是战甲,作者用战甲指代士兵,意指孙权年轻时就统 率千军万马。11 .诗歌以问句开头有什么作用呢?12 .简要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答案】10. D 11.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开篇,写词人极目远眺,在设问中道出弦外之音: 中原已非我所有。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12.借用典故(运用 设问)赞颂孙权,表现出词人对孙权的赞美和仰慕之情,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也委婉 表达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朝廷暗讽)。【解析】10.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有误,“兜黎”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故选D。11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句意: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 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一问一答构成设问句,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 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暗示中原 己非我所有。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此句奠 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12 .本题考查名句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 ”作者自问又自答日:“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 与孙权争胜。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设问和典故,表现出词人对孙权的赞美和仰慕之情,表 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 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 朝廷的愤懑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而今一切已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B.颔联即景生情,由斜阳衰草、寒林空寂而生惆怅伤感之情,为下文感慨作铺垫。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处境,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D.全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溯古思今,深化了怀古咏叹的主题。14.“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3.A 14.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 实的不满。【分析】13.本题考查诗歌理解。A.“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的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 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错误,是“贾谊在长沙谪居三年,试卷第8页,共15页 故选Ao14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是该诗的尾联,意思是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可知作者这里表面在为贾谊而悲伤,实则对自己被贬的遭遇 也是无比伤感。因此,品读尾联情感,需要结合前儿联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根据“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 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可知抒发了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根据本诗写作背景,是作者赴潘 州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故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根据“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思是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 凭吊屈原岂有人知?含蓄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西塞山:著名的军事要塞。刘禹锡,唐朝诗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 比较严重。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王溶:西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就王 溶造大船,出巴蜀。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 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幡:旗。石头:指石头城,位 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从体裁上来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怀古诗。全诗借古讽今, 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B.开篇以史事为题,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 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畏胆,强弱悬殊, 高下立判。C.颔联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最终西晋益州刺史王溶不敌东吴大军,在吴主的营 门前举起了降旗投降。D.尾联直写“今逢”之世,再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 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 统的结果。16 .“人世几回伤往事。清代严复认为此句极妙。请简要概括诗人所伤何事?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