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老高考题型).docx
散文阅读训练(老高考题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5分)梦里不知身是客丁帆白云苍狗,半个世纪了,那间土坯屋,成为我灵魂驿站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栖息地。一次次在梦中回到那个老屋里,鸡鸣犬吠,蛙声蝉音,青灯黄卷,飘雪夜读。一次次在梦中看见了那浩渺的水荡,水天一色,白帆点点,孤鹫落霞,莲荷碧天。还是在那个老屋里,凄风苦雨,雪窖冰天,清水冷灶,饥不择食。还是那个浩渺的水荡,风雨交加,寒耕热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无论是诗意的画面,还是悲惨的图景,都牢牢地植入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无法抹去的 影像,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样,我用半个多世纪来叩问自己我是梦里的客呢,还是梦 里的主?我是现实中的客呢,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主?记得那些年农闲时,我坐在自己十六岁就参与挑河工建成的大溪河畔,一遍遍地背诵那 些一知半解的唐诗宋词时,最感喟的是那些充满着伤感的诗词,比如朱敦儒的卜算子:“旅 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偶然读到李煜的浪淘沙令,一句“梦里不知身是客“让我眼前一亮,幡然点醒我去探 寻自己是这水乡的“客”还是“主”的命题。然而,奇怪的是,当我离开那个“异乡”以后,多少 年来,在我的梦里,我分明就是那个叫作“异乡”的“主,“梦里不知身是主”,那是在回城绝望时的感受,我只能摘下“异乡客”的帽子,把自己融 化在浩渺水乡的蓝天白云中;当我离开那个“异乡”进入新的生活时,我才有了“梦里不知身 是客”的醒悟。于是,我想把那个埋藏在灵魂墓地里的青春“木乃伊”挖出来抱抱,不是因为矫情,不是 因为忏悔,只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开始写“插队系列'的随笔,新世纪以来我又写了饿乡记食 那样的散文,都是因为无法摆脱“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结,我深知这个梦魇注定会终生缠着 我,成为我的“梦中情人”,无论她是妖魔还是天仙。一九八七年,在我离开十三年后又一次回到老屋前,黄昏的云霞笼罩在炊烟缭绕的寂静 水乡氤氤中的水彩画,便又一次进入梦境中,平添了几分活气。见到的仍然是昔日的风景和 旧人的容颜。乡亲们一个个从田里爬上来,拊掌大笑。在昔日的邻居家里谈笑风生,畅叙旧 情,我分明清楚自己是“异乡客”,却也沉浸在不是“客''的情境中。这次省作协组织采风,本来我已经回绝了,突然,那个“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结又一次 勾起了我的回乡之情,于是,我又踏上了归途。其实我最想看到却又最怕看到的就是那个老屋前前后后如今的风景与人,它是“物是人 非”还是“人是物非”呢? 遇,只是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18)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 的相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的 一个道理,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苍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 智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既揭示了荷马漂泊流浪的落魄,又表现了他寂然死去的 凄凉。B.第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阿炳在苦难人生中用敏锐的目光和 智慧创作出一首首不朽的作品。C.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其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因 为“道大不能容”。D.文章列举荷马、阿炳、苏格拉底、孔子等东西方伟人 遭遇,意在说明伟人总饱经磨难, 磨难又促进伟人的成长。2 .苏格拉底为什么放弃生的机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3 .本文选材别具匠心,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答.1 .Co C. ”其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错,只有孔子和苏格拉底是“道大不能容”,荷马 和阿炳并不是。2 .苏格拉底立志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民众却将它视作异端,苏格拉底表示痛心。苏格拉底认为肉体可以被消灭,但是精神是水恒的。苏格拉底想以死的方式唤醒民众的精神。3 .选取的人物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古今中外皆有。既有社会底层,也有社会上层。既有艺术领域,也有思想领域。既有生活困难者,也有思想孤独苦闷者。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5分)装碗杨秀云(1)那时候,我家的年夜饭从入冬就开始筹备了。(2)先是不知从什么地方弄回两三棵白菜、几个洋葱头,宝贝一样存放在地上,蒙着 麻袋片,怕冻又怕干,专等过年做菜。第二件事是用筱面换大米。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挣 不回工分,分到的粮食不够吃,年年青黄不接时到坝下借玉米裹腹,但为在年三十晚上吃一 顿水捞大米饭,偏偏要换几斤大米。怕村里人笑话,父亲悄悄跟着换米人走到邻村再换。(3)进腊月,先张罗着买猪肉。一条儿红白鲜明的猪肉拎回家,常常是母亲从杀了猪 的村民家赊的,要价虽高,却有一年的还账时间,解了眼下没钱之急。有钱没钱,这年也得 过,年夜饭也照样吃,这是父母的执念。(4)腊月二十九,父亲上厨了。他比画着把猪肉分成三块,一块又切成长方形小块, 放在锅里煮到八成熟,捞出来,在猪皮上抹了红糖,清锅,烧油,“哧啦” 一声,把肉块放 进锅里过油少顷,颤颤地取出,肉块焦黄中带着深红,油渍渍的,泛着亮光。父亲把另 一块猪肉去皮剁碎加调料,放土豆粉,团成小丸子,齐齐地摆开,活像腆着肚皮的小胖子。 还剩下的一小块肉,用来炒菜。(5)年三十的午后,装碗的时候到了。父亲挽着袖口系着母亲半旧的蓝布围裙站在锅 台边,切菜、拌料、搅馅、装盘、上锅。一般会凑六大碗,最丰盛时凑足八大碗,上面摆着 肉品,下面堆着“撑碗”,有的出锅后还倒点煮肉汤,说是上色调味。父亲的忙碌郑重而有 条不紊,还饶有兴致地讲故事,逗得我们响亮地大笑起来。母亲也跟着乐,两只眼睛眯成了 月牙。她烧开水在锅里煮大米,煮到米心稍硬时,用笊篱捞到铺着笼布的笼屉上,上锅蒸。 锅盖上不停地冒着热气,屋里飘荡着浓浓的肉杳、菜香、米香,飘荡着全家的快乐和满足。(6)终于可以开席了。父亲上炕,我们几个孩子嘻嘻哈哈地团团围坐。母亲小心翼翼 地把蒸好的肉菜依次端上来,整整齐齐摆到塑料布上。外焦里嫩的金黄色的肉丸子、薄厚均 匀的褐红的梳篦子(爬肉条)、方方正正的酱紫色的瘦肉块拨开上面的肉,就是底下的 “撑碗”,黄灿灿的油炸豆腐、滑溜溜的土豆粉片、乌漆漆的木耳、脆津津的白菜。每人面 前,有一碗香喷喷暄腾腾的白米饭。母亲最后上炕,一条腿斜跨在炕沿上。她的短发乱了, 鼻尖淌着细碎的汗珠。(7)父亲端起一杯酒。喝酒是他一生的嗜好,就如装碗是我家过年的必须。(8) “下放”农村后,无钱买酒,只有节日打几两解馋。在父亲轻轻的啜酒声中,我 们的筷子纷纷伸向那一碗碗色香味俱佳的肉菜,大口大口拨拉着劲道清杳的米饭。就在我们 乐淘淘开怀大吃的时候,父亲忽然发脾气了,不停地斥责,出气越来越粗重因患心脏病, 他脸色黯黑,罩了一层酒晕后转为绛紫,混浊的眼睛也严厉起来。父亲边喝酒边琐琐碎碎地 骂,就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呼呼”生气,着头套脑的子女个个不入他的眼。终于,母亲胀 红了脸,重重放下筷子,不吃了,她一边下炕,一边怒声叫嚷:“还让不让人过这个年? ” 父亲立即不吱声了,饮一口酒夹一口菜,不再发脾气,脸色依然暗沉沉的冷冽。(9)父亲为什么在年夜饭上发脾气,那时我还不懂。只听母亲说,他是个书生,靠肚 里的文化水儿安身立命,娶妻生子,日子也算安稳。六十年代,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一个只有 三十户人家的小村下放劳动。父亲在村里,带点技巧性的农活儿都不会做,只能受笨苦。春 天,一步一陷地顶着漫天风沙跟在犁具后面泼粪,有的村民欺负外来人,把粪斗子装得堆成 尖。他拼了死劲撑着,绳子勒进肉里,肩膀上留下一道一道的血印。冬天,他和一个又瞎又 拐的老人给队里的牲畜锄草,冻得双颊青紫,鼻涕流淌。父亲病了,全身浮肿,喘着气呻吟, 他说得了 “鼓症”,怕是和祖父一样了,那时父亲恰好和祖父病逝的年龄相仿,全家人栖慵 惶惶,吓坏了。幸好遇到好中医,父亲吃了几十副中药,捡回一条命。父亲病后,村里照顾 他做些锄草放猪的轻活儿。在滩里放猪的父亲头戴草帽,手攥皮鞭,仰着下颌高声吟诵:“天 空中雄鸟乱飞 ”阵阵微风吹来,鸟儿啾啾喳喳鸣叫,花蝴蝶在草叶上舞动,碧绿的蚂蚱 飞起又落下,蜻蜓成双结对地掠过。和父亲一起放猪的我,感觉到他的畅快。(10)大年初一起五更,拢过旺火,天尚漆黑,村里的小孩们便挨家挨户拜年。自从父 亲下放后,便再没有亲戚和我们走动。但村里的人不避讳这些,小孩子一拨一拨涌进门,高 声叫喊:“大爷、大娘过年好! ” “过年好,过年好,都好”父亲笑眯眯地回应,抓起 一把“兰花豆”分送给孩子们,开心地看着他们“咚咚咚”呼啸而去母亲也笑,似乎忘 了年三十父亲发脾气的事。(11)那些年的日子总是交织着冷暖的不同色调。生活的苦涩避无可避,但热气腾腾的 烟火也扎根在记忆里。冷峻与温暖,都是真诚的现实主义。(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装碗作为题目有以小见大的考虑,“装碗”作为“过年的必须”,它既是郑 重的仪式感,也寄托着父母的生活态度。B.文章第二段写父亲换大米时要“悄悄跟着换米人走到邻村再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父 亲强烈的自尊心,也能感受到生活的苦涩。C.作者在第九段描写了父亲放猪的滩里环境,有助于烘托父亲病愈后愉悦畅快的心情,同 时优美的语句契合作品浪漫诗意的文风。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 无论冷峻还是温暖,都是生活的一部分。1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生动效果,请结合4s6段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加以 分析。答:2 .文章结尾说“那些年的日子总是交织着冷暖的不同色调”,请结合作品分析“冷”与 “暖”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参考答案】LC。“浪漫诗意的文风”错误。本文的文风应是质朴厚重。2 . (1)巧用修饰语(叠词)。如“黄灿灿” “滑溜溜”“脆津津” “香喷喷”等词语,生 动地描绘出了年夜饭的色香味俱全。(2)使用比喻手法:“腆着肚皮的小胖子”突出了肉丸子的饱满圆润。(3)运用细节描写:“鼻尖淌着细碎的汗珠”等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的辛劳。(4)文章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描写年夜饭,如“哧啦”“泛着亮光”“滑 溜溜”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5)语言超常搭配(或比拟)。如屋里“飘荡着全家的快乐和满足”,把“快乐和满足”与 “飘荡”突破常规搭配在一起,(或者答作者将“快乐和满足”比拟成可飘荡的事物),生动 具体地写出了他们快乐满足的状态。3 .冷色调:(1)经济贫苦:家里的粮食常常青黄不接,年三十的大米需要偷偷地兑换,过年需要赊账。 (2)人生波折:父亲原本是文化人,但被下放农村。染病差点丢掉性命,际遇充满了波折。 (3)人情凉薄:父亲被下放到农村后,亲戚就断了联系。父亲被某些自私冷漠的本地人欺 负。暖色调:(1)亲情美好:在准备年夜饭的过程中,一家人有说有笑,气氛快乐而又温馨和谐。(2)认真生活:虽然生活贫穷,但父亲和母亲都用心地筹备年夜饭,执着地追求生活, (3)乡情温暖。父亲生病后被村里人照顾不再干重活,大年初一孩子们走家串户地拜年。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5分)西津渡,锅盖面张燕玲我知道自己凡俗,太迷恋人间烟火,家里常常鲜花盛开,更香锅热灶;出门在外,只要 美味飘来,常常会寻香而去,大快朵颐;不便时,就禁不住一步三回头,内心顿时彷徨,寻 思着何时再来。那天,在江苏镇江,面对一轮轮美食袭来,我更是俗相难掩了。一杯金山翠芽,“搭茶吃”的是水晶肴肉,以及长得只能吹口琴般撕吃的茅山老鹅翅; 热菜是海参酸辣羹,红烧东山羊肉,清蒸媚鱼,河豚烧秧草,加之满口春气的芦蒿,待上镇 江名吃蟹黄汤包时,我早已是打嘴也不丢筷了。学着主人,也拿起一支恒顺“蜂蜜养生醋” 倒向形如座钟的小包子,轻轻夹起,慢慢移至嘴边,小咬一角,吸口汤汁,满口鲜香。正当 放下辛苦一晚的筷子,主人说:镇江一怪“锅盖面”总要尝尝,吃不动,一口也要吧?可有 讲究啦。半推半就,又倒些香醋,居然连汤带面小半碗,好面呀!至此,再也不看其他小吃 了。瞬间,一夜珍馔归作一碗好面的味道,知足了。知足之后,我便提出:明天早餐, 我只吃锅盖面了。是的,在镇江,你可以不吃肴肉、河豚、蟹黄汤包以及无数河鲜,但必须吃碗锅盖面, 否则不算来过镇江。此后,在镇江,这个念头我愈加清晰坚定,尤其饭后漫步西津渡,我才 明白了主人说的“讲究”。一早独步到“镇江锅盖面品鉴馆”。在镇江,面馆千家遍布大街小巷,人人都需吃上一 碗扎扎实实的锅盖面,才能算地道的镇江人。品鉴馆不同于其他面馆之处,在于厨房开放式。 面条现做,一根粗杠子压上揉好的面团,师傅坐在竹杠一端上下颠跳,很快面团被挤压成薄 薄的面皮,用刀一切,独特的镇江“跳面”就成了。将跳面投入大锅沸煮,女师傅随手扔只 小锅盖覆在大锅中央,小锅盖随着沸腾的面在锅中自在漂泊,一如江上生活。浮沫溢出小锅 盖边,师傅一勺一勺去沫子,那种漂浮感,那份热乎乎,甚至师傅的麻利劲儿,我都喜欢。 我突然明白锅盖面与码头的相生相应了,操作如此大起大落,滋味又醇厚,当然不是为寻常 胃口而来。这胃口,属于码头。前一晚的踱步,早已令我母不尽西津渡码头的千年文化之河,经历 过大江东去的举世风尘,难怪这里如此静好。立在金山寺上、明代的待渡亭中、元朝的过街 石塔前,想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的前世,眼前一个远远超出我期待,令 我惊艳的镇江,居然如此不同于其他喧闹的吴你之地,人文荟萃,而且宜居。放眼望去,满 街都是悠悠闲定的踱步,没有别处似乎追着躲着跑着赶路的急躁,也少些江南的胭脂水汽, 多了些悲壮清凉,天书都难写这“金陵渡”。那时的金陵渡,各家东翁店伙望着涌上码头的那一片惊魂未定,自然更张扬店里锅盖面 的挤,扛,压,煮。招呼上岸人,进店,坐定,一直冒着的热气,便是各色远航人压压惊、 解解乏、长长力的小圆满。伙计一声吆喝,面上来了,倒入一勺香醋,热乎乎吸面,汤也喝 干,直顺肠胃。醋是香而微甜,酸而不涩,绵软可口;面是不生不烂,汤清味香,直上心头, 暖遍全身。一碗好面下肚,心安了,气定了,魂自然也回来了。于是,昨日的风浪搏击,方死方生,在热腾腾的汤面中便成一条条远方的传奇,眼前的 大江汤汤起来,返身,回家,安枕,入梦。于是,“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的锅盖面,便得益于码头文化和南北习俗 的交融,融入了码头人生,并风靡大江南北。锅盖面不仅仅是舌头与味蕾的依恋,更是生命 生活的本质味道,也是汗水、泪水与血水的,欢欣的还有些破碎的津渡人间。择善而生,质 朴淳厚,厌世不轻生,无语却向上。没有锅盖面,西津渡会怎么样?在世间许多方生方死的关口,比如西津渡,水中岸上,并非人人能对世界安之若素,在 世界深处,许多人生并不平常。唯此,大风大浪与大悲大喜之后,一碗定神好面何其及时与 珍贵。苏东坡十一次到镇江,“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醉落魄离京口作 中,表达了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的无奈。都说东坡大赦后到镇江时, 心似枯木,两月后,就在镇江相邻的常州病逝了。其实,早半年路过廉州时,东坡就心如死 灰。我曾寻着他的足迹,一路眉州杭州湖州黄州惠州僚州廉州,也多次对着合浦东坡亭壁上“芒鞋不踏名利场”而叹息不已。有良心的文人,误入仕途,当然只能一路坎坷一贬再贬, 但东坡毕竟是旷世奇才,自然一路恣肆于文艺,也美食一路。一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河豚欲上时”,便为江南美食奠定何等凡尘俗世的快乐,既有绝世才情和趣味,还有暖到心 胃的日常。就这样,妙高台上,已处江湖之远的东坡居士与老友佛印方丈相伴,怡然于镇江 的山水之间,恬淡在寺庙的禅意里,镇江的秀丽江山和暖心美食,为东坡晚年提供了一个退 守的精神家园。临别时再入面馆,上来的锅盖面是送客之意了。依旧倒些香醋,又一碗好面落肚,此时 无闲事挂心,真是人间好时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详细描述了锅盖面从制作到烹煮的全过程,既交代了锅盖面名字的由来,又为下文 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B. “这胃口,属于码头”,“胃口”紧承上文的“锅盖面”,“码头”则勾连起下文的“西 津渡”,过渡自然巧妙。C.文中在记叙苏东坡时,多次引用他的诗文,旨在展现他对不平际遇的无奈与痛苦,增添 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了主题。D.本文围绕“锅盖面”展开,并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同 时也展现了现实生活的美好。2 .简要分析文中第二段的语言特色。答:3 . “我”为何如此喜爱西津渡的锅盖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l.Co C,“旨在展现他对不平际遇的无奈与痛苦”错误。理解片面,文中引用的苏东坡的诗 文,除了他对生活不平际遇的无奈与痛苦,还有经历过后的洒脱与淡然,如“篓蒿满地芦芽 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 .多用短句,节奏鲜明。如“小咬一角,吸口汤汁,满口鲜香”等简洁有力,朗朗上口。 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力强。如“只能吹口琴般撕吃的茅山老鹅翅”, 生动形象;各种美食吃过之后“我只吃锅盖面”,突出对锅盖面的喜爱。语言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如文中对于主人的语言描写。3 .锅盖面是镇江的美食,满足了 “我”的味蕾。锅盖面是镇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镇江千年的历史与码头文化。锅盖面中蕴含着质朴而顽强的生命色彩,是千百年来生活于此的人的精神慰藉。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5分)天上之水马力巴颜喀拉山上的雪水,来到了屈曲的河床,山地、平原、丘陵和峡 谷给了它恢远的气韵,黄土高原赋予它单纯的色彩,一路接纳的径流,增 壮了它的声势。大河的中下游,水色转黄。一个到过中国北方的人,总会见到黄河的身影,总会听到黄河的涛 声,总会嗅到黄河的气息,自己的性情也雄毅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 一个古远的声音在激浪里荡响,尽是浩滂之气。此刻,我位于莱州湾和渤海湾相交的黄河口。滩涂渍了盐,抓一把黏湿的土,舌尖一舔,咸的!盐生植物耐得盐 化环境:碱蓬、盐蒿、白茅、马绊草、罗布麻、野大豆聚成群落,连成的 草甸子大得望不断,朝海边铺去,迄意极了。盐土湿地上,最多的是芦苇,滨海荒洼的原始美,叫它占去大半。 “芦花飘雪迷洲渚”,深秋天气,银白一片,像鹅羽。黄河口的芦苇没有 我们兴凯湖那边长得粗,倒还密实,透不过风似的。目光却是挡不住的。 我不出声地瞅着,心回到了兴凯湖。摆动的芦苇,让风弄出一些声音,哗 哗哗,如同浪的低吟。禽鸟喜逐水草,乐享随波飘溢的清香。天鹅、丹顶鹅、赤麻鸭、绿 头鸭、斑嘴鸭、翘鼻麻鸭、东方白鹦,晨光里,晚霞中,或凫或飞,翅膀 撩起欢欣的水花。黄河口的精灵是它们。跟人类一样,黄河也得靠“食物”维持生命。这食物就是泥沙。“九 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西北城罪上的泥沙被它吞下,又远远 带走,一气吐到临海的河口。寻故问典,始知黄河正流屡次改道,才得注 入渤海。史书上说的“黄河六徒”,多经囊为齐地的利津。我在“黄河入 海口”碑前,听一位当地汉子讲,从前黄河就在这儿流到海里,可是河口 每年朝渤海东移两公里,越移越远,海滩也逐年扩延。这是一个传奇。土地在水下生长,发有成三角洲,“黄河造陆”的异景始为世人注 意。这片冲积平原,我若从云里望下去,应该是扇形的,地理书上讲的“冲 积扇”,该是它吧。海陆变迁的大势,令人一叹,再叹,三叹。黄土地上的盈余物质覆盖过来,近海的盐渍野滩变了貌,土质沃腴 了,田地肥饶了,庄稼不愁长。我过黄河坝岸,抬眼,滩地里的玉米、高 粱长势旺,满眼青纱帐!这是我没有料到的。玉米结了棒,鼓溜溜的,掰 下来煮着吃,香得没话说。滩林也一派空军,半掩村户的点点屋院。河边盖房,先要夯实一块 黄土台面,再于其上起屋,很似借了先人版筑的经验。故而这一带的老宅 子,大略望去,多在隆起的坡上,这种“村台”,独有它的气象。时下, 整村择址而迁也是有的,只为让人居环境好起来。我走进的是佟家村。村 民有眼光,看得远也想得深,兴工再建,台屋的形制却是留着的,房基加 了石头和水泥,比那旧日的土台子牢稳多了。栋栋排列又极齐整,村容因 之一变。各村都有自家特色:佟家村奔着“古村古色”去;坊子村要的是 “鸟语花香”;高家村图个“药香满园”,南贾家村要让苗圃“果香四溢”; 董王村诗意不浅,叫“小桥流水人家”,单家村也满是文学色彩,亮出“荷 塘月色”的牌子,他们喜欢朱自清。“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刘禹锡杨枝词句,不妨用在这里。住进新村的人,面庞又浮出祖上曾有的骄傲神色。日子舒坦了,脸 上才有光,才对得起扎着生命之根的故土。滩区的新美景象,呈示着最丰富的意义,那是奔流的大河对垦殖者 的忠诚回报。黄河岸边,我最感兴趣的是老树下闲坐的七八个老汉。一 张张亮堂的脸上布满褶子,面色黑红,日子短了,晒不成这样儿。这把年 纪了,多急的性子像是也慢下来,只久久朝河面凝眸,静听那发响的波流。 这是永恒的谛视,神情则雕像般沉毅。水撞着岸,也撞着心。经了这么长 的岁月,他们成了故事中的人。故事离不了治黄。在河务局会议室瞧了一 段视频,这个情景剧,演的是抗凌洪、护堤坝的壮举,自然找得出现实生 活的根据。流冰壅水,从半空凶狠压来,舍了命也要力保家园,是从肺腑 发出的誓愿,惊涛一样昂奋。这些上了年纪的人里,兴许就有勇健的英雄! 风浪,横竖闯过,眼下,他们安歇了,就这么不言声地坐着,胸中涛澜, 大概是难消的,心仍跳得热。千里洪波中,血肉相搏创造的民族精神,比 生命更长久。向海而奔的黄河水,把风的力量一波传给一波,雄健,勇壮,豪宕。河海之间,横出一条分界线,一边是流动的黄土,一边是宁静的蔚蓝。只 有天上涌来的水,才有气度与大海相遇。(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在描写黄河口的芦苇时,将它与家乡兴凯湖的芦苇进行比较,这 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B.第段对各村的介绍,折射出“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奔着” “图 个”等词语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生活气息。C.末段联结黄河与大海,凸显黄河的雄健等,照应开头,收束全文,强 烈 表达了作者对“天上之水”的赞颂之情。D.作者在描写眼前所见时,联想到家乡景象、史书记载、古代诗歌等,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化厚重感。2 .请分析开头两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答:3 .“天上之水”给黄河口一带带来了哪些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分)答:【参考答案】1 .A (“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析有误,是为了表现 黄河口芦苇的生长态势。)2 .介绍黄河的起源、流经的地貌、黄河的色彩,/渲染黄河的浩滂气 势,/强调黄河对人性情的影响,/抒发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4分,“/” 前后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如答“奠定基调” “首尾照应”等,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与标题相照应,解释标题;/为下文描写黄河 口的样貌与村民作铺垫。(2分,“/”前后各1分)3 .美好的生态环境;“黄河造陆”的异景;肥沃的土壤和茂盛的 庄稼;富有特色的村落建筑形式;在治黄中创造出的勇健不屈的民族 精神。(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5分)读山贾平凹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 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 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 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 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 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早 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 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 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 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 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 什么规律。一个山躺,一个山昴,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 一个崖头,一个崖头, 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 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 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 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 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 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 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 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 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 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 今大惑不解。行前,作家朋友们都说那里的变化肯定很大,旧貌换新颜,无法辨认出昔日旧影,我说, 我倒是希望看到旧时的田园和昔日的邻居,因为那是永远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的影像。说实话,我又何尝不想祈福它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一样,我 希望有一个水乡巨变,让栖居在那里的乡亲们过上天堂般的生活;然而,我还是恐惧变化搅 碎了我的梦境,将我的灵魂底片彻底销毁,让我无法在“梦里的客”和“现实的主”的时空之间 进行精神的游弋。我的老屋还在!虽然已经被邻人翻盖围成了三间瓦屋且带灶间的小院,但是格局却一点 没变,屋后的小河仍在,水码头遗址尚在,只不过是捆绑成的柳树棍换成了水泥墩,我依稀 又听到了半个世纪前人们在河边的对话,行船者与岸边挑水浆衣、淘米洗菜的姑娘少妇的嬉 闹。如今一切都归于寂静,只听得一两声不知是喜鹊还是老鸦的鸣叫,河面上已经没了行船, 只有浮萍在微风中晃动。这些景象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梭罗的话,文明改善了人类的房屋,但并没有同时改善居住 在房子里的人。我相信这一点。对于人类这一整体的改善,我也许不再抱有信心。但明天并 不是世界末日,每一代都是重新开始的,就个体来说,都是可以趋于完善和完美的。然而,我们这些曾经住在这种老屋里的人又会对世界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我在梦境与现实的"主''与"客”之间彷徨独彷徨,徘徊独徘徊。我很想像作家苇岸那样:“我有意光着脚,踩在松软、湿润、略带凉意的土壤上,我感 觉我已与大地融为一体。“这虽然带有罗曼蒂克式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却不能,我们 这一代曾经生活在这片泥土里的人,终究都回不去了。历史不再给我机会,我只能定格在“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虚无缥缈中。(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梦中异乡影像时,采用整句对举的形式,为读者描摹了异乡在“我”心中难以磨灭的 印记,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充沛的感染力。B.文中引用梭罗的话,表明了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接着又说“也许不再抱有信心”,暗含 对乡亲们放弃精神家园建设的失望之意。C.文中“我”将曾经的知青岁月比作“木乃伊”,是因为“我”已经将那段岁月永远地保存起来, 牢牢地植入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形象而准确。D.文章对现实中的水乡的景象描写着笔不多,但勾勒出一种朦胧而有诗意、恬静而有情趣的 生活美,进一步衬托出水乡是“我”灵魂的栖息地。1 .文章详写了“我”参与省作协组织采风时回老屋的情景,请结合文章分析这次回老屋时“我” 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答: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 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 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 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 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 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棱棱挺着,每一片叶子, 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 尖上空了,数它安详。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 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 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 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到底我不能囱囹冏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 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 窕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 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 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我在城里生活得身心俱疲、回老家寻得清静为开头,既点出了读山的缘由,也自 然引出下文读山的发现和感悟。B.山上的路那么乱,总感觉不到尽头,作者却认为这些是有趣的,表现出作者飞扬活泼的 思绪和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C.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但也只能说出几分,还有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 可见,山需要不断去读,越读才能越有味。D.作者在读山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感悟和哲思,这些感悟和哲思既引发读者思考现实生活, 也有助于读者消解生活中的困惑。2 .文章结尾说“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这句话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答;.作者读山的哪些发现能够触动读者?为什么?请简要概括并分析。答:【参考答案】. Bo B. “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错误,根据“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 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 了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可知,作者读山领悟到的是山的含蓄和丰富,而不是 表现作者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1 .无论是“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都表现了作者对大 山的喜爱。这句话蕴含了 “无我”与“唯我”的深刻哲理,“唯我”即山里的石头都是我,我即是大 山,具有了山的品格;“无我”是我就是山里的石头,山人合一,我终于成为家乡大山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2 .山寻常时候黑乱粗笨,混混沌沌,可却表现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 山上的路那么乱,却给人含蓄和丰富的感觉。云雾清晨时,神秘、变化多端;雨天时晶莹 妩媚,雨后安详;月出之前“富态”,月中嶙峋。它就像个迷,给人多种启发,耐人寻味。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本题共3小题,15分)回家折枣陈忠实在巷子的水果摊上看到红枣摆上来,想到又到枣月了,该回家折枣了。在关中乡村, 凡用摘字的地方,大多数时候用折,譬如折豆荚、折桑叶、折棉花菜。在我的前院、中院和后院,栽了七八种树,有南方和北方的两种白玉兰,粉红色的紫 薇,黄色的腊梅,紫荆花树有红白两株,石榴树,还有三株枣树,都是我十余年间先后栽植 的。几种花树依看各自的习性在不同季节开花,柿树和枣树也都挂果。每当花开或果熟时月, 得空回到原下老屋小院,或尝花闻香,或攀枝折果,都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清爽和愉悦。今天 又要回家折枣了。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季节。树依旧很绿。天空是少见的澄澈和透碧。可以看到远方影影 绰绰起伏着的秦岭的轮廓。这条在我生活历程中走得最多也最熟悉的回家土路,却从来都不 曾发生熟悉里的厌倦。视力触摸到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在昨天的记忆里泛出新鲜的差异性意 味来,夏收后泛着白光的麦茬地,采摘樱桃时不慎攀折断了枝条,从路边野草丛中突然蹿飞 的野鸡,都会把我在城市楼房里的所有思绪排解到一丝不剩,还有乡野的风对城市的污染空 气的排除与置换。大约七八年前,我在早春的时候回家,路过一个业已城市化了的乡村,正逢着传统的 庙会,到处都摆着树苗,北方乡村适宜种植的柴树果树和花树种子,成捆成捆堆放在路边。 我总是忍不住在那些有树秧的摊儿前驻足停步:总是在抚摸那些树秧嫩杆的时候忍不住心动, 绝不弱于面对稿纸拔开笔帽时的冲动和激情。妻子不时拽我并提醒我,不要再买任何树苗了, 屋前院内再找不到栽树的空地了。其实我心里也明白,能容得我栽树的地皮,只有老家在前 屋后和小院里那几分庄基地了,早被我栽得满满当当的了。不经意间,碰见一位老相熟,他 的架子车厢里放着一捆打开的枣树秧子,是他培育的一种新品种,比普通枣子个儿大,味更 脆更甜,名日梨枣,却与梨不相干。他卖得很好,满满一车只剩下半捆了。他一边给我说, 一边往我手里塞枣树秧子。他知道我乡下有屋院。再三谢辞不掉,我便拿了三株梨枣回家, 下决心把中院一株老品种的樱桃和一株太泼也太占地盘的花树挖掉,给这三株枣树移出空位。 令人惊诧的是,这枣树一年就长到齐墙头高了。到新世纪到来时,我终于下决心回到乡下久别的老宅新屋住下了。枣树是我的院子里 最晚发芽的树。当那嫩芽在日出日落的日子里蓬勃出鲜绿的叶子,我发现了短短的叶柄根下 的花蕾,不过小米粒大小,绣成一堆。我在那个早晨的心情顿然变得出奇的好。每天早晨起 来,我都忍不住到枣树下站一会儿,看那小米粒似的花蕾的动静。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刚走 到屋檐下,便闻到一缕奇异的香气儿。小米粒似的花苞绽放开来的花儿自然不起眼,比小米 的黄色浅些,接近于白色,香味却很浓郁,枝条上稀稀拉拉的枣花,却使整个小院都弥漫着 清香。眼看着那枯菱的枣花里挣出一只枣子来,恰如刚落生的婴儿,似乎可以听到那进入天 地之间的啼哭。小米粒大的枣子,似乎一夜或两夜之间,就长到扁豆粒大了,豌豆粒大了, 花生粒大了,最后就定格在乒乓球那般大小了,个别枣子竟然有柴鸡蛋的个头。在桌子前在 椅子上坐得久了,无论读着什么或写着什么,走出屋子走到枣树下,看着隐蔽在枝杈叶丛里 的青枣,那正在你眼皮下半满和长大的果实,一种蓬勃的生命的活力便向人洋溢着。枣子青 绿的颜色,在我日复一日的注视下,渐渐淡了,泛出乳白色了,又浮出一丝一坨的紫红,它 成熟了。我折下最先显出红色的一颗,咬了一口,便确信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一颗枣子 了。这枣子皮薄肉细,又脆,满口竟有一股蜂蜜味儿。我便不忍心再吃第二颗,给家人品尝, 也给那些从城里跑到乡下来找我的朋友享一回口福,让他们知道还有这样好吃的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