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QC T 29033-91汽 车 液 力 变 速 器台 架 性 能 试 验 方 法.doc
-
资源ID:69367508
资源大小:339.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QC T 29033-91汽 车 液 力 变 速 器台 架 性 能 试 验 方 法.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290331991汽 车 液 力 变 速 器台 架 性 能 试 验 方 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液力变速器在台架上的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轿车、客车、载货汽车、越野汽车、专用汽车等所用液力变速器。2试验工程21根本功能试验a)定输入力矩牵引试验(简称定力矩牵引试验);b)定道路负载条件下的功能试验(简称定道路负载试验);c)定输出力矩负载条件下的反拖试验(简称定力矩反拖试验);d)寄生损失试验。22有用功能试验a)发动机全油门力矩条件下的功能试验(简称全油门试验);b)行驶道路负载条件下的功能试验(简称行驶道路负载试验);c)以发动机摩擦力矩为负载的反拖功能试验(简称发动机摩擦力矩反拖试验)。3测量参数和特性31测量参数a)输入力矩M1,N·m;b)输出力矩M2,N·m;c)输入转速n1,r/min;d)输出转速n2,r/min;e)油底壳油温t1,;f)液力变矩器出口油温t2,;g)液力变速器工作油压P,Pa;h)液力变矩器进口油压P1或出口油压P2(按使用说明书规定),Pa;i)通过热交换器的流量q,Lmin。32特性的测定321定力矩牵引试验测取力矩比、效率和输入转速与输出转速的关系特性。322定道路负载试验测取效率和滑差与输出转速的关系特性。323定力矩反拖试验测取输入力矩与输入转速的关系特性。关于有液力减速器的液力变速器,还需测量液力减速器接合和脱开的响应时间。324寄生损失试验测取输入力矩与输入转速的关系特性。325全油门试验测取输出力矩和输入转速与输出转速的关系特性。326行驶道路负载试验测取效率和输入转速与输出转速的关系特性。327发动机摩擦力矩反拖试验测取输入力矩与输入转速的关系特性。4试验条件41液力变速器应在与汽车内的工作状态一样的安装状态下进展试验。42试验采纳实际使用、物理化学性质已经知道的工作油;在进展液力变速器功能比照试验时,采纳制造厂家同意的同一种工作油,并应测定工作油的粘温特性及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特性,试验时油面高度应保持在制造厂规定的范围内。43试验过程中,油底壳油温应保持在8090,液力变矩器出口油温不得高于120。对有液力减速器(或液力变矩器可用做液力减速器)的液力变速器,在液力减速器充油(或液力变矩器用做液力减速器)进展定力矩反拖试验和发动机摩擦力矩反拖试验时,最高出口油温不得超过150,如制造厂另有推荐或用户需要按其它有代表性的使用温度试验,也可使用比这高些或低些的试验油温。在零速工况或接近零速工况以及液力减速器充油(或液力变矩器用做液力减速器)进展定力矩反拖试验和发动机摩擦力矩反拖试验时,可适当降低油底壳油温,以保持出口油温不超过规定值。44试验过程中,液力变矩器进口和出口油压、液力变速器工作油压、光滑油压、各档位离合器(制动器)油压和流经热交换器的流量等均应在制造厂规定的范围内。45试验时,液力变速器在运转中不得换档,关于自动变速器,应当锁住自动换档系统。换档操作在停机后进展。46对液力变矩器带有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速器,应依照试验目的分别将锁止装置固定在“非锁止”和“锁止”位置上,试验时锁止离合器不得自动动作。47各试验点测量参数的记录应在工况稳定5s后同时进展,在测量过程中,力矩的波动不超过平均值的±2,转速的波动不超过±2rmin。假设工况不能稳定,须注明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48试验所用仪器的量程应与测量范围相习惯,并应在试验前进展校准,在试验完毕时进展复查。仪表精度应符合5.2的规定。49正式试验前,液力变速器应按制造厂家制定的标准磨合。5试验设备和测量仪器51试验设备a)驱动和加载装置:力矩和转速的调理精度能到达4.7相应规定要求的直流电力测功机或其它装置;b)制动装置:能实现零速工况试验的制动器或其它装置;c)定位和固定装置:将被试液力变速器保持与汽车内同样的安装状态、并能可靠地固定在试验台上的支架;d)台架联接装置:将被试液力变速器分别与驱动装置和加载装置相连接以实现动力传递的装置;e)油路系统:试验应使用被试液力变速器本身的供油泵,油路系统必须装备有容量足够大的热交换器和加热器,将油温操纵在规定的范围内。油路系统应设置油压调理装置,保证试验时油路系统的压力降与装车使用情况一致;f)调整装置:使液力变速器处于4.5和4.6等规定的工作状态所需的装置、将锁止离合器固定在“非锁止”状态或“锁止”状态的装置、将自动变速器固定在指定档位上工作的装置、将自动变速器上用于操纵操纵油压的装置(如油门操纵阀、真空调理阀等,以下统称油门位置传感装置)、按要求进展定位的装置等。52测量仪器a)力矩测量仪器除寄生损失试验外,输入和输出力矩测量仪器的精度应在0.7N·m和该次试验最大测试力矩值的±0.5范围内;寄生损失试验时,应在±0.3N·m和该次试验最大测试力矩的±1范围内;b)转速表输入和输出转速的测量误差应在±2rmin范围内;c)温度表精度不低于1.5级;d)压力表精度不低于1.5级;e)流量表精度不低于1.5级。6试验方法各项试验要在所有的前进档上进展;倒档的试验,除寄生损失试验必做外,可依照实际需要决定。关于液力变矩器带有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速器,试验应按非锁止和锁止两种工况分别进展。锁止工况试验应从该档最低锁止点开场,非锁止工况试验应做至高于该档的锁止点。61运转方式a)牵引运转以正常的旋转方向驱动液力变速器的输入轴,试验在正向的功率流向下进展;b)反拖运转以正常的旋转方向驱动液力变速器的输出轴,试验在反向的功率流向下进展(相当于液力变速器处在汽车在发动机怠速油门位置滑行时的运转状态);c)牵引空载运转以正常的旋转方向驱动液力变速器的输入轴,试验在输出轴空转下进展。62根本功能试验方法621定力矩牵引试验6211试验程序牵引运转。在保持输出转速等于零或接近于零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输入转速,直至输入力矩到达这次试验的规定值。然后在保持输入力矩不变的情况下,将输出转速以选定的级差逐次提高,直至到达实际使用中和汽车在该档上的最高车速相对应的输出转速值;再使输出转速以与上述过程一样的级差逐次降低至零或接近于零。以几种输入力矩值进展上述试验。对有油门位置传感装置的液力变速器,试验过程中应将该装置固定在与输入力矩相应的发动机油门开度位置上。也可用油门全开位置。6212输入力矩的取法选取几个力矩作为输入力矩,这些力矩值应能反映被试液力变速器典型使用工况下的输入力矩范围。最大输入力矩可取实际匹配发动机标定力矩的90,部分输入力矩按最大输入力矩的75、50和25确定。在进展液力变速器功能比照试验时,最大输入力矩应取该液力变速器设计最大输入力矩的90;假设无设计最大输入力矩数据,可均取其所匹配发动机中最大的标定力矩的90。6213试验点的取法选取的试验点应尽可能使输出转速按等间隔变化。但在液力变矩器的最高效率点、转换点和锁止点附近及低速比区,试验点需适当密集,而在偶合范围可适当地获得松一些。稳定工况相邻试验点输出转速的间隔,换算成变矩器的速比应不超过0.1,试验点的最小速比以选在0.2下为宜。622定输出力矩的模仿道路负载试验6221试验程序牵引运转。在保持输出力矩不变的条件下,I档从输出转速等于零或接近于零开场,其余档从输出转速等于或小于在该输出力矩下换入低一档的最低转速开场,以选定的级差逐次提高输出转速,直至到达汽车以该档在相应于该输出力矩的模仿道路负载下行驶的最高车速所对应的输出转速值;再使输出转速以上述选定的级差逐次降低至初始值。以几种输出力矩值进展上述试验。对有油门位置传感装置的液力变速器,对每一个输出力矩,该装置应调整到在典型汽车内以该输出力矩的平均车速等速行驶时所对应的位置上。也可用油门全开位置。6222输出力矩的取法依照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行驶阻力特性,选取几个力矩作为输出力矩。这些力矩值的范围应能包括被试液力变速器典型使用情况下相应于道路负载要求的整个输出力矩范围,每种力矩值所取的输出转速范围应与汽车道路负载的要求相一致。6223试验点的取法试验点的数目以能完好地反映出特性曲线的形状为准,所选的试验点原则上应使输出转速按等间隔变化。623定力矩反拖试验6231试验程序反拖运转。在保持输出力矩不变的条件下,输出转速从某一转速值开场,以选定的级差逐次提高,直至到达预定值,再以上述选定的级差逐次降低至初始值。关于有液力减速器(或液力变矩器可用做液力减速器)的液力变速器,试验分别在液力减速器操纵阀关闭和全开(或液力变矩器处于反转工况和用做液力减速器)的情况下进展,并测量直截了当档在选定的输入转速时液力减速器结合和脱开的响应时间。以几种输出力矩值进展上述试验。关于有油门位置传感装置的液力变速器,试验过程中该装置应固定在油门关闭位置。6232输出力矩的取法依照发动机怠速油门下的转速和摩擦力矩关系特性,选取几个力矩作为输出力矩。这些力矩值应能包括该液力变速器典型使用情况下所匹配发动机的摩擦力矩范围,每种力矩值所取的输出转速范围应为发动机该摩擦力矩所对应的转速范围。6233试验点的取法试验点的数目以能完好地反映出特性曲线的形状为准,所选的试验点原则上应使输出转速按等间隔变化。624寄生损失试验本项试验在液力变速器包括空档和倒档在内的全部档位上进展。6241试验程序牵引空载运转。输入转速从发动机怠速转速开场,以选定的级差逐次提高,直至到达发动机最高转速;再以上述选定的级差逐次降低至初始值。关于有油门位置传感装置的液力变速器,试验过程中该装置应固定在油门关闭位置。假如液力变速器工作油压受油门位置讯号的妨碍,则在油门关闭、油门全开或所要求的任意中间位置分别进展试验。6242试验点的取法试验点的数目以能完好地反映出特性曲线的形状为准,所选的试验点原则上应使输入转速按等间隔变化。63有用功能试验631全油门试验6311试验程序牵引运转。输入力矩和输入转速按所匹配发动机在油门全开下输入到液力变速器输入轴的力矩特性曲线来调理。试验时档从输出转速等于零或接近于零开场,其它档从油门全开时换入低一档的转速开场,以选定的级差逐次提高输出转速,直至包括整个车速范围,再使输出转速以上述选定的级差逐次降低至初始值。关于有油门位置传感装置的液力变速器,试验过程中该装置应固定在油门全开位置。6312试验点的取法试验点的数目以能完好地反映出特性曲线的形状为准,所选的试验点原则上应使输出转速按等间隔变化,但在液力变矩器的最高效率点、转换点、锁止点附近和低速比区,试验点需适当密集。632模仿行驶道路负载试验6321试验程序牵引运转。输出转速和输出力矩按汽车在平路上等速行驶时与车速和行驶阻力所对应的液力变速器输出轴转速和力矩的关系曲线来调理。试验从输出转速等于零或接近于零开场,以选定的级差逐次提高输出转速,直至到达该档的最高车速所对应的输出转速值,再使输出转速以上述选定的级差逐次降低至零或接近于零。关于有油门位置传感装置的液力变速器,试验过程中,应针对每个输出转速,将该装置调整到汽车在该档以该车速等速行驶所对应的位置上。也可用油门全开位置来代替。需要时也可按汽车爬坡的情况进展试验。6322试验点的取法试验点的数目以能完好地反映出特性曲线的形状为准,所选的试验点原则上应使输出转速按等间隔变化。633发动机摩擦力矩反拖试验6331试验程序反拖运转。输出力矩和输出转速按所匹配发动机在怠速油门位置(汽油发动机的点火系统工作)时的摩擦力矩与转速关系曲线来调理。以选定的级差逐次提高输入转速,直至到达预定值;再使输入转速以上述选定的级差逐次降低至初始值。关于有液力减速器(或液力变矩器可用做液力减速器)的液力变速器,试验分别在液力减速器不充油和充油(或液力变矩器处于反转工况和用做液力减速器)的情况下进展。关于有油门位置传感装置的液力变速器,试验过程中该装置应固定在油门关闭位置。能够用汽车所匹配的发动机来代替加载装置。6332试验点的取法试验点的数目以能完好地反映出特性曲线的形状为准,所选的试验点原则上应使输入转速按等间隔变化。7试验数据的处理71将测量的数据以及计算得出的特性数据填入试验数据总表。在此表上还应记录试验工程名称、试验编号、试验档位、油门位置传感装置所处位置(有此装置时),试件的型号和出厂编号、制造厂家、出厂日期、试验用油、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人员及试验过程中需要说明的咨询题等。推荐的试验数据总表格式见附录A(补充件)。72特性数据按以下各式计算:式中:Kj力矩比;M2输出力矩,N·m;M1输入力矩,N·m;效率;n2输出转速,r/min;n1输入转速,r/min;ijj档传动比,即j档液力变速器齿轮箱输入轴(通常情况下即液力传动装置的涡轮轴)转速与输出轴转速的比值;S滑差,为液力传动装置输入转速与输出转速之差与输入转速的百分比。73绘制特性曲线将同一试验工程测量和计算所得的特性参数,按特性的要求标在同一坐标图上,绘制特性曲线。所用的比例要能精确地表示特性参数的有效值。特性曲线图上还应标明液力变速器的型号、试验编号、试验工程、试验档位、试验用油牌号、油底壳油温范围、试验日期及试验地点等。液力变速器特性曲线图例如见附录B(补充件)。8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试验目的、对被试件的简要说明(包括型号、制造厂家、出厂日期、出厂编号、构造特点和主要功能参数等)、试验时间、试验地点、试验台简图、油路系统图、试验设备和测量仪器的型号、规格并附必要的照片、标定数据或标定曲线、试验用油、试验过程的简要描绘、试验结果(试验数据总表和特性曲线图),试验中发生的咨询题以及试验结论和建议等。附录A试验数据总表格式(补充件)推荐的试验数据总表格式如表A1所示。附录B汽车液力变速器特性曲线图例如(补充件)注:1)本试验的编号2)本试验工程的编号3)该试验工程不同试验条件试验的编号。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戎君、周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