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DL575.12-1999T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工作站.doc
-
资源ID:69368367
资源大小:25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DL575.12-1999T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工作站.doc
A 25备案号:6760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575.12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 Ergonomic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control centresPart12:Visual Display Terminal Workstations 2000-02-24 发布 2000-07-01 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发布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总 前 言 本系列标准是依照原电力工业部1997年电力行业计划工程(技综199515号文)的安排制定的,其内容以ISOTC 159有关文件为根底,并参考和融入了其他国外标准、国家标准和新近研究成果。 现代工业的特点是高度自动化,工业操纵已由部分操纵、就地操纵,逐步开展为以在各类操纵室的集中操纵为主,而系统治理也开展为在各级调度室的集中调度治理。 消费系统的平安与效率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人和环境的协调程度。在IEC964(=GBT 136301992)核电厂操纵室的设计中明确提出,操纵室的设计和评价,应包括两个方面:技术方面和人机工程方面。制定本系列标准的目的,确实是要求在设计电力系统操纵中心时,应充分运用人机工程学准则,结合消费、运转要求,使操纵中心的规划、人机界面、环境和组织等方面能合适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实现人、机、环境间的协调和整体优化,使人能平安、健康、温馨和高效地进展工作。目前,操纵中心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协调水平,已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电力系统操纵中心(包括调度中心)的功能是监视和操纵发电、输电或配电网的运转。操纵中心的人机工程设计要求,确实是设计时应特别留意人的要素和人的特性,例如,人体尺寸、人的反响才能和限度;把人机工程准则及所需的技术方法浸透到操纵中心的设计之中。强调以人为核心,使所设计的机器(包括设备)和环境条件习惯于人,这既是对一些经历教训的总结,又是提高人的工作质量的需要,也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之一。 将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的诸多研究成果进展标准化,是将人机工程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重要环节。197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门设立了“Ergonomics”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159)。我国于1980年成立了相应的“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支持并参与了本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 本系列标准DLT575以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为总标题,包括12个子标准: DLT575.1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部分:术语及定义; DLT575.2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2部分:视野与视区划分; DLT575.3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3部分:手可及范围与操作区划分; DLT575.4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4部分:受限空间尺寸; DLT575.5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5部分:操纵中心设计原则; DLT575.6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6部分:操纵中心总体规划原则; DLT575.7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7部分:操纵室的规划; DLT575.8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8部分:工作站的规划和尺寸; DLT575.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9部分:显示器、操纵器及互相作用; DLT575.10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0部分:环境要求原则; DLT575.11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1部分:操纵室的评价原则; DLT575.12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 本系列标准根本上涵盖了操纵中心各个层次设计所应考虑的人机工程学的根本原则。但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穿插科学,涉及众多技术领域,不可能在一个系列标准中给出全部的详细参数,对各专业或专题性咨询题的处理,可参考列在各子标准中相应的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本系列标准所给出的人机工程学根本原则,是一些通用原则,它适用于电力行业,也可用于其他行业的操纵中心的设计。本系列标准根本上能满足大中型操纵中心设计的需要,关于小型操纵室或就地操纵点,可视详细情况,简化设计步骤,选用有关内容进展设计。 本系列标准中所列的原则和参数,是人机工程学研究成果的浓缩。然而,考虑到某些设计准则还比拟笼统,给出的某些详细参数也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测量统计值,并非是严格的数值界定, 在应用各种设计准则与参数时,必须详细考虑其互相妨碍和制约,不应过于强调单个原则和单个参数,而应全面理解;再者,人机工程学准则在电力系统操纵中心设计中的应用,是对现有技术设计的一种补充,可依照实际情况综合协调,以获得系统整体的优化。 鉴此,本系列标准在名称中参加了“导则”二字,即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并作为推荐性标准提供使用。 本系列标准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提出。 本系列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归口。 本系列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负责起草,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国家电力公司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国家电力公司苏州热工研究所、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了编写。 本系列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负责解释。 目 录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总前言DLT575.12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 前 言 本标准系参考国内外人机工程标准化研究成果(见附录A)中有关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的内容编制而成。其中与人体尺寸有关的数据,均按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确定。 本标准全面地规定了对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的设计和使用中的人机工程学要求,是诸多人机工程学准则在VDT工作站上的综合运用。 本系列标准DLT575以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为总标题,包括12个子标准: DLT575.1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部分:术语及定义; DLT575.2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2部分:视野与视区划分; DLT575.3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3部分:手可及范围与操作区划分; DLT575.4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4部分:受限空间尺寸; DLT575.5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5部分:操纵中心设计原则; DLT575.6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6部分:操纵中心总体规划原则; DLT575.7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7部分:操纵室的规划; DLT575.8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8部分:工作站的规划和尺寸; DLT575.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9部分:显示器、操纵器及互相作用; DLT575.10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0部分:环境要求原则; DLT575.11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1部分:操纵室的评价原则; DLT575.12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苏州热工研究所、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当时、童时中、盛菊芳、展锦程、马长山、张锦华、滑东红、刘伟。 目 次 前言1 范围2 援用标准3 定义4 概述5 工作环境6 视觉显示器7 输入设备8 人机对话原则9 工作台及座椅附录A(提示的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575.12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分: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 Ergonomic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control centresPart12: Visual Display Terminal Workstation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0-02-24批准 2000-07-01施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操纵中心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设计的人机工程学根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VDT工作站的设计和使用,以及以VDT作为主要设备的坐姿工作岗位的设计。 2 援用标准 以下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援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讨论使用以下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LT575.1-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部分:术语及定义 DLT575.2-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2部分:视野与视区划分 DLT575.8-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8部分:工作站的规划和尺寸 DLT575.9-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9部分:显示器、操纵器及互相作用 DLT575.10-1999 操纵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10部分:环境要求原则 3 定义 本标准采纳的定义见DLT 575.11999。 4 概述 视觉显示终端(VDT)工作站是现代操纵中心的主要设备,是人机界面各要素的集成,是人监视和操纵系统运转工况的主要工作岗位。 视觉显示终端(VDT)作为一组设备,通常包括显示器、键盘和相关的电子操纵线路,能够有或没有中央处理单元(CPU);还能够包括其他的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VDT能够是某一大系统的终端,也能够是自成系统的一台计算机。至于打印机和通讯设备等,则既可安置在VDT处;也可安装在他处,进展远程操纵。 视觉显示终端工作站是以上述VDT为主体,加上一些选用的附件或辅助设备(如工作台、座椅、文件柜等)组成,还应包括四周的工作环境。 本标准主要考虑了基于阴极射线管(CRT)的显示器,也考虑了基于平面屏的显示器。关于后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拟定更详细的标准(见附录A之3)。 5 工作环境 本章规定了使用VDT进展文本处理、数据输入以及数据查询等作业的工作岗位的照明、噪声水平和热环境的要求,有关原则见DLT 575.10。5.1 照度 照明应足够亮堂、均匀,同时没有眩光和闪耀。环境照度应保证图像质量要求。工作需要的照度取决于所进展的视觉作业。关于使用VDT的工作岗位,其工作台台面上测得的照度通常应在200lx至500lx范围内。关于有源(发光)显示器,至少应能到达6.13条所规定的比照要求(某些显示器在非常高的环境照度下,仍能保持可接受的图像质量)。对某些无源(吸光)显示器,环境照度可能需大于200lx的才能到达6.12条所规定的亮度要求。 环境照度系由一般照明和作业照明共同构成。在确定两者的比例时,应考虑工作岗位所使用的显示技术,例如是使用CRT(阴极射线管),依然使用LCD(液晶显示),或者使用EL(场致发光),或者混合使用以上各显示技术。5.2 眩光 眩光随着光源的尺寸、亮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光源至眼睛的间隔增加而减小。对任何视觉显示器外表,都应尽量防止或减少反射眩光所产生的不良妨碍。 减少眩光妨碍可选用以下方法: a) 室内的各项设备和光源合理规划,使得人在观察屏面时,视野内没有亮堂光源,同时也没有文件或其他淡色物体反射到显示屏面上; b) 操纵来自窗户的天然光,例如,采纳透光少的玻璃、百叶窗、遮光板等; c) 采纳能操纵光线的照明设备,使光线经灯罩或天花板、墙壁等漫射到工作岗位; d) 使用屏面朝向可调理(如可倾斜或旋转,并自由定位)的显示器,以防止眩光; e) 对显示屏面进展防眩光处理(例如采纳漫射外表,或涂防反射涂层),或使用滤光屏等。防眩光措施应保证图像仍符合6.12条及6.13条所规定的亮度及比照度要求。不同的照明条件,宜采纳不同的防眩光措施。5.3 亮度平衡 应防止在视野的外周部分有高亮度的光源,因高亮度光源会引起失能眩光,它会使显示器上所显示的字符、符号或线条变得难于觉察或识别。 当凝视点迅速从某亮度的区域转移到另一差异大的亮度区域时,由于瞳孔直径的调理,人眼的比照敏感度会短暂降低,因而,相继的两凝视区的亮度比值不宜大于101,以免妨碍VDT使用者的工作效绩和温馨感。5.4 设备外壳、工作台、座椅外表的光泽度 外表具有光泽的涂镀层,会在光线的照射下产生镜面反射,而构成眩光源。建议外表的光泽度小于或等于60度光泽度仪(或等效测量仪)满量程的45%。那些为改善设备或家具外观的小装饰物,也应留意满足此要求。5.5 噪声 工作空间的声学设计宜考虑所有声源的综合效果。背景噪声声压级宜足够的低,以防止对作业活动或谈话产生干扰;但也宜有适当的背景噪声,以掩蔽自邻近空间侵入的声音。建议环境噪声声压级不大于55dB(A)(不包括使用者产生的噪声)。应防止明显高于环境声压级的脉冲噪声和听得见的窄带噪声。5.6 热环境 VDT工作站热环境的温馨性要求与一般办公用工作站无明显区别。应留意以下各点: a) VDT各部件的排风,不要直截了当朝向使用者或其别人员的工作位置; b) 操作时偶然可能接触的外外表,其温度应低于50;正常操作时接触的外表,其温度不宜超过35; c) 在工作台台面以下,VDT使用者的容膝空间内,由设备的热蓄积产生的温度,不宜高于环境温度3。 6 视觉显示器 本章规定了视觉显示器在设计和使用中妨碍人的工作效绩和温馨的技术参数。关于选用显示器的一般原则,见DLT 575.91999中5.2.45.2.9。6.1 设计视距 设计视距一般应不小于400mm。关于某些应用,例如,触摸屏上的软键标,最小视距可减小至300mm;阅读硬拷贝的典型视距为300mm400mm。温馨的视距不仅与所显示的字符大小有关,而且还与人眼的聚焦和调理才能有关。频繁观察的不同显示外表宜安置在一样或相近的视距处。假如作业要求明晰地阅读,则设计应使字符高度的视角在2022范围内。图1给出字符高度与视距之间的关系。 注:图中最正确范围是指字符高度视角约为2022图 1 字符高度与视距的关系(mm) 6.2 视线入射角 从入射角(见图2)小于或等于40°的任何角度观察显示屏面,屏面上的图像应明晰可辨。图2 视线入射角 6.3 字体 字体形状会妨碍显示的明晰度和可读性。汉字一般采纳仿宋体或黑体,也可依照显示要求选择其他字体。6.4 字符高度 字符太小或太大都会难于判读。对明晰度和可读性有较高要求的作业,单个字符高度的视角最好为2022,最小不宜小于16。当显示成组字符时,字符高度的视角不宜大于。 图3 字符高、宽及间距 6.5 字符高宽比 关于间隔不变的字符显示,字符高宽比(见图3)宜在10.7至10.9之间;而关于需要在一行内显示多于80个字符的情况,高宽比可减至10.5;关于成比例地间隔开的字符显示,某些字符(例如大写字母M和W)的高宽比可接近于11。6.6 笔划宽度 笔划宽度宜在字符高度的112116之间,能够大于一个像素的宽度。关于正像笔划可较宽,关于负像笔划可较窄。 汉字的笔划宽度为字高的11618。6.7 字符大小均匀度 不管字符显示在屏面何处,字符集内任一字符的高度与宽度的变化,都不应超过字符高度的±5%。6.8 字符间距 字符间距(见图3)最小应为字符高度的10%(或1个像素)。能够是固定间距,也能够是成比例地间隔开。在某些情况下,增加字符间距(2个像素)能提高可读性。6.9 字间距 在外文单词之间应使用一个字符宽度的最小值(关于平衡的间距用大写N)作为间距。汉字的字间距不小于一个笔划宽度,即不小于字高的11618。6.10 行间距 行间距是指纵向相邻的标准的大写字母(例如M)之间的间隔。行间距的最小值约为字符高度的15%。在实际应用中,行间距为字符高度的50%100%。 汉字行间距也为字高的50%100%。6.11 图像的线性度和稳定性 显示的图像在视觉上应当稳定,同时无几何变形。6.11.1 线性度 字符位置相关于正上方和正下方字符位置的水平位移,应不超过字符框宽度的5%;字符位置相关于左、右字符位置的垂直位移,应不超过字符框高度的5%。 行或列的长度差异,应不超过其长度的2%。见图4。 图4 线性度 6.11.2 正交性在线性度要求的范围之内,行和列应各自平行、并互相正交,这能够表示为: 0.04(较短的边较长的边)(对角线1对角线2)16.11.3 符号变形 显示屏任意位置上特定符号的大小变化不宜大于10%,不管其位置是否位于图像区域。其表示如下:2(h2h1)(h2+h1)0.1; 2(w2w1)(w2+w1)0.1 其中,“h”为符号的高度;“w”为符号的宽度。 当屏面上的所有字符的位置都被同一字符集的“H”或“M”所填充时,h1为最小字符的高度,h2为最大字符的高度,w1为最小字符的宽度,w2为最大字符的宽度。6.11.4 几何稳定性(晃动) 在一秒钟内,图像几何位置的变化,应小于或等于视距的0.0002。这能够表示为:VD×0.0002(H2+V2)0.5 其中:VD为视距;H和V是在规定的测量时间内,离图像中心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最大偏移,如图5所示。 图5 几何稳定性 最敏感的晃动频率范围为1Hz3Hz。当晃动频率高于25Hz时,图像看起来就不再是晃动,而是模糊,即比照度降低。6.12 亮度 字符或背景(取亮度高者)的亮度应大于35cdm2;在环境照度较大时,此亮度为100cdm2是适宜的。 关于反射型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屏面上的入射照度应大于35Rlx,其中R为屏面的最大反射率。6.13 亮度比照 字符亮度调制Cm应大于或等于0.5(比照度CR31),最好大于0.75(比照度CR71)。 注:亮度调制Cm(LmaxLmin)(Lmax+Lmin); 对 比 度CRLmaxLmin; 对 比C(LmaxLmin)Lmin; Lmax背景或字符中亮度较大者; Lmin背景或者字符中亮度较小者。 以上亮度均包括来自环境照明的作用。6.14 图像极性 图像正极性是指亮堂背景上的深色字符,负极性是指深色背景上的亮堂字符,这两种极性的图像只要符合6.12条及6.13条所规定的要求,就都是可用的。正极性图像边缘更明锐,容易满足亮度平衡要求,而且它也使分散留意力的光反射效应减弱,但是为了不出现闪耀,这类显示器需有较高的刷新速率。负极性图像中闪耀较少见,对视力差的人,明晰度较好,字符看起来要比实际的大一些。6.15 亮度均匀度 所有需要同一亮度的显示,其亮度应当是一样的。因而,从显示器有效画面的中心到边缘上的亮度变化不宜超过中心亮度的50%。6.16 亮度编码 使用不同亮度等级对显示信息进展编码。由于人的视觉系统对亮度绝对值的区分不敏感,并需考虑环境照明条件对它的妨碍,因而仅宜有限度地使用亮度差异作为编码。6.17 闪光编码 能够使用闪光,以引起对重要信息或者危险情况的留意。不应该使用多于两种的不同的闪光速率。在两种闪光速率之间的差值至少应该为2Hz。慢速闪光速率不宜小于0.8Hz,而快速闪光速率不宜大于5Hz。图像位于“亮”的时间宜大于或等于它处于“暗”的时间,亮、暗时间相等是最正确的。6.18 颜色编码 出于编码的目的,能够使用颜色,并留意颜色比照。 关于文本、细线,或者高分辨率的信息,宜防止在黑色背景上使用纯蓝色;假如纯红色和纯蓝色(或者纯度较小的红色和绿色,或蓝色和绿色)同时显示,则在黑色背景上可能导致彩色的立体视觉(三维效果),故亦宜防止。 假设使用颜色编码来使显示的信息具有可识别性或引人留意时,此套颜色每两种互相间最小色差E(CIE L*u*v*)宜为40。如此至少能够同时使用710种颜色。增加环境照度,会减少颜色的纯度,从而减少了颜色的可识别度。 为了具有足够的明晰度,有色符号与其有色背景的色差E(CIE )应至少为100。6.19 闪耀 在实际使用中,应是使用者群体中90%以上的人感到显示器屏面“无闪耀”。有闪耀的显示器是令人苦恼的,应当尽量消除屏面闪耀。6.20 操纵器 经常使用的操纵器,应是VDT使用者从其正常的工作位置上容易看到和接触到的。设置的操纵器一般应不能被意外地启动。对它们的作用和当前的设定应当给出明显的指示。 彩色CRT显示器应具有亮度、比照、聚焦以及颜色平衡的调理,这些调理能够通过分立的操纵器或者按照软件指示加以实现。而液晶显示器没有任何操纵器,由于此类显示器具有固定的比照,其亮度取决于环境照度。 7 输入设备 关于输入设备的分类及选用的一般原则,见DLT575.9。本章仅就VDT工作站的特点,作必要的说明。7.1 键盘 键盘至今仍是VDT工作站不可缺少的、最常用的输入装置之一。商品化的通用键盘,一般已充分考虑了人机工程原则。但在应用时要留意: a) 键盘连同其支承台面的高度应与座椅的高度相协调,并符合腿部容膝空间的要求,以便使用者保持身体和手臂温馨的体位; b) 键盘的放置应稳定,保证正常击键操作不致引起键盘滑动和晃动; c) 应同意键盘在台面上重新定位,键盘和显示器一般应置于视野的同一深度内,可有大约±0.4屈光度的变化; d) 在键盘操作中伴随击键需有触觉或听觉反响,或两者兼有。假如只有一种,则最好是触觉反响。假如使用辅助的听觉反响,则所有的键都应在位移到同一间隔时发出声音,且音量能够调理、直至关闭。7.2 非键盘输入装置 各种非键盘输入装置,例如鼠标、操纵杆、跟踪球、图形输入板、输入笔、触摸屏、语音输入等,不断随着技术的开展而变化,然而都必须遵照以下人机工程学准则: a) 合适于作业任务与工作环境; b) 便于操作,习惯人的生理、心理特性,简便易学; c) 易于操纵,及时响应并明确反响; d) 省力省时。 这些准则详细用到每一种输入装置,还应提出一些各自的要求,举例如下。7.2.1 触摸屏 a) 触摸目的应低于肩高,其灵敏面积至少等于第95百分位数男子的食指远端关节宽度,其四周至少应有5mm的不灵敏区域。如出现视差,妨碍操作效果,则灵敏面积需稍扩大。 b) 屏面上字符或符号的大小与比照度应符合第6章的有关规定。 c) 屏面应通过处理,消除静电。 d) 为防止意外启动,重复显示之间应有500ms750ms的延时。 e) 在拖动画面的操作中,对象或光标应随手指或光笔实时、实地挪动。7.2.2 图形输入板 a) 假设输入板固定安装在工作台上,则其高度、深度与倾斜度应让使用者保持适宜的工作姿态。 b) 输入板的外表应平坦光滑,其外表的反光或眩光应不阻碍作业,不妨碍视觉成效。 c) 输入板要求的书写用力不应大于1.0N。 d) 从设计视距看,输入板上的图形符号应能识别。字符或符号的视角至少为,最好为;其亮度比照度至少为;其颜色应易于分辨。 e) 输入板上各种功能的分组应易于分辨。7.2.3 输入笔 a) 圆柱形笔杆长度为120mm180mm,直径为7mm20mm,重量为10g25g。 b) 便于握持,不易滑脱。 c) 连续输入时,笔施加于图形输入板或屏面上的力不应大于0.8N。 d) 笔杆上选项按钮的接触面直径应大于5mm,所需的揿按力应在0.3N0.8N之间。 8 人机对话原则 现有的人机对话方式有“菜单”、“填表”、“命令语言”、“直截了当操纵”等。随着技术开展,还会出现新的对话方式。不管何种人机对话方式均应能满足以下人机工程学要求。8.1 习惯性 a)对话要习惯用户的生理、心理特点,包括: 1) 短时经历限度; 2) 留意广度; 3) 语言文化背景; 4) 学习才能、工作水平或使用本系统的经历; 5) 感兴趣的内容;等等。 b)对话要习惯不同用户的个别需要,例如: 1) 能让用户按其个人爱好或待处理信息的复杂程度,来选用表达格式或修正接口软件; 2) 能提供各种引导手段,协助不太熟悉本系统的用户学会使用; 3) 对经常使用的、非常熟悉的用户,能减少对话次数,增加对话的步幅,并尽量缩短反响时间,提高显示速率; c) 对话方式的选用,要依照已拥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8.2 有效性 对话要有利于用户有效而经济地完成任务,例如: a) 既向用户提供所有与任务有关的信息,又省略任何可省去的对话; b) 在执行某任务过程中,需改变某些数据时,应能保存原有数据,且具有可恢复功能。8.3 自述性 a) 对话的每一步,能通过系统本身反响信息,使用户即时理解,或在用户要求下加以解释。 b) 对话系统状态的改变,凡与任务有关的信息能及时通知用户。 c) 提示的反响信息应客观、明确、易于理解、富有建立性,不含任何褒贬。8.4 可操纵性 a)对话的下述诸方面均可置于用户的操纵之下: 1) 交互作用的速率和方向; 2) 对话的中断和恢复; 3) 输入输出的表达方式(格式与类型)。 b) 用户可依照本人需要选用其中的输入输出装置。8.5 一致性 a) 任一对话系统内的对话行为和表现应一致(如系统状态的提示信息总是出如今同一行,终止对话总是用同一个键)。 b) 改变状态的操作,应一直一致(如“协助”都用F1键)。 c) 在类似情况下,必须用一致的操作序列、一致的命令。 d) 反响信息或解释,用前后一致的术语表达。 e) 在“提示”、“菜单”、“协助”中用一样术语。8.6 容错和防错才能 a) 设置校正功能,即便输入有明显的错误,也能得到预期结果,而不需用户采取纠正措施或只需采取非常少纠正措施,例如,当用户只键入一个左括号时,能自动产生一个右括号,并把光标置于中间,以便键入括号中内容。 b) 在可能引起未定义状态或系统毛病时,能作出提示,并阻止用户输入。 c) 尽量简化操作指令和操作程序,以减少输入错误。 d) 减少击键输入,可采纳菜单、指向输入等来代替。 9 工作台及座椅 将人机工程学准则应用于工作台及座椅的设计和选择时,需考虑许多互相妨碍的要素(例如,人体测量数据,作业需求,可能的工作姿态,VDT硬件等),并权衡得失。在工作岗位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此全面考虑。 关于工作台设计与规划的原则和要求见DLT 575.8。有关坐姿的人体测量数据,见DLT575.8之附录B。9.1 一般原则 a) 将VDT、工作台、座椅以及工作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 b) 依照人体测量数据及现有工作惯例制订各项建议。 c) 各推荐值都是针对坐姿使用VDT人员规定的,用以习惯从第5百分位数的女子身材、直到第95百分位数男子身材。 d) 所列人机工程学要求一般与桌椅制造工艺技术无关。9.2 工作台台面下的容膝空间 假如工作台台面高度是不可调理的,容膝空间按男子第95百分位数尺寸确定,如图6所示。假如工作台台面高度是可调理的,则其容膝高度的调理范围为520mm640mm。 图6 容膝空间最小范围 9.3 键盘及显示器的支承面9.3.1 键盘的支承面 键盘支承面的高度应同意坐姿操作者采取前臂处于(70+Y2)°(90+Y2)°之间的姿态,如图7所示。其中Y是座椅靠背和垂直面间的后倾角。上臂和前臂之间的角度宜为70°135°。 假如键盘支承面高度是不可调理的,则应使此高度能习惯大身材的人,而且宜向小身材的VDT使用者提供搁脚板或其他附件。假如用较低的固定式台面,大身材人可降低椅面高度,将腿前伸就坐,并以超过90°的前臂角度来操作键盘。键盘支承面的高度为660mm750mm(即键盘工作面的高度为680mm770mm)。 图7 键盘支承面的高度 9.3.2 显示器的支承面 显示器支承面的高度应使整个显示屏位于使用者双眼水平面以下0°60°之间的观察区域内,工作台台面下的容膝空间应符合9.2条的规定。如图8所示。 图8 显示器支承面的高度 9.3.3 键盘及显示器统一支承 关于单一的工作台台面,决定台面高度的主要要素是键盘工作面的高度。9.4 工作台台面的宽度及深度 工作台台面的宽度及深度取决于VDT硬件、作业情况、硬拷贝(如文件、材料)、以及台面下的容膝空间(见9.2条)。必须进展作业分析,以确定空间需求。工作台台面面积应足以包容完成作业所需的一切物件,还应考虑与室内其他工作台、座椅的协调性。9.5 座椅 座椅是工作站整体中的一部分。座椅构造会妨碍使用者的温馨感和活动自由度。设计良好的座椅,对人的工作姿态、体内循环、以及脊椎所受压力的大小都应是比拟适宜的。座椅的设计与选择需要考虑人体测量尺寸、工作习惯,以及座椅部件和机构的可调理性、灵敏性和平安性等。9.5.1 座椅高度 座椅高度应让人的双脚可靠地放在支承面上,以支承小腿并使坐姿稳定。因而,座椅高度由下述要素决定:第5百分位数女子到第95百分位数男子的高、鞋跟高,由座椅所支承的小腿的角度,以及脚部支承物(如搁脚板)的高度和类型。 座椅高度的最小调理范围取360mm480mm。如图9所示。 图9 座椅高度的调理范围 9.5.2 座椅深度 座椅的最大深度应使腰部区域能靠在座椅靠背上,并防止小腿后侧受压力。由于高大身材男子和矮小身材女子臀部长度的变化非常大,合适于矮小身材女子的座椅深度不可能给高大身材的男子提供适宜的支承。因而,宜采取折衷方法,使座椅深度为使用者群体的大多数所接受。据通用惯例,座椅深度可为360mm390mm(推荐值380mm)。关于深度超过375mm的座椅,建议将座椅前缘设计成凸弧式构造(如象“瀑布”状轮廓),使它正好位于使用者膝部内侧面和大腿的下侧,使膝部内侧面能得到松弛,见图10。 图10 座椅深度 9.5.3 座椅宽度 座椅的最小宽度应为大身材人坐姿的两大腿宽度(约等于坐姿臀宽),见图11。座椅边缘(不是蒙布边缘)间的宽度取370mm420mm(推荐值400mm)。 图11 座椅宽度 9.5.4 坐面倾角 关于那些要求使用者将脚平放在地面上或脚部支承物上以调整其高的座椅,其坐面倾角的设计,应保证当小腿垂直于地面时大腿与小腿间的夹角在60°100°之间,见图12。那些提供小腿支承物的座椅可能使大小腿间夹角大到140°。坐面倾角宜优先考虑使体重支持于大腿和臀部、而腰部靠在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