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3章:扩展知识.docx

    • 资源ID:69469467       资源大小:52.75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3章:扩展知识.docx

    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1、斯图亚特的价值理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价值问题,虽然受到重商主义观念的束缚,观点摇摆不定,但是仍然可 以看出他对于古典价值理论的贡献。(1)提出了 “实际价值”的概念。(2)试图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在他那里这两者是以“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 的形式出现的。(3)在实际上试图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触及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2、最低限度工资理论配第认为,工人的工资是由劳动者为了 “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 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洛克的利息理论把利息看做“货币的租金”,他还明确地把地租和利息的产生归结为生产资料和直接生产 者相分离的结果,把利息看做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结果。3、洛克的哲学思想http: l l#2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 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 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 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省(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 外部世界,而反省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 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 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5、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 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 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n。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 缴纳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 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确性,必然导致先验论。2.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方法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先进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虽然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的基石,但却 首先是关于商品价值的学说。局限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缺陷是肯定的,要发展也是肯定的。例如中国引进市 场经济后,马克思经济理论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 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3、货币数量论.com/wiki/%E8%B4%A7%E5%B8%81%E6%95%B0%E9%87%8F%E8%AE%BA货币数量论概述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 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货币数量论内容主要内容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 货币数量所决定的。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反之则相反。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本世纪初,美 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现金交易论,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了现金余额说, 其门徒庇古提出剑桥方程式。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使 货币数量论的势头减弱。50年代起,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 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 民收入的变动。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一一个重新表述( 1956) 货币稳定方案( 1959),价格理论( 1962)等。早期货币数量论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法国重商主义者J.博丹。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南 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史称“价格革命”)。博 丹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 量。以后意大利经济学家B.da万萨蒂、G.蒙塔纳里、英国哲学家J.洛克、法国哲学 家C-L. de孟德斯鸠,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D.休谟、经济学家D.李嘉图、哲学家J.S. 密尔等都阐述过类似见解。早期货币数量论注重对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之间关系的质的概括。万 萨蒂认为,货币数量增加,货品价格自然上涨。蒙塔纳里则将交换的货品与流通的货 币相对比表明价格的变动,而且他认为有一般物价的变动与个别物价的变动之分。洛 克从货币的供求关系方面分析,发展了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价值高是因为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孟德斯鸠认为银币是商品的符号,商品也是银币的符号,它们之 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的价值关系,因而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动,其价值必然发生变动。 休谟认为,一国流通中的货币,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商品的价格 并不决定于一国所有的商品与货币的绝对数量,而是决定于上市的或行将上市的商品 数量与流通中的货币量,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多,商品价格就会同 比例提高。李嘉图是劳动价值论者,曾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其生产及运到市场上所必须的 劳动量。但是在他看来,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双重价格,即自然价格和市场价 格。自然价格是货币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市场价格是货币供求不均衡时的价格。他继 承了洛克的观点,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无限的,因而在货币需求既定的条件下, 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供给。而且他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 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一旦货币投入流通都要用于购买,不论它是金属货币还是银行券, 因此货币供给过多或过少时,都要引起货币价值的变化。密尔集早期货币数量论之大成,认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机械。有了它能够迅 速而便利地交换,没有它也不过使交换缓慢和不便而已。从这种观点出发,他认为货 币的价值既决定于货币的供求,也决定于市场商品量。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 货币需求即市场上的商品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市场上的 商品量;当市场上的商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此外,他还 认为物价与货币数量的增加同比例上涨,若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两倍,物价亦必上涨 两倍。若货币量一定而商品减少,物价亦产生同样的结果。密尔特别强调货币流通速 度对货币价值的影响,指出:假定市场上的商品及此商品转卖的次数为已定的量,则 货币的价值便决定于其数量及其在一定期间内辗转使用的平均次数。近代货币数量论近代西方货币数量论除了注重对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关系的质的 认定外,还注重对它们关系的量的分析。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I.费希尔、英国 A.马歇尔、A.C.庇古和J.M凯恩斯。在费希尔之前,美国天文学家S.纽科姆1886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曾把物价水平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表述为社会流通方程式VR二KP,式中V为货币流通 量,R为通货总量的流通速度,K为通过货币交易的商品量与劳务量,P为物价水平。 1907年,美国经济学家E. W.凯默勒将纽科姆的方程式演变为:物价水平=货币数量x货币周转率商品数量x商品周折率费希尔1911年,费希尔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 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 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MV = PT费希尔认为M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因而:M = Ml + M2V = VI + V2费希尔认为,在P、T、Ml、M2、VI、V2这六个因素中,T、V是比较稳定的,是个 常量,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虽然影 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们的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而且二者是相对 稳定的;M、P是不稳定的,是个变量,因为M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而在T、V相对 稳定的情况下,P不能不受M的影响。他指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 条件下,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而 不是物价水平决定着货币数量。他还分析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这一因果关系的传导 机制,指出:从货币量的增大到物价水平的上升有一个过渡时期,有许多短变动。在 过渡时期一定的阶段上,M和P都在增大,但不会按同比例增大,P的上升相对地会大 于M的增加。利率的变动会滞后于物价变动,当M停止增长或虽然继续增长但增长率 有所降低时,物价上涨幅度缩小,但利率仍然高昂,这样实际利率便上升。而实际利率 上升,会影响企业信贷规模和资金周转,从而影响物价水平。马歇尔与庇古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认为,人们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的财产和 收入是“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这部分购买力的高低决定于以货币形态保持 的实物价值。因此,不管一国供给多少货币,其货币的总价值只好等于以货币形态保 持的实物价值,其货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的比 例。他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进而对币值的影响, 这样便把货币量与物价、币值关系的研究引导到货币需求上来,这是在费希尔货币数 量论基础上的一个进步。1917年他的学生庇古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 价值一文,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即剑桥方程式:M=kPy式中M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为最 终产品和劳务价格的指数,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庇古提 出现金余额方程式的思路是:社会每个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运用的资财,是他们在 这个时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时,引起对现金的需求。 但对现金的需求与全社会成员的收入之间有稳定的比例关系。他指出:若全社会在一 个年度中的平均现金余额为M,则ky/M是每一个货币单位的实际价格,即每一个货币 单位所能购买到的实物商品量,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所以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 易方程式的结论基本相同,即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量,与货币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同 比例变动。但是,这两个方程式有不同的经济意义:现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价 格;强调V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货币的交易,没有纳 入货币的需求。现金余额方程式中P表明货币价值;强调ky不变时M对P的影响; 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纳入了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 赞同现金余额货币数量论,但认为以小麦数量去表示货币的价值并不能 反映物价水平。他认为一定数额的购买力应当以某几种标准消费品所构成的一定量来 测定。凯恩斯把这几种标准消费品的一定量称为消费单位。假定人们手中用以换取消 费单位的一定数量的现金为K,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为n,则消费单位的价格为p。对 此,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中提出了 “真实余额”数量方程式:n = pK若K不变,则p与n同升同降。但购买消费品的不都是现金,还有银行存款,而 且银行为了保证顾客提取存款必须保有一定的准备金。假定K和K'为公众所要求的 现金消费单位和银行存款消费单位,P为一个消费单位的价格,r为银行现金准备和 存款的比例,n为现金总量,则上述方程式应改为:n = p(K+rK')凯恩斯认为,K和K'的量一部分取决于社会财富,另一部分取决 于人们的习惯,其数额都是变动不定的,K和K'在繁荣时期有减少的倾向,在萧条时 期有增加的倾向,而r 一般是稳定的,n则能够由政府调控,若政府对n从而对r、K、 K'进行直接或间接调控,就不难影响p。凯恩斯与费希尔一样,都主张通过金融手段去影响物价,从而缓解或者消除资本 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凯恩斯的方程式与现金余额方程式有相似之处,即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都是 以一定的“实物量”(马歇尔、庇古以小麦数量为单位,凯恩斯以几种标准消费品的 一定数量为单位)计量的,只不过现金余额方程式中的k是一个相对数,而凯恩斯方 程式中的K是一个绝对数。以一定的“实物量”计量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是要表 明:实物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对货币数量的需求,而货币数量的供求对比、决定货币的交 换价值,即购买力,从而决定物价水平。可见,凯恩斯方程式实际上保持了货币数量 论的基本观点。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 价格水平的理论,而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M.弗里德曼。 1956年,他在货币数量论一一重新表述中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 1 dP后来他又将它扩展为:这是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中M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 P表示平均物价水平,M/P表示真实货币需求,即单个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够 买到的实物;y表示得自各种财富形式的总的真实收入;w表示非人力形式的财富在总 财富中所占的比例;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rb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报酬率;re 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1/P) (dP/dt)表示预期物价变动率,即真实资产的名义 报酬率;u表示除收入以外的其他可能影响货币效用的因素,如个人偏好等。货币需求函数的经济意义是: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决定于三类因素:财富持有者的财富总量或总收入,即y和w;各种形式的财富的价格与收益,即rm、rb> re> (1/P) (dP/dt);财富持有者的偏好即Uo弗里德曼认为,若将M、y、w分别视为人均持有货币量、人均真实收入、人均财 产收入,则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可应用于整个社会。弗里德曼提出这样的货币需求函数式是要表明: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具有极为稳定的关系;货币需求独立于货币供给,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与货币供给完全无关,还需 要建立一个货币供给函数,才能完善货币分析。在弗里德曼看来,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因而物价的变动决定于货币的供 给。从货币供给的变动去研究对物价的影响是货币数量论的特点。不仅如此,货币供 给的变动还影响产量和名义收入,但货币量的增长对名义收入的增长的影响有一个时 间间隔,因为名义收入是个综合性指标,它包括价格和产量。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先影 响产量后影响价格。这一点又区别于早期的货币数量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假定充分 就业,即假定产量不变。4、古典经济学流派介绍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 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 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 产部门都创造财富。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 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 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 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 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 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它反对封 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 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古典经济学简介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4木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 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 年)为奠基。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 发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 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李嘉图 革命”。李嘉图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随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 方面。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经济学关 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 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 事相比个人更重要。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 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 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古典经济学似乎是想告诉人们,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 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他们又看到劳动分工是受条件约束的,资本的积累会使现有的劳动 分工以更大的规模出现,并表现出工资的随之上涨,而劳动分工的发展却不易实现,这将使 资本积累受到劳动分工发展跟不上的影响。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产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图特 别强调过这种矛盾,不过他的解释也不能消除这种核心思想中的矛盾。关于废除谷物法的争论是古典经济学争取自由贸易主张的一部分。一些经济学家由 此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指出,一个国家能够 从进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中获益,只要它在生产其他商品上具有更大的竞争 优势。所以,按照这一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将其生产能力更多地集中在比较起来优势更大的 产业上。休谟研究的国际收支问题的成果为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认为,国 际收支逆差将通过黄金的流出来减少货币供给,从而也降低物价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竞争力 而进口的吸引力减少,这一均衡机制将持续地发生作用,直到黄金外流暂停,收支进入平衡 为止。而李嘉图等人的看法是,当黄金外流时,作为货币供应的一部分纸币发行必须收缩, 因为黄金外流是物价水平太高的一种征兆。这些思想至今不无启发意义。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卡尔马克思曾这样概 括地评价:“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 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 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 达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J但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理论的批判关系,古典经济学也就成为 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古典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古典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国和法国。在英国,从威廉.配第(1623 1687年)开始,到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146 1714)开始,到西斯蒙第(17731842)结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 密和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16941774)。英国1.威廉.配第(16231687年)。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手工业作坊主家庭,是个才华横 溢的人,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后来成为医生、国会议员兼大资本家,但他关心并研究经济 理论,主要经济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并使之成为“英国经济 学之父: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开创了不同于前人的研究经济学方法。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 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液,商业犹如血管,经济运动与人体生理活动一样有 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把数字、重量、尺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从而 发现了经济运行的一些本质规律,他把这门学术叫“政治算术”。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劳 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2.亚当.斯密(17231790年)。许多人知道亚当.斯密是从“看不见的手”这句话 开始的。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经济学界都毫不怀疑地认为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 的代表。马克思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 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萨缪尔逊说:“我们可以把亚当.斯密 出版国富论的那年看作是现在所学的经济学的诞生之年。”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 独立宣言也发表于这一年,全面地考虑,很难说清楚哪一部文献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独立宣言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全新的呼吁,呼唤社会致力于生活、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 国富论则解释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从配第到斯密刚好一百年时间,其间英国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比较有影响的是洛克、 诺思、马西、休谟、斯图亚特等。斯密正是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古典经济 体系。在斯密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们都着眼于经济政策,不大注意市场经济是如何运 行的,而急于对市场进行干预。斯密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是从弄清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 个复杂问题入手,并获得重大发现,即自行调节的自然秩序(也叫自由市场机制)。这里, 我们不得不先分享斯密的一段精辟话语:“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 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 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 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J 这就是著 名的“看不见的手”。当然,斯密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此,这只是他找到了开启经济学大门的钥匙。他的经济 思想主要集中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从书名可见,它主要研究的是财富的 来源和如何增加财富,找出促进和阻碍财富增长的原因,他既否定了重商主义的只有对外贸 易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也抛弃了重农主义的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指出任部 门的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国富论共五篇,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篇“劳动生产力增进的 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的顺序”,详细论述了分工、货币、价值、 工资、利润、地租等范畴。第二篇“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论述了资本积累如何增 进国民财富。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考察了从罗马帝国到18世纪后期的 经济发展史。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考察了各种经济学说和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 影响。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考察了国家财政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相当于财 政学。3、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李嘉图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从来没有进过大 学,由于和非犹太教女子结婚,他父亲和他断绝关系。当时他仅有800英镑,12年后,他 赚得了亿万家财。这时候,他偶然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并对经济学着了迷。1817年, 他出版了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是他全部理论的总结,在很多方面发展了 斯密的理论,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并主要在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上取得 了成功。奇妙之处在于,他的理论同时得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共同赞赏。尤 其是马克思曾给予他高度评价说:李嘉图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和巨大的历史价值。 到此,古典经济学开始盛极而衰了。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的语言表述为: “令人高兴的是,关于价值规律,已经没有什么需要现在和将来的著作家加以说明的了J 这句话表明了古典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已到了尽头。从此,经济学的研究踏上了新的 途径。法国1、布阿吉尔贝尔(1646 1714)o法国不同于英国,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可是,布阿吉尔贝尔生活的时代正是柯尔培尔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法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 遭到破坏的时期。他在担任地方法官的过程中,通过对大量农村诉讼案件的审理,深深地了 解到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弊端,于是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撰写了许多文章,其主要经济著作有 谷物论、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等。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是:一是提出了劳动价值 论,他把商品的价值归结为一般劳动时间,这是十分难得的。二是反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 政策,提倡自由竞争。三是特别强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他认为, 农业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他写到:“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称为财富”,“一切财富来源于土 地的耕种”,“耕种者繁荣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级财富的必要基础”。四是提出货币本身不是财 富,反对积累金银财富。他提出的这些原理为法国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称为 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2、魁奈(16941774年)。非常巧合的是,与英国的配第一样,魁奈也是一名非常 著名的医生,因治愈了王子的疾病有功被封为贵族,他六十多岁才开始研究经济问题,主要 是针对农业面临的困难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然而,很快就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人,并形成了 一个学派一一重农学派,他们的理论体系强烈的影响了法国的经济政策。魁奈经济学说中是“纯产品”理论、社会阶级结构理论、资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 流通理论。(1) “纯产品”理论。“纯产品”指农业生产中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扣除用以补偿消耗 的农具、种子等生产资料和工人、农业资本家食用的消费资料之后的剩余产品,实质上,这 里的“纯产品”就是后来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同时,魁奈以为,财富的来源不在流通领 域,而在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交换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只有能够使物质财富在数量上增加 的农业部门才是生产部门,工业部门仅仅把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加工,即改变物质财富的外 部形态,商业只能使财富在地点上发生转移。(2)社会阶级结构理论。他根据社会成员对生产“纯产品”的不同作用划分为三个阶 级:即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3)资本理论。他把投在农业上的资本看作是唯一的生产资本,并以价值周转方式的 不同为标准把农业资本分为“原预付”和“年预付”两部分,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固 定资本”和“流动资本”。(4)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这一理论集中反映在经济表中,是对资本再生 产和流通规律的探索,因此,在经济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3、西斯蒙第(17731842年)。他原籍意大利,生于瑞士日内瓦,后移居法国,他 的经济学说主要是分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第一个论证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因此, 成为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5、威廉配第税收思想概述威廉配第的税收思想集中在其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两书中,主要论述了税收标准、 征税方法和对各税种利弊的分析等几个问题:一是税收标准。在配第看来,英国的税收制度是极其紊乱的,公共经费增加过多,人们 负担过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一般原因来看,是由于英国税制没有按照一定的标准。他 指出:英国的各种捐税并不是依据一种公平而无所偏袒的标准来征税的,而是由听凭某些 政党或是派系的一时掌权来决定的。不仅如此,这些赋税的征收手续既不简便,费用也不节 省。简言之,就是没有遵循公平、简便和节省三条标准。配第的税收标准,实际上 讲的是税收原则,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第二章有专题分析。二是征税方法。政府征税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划一部分领土为玉领地;另一种方法 为从所有土地地租中按一定比例征收。配第认为,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第二种方法既 可以使国家收入安稳可靠,也可以保证有更多的纳税人。同时,配第也指出了采用第二种方法的不足,就是征税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经费。因此。征税应讲求节省。至于按第二种方法具体征收多大比例的税,配第主张按地租的六分之一征收。采取另 一种方法,即征课全部地租的六分之一作为租税。三是对各税种利弊分析。配第对当时英国征收各种税的利弊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威廉配第税收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威廉配第税收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有:(1)关于赋税的来源。配第的经济思想就是所谓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 母”。他认为社会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土地和劳动,而课税的最终对象也只能是土地的地租及 其派生收入。他把地租看成是剩余劳动的产物,从而也是赋税的最终源泉。(2)关于税收的经济影响。威廉配第在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深刻分析了税 收与国民财富、税收与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减是赋税经济效果的 主要标志。他说,如果对从事生产和贸易活动给社会增加物质财富的人征税,社会的财富就 会减少;相反,如果对不生产任何一种物质财富或对社会有实际价值的物品的人征税,并将 税收收入转移给前一类人,将资金用于生产领域,社会财富就会增加。他指出,政府可以运 用税收指导人们去创办新的生产事业,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一个国家迫使那些还没有得到 完全就业的人民从事生产那些一向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或者通过对这些人征税的办法迫使这 些人从事这些商品的生产,我认为,这种赋税同样会使公共财富增加” O(3)关于税收的原则。配第针对当时英国税收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税收“公平”、“确 实”、“便利”和“节省”四原则。他指出:“这些税收并不是依据一种公平而无所偏袒的 标准来课征的,而是听凭某些政党或是派系的一时掌权来决定的。不仅如此,这些赋税的征 收手续既不简便、费用也不节省,它是包给捐税承包人征收的、而捐税承包人又不确切知道 怎样做才算合理,就把收税的权力层层转包下去,以致到了最后,贫民所被课征的金额,竟 达到国王实际拿到的2倍”。配第认为,包税制违背了公平和确实原则;人头税不能按能力 纳税,有失公平;在缴纳方式上,只准用货币形式缴纳税款是不便利的,还会带来消费。(4)关于租税各论。配第在赋税论中,分别论述了关税、人头税、什一税、国内 消费税等主要税种。他认为,人头税是一种课于人身的税制,越穷的人,税负越重,危害性 最大。威廉配第对各种税收的观点关于关税。配第认为它是一种属于保险费性质的税收,税率不宜过高。他认为英国的关 税存在许多弊端,如关税的征税对象为半成品,不经济;征收关税需要很多的官吏;征税过 程中人们易通过行贿、勾结、藏匿、伪装等进行走私。为此,他提出要对关税进行改革,其 方案有二:一是对所有出入口船只征收一种吨税来代替关税;二是变关税为保险费,便于调 整。关于人头税。人头税有两种,一种是毫无区别地对每一个人的征收;另一种是按称号或 爵位课于每一个人。配第认为第一种人头税有几个优点,第一,征收敏捷,而且花费较少。6、一般等价物与货币E7%AD%89%E4%BB%B7%E7%89%A9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物时,才标志货币正式 产生。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产生时间不同,其他一般等价物出现比货币早。特征不 同,如货币价值比较大,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其他一般等价物各自在不同程度 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般等价物不是固定地充当一般 等价物。扩展资料1、剩余价值理论K.马克思18611863年所写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资本论第4卷。马克思主 义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经典著作。写作与出版经过: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计划把他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作六个分 册。第一分册资本包括四篇,第一篇研究资本一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只包括这一篇的前两章。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写了这一篇 第三章草稿,现称为经济学手稿(18611863)。这部草稿的第一部分资本的生 产过程共分五节,前四节阐述了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五节即剩余价值 理论,批判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 的理论结构,决定以资本论为总标题,把全书分为四册:资本的生产过程,资 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理论史。按这个计划,18621863年上半年间 写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为资本论第四册(卷)的草稿。马克思生前没有来得及修订和出版剩余价值理论,所以,这部草稿就成了资 本论第四卷的唯一草稿。马克思逝世后,F.恩格斯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 和第三卷,但恩格斯没有实现出版剩余价值理论的宿愿就与世长辞了。恩格斯临终前将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手稿都交给了马克思的幼女爱琳娜。后来, 剩余价值理论草稿转交给K.考茨基。经考茨基编辑整理,于19051910年间分 三卷出版。考茨基在出版此书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计划,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 四卷,而是把它作为与资本论并立的独立著作。这部著作的第二个版本是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辑的剩余价值理 论。这个版本以马克思的原稿为依据译成俄文,基本上按原稿的顺序把全书编为三 册,先后于1954、1957、1961年出版。此后,又于19621964年作为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2版第26卷I、II、III出版。苏联和民主德国合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国际版第二部分第三卷,分6册 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其中,第24册就是剩余价第二,人口数字总是人所共知的,所以能够准确计算出所要征收的数额。第三,它会刺激所 有的人让他们的子女按其特长从事某种有益的职业,以便子女门用自己的收入来缴交自己的 人头税。但是,配第指出这种税非常不公平,因为能力不同的人缴纳相同的税,而且负担子女费 用最多的人缴纳最多的税。第二种人头税比第一种要公平一些,因为有称号(如荣誉、职位、 身份)和有爵位的人大多是一些富裕的人,他们多纳税是应该的。关于国内消费税。尽管消费税有不公平的地方,如对一般啤酒和对浓啤酒的征税就不公 平,但配第积极主张征收消费税,其理由:一是这种税按每个人实际享受征税,符合自然的 正义,它对任何人都是不加强制,收入低微的人税负是极轻的;二是如果消费税不是包税而 是国家直接征收且合理的话,能促使人们勤俭,增加国家财富;三是由于人们对任何物品只 能消费一次,因而不会对同一种物品缴纳2倍或二次的税收;四是实行这种税,能随时对国 家的财富、出产、贸易及实力做出精确的计算。关于什一税,他认为这是圣德者对生产的果实征收的薪俸。由于无能的圣职人员越来越 多,什一税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应逐步减轻它。关于关税,他指出:“这种关税,最初是为 了保护进出口的货物运输免遭海盗劫掠而送给君主的报酬”,所以,他认为关税是一种保险 费。同时丁他认为对半成品征税,需要增加很多官吏,容易通过行贿等走私商品以及对英国 自产而用来和外国货交换的少数商品征税等是关税的四大缺点。关于国内消费税,配第认为, 最好的课税方法就是施行国内消费税。他提倡面向全民的国内消费税,认为国内消费税可以 增加向有产阶级征收的直接比例税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3章:扩展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