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八、鱼我所欲也.docx
八、鱼我所欲也 孟子日二 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叫),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 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所欲,“所”附在动词“欲”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意为“喜 爱的东西”“想要的东西”。课文译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佛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布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 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 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 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祸患有(我)不躲避的。假使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 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什么(事) 不可做呢?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去用;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做。所 以,(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事情有超过死亡的。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 心,(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不能得到它就要死亡。(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饿 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过给他,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 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 我吗?先前为了 “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 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先前为了 “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 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作丧失人的羞恶之心。重【点I注】释(得兼)同时得到。(甚于)超过。(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ti)讨厌,憎恨。(患)祸患,灾难。(如使)假如,假使。(辟)同“避”,躲避。(丧)丧失。(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蹴()踩踏。(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14 (何加)有什么益处。(奉)侍奉。(得)同“德”,感恩、感激。U (乡)同“向”冼前、从前。(已)停止。(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H文章解读一、内容主旨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在必要时要上生 取义,而不能 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二、结构图解鱼我所欲也融比论道理舍生取义(论点)举例,正面/对论论证比证、反面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J正面一 嗟来之食.对论论证I由证反面f万钟之禄人皆有贤者能勿丧行道之人乞人宫室之美妻妾所识穷乏者得我)三、写作特色1 议论严蜜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 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 .善用比喻和对比。开篇以 鱼和熊掌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2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 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第1段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用正面事实说明 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2段举例论证,用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 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本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3 .运用的修辞手法使本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胤显示出 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考点归纳格系统提升1.掌握重点字词。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可以用来 贤者能勿丧耳耳:罢了 *(4)蹴尔而与之与:给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F吾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打先前、从前(8)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所欲有甚于生者方钟于我何加焉'所欲有甚于生者方钟于我何加焉表比较,比对于(10)得(故不为苟得也I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取得同“德”,动词撼 激、感恩(11)则(11)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那么(1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祸患有(我)不躲避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用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2 .默写。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O文中与“不受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九文中表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而贤者能坚守使它不致丧失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3 .内容理解。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作者以 此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文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失其本心”?“本心”是指人的羞恶之心。“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受到环境的影响、利欲的诱惑而没有坚守道义。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分别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4)试分析“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希望停止不义行为,坚守礼义的情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6)陋室铭和鱼我所欲也分别表现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情趣和精神的? 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 想却是不可取的。孟子表明了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 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可取的。(言之有理即可).写作手法。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任答一种即可)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工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啥生 取义”,使文章浅显易懂。(或:类比论证,将“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取义”作类比,形象地说明了“义”比“生”更 重要的道理)对比论证。将“乡为”与“今为”作对比,使说理更加清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举例论证。 文中列举了“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说明“义”比“生”更加重要。(任答一种即可)4 .拓展延伸。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强调我们中学生要“珍爱生命”。这 两者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示例:不矛盾。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 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斗智,尽量避免受到伤害,保护生命。(言之 有理即可)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十分看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儿义气”,作为 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两种“义”?本文阐述的“义”是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儿义气”则是与 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