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31∕T 007-2022 雄安新区物联网终端建设导则 第 1 部分:道路(雄安新区).pdf
-
资源ID:69460488
资源大小:472.47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1331∕T 007-2022 雄安新区物联网终端建设导则 第 1 部分:道路(雄安新区).pdf
ICS 35.110 CCS L 79 1331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DB 1331/T 0072022 雄安新区物联网终端建设导则 第 1 部分:道路 Xiongan New Area Internet Of Things Terminals Construction Guildlines Part:Roads 2022-01-17 发布 2022-02-01 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发 布 DB 1331/T 0072022 I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缩略语.2 5 道路物联网终端建设要求.2 6 道路物联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5 DB 1331/T 007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梁智昊、刘通、刘欣、陈连路、张晋硕、梁家兴、白洋、周永健、郝建光、庄恒田、孙小飞。DB 1331/T 0072022 III 引言 依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河北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关于雄安新区交通的总体要求,为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便捷、绿色的交通体系,打造交通安全、有序、畅通、绿色低碳的城市,创造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需与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停换车等建设同步,部署用于调度、接驳、安检、安监、环境、运维等感知终端,打造人车路协同的智能化道路环境,实时分析、发布交通数据,及时预警交通事故、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识别预测车辆轨迹、道路路况、交通客流,自动调节信号灯配时,动态调配路权,有效疏导交通流量,实现道路本体状态的数字化、路面交通实施状况的数字化、交通环境状况(如气象)的数字化,引导雄安新区全面感知数据的共享融合,服务交通规划、组织、管理,服务市民出行,支持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的规模化测试和应用,特制定本文件。DB 1331/T 0072022 1 雄安新区物联网终端建设导则 第 1 部分:道路 1 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适用于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I级支路,包括其交叉路口,不包括居住用地及工业用地等的内部道路、高速公路、II级支路(街坊路)、停车场等。本文件适用于雄安新区交通基础设施、设备、系统建设除应符合本文件外,还需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及河北省、新区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有关物联网接入设备、网络建设、数据目录及管理、数据标准及安全、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规定应符合雄安新区规划和标准的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626.1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GB/T 17626.3201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GB/T 206092006 交通信息采集微波交通流检测器 GB/T 212962007 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 GB/T 357862017 机动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通用规范 GB/T 357872017 机动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安全技术要求 GA/T 4842018 LED道路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 GA/T 4892016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安装规范 GA/T 4962014 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A/T 8332016 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 GA/T 9952012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视频取证设备技术规范 GA/T 10472013 道路交通信息监测记录设备设置规范 JT/T 4312000 高速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技术条件 JT/T 7142008 道路交通气象环境能见度检测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车路协同系统 Cooperative Vehicle Infrastructure System 智能交通系统的最新发展方向,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DB 1331/T 0072022 2 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交通信号控制机 Traffic Signal Controller 交通信号控制机是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位于交叉口现场的底层执行单元,其核心功能是实现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兼有交通信息采集、数据融合处理、通信等功能,可简称为信号机。微基站 Micro Base Station 指低功率、小型化基站,一般为瓦级或者毫瓦级。可用作室外覆盖补盲或者热点场景容量提升,常安装在路灯杆、视频杆等公共设施上,或者附墙安装。按基带和射频处理功能的组合方式,微基站分为数字化有源室内分布系统(分布式微基站)和一体化微基站。多功能信息杆柱 Integrated Smart Lamp Post 综合结合城市道路边的路灯杆、监控杆、通信杆以及交通杆等城市杆件,挂载相关信息化终端,采用一杆多能的方式,解决市政信息化的建设和选址问题。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MaaS: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OBU:车载单元(On board Unit)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SU:车路协同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5 道路物联网终端建设要求 道路设施分类 5.1.1 城市道路 按照 GB/T 513282018,本文件描述的内容适用于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 I 级支路,包括其交叉路口。a)快速路 I 级快速路为城市长距离机动车出行提供快速、高效的交通服务。II 级快速路为城市长距离机动车出行提供快速的交通服务。b)主干路 I 级主干路为城市分区(组团)间的中、长距离联系交通服务。II 级主干路为城市分区(组团)间中、长距离联系以及分区(组团)内部主要交通联系服务。III 级主干路为城市分区(组团)间联系以及分区(组团)内部中等距离交通联系提供辅助服务。DB 1331/T 0072022 3 c)次干路 为干线道路与支线道路的转换以及城市内中、短距离的地方性活动组织服务。d)支路 级支路为短距离地方性活动组织服务。5.1.2 城市道路交叉口 按照GB 50647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分为:a)平面交叉口应分为信号控制交叉口(平 A 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 B 类)和环形交叉口(平 C 类),平面交叉口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1)信号控制交叉口应分为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平 A1 类)和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平A2 类);2)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应分为支路只准右转通行交叉口(平 B1 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交叉口(平 B2 类)和全无管制交叉口(平 B3 类)。b)立体交叉应分为枢纽立交(立 A 类)、一般立交(立 B 类)和分离立交(立 C 类)。道路物联网建设要求 5.2.1 道路本体感知 道路本体感知主要用于实时监测道路、桥梁、隧道的结构健康等,监测维护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在遇到突发事件,如强震、飓风、特大冰雪等时,依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其结构健康安全,为日常养护巡查提供参考依据,开展有针对性地维护工作。应采用多种手段对路面结构、裂缝和滑移等进行实时检测,及时掌握路面状态的变化情况。预测地基变形、监测土体的实际受力状态,对路基的变形量进行监控。依据桥梁结构型式、受力特点、桥梁规模的差异,选取适当的监测部位和监测指标,对桥梁状态进行监测,按照相关国家规定对桥梁通行安全状况进行分级预警。需实时监测隧道内是否发生火灾、有害气体是否严重超标等相关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5.2.2 道路车辆、行人感知 道路物联网终端用于实时采集车流量、车道平均速度、车头时距、车头间距、车道时间占有率、车道空间占有率、车辆类型、排队长度等道路运行状态数据,形成交通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为交通组织、警力资源调配、交通指挥、信号调优、交通信息发布等提供科学依据。道路物联网终端应能自动识别行人的过街需求,给予行人优先通行权,同时通过信息发布终端提示车辆减速,保障行人安全。道路物联网终端应能识别道路上的事件,实现堵车检测、停车检测、行人入侵检测、抛洒物检测等交通事件的检测,以及违反交通信号灯、不按导向标志行驶、逆行、违反禁止标线、违法变道、机占非、路口滞留、超速、违法停车等多种违法行为的自动检测和记录,并可以及时上报,提高交通管理效率。道路物联网终端应可以识别各类停车资源的状态,结合合理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机制,刻画城市静态交通多维度的空间画像。支持停车预约、进出控制、诱导、反向寻车等功能,为监督管理、规划运营、居民出行服务提供完善基础保障。道路物联网终端设施应具备道路信息发布、交通出行诱导、事件预测预警、行驶安全辅助信息实时传输推送能力,实现路网均衡畅通、提高交通安全系数,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提高自动驾驶的可靠性与安全性。DB 1331/T 0072022 4 5.2.3 道路气象环境信息感知 道路气象环境,尤其是雨、雪、雾、冰冻等不利天气条件是影响公路交通安全和机动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对桥梁、隧道和道路上的气象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多源实时交通监测数据,系统分析道路交通流、天气条件、道路状况等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助力形成即时、精致、有效的各种事故风险防控与动态交通安全管理方案,形成良好的道路运输环境,有效降低不利天气对道路交通通行能力等影响,减少交通事故率、伤害程度和事故风险。典型场景设计要求 5.3.1 一般要求 依据设备功能及部署场景的不同,将各类终端设备按照“基本配置”“推荐配置”“参考配置”“无要求”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描述:a)“基本配置”指在正常情况下应采用的设备,标注为“”;b)“推荐配置”指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采用的设备,标注为“”;c)“参考配置”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用的设备,标注为“-”;d)“无要求”指在本场景下对设备没有要求,标注为“x”。5.3.2 道路交叉口 道路交叉口空间中的主要物联网终端设备应符合表1设置。各项目应按照实际需求设置物联网终端设备类型,可以增补删减。表1 道路交叉口物联网终端设备索引表 设备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设备名称 交通信号 控制机 视频流量 检测器 视频监控 摄像机 电子警察 摄像机 卡 口摄 像机 电子标识读写设备 微波雷达检测器 不 礼 让行 人 抓拍 摄 像机 行人与非机动车闯红灯抓拍摄像机 激光雷达 检测器 多光谱 摄像机 RSU 空间位置 灯 控路口 -无 灯控 路口 x-x-x-5.3.3 路段 路段空间中的主要物联网终端设备应符合表2设置。各项目应按照实际需求设置物联网终端设备类型,可以增补删减。DB 1331/T 0072022 5 表2 路段物联网终端设备索引表 设备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设备名称 视频流量检测器 视频监控摄像机 卡口摄像机 测速摄像机 违停抓拍摄像机 事件监测摄像机 非法鸣笛设摄像机 道 路交 通诱 导可 变信 息标志 微波雷达检测器 激光雷达检测器 多光谱摄像机 RSU 停车诱导屏 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 动态称重感知终端 空间位置 快速路 -x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x 5.3.4 试验示范性道路 试验示范性道路空间中的主要物联网终端设备应符合表 3 设置。各项目应按照实际需求设置物联网终端设备类型,可以增补删减。表3 试验示范性道路物联网终端设备索引表 设备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设备名称 空 气质 量微 型站 埋 入式 路面 状况 感知 终端 路 基含 水率 传感器 加 速度 传感器 动 态应 变计 沉 降传 感器 倾 角传 感器 温 湿度仪 风 速仪 雨 量计 能 见度 检测器 空 间位置 试 验示 范性 道路-6 道路物联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一般要求 道路物联网感知设备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道路基础设施状态感知、车辆行人及交通事件感知控制、道路环境状态感知。DB 1331/T 0072022 6 a)道路基础设施运行状态感知应包含道路环境荷载感知、道路状况感知、车辆荷载感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健康监测、道路路面基础设施感知管理等感知设备,采集路面、路基/边坡、桥梁、隧道等状态信息。采集的数据类型如路面应变、裂缝、温度等路面状态信息,路基沉降、边坡变形等位移信息,主梁、桥墩的挠度、位移、应变、裂缝、车辆荷载等指标,隧道裂纹、围岩内部位移、初衬钢拱架应变、二衬结构内应力、锚杆轴力、一氧化碳浓度、能见度、风速风向等。b)车辆行人及交通事件感知控制设备包含对车辆及行人的感知控制设备、以及对交通事件的感知设备。1)车辆及行人感知控制,将部署面向智能交通的感知终端,尤其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型载运工具的应用需求以及行人安全的保障需求,部署用于监测路面状态、位置速度等各类感知终端,打造车路协同的智能化道路环境。车辆及行人感知控制设备主要采集的数据类型如车辆的颜色、车牌号、速度、位置、航向角、加速度、驾驶状态等信息,摩托车及自行车状态、行人状态等信息,以及各车道渠化区域内的车辆流量、占有率、速度、排队长度、车头时距等交通流信息。2)交通违法事件感知可包含对机动车和行人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监测记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交通违法和交通事件的及时感知与响应。感知设备应具有车牌识别、视频跟踪、车辆轨迹分析、车辆测速等多种功能,可对车辆进行复合型检测,对违反交通信号灯、不按导向标志行驶、逆行、违反禁止标线、违法变道、机占非、路口滞留、超速、违法停车等多种违法行为进行自动检测和记录。感知设备还应依托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等技术自动实现堵车检测、停车检测、逆行检测、行人入侵检测、抛洒物检测、违章掉头检测等交通事件的检测。c)道路环境感知主要是对道路外部气象环境进行感知,通过对空气温湿度、能见度、风速等进行测量。道路环境状态感知设备宜选取具有空气质量监测、温湿度监测、风速监测、雨量监测等复合功能的设备。d)道路物联网感知设备选择和部署的总体原则为:e)同类型设备宜选取具有多功能集成功能的型号,如摄像头宜选取具有流量监测、机动车测速、违章抓拍等复合功能的型号,道路环境状态感知设备宜选取具有空气质量监测、温湿度监测、风速监测、雨量监测等复合功能的设备。f)道路感知设备的部署应遵循统筹集约部署的原则,共建、共享、共用,避免重复建设。g)由政府投资建设为主,所有终端全部接入城市物联网平台(视频终端接入视频一张网平台),统一调度、运维和管理。生产生活空间的感知终端部署由企业、个人投资建设为主,引导鼓励此类感知终端接入城市物联网平台和视频一张网平台。h)道路物联网感知设备宜优先选择符合新区直流供电标准的型号。道路基础设施状态感知设备 6.2.1 埋入式路面状况感知终端 6.2.1.1 6.2.1.1 功能要求 a)路面状况检测器宜具备以下参数的监测功能:冰点、路面温度、路面下 6cm 处温度、路面水层厚度、路面冰层厚度、除冰剂浓度。DB 1331/T 0072022 7 b)路面状况检测器应具备预警和报警功能:霜预警及告警(道路温度下降接近或达到结冰温度,露点温度高于道面温度)、冰预警及报警(道面接近或达到结冰温度,在未来的 1h2h 道面可能结冰或已经结冰)。6.2.1.2 设备参数 a)路面状况检测器机箱防护要求见 GB 4208。b)产品适合使用温度分为 3 级:1)A 级:-2080。2)B 级:-3070。3)C 级:-4060。c)路面状况检测器应能准确检测出有无雪、冰、黑冰、凝霜等覆盖物,并应检测出雪水当量、覆冰厚度等指标。d)路面状况检测器对路面水层厚度的检测应满足以下测量范围及测量精度要求:e)测量范围要求:能够准确测出 0mm6mm 路面水层厚度。6mm 以上路面水层厚度的测量值仅作为参考。f)测量精度要求:在 0mm1mm 范围内,准确率应达到 0.1mm。在 1mm6mm 范围内,准确率应达到 0.5mm。g)路面状况检测器应给出明确的路面干湿状态。h)路面状况检测器应能准确检测出使用除冰剂后路面的状态,能准确区分微湿和潮湿状态。同时应测出路面覆盖物中除冰剂的浓度。i)路面状况检测器应能检测出实际路面的冰点以及使用除冰剂后路面的冰点变化情况。j)路面及路面下 6mm 处路面温度检测范围分为 3 级:1)A 级:-2080。2)B 级:-3070。3)C 级:-4060。k)路面温度检测精度:0.5。l)路面状况检测器的开机稳定时间和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应满足以下要求:m)开机稳定工作时间:5min。n)传感器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50000h。处理单元的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10000h。o)平均故障修复时间:0.5h。p)检测器输出数据周期间隔应从 1min 到 1h 按分钟分档设置。q)检测器应具有电磁屏蔽功能,能安装于控制器机柜内的任何地方不受影响。r)检测器符合 GB/T 17626.5 中规定的等级要求。s)支持无线传输功能。t)支持电池供电。6.2.1.3 部署密度 需埋设在路基内(布设原则依据实际道路状况而定)。6.2.1.4 安装要求 预埋(无结构件)。DB 1331/T 0072022 8 6.2.2 动态应变计 6.2.2.1 功能要求 动态应变计应能实时监测混凝土结构应力。6.2.2.2 设备参数 a)传感器应具有高稳定、高可靠、低温漂、长寿命等特点。b)应具有对桥墩受力变化状况长期连续监测功能。c)应具有实时监测功能。d)应具有温度补偿功能。e)工作温度范围:-3060。f)防水等级:IP67。g)测量范围:3000。h)非线性:2%FS。i)传感器量程宜不小于预测最大值的 2 倍。6.2.2.3 部署密度 a)关键结构外部固定安装,布设原则依据实际道路状况而定。b)宜按照结构计算分析选择受力较大或影响结构整体安全的关键构件、截面和部位。c)宜按照结构易损性分析选择最易破坏或局部破坏易导致结构倒塌的关键构件、截面和部位。6.2.2.4 安装要求 a)安装位置各方向偏离监测界面位置监测截面位置:30mm。b)安装角度偏差:2。c)安装应牢固,长期监测时,宜采用焊接或栓接方式安装。6.2.3 路基含水率传感器 6.2.3.1 功能要求 路基含水率传感器应可以监测路基内部含水率。6.2.3.2 设备参数 a)路基含水率传感器的测量范围:0.70%RH。b)路基含水率传感器的精度:0.3%。6.2.3.3 部署密度 需埋设在路基内(布设原则依据实际状况而定)。6.2.3.4 安装要求 路基施工过程中预埋。6.2.4 加速度传感器 DB 1331/T 0072022 9 6.2.4.1 功能要求 加速度传感器应可以监测路基受力状况。6.2.4.2 设备参数 a)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范围:2.0g(水平)、1.0g(垂直)。b)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2.5V/g。6.2.4.3 部署密度 需埋设在路基内(布设原则依据实际状况而定)。6.2.4.4 安装要求 a)路基施工过程中预埋。b)安装预留传感器安装底板。预留安装块或钻孔安装。6.2.5 沉降传感器 6.2.5.1 功能要求 沉降传感器应可测量路基、桥墩、楼房地基等建筑物沉降。6.2.5.2 设备参数 a)沉降传感器的测量范围:1000mm。b)沉降传感器的精度:1mm。6.2.5.3 部署密度 关键结构处外部安装(布设依据实际状况而定)。6.2.5.4 安装要求 贴敷结构安装(钢结构)需焊接预留固定金属块。6.2.6 测斜仪 6.2.6.1 功能要求 a)应具有数据存储功能,能查询历史数据。b)应具有倾斜角和方位角测量功能。c)应具有长期实时监测功能。d)应具有温度补偿功能。6.2.6.2 设备参数 a)设备性能指标要求见 GB 50026。b)分辨率:0.02mm500mm。c)重复性:0.01%F.S。d)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防潮且绝缘。DB 1331/T 0072022 10 e)系统精度:6mm/50 个读数,通过软件的修正程序可以得到更高的精度。f)防护等级:IP65 要求。g)工作温度:-3070。6.2.6.3 部署密度 需安装在井盖内侧(布设依据实际状况而定)。6.2.6.4 安装要求 与井盖同步安装。井盖内侧预留传感器安装支架,支架与设备配套。车辆行人及交通事件感知控制设备 6.3.1 视频流量检测器 6.3.1.1 功能要求 a)车辆计数功能(包括断面计数、车道计数、车型计数)。b)占有率统计功能(断面时间占有率、车道时间占有率)。c)平均车速统计功能(断面车速、车道车速)。d)车流量统计功能(断面流量、车道流量、车型流量)。e)应具备自动识别车型功能,识别准确率按照 GA/T 8332016 的规定。f)视频类设备宜选取具有多功能集成摄像头。6.3.1.2 设备参数 a)流量:检测准确率97%。b)速度:检测准确率95%。c)占有率:检测准确率95%。d)监控车道数:3 车道。e)适应车速范围:0km/h120km/h。f)最低工作照度:0.01lux。6.3.1.3 部署密度 a)部署密度符合 GA/T 10472013 第四章对信息采集设备布设位置的要求。b)应对路口每方向设置视频流量检测器。6.3.1.4 安装要求 a)视频流量检测器应结合多功能信息杆柱设置,以多功能信息杆柱为载体,实现设备的安装和使用。b)下沉式道路按照实际情况考虑吊装或利用多功能信息杆柱。c)采用适当的安装高度,使得具有足够的视角,一般控制在 5m8m。6.3.2 视频监控摄像机 6.3.2.1 功能要求 DB 1331/T 0072022 11 视频监控摄像机符合GA/T 9952012的基本要求。视频监控摄像机应至少具有以下功能:a)交通现场视频监视;b)交通行为识别与记录;c)交通流量统计;d)车牌图像自动识别;e)视频类设备宜选取具有多功能集成功能摄像头。6.3.2.2 设备参数 视频监控摄像机符合GA/T 9952012中高清摄像机的基本要求;a)分辨率:室外球型摄像机像素建议不低于 300 万,态势监控摄像机像素建议不低于 900 万。b)捕获率:白天捕获率大于等于 98%,夜间捕获率大于等于 90%,闯红灯车辆捕获率指标参考 GA/T 4962014 的要求;c)捕获有效率:白天捕获有效率大于等于 95%,夜间捕获有效率大于等于 90%,闯红灯捕获有效率指标参考 GA/T 4962014 的要求。6.3.2.3 部署密度 a)道路交叉口:道路交叉口对角线设置 12 处;b)高点监控:重点部位结合建筑设置。6.3.2.4 安装要求 a)室外球型摄像机应结合多功能信息杆柱设置,安装高度约 6m,下沉式道路设置在墙壁,不侵入道路限界,安装高度不小于 3.5m;b)高点态势监控结合周边建筑,在屋顶统一设置。6.3.3 卡口摄像机 6.3.3.1 功能要求 a)应采用室外枪型高清摄像机;b)应能通过对进出车辆进行车牌识别分析,收集进出该区域交通信息,为交通决策及其他管理用途提供数据;c)抓拍所形成的车辆记录应包括抓拍时间、抓拍地点、行驶方向、车辆类型、车牌号码、车牌颜色等信息;d)视频类设备宜选取具有多功能集成摄像头。6.3.3.2 设备参数 卡口摄像机符合 GA/T 9952012 的基本要求。摄像机像素不低于 500 万,辅助补光灯宜采用不闪烁可见光方式。a)摄像机编码格式应开放,保证新区内所有视频数据的互联互通;b)捕获率:白天捕获率大于等于 98%,夜间捕获率大于等于 90%;c)捕获有效率:白天捕获有效率大于等于 95%,夜间捕获有效率大于等于 90%;d)视频取证设备内置存贮容量:不少于 32GB。DB 1331/T 0072022 12 6.3.3.3 部署密度 城市交叉路口电警反向卡口。6.3.3.4 安装要求 卡口摄像机的布设应结合多功能信息杆柱设置,以多功能信息杆柱为载体,实现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立杆安装位置通常在停车线后 20m 左右,立杆高度一般在 6m 左右;相机安装位置建议架设在最中间车道,横臂延伸 30cm。6.3.4 测速摄像机 6.3.4.1 功能要求 a)测速摄像机应能在捕获车辆的同时计算车辆行驶速度,应具有不同车型同一路段分别限速抓拍功能。应支持定点测速和区间测速功能;b)视频类设备宜选取具有多功能集成摄像头。6.3.4.2 设备参数 测速摄像机符合GA/T 9952012的基本要求。6.3.4.3 部署密度 结合实际需求用于限速路段,下沉式干路及匝道出入口。6.3.4.4 安装要求 应结合限速路段多功能信息杆柱设置,安装高度约6m,下沉式道路设置吊装或以墙壁固定。6.3.5 电子标识读写设备 6.3.5.1 功能要求 通过路侧RFID读写设备与汽车电子标识设备进行通讯,以及利用视频相机采集车辆号牌、品牌型号、车身颜色、车辆型号等信息进行实时比对,准确发现假牌、套牌等违法嫌疑车辆,提取车辆特征信息准确定位车辆。6.3.5.2 设备参数 机动车电子车牌读写设备的供电方式、工作环境、电磁兼容、安全性等性能要求符合GB/T 357862017中的第5章、GB/T 357872017中的第5章。a)接口:4 个高速轮询天线接口,可覆盖更多车道。b)工作频段:920MHz925MHz。c)发射功率:15.0dBm33dBm(可配置)。d)安全模块:符合 GB/T 357872017 要求。e)电磁场抗扰度:符合 GB/T 17626.32016 中表 1 规定的第 2 级试验等级的要求。f)脉冲抗扰度:符合 GB/T 17626.42008 中规定的第 3 级试验等级的要求。g)浪涌抗扰度:符合 GB/T 17626.52008 中规定的第 3 级试验等级的要求。h)支持环境自适应技术。DB 1331/T 0072022 13 i)支持车道判定技术。6.3.5.3 部署密度 机动车电子车牌读写设备宜覆盖新区全部A类交叉口,含下沉式道路部分。6.3.5.4 安装要求 机动车电子车牌读写设备的布设应结合多功能信息杆柱设置,不应安装在较低位置,一般为5m7m。6.3.6 微波雷达检测器 6.3.6.1 功能要求 微波雷达检测器的功能符合GA/T 10472013、GB/T 206092006中各相关要求。a)实现中心对部署的雷达设备的统一管理。通过以太网,可以对各个雷达安装的参数、道路信息、交通配置信息进行数据下发。b)中心可通过图形化窗口,实时观测路口车辆动态轨迹和信息,包含目标 ID,XY 坐标,XY 速度等信息的选择性查看。c)定时(每 1s)输出车辆排队信息,包含排队车辆数、排队长度、排队次数等。d)定时(每 125ms)输出断面过车信息。e)虚拟线圈检测功能,可提供基于断面的车辆存在信息。f)交通统计信息,包含车流量、时间占有率、存在检测、平均速度、85%位速度、车头时距和车间距等数据的统计分析。g)按照预设的车道,提供车辆排队信息,包含排队长度、排队车辆数等整体参数,每个车辆的排队时间、停车次数等个体信息。h)远程配置雷达参数,通过以太网,可以对雷达安装的参数、道路信息、交通配置信息进行数据下发。i)远程监测雷达运行状态。6.3.6.2 设备参数 a)检测范围:横向8 个车道,纵向250m(以雷达安装位置计算)。b)目标数量:最大实时目标数量 100 个。c)数据保存时长:30 天。d)设备使用寿命:10 年。e)外壳防护等级:IP65,可在雨、雪、大雾、大风、扬尘等恶劣天气全天候工作。f)排队车辆误差:20%。g)排队长度误差:20%。h)平均速度误差:5%。i)车流量误差:5%。j)占有率误差:5%。6.3.6.3 部署密度 a)符合 GA/T 10472013 及 GB/T 206092006 要求。b)所有 A 类交叉口即信号控制路口每方向宜设置 1 套。DB 1331/T 0072022 14 6.3.6.4 安装要求 a)雷达检测器应结合多功能信息杆柱设置,检测范围覆盖进口车道。b)地面路段及下沉式道路按照实际情况考虑吊装或利用多功能信息杆柱。c)采用适当的安装高度,使得雷达具有足够的视角,一般控制在 5m8m。6.3.7 激光雷达检测器 6.3.7.1 功能要求 a)识别路侧激光雷达所在区域的固定结构,如固定顶杆、路面、道路边界等。b)识别道路环境中的非固定物体。c)通过目标聚类,对大型车辆、小型车辆、行人、非机动车或其他障碍物进行分类。d)对目标进行连续跟踪,输出目标的位置、大小、速度、方向,推算目标轨迹。6.3.7.2 设备参数 a)测距能力:200m(40%反射率)、100m(10%反射率)。b)测距精度:6cm。c)水平扫描视场:360,水平扫描分辨率:0.1/0.2/0.3/0.4,垂直扫描视场:37(-370),垂直扫描分辨率:0.63疏密分布,扫描频率:5Hz/10Hz/15Hz/20Hz。d)工作温度:-4080。6.3.7.3 部署密度 激光雷达宜在干支路路段每隔200m350m布设,或按照实际情况布设。6.3.7.4 安装要求 激光雷达应安装于多功能信息杆柱上,安装高度为6m8m。6.3.8 多光谱摄像机 6.3.8.1 功能要求 多光谱摄像机应可以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参与者的识别与定位,静态障碍物检测,车辆轨迹跟踪,速度检测,远程管理等功能。6.3.8.2 设备参数 a)有效像素:200W。b)分辨率:19201080P。c)帧率:60FPS。d)检测范围:20m200m。6.3.8.3 部署密度 多光谱摄像机宜在干支路路段每隔200m,或按照实际情况布设。6.3.8.4 安装要求 DB 1331/T 0072022 15 a)多光谱摄像机应安装于多功能信息杆柱上,安装高度建议为 6m 左右。b)在有中央隔离带的情况下设置 T 型杆件,无隔离带情况则设置 L 型杆件,道路按照“西向东、南向北”原则,安装一组摄像机,每组两个摄像头,分别拍摄远端和近端。挑臂长度到道路最外侧车道内车道线。6.3.9 动态称重感知终端 6.3.9.1 功能要求 a)应具有显示和打印功能。b)应具有自检功能。c)应具有车辆识别装置,应能探测到车辆的存在,并探测整车是否已完成称重。d)应具有预警和提示功能,车辆超速或超载时,可发出预警。e)应具备数据自动采集功能,现场数据存储能力不少于 14d。6.3.9.2 设备参数 a)量程应按照桥梁车辆限载重以及预载重综合确定,单轴间测量程不宜小于限载车辆轴重的200%。b)准确度等级符合 GB/T 212962007 第 5 章要求。c)动态称量的最大允许误差符合 GB/T 212962007 第 5 章要求。d)静态称量的最大允许误差按符合 GB/T 212962007 第 5 章要求。e)分度值符合 GB/T 212962007 第 5 章要求。f)最小量程符合 GB/T 212962007 第 5 章要求。g)衡器的显示和打印的数字应准确、可靠。对于同一载荷,提供称量结果的显示值与打印值应该一致。6.3.9.3 部署密度 宜布设在主桥方向振动较小的断面,桥头桥尾各1套。6.3.9.4 安装要求 符合GB/T 212962007附录B和附录C。6.3.10 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 6.3.10.1 功能要求 a)停车地磁感知终端应具备车位状态探测功能。b)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应具备运营状态监测功能,以及自动复位功能,检测到设备故障时应实现设备自动复位。c)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应支持远程固件升级。6.3.10.2 设备参数 a)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车位状态检测综合准确率:95%。b)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车位状态检测误报率:不高于 5%。DB 1331/T 0072022 16 c)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车位状态检测准确率:98%。d)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车位状态检测反应时间:不超过 30s。e)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检测状态下功耗低于 0.15W,数据发送状态下功耗低于 0.8W,休眠状态下功耗低于 2mW。f)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使用寿命:5 年。g)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工作环境温度:-3070(需要结合容东片区气象条件重新订指标)。h)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工作环境相对湿度 93%。i)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连续工作时长不低于 20000h。j)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电磁兼容要求符合 GB/T 17626.12006。k)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安全性要求见 GB 4943.12011 中的第 2、5 章。l)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IP68。m)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外壳应选用 PC 防爆物料,贴地安装抗压能力达 10 吨。n)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尺寸:90mm100mm。o)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重量:1kg。p)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应支持电池供电方式。q)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应支持配置后加入有线或无线传输功能。6.3.10.3 部署密度 公共停车位。宜每个公共车位安装一个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6.3.10.4 安装要求 a)埋入式安装要求:距离地面适宜高度范围 0.2m0.4m。b)停车地磁物联感知终端与安装孔间隙处需要填充固化且防水材料。c)安装牢固,设备长期使用不能产生位移。d)在某些不能破坏路面或路面比较松软(安装后无法保证检测器位置长期不发生位移)的场合,宜采用道路侧(路)边安装。6.3.11 停车诱导屏 6.3.11.1 功能要求 交通诱导屏的功能符合GA/T 4842018中的第5章、JT/T 4312000中的第五章要求。a)停车诱导屏能显示停车场(库)的名称、位置、空车位数量及相关信息,具备中心和本地两级显示控制功能、亮度自动调节功能、温度自动监控功能等。b)一级道路停车诱导屏对停车者进行总体信息诱导,使停车者对该区域的停车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c)二级道路停车诱导屏为进入某一诱导区域的停车者(按照一级诱导显示屏的诱导信息进入)提供区域内主要停车场的动态空泊位、行车方向及行车距离等信息。d)三级道路停车诱导屏提供停车场位置。e)道路停车诱导屏应以不少于三位数字显示停车场(库)空车位,数字字符格式要求见 GB 5768.22016。DB 1331/T 0072022 17 6.3.11.2 设备参数 a)诱导屏体应采用可拆装式模块化结构。b)像素的结构排列间距可按照设计亮度调整,显示文字标志的最大设计亮度应不小于 8000cd/m2。c)诱导屏的显示模块内各像素之间及各显示模块之间,像素应排列均匀、平整,各像素点间距允许误差0.5mm,不平整度不大于 1mm/m2。d)具备走马灯、断网黑屏、硬件设备自检功能。e)尺寸规格:1)一级道路停车诱导屏尺寸建议为 500cm300cm,采用全彩显示屏。2)二级道路停车诱导屏尺寸建议为 400cm240cm,采用全彩显示屏。3)三级道路停车诱导屏尺寸按照显示内容具体确定。6.3.11.3 部署密度 通过在片区周边主干道、停车场周边道路、停车场入口附近等位置分别设置一级、二级、三级停车诱导屏。6.3.11.4 安装要求 a)一级、二级停车诱导屏底部高度距离地面不小于 5.5m,可结合多功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