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
留侯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二)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三、基础阅读(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1.卒(cù)然临之2.圯(yí)上老人3.刀锯鼎镬(huò)···4.贲(bn)育5.倨(jù)傲鲜(xin)腆(tin)6.肉袒(tn)·····7.彼其(jì)8.不称(chèn)其志气··(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1.重点词语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副词,实在)·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2.一词多义过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见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其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3.古今异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4.词类活用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发怒。)··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5.固定短语所以“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以为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6.重点语句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7.小结: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四、整体阅读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旨。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明确: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五、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本【文言练习】四、五题。留侯论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张良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确实太怪诞不经了。那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他们各自都有不便道破的深意,是有大智者在相互进行着揣摩和试探。世俗之见把圮上老人看作鬼神本来就已经错了,还把老人的用意看作是向张良授书就更不对了。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付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道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的确势不可挡,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用个人的力量,在一次阻击之中逞强。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呵!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像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圮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在他面前摆出高傲无礼的姿态,让他受到狠狠地刺激,如果能够忍受下去,他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所以老人才说:“这小子是可以教好的!”楚庄正在宣公十二年讨伐郑国时,郑襄公曾袒露着上身,牵着羊去迎接他以表示臣服。楚庄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他的百姓必定信服他并为他卖命。”于是他下令退兵言和。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上,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少时张良虽有复仇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那位圮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盛的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去实现他远大的谋略。圮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说明张良已经成熟了,秦始皇已经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也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了。现在来看刘邦、项羽争夺天下,最后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之所以失败,完全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虽然所向无敌,但他滥用武力任性暴怒终归失败。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等待时机而最后消灭项羽。这完全是张良给他谋划的结果。后来当淮阴侯韩信夺取齐地之后请求刘邦封他为假王时,刘邦大怒,立刻从言语和面部表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及时劝阻他能最终获得胜利么?司马迁曾想象张良是一位高大奇特的人物,后来才知道他长得相貌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相貌与他的志向和气节一定也不相称,其实这正是张良的过人之处。留侯论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注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突然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地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疲惫D.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疑:猜想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不拘于时,学于余B.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不赂者以赂者丧C.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夫晋,何厌之有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良能“忍”的一组是而逞于一击之间其间不能容发孺子可教也油然而不怪者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A.B.C.D.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之人,遇到突发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宽广,志向高远。B.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出现的目的不在于授书,而是有意试探张良的隐忍度。C.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裸露上身并牵羊迎接。楚庄王认为他能够委屈自己,一定值得信任,可以为自己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D.苏轼并不赞同司马迁的观点,他认为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这正是张良与众不同之处。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5分)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5分)答案:三、(12分)9.B10.D11.D12.C四、(24分)13.(10分)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些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灭族的人,不能够数尽。(5分)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方”、“以”、“平居”、被动句、“胜”,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那个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是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5分)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以为”、“而”、“忧”、“深折”、“就”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