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范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docx
-
资源ID:69331917
资源大小:12.2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范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docx
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时目标】.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的观察方法。1 .分析例文,总结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 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下面我们就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 技巧。二、阅读指导:(一)初读例文。1 .教师范读例文,读前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写杨梅的?找出例文中有关的自然段。2 .指名说。(明确:作者从杨梅树、杨梅果这两方面写出了对杨梅的 喜爱。)(二)细读例文。1.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课件出示14)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 常绿的枝头,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交流:这一段中描写杨梅树样子的话有几句?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写了两句话。作者采用恰当的比喻,把细雨比作丝,把春雨比作甘 露。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用上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具体地突出 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样子,也让我们感受的作者对杨梅的爱。) 1.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杨梅果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出了杨梅果的可 爱?(例文是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课件出示15)(1)杨梅的外形: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作者是怎样把杨梅形状的特点写具体的?(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并不是单一的只描写杨梅的形状,而 是同桂圆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像真的看见了一 颗杨梅,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2)杨梅的颜色:(课件出示16)杨梅的颜色由生到熟是变化的:杨梅先是淡红,随后变成深红,最 后几乎变成黑的了。作者为了把杨梅颜色的变化写清楚,抓住了杨梅颜色变化先后顺序的 词语(“先随后最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水果,用上“先随后最后”来 说一说。杨梅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到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沾满了鲜红的汁水。(课件出示17)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从杨梅果的外面写起,写出了颜色的变化, 然后从外到内,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作者按一定 顺序写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既具体又可爱。(3)杨梅的味道:(课件出示18: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杨梅味道的特点是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 的。这一自然段共4句话。第一句讲杨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到甜。第 2至第4句写“我”小时候由于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了的事。作者在这一段中为把杨梅味道的特点写具体,用“我”小时候贪吃 杨梅,牙齿被酸倒的实例加以证明。(这样写,读后让人感到亲切、 真实,我们也好像同作者一起品尝到了杨梅那惹人喜爱的味道。) 三、总结写法。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呢?教师引导明确(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其中最重 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 察。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 状态,而且留心了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还放 到嘴里品尝了。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 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板书:观察和描写方法:一定顺序、抓住特 点) 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东西时,我们也应该用上观察的五件宝:眼看、 手摸、嘴尝、耳听、鼻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东西写得生动具体了。(板书: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三、课堂练笔。1 .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来的水果,用上观察五件宝进行观察,并按一 定顺序把这样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说清楚。2 .指名试说,师生共同评议。3 .教师再次明确要求。(1)要按一定顺序写出水果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这种水果的喜 爱之情。(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4 .学生动笔写。5 .写后集体评议。(1)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好在哪儿? 这篇习作的写作技巧有何借鉴之处?你对习作者有何建议?(2)交流听后感,对习作进行评析。四、课后作业。1 .找到习作中写得好的地方与同学分享。2 .删除与习作无关的地方,补上需要增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