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格式.docx
第13课与高司谏书话题素材建档背诵个LIII本课话题一一正直一、从课本中积累欧阳修坦言自己从朋友那里对高司谏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 作者提出自己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 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岂可不疑?作者在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 言辞之犀利,语锋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二、从历史中积累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实干 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 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称为“古今一真男子”的正直的楷模。海 瑞在福建省南平县任了将近四年的县学教谕,虽屡屡冒犯上司,但由于其为人正直,业绩 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员的交相推荐,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终于得到京师吏部的垂青,被委 以浙江淳安知县一职,这一年海瑞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县的风气之颓 废,治理之混乱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县府各官的 “常例”(所谓的“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和黎民百姓的一种 较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们为了应付各种排场开销和交际应酬之需,想出各种名目向下摊 派),此事于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却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众官除了俸薪外丝毫不 敢侵占一厘民脂民膏,他们都过上了清贫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学着像海瑞一样,督促自己 的家人或织布,或垦田,以作日常周济之需。三、从生活中积累良好的品格是人性美的最高表现,它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正直的品格不需要多少特 殊的举动,它表现在人的日常行为里。有一位年轻护士,她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并且是 做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的助手。复杂而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 口即将缝合,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专家说:“大夫,我们用的12块纱布,您只取出 了 11块。”专家断言道:“我已经都取出来了。手术已经进行一整天了,立刻开始缝合 伤口。”护士高声抗议:“不,不行!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 12块纱布。” 外科专家不理睬她,命令说:“听我的,准备一一缝合!”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声 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浮现出欣慰的A.B.C.D.解析:选A只是逼问高司谏为何在此圣明之时却不敢向天子进谏。希望高司谏 把此信告知皇上,表现出作者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排除句即为答案。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4段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这样做只能是“自 欺欺人”,增强了批判的力度。B.第5段以天子的圣明,斥责高司谏的失职,并点出谏官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其“失 职”的批判力度,最后直接轰其下台,给贤者让位,愤怒之情达到了顶峰。C.第6段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司谏的“默默”不敢进谏进行对比,希望其 “知道羞耻”,“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让皇上知道作者的心意,也表现出作者无私无 畏的浩然正气。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分显现了欧 阳修疾恶如仇、主持正义、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解析:选c C项,“希望其知道羞耻','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让皇上知道 作者的心意”理解错误,应该是痛斥其“不知羞耻”,“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表现出 作者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三、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表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祐年间,范仲淹讥讽时弊,被贬谪外地。高司谏却附声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 于义愤,撰文斥责高司谏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8 .本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 司谏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D.本文通过对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希文贬官一事非但不管谏反而诋毁行为的揭露, 揭示了高若讷尸位素餐、不知羞耻的本性,表现了作者主持正义、疾恶如仇的精神。解析:选C C项,“运用类比论证”错,文中没有使用类比论证。|二|课文踹对译修顿首再拜 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 随州, 欧阳修顿首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家住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 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当时我年纪轻,未 与 人接,又居 远 方,但闻 今宋舍人兄弟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 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 卓卓可 道说者, 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予固 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 再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至京师,足下已为 御史里行,然犹 未 暇一识足下之面; 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但 时时于予友 尹师鲁问 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师鲁说您 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家随州:欧阳修四岁时 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L(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即1010年),因父丧而随母往依叔父于随州(今湖北随县)。天圣二年: 1024年。天圣,宋仁宗的年号(10231032)。接:交往。宋舍人兄弟: 宋庠、宋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二人于天圣二年同时考中进士。宋史宋庠传:“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欧阳修写此信时,宋正任中书舍人。叶道卿:名清臣,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郑天休:名戳,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得人:录取了人才。厕其间:名字列在他们中间。厕,夹杂。更(gQng):经过。御史里行:次 于监察御史的官职,掌纠察和进谏。尹师鲁:名洙,字师鲁。欧阳修于天圣九年(1031)在钱惟夫正直者 不可屈曲,有学问者 必 演幕府与尹洙结识。所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辨 是非;以 不可屈 之 节,有能辨是非之明, 能明辨是非。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为 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 异 众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是果 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 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始得 相识,侃然正色,论 前世 事,历历可听,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 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啊,据有这样的辩才向人显示, 孰不爱之! 虽予 亦 疑足下 真君子也。 谁会不爱戴您呢?虽然是我,也私下认为您大概是个真君子吧。是予 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 之。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 今者推其实迹 而较 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言事之官:这里指御史里行。俯仰默默:随人俯仰,沉默不言。-1 L侃然:刚直的样子。是:这样,这么说来。实迹:指实际表现。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 诋 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谓希文 为人,予始闻之,疑是 戏言;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 及 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 疑遂决。等至J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 朝 有本末,天下 所共知,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今又 以 言事触 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 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了宰相得到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辩明无罪, 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 随而 诋之,以为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当黜,是可 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可怪了。说起人的性格,刚正果敢, 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 圣人怯懦软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强改变,即使是圣人, 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 身 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 不敢一 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 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 作 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f一不才 谏官尔;虽朝廷 君子,亦将闵足下 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即使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您的。如今却不是这样,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毁其 贤, 以为当 黜, 庶乎 饰己 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言 之过。夫 力 所不敢为,乃愚者 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 不逮;以智 文其 过,此 君子 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之贼也。 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安道:余靖,字安道。立朝有 的敌人了。L本末:做官有操守。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此信写于景祐三年(1036),当时宰相吕夷简任用私人,政事积弊甚多。范仲淹任 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事,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出吕夷简败坏国 家规矩。吕反诬范“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于是范被贬知饶 州。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即便是圣人也不拿做不到的事情要 求别人必须做到。即不要求别人做做不到的事。忤: 违背,不顺从。闵:怜悯。庶:希望。贼:败坏者,祸害。且希文果 不贤耶?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 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从三、四年以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 作待制, 日日备 顾问, 做到前行员夕卜郎,他在做待制的时候,每天充当皇帝的顾问,今 班行中无 与 比者,是 天子骤 用不贤之人。 如今同僚中没有能与他相比的人,这难道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夫使天子待不贤 以为贤,是 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 假使天子把不贤之人当作贤人,那是聪明之中的疏忽。您身为司谏, 乃耳目之官,当其骤 用时,何不 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一 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 败,马上为天子辩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 然后随 而非之? 若果 贤耶?则今日天子 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 与宰相以 忤 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和宰相因为他违背自己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 亦不免 责。 大抵 罪在 默默 尔。 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范仲淹天圣七年(1029)任大理寺丞,景祐 L二年(1035),除天章阁待制、吏部员外郎。前行员外郎,即指吏部员外 郎。唐宋时六部分为前行、中行、后行三等,吏部为前行。备顾问:充当供 皇帝咨询的官员。班行(hdng):同班朝官。聪明有所未尽:不是在所有的 事情上都清楚明白。这是委婉 的说法。意为皇帝用人失察。昔汉 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从前汉王朝杀害萧望之和王章,估计当时朝廷中的议论, 必 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必然不肯明确地说是杀了贤者,相反必然把石显、王凤说成是忠臣, 望之与 章 为不贤 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 而萧望之和王章作为不贤之人而遭受处罚。如今您真把石显、 王凤果 忠耶? 望之与章果不贤耶?当时亦有谏臣, 王凤看作是忠臣吗?萧望之与王章真的不贤吗?当时也有谏官,必不肯自言 畏祸而不 谏,亦 必日 他们必定不肯承认是害怕灾祸而不向天子进言,也必定会说 当诛 而不足 谏 也。今足下视之,果 萧望之、王章应该被杀而不值得提出意见的。如今您看,他们真的 当诛耶?是 直可欺 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 该杀吗?那是只可欺骗当时的人们,而不可欺骗后代的。如今您 又欲欺 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况 今 又想欺骗现在的人们,就不怕后代人不可欺骗吗?何况现在 之人未可欺也!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的人也未必就能欺骗啊! L市峰城区)人。元帝时因宦官石显诬告, 饮鸩自杀。王章:字仲卿,泰山钳平(今山东宁阳)人。 成帝时因反对外戚王凤擅权,被诬下狱死。直:仅仅。伏 以 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 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 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 皆 自 谏净 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 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 也?前日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 又闻 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 职言 事,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 是 可言 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 天下 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 无 得言 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 当 去之,无妨他人之堪 其任 者 也。今皇帝:指宋仁宗 应该离职,不要妨害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L赵祯。曹修古:字 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刘越:字子长,大名(今河北大名一带) 人。虽殁犹被褒称:曹、刘二人于章献太后听政时敢于谏铮。仁宗亲政后,追封二人官职,并赏赐其家属。皆自谏帝擢用:范仲淹曾为谏官,孔 道辅曾官左正言、御史中丞。景祐二年(1035)二人同时擢用,孔为龙图 阁直学士。榜:n 张榜公告,布告。昨日安道 贬官,师鲁 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 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 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 羞耻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按照春秋的法则,对贤者要求详尽周全。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 望 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 便 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 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 若犹 以 谓希文不贤而当 逐,则 予今 所言如此, 倘若您还认为希文不贤而应当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为他说话, 乃是朋 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 朝, 就是朋党邪恶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带着这封信到朝廷上去, 使正 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 释然知希文之当逐,让天子判定我的罪过而杀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应当被斥逐, 亦 谏臣之一 效也。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范仲淹之贬,余 这也是谏官的一大作用啊。L靖和尹洙都曾上书论救,由此皆遭贬谪。春秋之法,责贤者备:春秋对于人物事件褒贬的原则,对贤者批 评从严。责,要求。区区:谦称自己的心意。以谓:以为。朋邪:与邪恶的人为朋党。愿足下亦谏臣之一效也:据(宋史欧阳修传,高若讷果真把1 欧阳修的这封信上交朝廷,欧阳修因此被贬为夷陵(县名,今湖北宜昌)令。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 往论 希文之事,时坐有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他 客, 不能尽所怀,故辄布 区区,伏惟 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幸察。不宣。修再拜。不宜:言1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L不尽意。由课文学写法_- n=1 .立论明确,析理透辟作者抓住高若讷“非君子”这一要害,巧妙运用层层剖析的手法来揭露高若讷的伪君 子面目。文章纵横剖析,曲折迂回,使高若讷的伪君子面目历历分明,里外通透。2 .夹叙夹议,步步进逼文章先从对高若讷闻名到识面的过程写起,讲到十四年中三次怀疑高若讷的为人,进 而断定他不是君子。接着具体揭露他在范仲淹被贬后依附权势不向皇帝进谏的丑恶嘴脸, 隐瞒真相,推卸责任,蓄意否认。然后指出不论范仲淹是好是坏,该升该降,高若讷都有 不可推卸的责任,并用从古到今的事实说明谏官应发挥的作用。3 .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文章先正面肯定范仲淹的为人,再说到高若讷不但不“辨其非辜”,而且“随而诋 之”,指出他的不辩乃是出于贪禄避祸,而他的“便毁其贤”则是“饰己不言之过”。即 如前者,他的人格已经很低,但还可引起别人的可怜;而如后者,其为人则近于卑劣,所 以作者把这种人斥为君子中的败类。文中斥高若讷为“不才谏官”,实际是为了衬托出他作为“君子之贼”的可鄙。4 .本文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如:“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不复知 人间有羞耻事”“此君子之贼也”等等,直言指斥,毫不隐晦,显现出刚直凛然之气。由课文析考点考点对接如何使用调序法翻译文言语句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 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如与高司谏书中“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是状语后置句。“遇纳谏之圣主如此”是定语后置句,这些句子都为倒装句,我们在翻译时, 应该运用调序法把它们调为正常句序。考题印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 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胺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 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 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 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儿于是者与?嗟乎,是 非独为徐氏言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译文:解析:“以”,目的连词,来;“有司”,有关官吏;“有功于生民”,介宾结构后 置,正常语序为“于生民有功”。答案: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 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参考译文:有人说:徐君是古代的游侠一类的人。魏禧说:游侠之士因为喜好大义而会误国,徐 君因为喜好大义而庇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社会昌盛的时候,居上位者洁身自好 励精图治来使下位者受益,居下位者尽职尽责来供养他们的上司,上下相安,盗贼也不会 起来作乱。国家衰落,大官贪婪放纵和用武力来统治下属官员,小官就欺负盘剥百姓,用 来供养自己,供养他们的上司,小民就无所依靠了。在这时,有千家人的乡里,百家聚居 的地方,如果有一个富家之子,喜好大义轻视钱财利益,能够救助一方百姓的危急,那么, 穷苦的百姓在饥寒交迫之时有人资助,乱兵、强盗(来犯时就会)有所依仗,不肯沦落为盗 贼。又有的人畏惧威势心念恩德,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那个人。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 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 功。像徐君,大概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吧?唉!这不只是为徐君写的文章。技法汇总倒装句的辨析技巧1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前置;疑问 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前置;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2 .状语后置常见的状语后置有: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后,构成“动词+ 以+宾语”的格式;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位于谓语后作补语,构 成“动词(形容词)+于+宾语”的格式。3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的格式主要有: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 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 语”的格式;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 式。4 .主谓倒装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常把它放在主语之前。主谓倒装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zyiLINGWU FANWENJIAZUO“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豪欧阳修,为人颇为宽厚。他 与王安石同朝为官,很欣赏王安石的才学,曾满怀热情地赠 诗给对方,希望其能有卓越的成就。然而,王安石对欧阳修 却很冷淡,甚至回赠诗曰:“他日若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 韩公? ”王安石自比孟子,却将欧阳修比作韩愈,然后声称 不敢攀附。这无疑是给欧阳修吃了一个闭门羹。然而,欧阳 修并不生气。后来,当欧阳修在朝廷担任要职时,力荐王安佳作赏析文章开篇先指出欧阳修宽厚 的品格,然后列举了他对待王 安石的态度,特别用王安石对 欧阳修的拒绝来表现欧阳修 的宽厚、仁慈,然后简要列举 了对吕公著、司马光等的不计 前嫌、举荐他们的事例,进一 步强化对欧阳修品格的高度 评价。第二、三、四段,主要 写欧阳修对待苏轼的态度,先 写苏轼应试时“想当然”写 尧与下属的谈话,再写欧阳修对苏轼的“避路”等,表现欧 阳修的宽厚仁慈。最后两段延 伸提高,从欧阳修的宽厚写到 宽厚美德在人生、社会中的作 用。石、吕公著、司马光三人,认为他们皆可担任宰相。吕公著 是前朝宰相吕夷简的儿子,他们父子俩都攻讦过欧阳修,欧 阳修被贬官滁州,也是他们从中起到的作用。此外,司马光 与欧阳修也不投合,还当面指责过他。但欧阳修毫不介意, 反而看重他们三人的长处,主动举荐,这实在是很不简单。 欧阳修在做主考官的时候,读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 妙文,发现里面有一段关于尧与下属的对话,自己从来没有 看到过,于是找来这篇文章的作者苏轼,非常虚心地再三向 这位年轻人求教。哪知苏轼回答道:“我也没看到过,想当 然尔!”历史岂能想当然?放在别的主考官身上,当时肯定 有被戏耍被愚弄的恼怒,一气之下,将苏轼轰出门去也未尝 可知,然而欧阳修却欣赏苏轼的才华与坦荡,一笑置之。爱才之心,必须要有宽广的胸襟垫底,作为北宋文坛盟 主的欧阳修,提拔后来者不遗余力,他举荐了王安石、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尤其对于苏轼,更是袒露出一颗赤 诚的爱护、容纳之心。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一文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文人相轻,自 古使然,如果欧阳修真的要压一压苏轼,苏轼想出人头地怕 是会走一点弯路。宽容厚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待人宽厚,益于人也益于 己,何乐而不为?吕氏春秋说:“处大官者,不欲小察。” 凡事如果太刻薄、太计较,则难免至察无徒,惹人讨厌。宽厚既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 周遭的人受到感染,也跟着宽仁、谦和,迷途知返,为恶者 从善,错者回归正道。当然,宽厚待人不是逆来顺受、忍辱 屈从,不是无原则的迁就退让。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违 背原则,行事豁达大度些,宽厚仁慈些,对于人际关系的改 善与密切,还是有帮助的。当然,我们讲宽厚待人,绝不仅 限于日常生活方面,在工作、学术领域,甚至制定政策与听 取公众意见方面,多尊重、包容他人的看法,给自己留一点笑容。他举起左手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向所有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 四、从名言中积累1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2 .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的影响力。阿密埃尔3 .喜欢炫耀与爱好正直,这两者是很难结合在一个灵魂之内的。一一卢梭4 .一个人能保有着高贵与正直,即使在财富地位上没有大收获,内心也是快乐和满 足的。罗兰5 .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 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阿瑟戈森知识链接-课文导读(1 f 1=J 口一、作者简介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一欧阳修欧阳修(1007 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 八大家”,又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之一。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迁兵部尚 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备,造诣很深,独自编撰新五代史, 并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在书法方面受颜真卿影响很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 人,外若优游,中突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编辑和整理金石 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作品: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二、背景回放这封书信写于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时年30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 事积弊甚多,又任用私人,与主张改革的士大夫产生矛盾,时范仲淹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 封府事,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并指出吕夷简败坏国家规矩,而吕夷简以其势反诬范仲余地、一点转换的空间,则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掌声。YINGYONG TIYANLUOSHI(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侃然正色侃然:刚直的样子 B.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决:断定 C.便毁其贤,以为当黜黜:贬黜D.乃愚者之不逮逮:抓住解析:选D逮:及,赶得上。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B-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I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CJ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1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D夫人之性,刚果懦软解析:选B A项,连词,相当于“和”;动词,相当于“给予”。B项,介词,相当于“因为”。C项,介词,相当于“向”;介词,相当于“在”。D项,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相当于“的”。3 .下列“其”的用法与例句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其立朝有本末A.其后更十一年B.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 C.以智文其过D.足下厕其间 解析:选B B项与例句均为人称代词,他。A项,指示代词,那。C项,人称代词, 他自己的。D项,人称代词,他们。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A.是聪明有所未尽B.立朝有本末 C.足下诋消希文为人D.此君子之贼也解析:选c C项,古今义均为“做人处世的态度”。A项,古义:听觉、视觉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B项,古义:操守;今义:指事情和原委。D项, 古义:败坏者,祸害;今义:偷盗别人的财物的人。5 .下列句子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3分)()A.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B.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C.无妙他人之堪其任者也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选A B项,状语后置;C项,定语后置;D项,宾语前置。6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3分)译文:(2)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3分) 译文:(3)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4分)译文:参考答案:(1)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2)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3)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害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 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 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 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 营田。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 “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 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贲,皆以上意分赐诸将。公居三岁, 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其所设施,去 而人德之。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 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 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 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 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 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多学一点1. “公生二岁而孤"中“孤”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成为孤儿。 *2. “再适长山朱氏”中“适”解释为出嫁。 *3. “论说必本于仁义”是状语后置句,译为谈问题一定把仁义作为根本。4. “而河外果有伏”中“伏”是动词作名词,解释为伏兵。 *5. “去而人德之”中“德”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受益。6. “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是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译为:(况且要)在长治久安(的情况下)改革弊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7. “辍朝一日”中“辍”解释为停止;“朝”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上朝。 *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 涧城/垦营田9.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 青涧城/垦营田C.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 筑青涧城垦营田D.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 涧城/垦营田解析:选B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交代了事件是“元昊反河西”,形势是“延州 危”,中间应断开,排除A、D项。“公为将务持重”说明范仲淹作为一名将领的风格, 中间可以停顿,另“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中的“于延州”是状语,不能独自断开,所 以排除C项。10. 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讳”就是避讳,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如文中“范公讳仲淹”。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 爵位之人。C.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军事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 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范仲淹就曾任过这一官职。D. “薨”指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 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 ;土死为“不 禄”;庶人过世为“死”。解析:选c C项,“军事长官”应为“政务长官”。9.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学有所成。B.元昊在河西反叛,范仲淹主动请缨守御延州,他积极备战,发展农耕,颇有远见。C.范仲淹自作主张,竭力改革积弊,遭到反对,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D.范仲淹病重时,皇帝赐药慰问,死后皇帝停朝一天,还追封他为兵部尚书以示哀恤。解析:选C C项,“自作主张”于文无据,“但已不再听信他”与文意不符,原文 “不听”是指皇帝不听别人对范仲淹的诬陷。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5分)译文:(2)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5分)译文:参考答案:(1)他待人接物,都是根据原则,不因为有利害关系而追求或舍弃。(2)又撤回驻扎边地的军队到内地谋生,因而解除了西夏人供给运输(粮草)的劳苦。参考译文:范公名讳仲淹,字希文。世代居住在苏州。两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 就又嫁到长山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到了南都。 进入学堂,自己更加刻苦学习。过了五年,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谈问题一定把仁 义作为根本。祥符八年,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到长 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有高尚的节操,对于(个人的)富贵贫贱、诋毁赞 誉、欢乐悲伤,一点也不动心,却慷慨激昂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自己诵读: “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待人接物,都是根据原则,不因为 有利害关系而追求或舍弃。元昊在河西反叛,延州危急。先生请求亲自镇守,于是主管延州。先生作为将帅,讲 究持重,不急功近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在庆州城大顺占据要害地区,又 建立了胡芦城,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敌人以三万骑兵来侵犯,先生告诫众位将领:“作 战后敌人撤走,不要过河追击。”不久敌人果然退走,追击敌人的部队没有过河,而河那 边果然有埋伏。敌人失算以后,就撤走了。于是各个将领都佩服先生。先生对待将领兵士, 一定要让他们畏惧法规并且爱护自己。他所得的赏赐,都根据皇上的意思分发给各个将领。 先生在这里待了三年,战士勇敢,边境实力强大,和外国的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决定谋取 横山,收复灵武,而赵元昊多次派使者来称臣请和,皇上也把先生召了回去。起初,先生 得到了熟羌为自己效力,让他们来守卫边境,又撤回驻扎边地的军队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