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93.1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13部分:花生(河南省).pdf
-
资源ID:69307855
资源大小:331.2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41∕T 293.13-201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13部分:花生(河南省).pdf
ICS 65.020 B 6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93.132014 代替 DB41/T 293.13-2002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 13 部分:花生 2014-12-30 发布 2015-03-01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41/T 293.132014 前 言 DB41/T 293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分为 15 个部分:第 1 部分:小麦;第 2 部分:玉米杂交种;第 3 部分:水稻常规种;第 4 部分:水稻三系杂交种;第 5 部分:高粱三系杂交种;第 6 部分:谷子;第 7 部分:大豆;第 8 部分:甘薯;第 9 部分:棉花常规种;第 10 部分:棉花杂交种;第 11 部分:油菜常规种;第 12 部分:油菜三系杂交种;第 13 部分:花生;第 14 部分:芝麻;第 15 部分:烟草。本部分为 DB41/T 293 的第 13 部分。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 DB41/T 293.132002花生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与 DB41/T 293.13200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四级种子”的术语和定义;修改了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定义;将“株系循环法”修改为“株行扩繁法”;本部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秋乐种业有限公司、开封市农林科学院、开封市种子管理站。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新友、时小红、宋连启、董文召、谷建中、陈晓。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徐立新、张忠信、臧秀旺、任丽、周孟飞、黄冰艳、刘景堂、焦念元、霍焕霞、牛连杰、徐静、吴丽响、王黎明、高瑞平、高伟、裴利娜。本部分于2002年8月首次发布,2014年12月第一次修订。DB41/T 293.132014 123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第 13 部分:花 生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花生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生产技术的要求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花生四级种子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543(所有部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T 7415 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 DB41/T 318 农作物种子田间检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四级种子 four-grade seed 在种子生产中,以育种家种子为种源,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按世代顺序繁殖的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检定种的种子。3.2 育种家种子 breeder seed 育种家育成的最初种子,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育种家种子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3.3 原原种 foundation seed 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原种质量标准。用白色标签作标记。3.4 原种 registerd seed 由原原种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用紫色标签作标记。3.5 检定种 certified seed 由原种繁殖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具有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达到检定种质量标准。用蓝色标签作标记。DB41/T 293.132014 124 4 育种家种子生产 4.1 生产、利用方式 4.1.1 育种家种子生产、贮藏在育种家直接管理下进行,对该品种最初种子在育种家种子圃中足量繁殖,低温干燥储藏,分年利用。4.1.2 当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通过保种圃对剩余育种家种子再足量繁殖,贮藏利用。4.1.3 当不具备低温干燥贮藏条件时,由育种者从优系种子开始建立保种圃,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4.1.4 育种家种子经过一次繁殖,可生产原原种。4.2 育种家种子圃 4.2.1 生产育种家种子概述 对初始优系中的典型单株按株行种植和评定,再分株鉴定、去杂和混合收获,生产育种家种子。4.2.2 土地准备和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不重茬、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地块。注意隔离,周围50m之内不得种其它花生品种。合理施肥,精细整地。4.2.3 种植 适时播种。按株行单粒点播,行长4m6m,行距35cm40cm,株距17cm20cm,行端设走道0.8m1m,以便鉴定去杂。四周设1m2m保护区,保护区种植同品种同类别种子。4.2.4 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中耕除草、防旱排涝、防治病虫害、防止徒长倒伏,管理措施要合理、及时、精细一致。4.2.5 鉴定去杂 先按性状典型性和整齐度进行株行鉴定,淘汰劣行,再对行内单株鉴定去杂。特别要注意去除因种传病毒感染而引起矮化、畸形、小果的植株。去杂应在苗期、开花期、收获期等不同阶段分次进行,每阶段进行数次,直至性状典型一致。4.2.6 检验 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4.2.7 收获 及时收获。对当选株行混合收获,并做到单收、单运、单脱、单晒、单贮藏,种子袋内外应附标签,严防机械混杂。4.2.8 贮藏 贮藏按GB/T 7415执行。4.3 保种圃 DB41/T 293.132014 125 4.3.1 剩余育种家种子的再繁殖 当低温干燥贮藏的育种家种子即将用尽时,可建立保种圃对剩余育种家种子高倍扩繁。采取单粒点播,不分株行,并符合4.2的要求。鉴于花生的繁殖系数较低,应根据原原种需求量,确定保种圃的规模。4.3.2 株行扩繁法 4.3.2.1 生产育种家种子的条件 当不具备低温干燥贮藏条件时,由育种者利用株行扩繁法,生产育种家种子。4.3.2.2 建圃 根据需种量,把初始优系中的典型单株,种成株行,建立保种圃。4.3.2.3 土地准备和整地 应符合 4.2.2 的要求。4.3.2.4 种植 按株行单粒播种,株行数按需种量而定。每个株行种植 24 行,行长 4m6m,行距 35cm40cm,株距 17cm20cm,行端设走道,周围设 3m5m 保护区,保护区内种植同品种育种家种子。4.3.2.5 管理 管理应符合4.2.4的要求 4.3.2.6 鉴定去杂 鉴定去杂应符合4.2.5的要求。4.3.2.7 留种 在典型株行中保留足量单株,分别摘果装袋、标记、贮藏,以备下年(或隔年)保种圃用种。其余种子混收,成为育种家种子。4.3.2.8 收获 收获应符合4.2.7。4.3.2.9 贮藏 贮藏按GB/T 7415执行。5 原原种生产 5.1 生产、利用方式 在原原种圃将育种家种子单粒稀植、分株鉴定,淘汰劣株,混合收获生产原原种。原原种经过一次繁殖生产原种。DB41/T 293.132014 126 5.2 土地准备和整地 繁种田周围30m之内不得种植其它花生品种并符合4.2.2的要求。5.3 种植 单粒稀植,不分株行并符合4.2.3的要求。5.4 管理 管理应符合4.2.4的要求。5.5 鉴定去杂 按单株进行鉴定、去杂、去劣,并符合 4.2.5 的要求。5.6 检验 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5.7 收获 收获应符合4.2.7。5.8 贮藏 贮藏按 GB/T 7415 执行。6 原种生产 6.1 生产、利用方式 在原种圃将原原种单粒稀播生产原种,以提高繁殖系数。原种经过一次繁殖生产大田用种,也可直接供应大田生产。6.2 土地准备和整地 应符合 5.2 的要求。6.3 种植 单粒播种。行距30cm35cm,株距13cm16cm,四周设3m5m保护区,保护区种植同品种同类别种子。6.4 管理 管理应符合4.2.4的要求。6.5 鉴定去杂 鉴定去杂应符合 5.5 的要求。6.6 检验 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DB41/T 293.132014 127 6.7 收获 收获应符合4.2.7的要求。6.8 贮藏 贮藏应符合GB/T 7415的要求。7 检定种生产 7.1 生产、利用方式 在良种场或特约种子基地进行。所生产的种子直接供应大田生产。7.2 种植 土地准备和整地同5.2.。播种采取穴播,行距35cm40cm,穴距17cm20cm,每穴两粒。要求连片种植,一场一种或一村一种,严防混杂。7.3 管理 管理应符合4.2.4的要求。7.4 鉴定去杂 鉴定去杂应符合5.5的要求。7.5 检验 成熟前及收获后,按DB41/T 318和GB/T 3543进行田间检验及室内检验。7.6 收获 收获应符合4.2.7的要求。7.7 贮藏 贮藏应符合GB/T 7415的要求。DB41/T 293.132014 128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花生调查记载项目和方法 A.1 生育期期 A.1.1 播种期 实际播种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A.1.2 出苗期 全区第一真叶平展的幼苗数占播种粒数50%的日期。A.1.3 开花期 全区累计有50%的植株开花的日期。A.1.4 成熟期 植株上部叶片变为黄绿色,地下部多数荚果成熟饱满(内果壳变成黑色或褐色)的日期。A.1.5 全生育期 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A.2 植物学特性 A.2.1 株型 测量花生第一对侧枝与主茎之间的尖角,随机测量10株,取平均值,夹角小于45为直立;夹角大于45而又明显小于90为半匍匐(半蔓);夹角接近90为匍匐(蔓生)。A.2.2 开花习性 目测。根据花序在第一次分枝上的着生位置,花节与枝节交替着生为交替开花;第一次分枝上连续着生花节为连续开花。A.2.3 主茎高 饱果成熟期测量,随机测量10株,测量每株上从第一对侧枝分生处到顶叶叶节的长度,取其平均值以cm表示。A.2.4 侧枝长 成熟期测量,随机测量10株,测量每株上第一对侧枝中最长的一条,从主茎连接处到侧枝顶叶叶节的长度,取其平均数,以cm表示。A.2.5 总分枝数 DB41/T 293.132014 129 成熟期调查,随机取10株,调查每株5cm以上的分枝(不包括主茎)的总数,取其平均数,以条表示。A.2.6 结果枝数 成熟期随机调查10株,计算每株结果枝(空枝不计)的条数,取其平均数,以条表示。A.2.7 叶形 果针大量入土后调查。以第一对侧枝中上部完全展开复叶的顶端2片小叶为标准,分为长椭圆、宽倒卵和倒卵形。A.2.8 叶色 根据观察叶形部位的叶片的颜色,分为黄绿、绿、淡绿、深绿和暗绿。A.2.9 花色 根据花冠的颜色分为橘黄、黄、浅黄三种。A.2.10 果形 观测典型荚果,视其形状可分为普通形、斧头形、葫芦形、蜂腰形、茧形、曲棍形、串珠形七种。A.2.11 籽仁形状 分为桃形、三角形、圆柱形、圆锥形、椭圆形五种。A.2.12 种皮颜色 晒干后调查。分为紫黑、紫、紫红、红、粉红、浅褐、淡黄、白、花皮等颜色。A.2.13 籽粒大小 根据百仁重分为大粒种(百仁重80g以上),中粒种(百仁重50g80g)、小粒种(百仁重50g以下)三种。A.3 生物学性状 A.3.1 抗旱性 在干旱期,根据植株萎蔫程度及其在早晨、傍晚恢复快慢,分为强(萎蔫轻、恢复快)、中、弱(萎蔫重、恢复慢)三级。A.3.2 耐涝性 在土壤过湿的情况下,根据叶片变黄程度及烂果多少,分强、中、弱三级。A.3.3 种子休眠性 收获时随机观测10株花生的所有籽仁,计算发芽种子占整株种子的百分率,取其平均值,分强(发芽率低于1%)、中(发芽率1%5%)、弱(发芽率高于5%)三级。DB41/T 293.132014 130 A.3.4 锈病抗性 收获前10天左右调查,按国际上通用的9级调查标准记载(见表A.1),3级以下者为高抗,35级为中抗,69级为感病。表A.1 花生锈病 9 级调查标准 级数 症状描述 叶面积损坏(%)1 无症状 0 2 少量锈菌孢子堆分布于下部叶片 15 3 下部叶片孢子堆较多,坏死斑明显,中部叶片出现少量孢子堆 610 4 下部和中部叶片孢子堆较多,下部叶片坏死斑严重 1120 5 中、下部叶片坏死斑严重,上部叶片出现少量孢子堆 2130 6 下部叶片完全坏死,中部叶片出现坏死斑,上部叶片有较多的孢子堆 3140 7 中、下部叶片严重损坏,上部叶片孢子堆密度很大 4160 8 中、下部吓片完全坏死,上部叶片出现坏死斑 6180 9 全株叶片坏死枯萎 81100 A.3.5 叶斑病抗性 调查记载方法同锈病,采用国际通用的9级标准(见表A.2),3级以下者为高抗,35级为中抗,69级为感病。表A.2 花生叶斑病 9 级调查标准 级数 症状描述 叶面积损坏%1 无症状 0 2 少量病斑分布于下部叶片、叶片无脱落 15 3 下部叶片病斑较多,有少量落叶,中部叶片出现少量病斑 610 4 下部叶片病斑严重,落叶明显,中部叶片出现较多病斑 1120 5 全部中下部叶片出现病斑,下部叶片脱落超过 50%2130 6 中下部叶片病斑严重,上部叶片出现轻度病斑,中部叶片开始脱落 3140 7 全部叶片出现病斑,下部叶片基本完全脱落,中部叶片部分脱落 4160 8 中下部叶片全部脱落,顶部叶片病斑严重,少数上部叶片脱落 6180 9 全株叶片基本完全脱落,少数保留在顶部的叶片病斑极重 81100 A.3.6 青枯病抗性 于发病高峰期(一般在盛花期)调查病株数,若有其他枯萎病株,在计数时应除去,发病高峰期后,每隔5天调查一次,以便区分因青枯病与其它枯萎病致死的株数。以收获期存活株数的百分率(抗病性率)确定抗性,分为五级:高抗(抗病性率在 90%以上);中抗(抗病性率在 70%89%者);DB41/T 293.132014 131 低抗(抗病性率在 50%69%者);中感(抗病性率在 30%49%者);高感(抗病性率在 30%以下者)。抗病性率按公式(A.1)计算。抗病性率=其它枯萎病致死株数基本苗数其它枯萎病致死株数青枯病致死株数基本苗数 100(A.1)A.3.7 病毒病抗性 收获前30天左右调查植株中、上部叶片。根据发病株数、病株花叶症状和植株矮化程度(病级),计算病情指数,按病情指数分免疫(0)、高抗(0.110.0)、抗(10.125.0)、感(25.150.0)、高感(50.0以上)五个级别,病情指数按公式(A.2)计算。100=最高发病级调查总株数病级(病级株数病情指数(A.2)病级标准:0 级(无症状);1级(1/3叶片出现普通花叶症状,植株不矮化);2 级(2/3 叶片出现普通花叶症状,叶片变小,植株稍矮化);3 级(全株叶片表现普通花叶症状,叶片显著变小,植株明显矮化)。A.4 经济性状 A.4.1 单株结果数 全株有经济价值的荚果的总和(两个单仁果按一个双仁果计算),随机统计10株,求平均值。A.4.2 百果重 从计算产量的材料中随机取100个饱满的典型荚果称重,重复2次,重复间差异不得大于5%,取其平均值,以g表示。A.4.3 百仁重 取饱满的典型籽仁100粒称重,重复2次,重复间差异不得大于5%,取其平均值,以g表示。A.4.4 千克果数 荚果晒干去除杂质后,随机取1kg荚果,计算荚果个数(两个单仁果按一个双仁果计算)。重复2次,重复间差异不得超过5%,取其平均值。A.4.5 出仁率 随机称取0.5kg花生干荚果,剥壳后称籽仁重量,计算出仁率,重复2次,重复间差异不得大于5%,取其平均数按公式(A.3)计算。出仁率(%)=籽仁重量/荚果重量100(A.3)A.4.6 荚果产量 DB41/T 293.132014 132 晒干并去除杂质及无经济价值的秕果和幼果后称重,以kg/hm2表示。A.4.7 籽仁产量 籽仁产量按公式(A.4)计算,以kg/hm2表示。籽仁产量=荚果产量出仁率(A.4)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