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册 第三单元12.与朱元思书.docx
12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 通文意。梳理常用的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感 情。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3 ,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 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课时安排1课时课程导入导入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 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 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导入二(诗歌导入):“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最有趣的是云彩竟 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猜一猜:这是哪首诗歌描写的景色?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山中杂诗:(闭上眼睛诵读,回想诗的意境)山际见来烟,竹中 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描写了诗人的山居之乐和恬淡超然的心境。)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描写富春江独特风光的山水小品文一 与朱元思书。导入三(古语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1 .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秋今浙江安吉)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 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 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 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如赠王桂阳, 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此外,一些写景小 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 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 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 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 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2 .知识链接书书信,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本文 是作者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 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古诗文中的“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景页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3 .交流背景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中的一个片段。本文叙述作者乘 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 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 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4 .积累字词注音湍(tuGn)轩(xu 台 n)邈(mi&o) 泠(ling)嘤(ying)(yuan) 戾(li)窥(kuT)柯(啕 缥(p述o)经纶(liin)解释词语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洞“喈”,鸟鸣,这里指蝉鸣 【窥谷忘反】“反洞"返”,返回一词多义【许】一百许里:表约数,译为:左右,上下。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杂然相许:赞同,动词。【轩】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有篷的车,名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或门,名词。互相轩邈:高,形容词。【戾】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到达,副词。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违背,动词。【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阻隔,隔绝。哀转久绝:消失。以为妙绝:极。【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横柯上蔽:上边、上面,方位名词。【从】从流飘荡:随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听从,顺从(采纳)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从民欲也:依从。【见】千丈见底:看见。才美不外见:表现。【指】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争高直指:指向。【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欲穷其林:走到尽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词类活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 处和远处伸展。古今异义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莺飞戾天者。戾:至、到达。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I阅读课文一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1 .朗读:学生齐读和自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兼顾学生的情感表达。2 .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方法指导: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 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 引导。朗读指导读准字音:湍tu&n、轩xu台n、邈小谑0、泠ling、嘤yTng、莺yuGn、戾li、窥kuf、 柯 ke% 缥 piaoo 语气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突出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停顿节奏: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 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四字句一般以“二二”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 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 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交流点拨】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异水:千丈见底(清)急湍猛浪(急)第三段:奇曲高山寒树(树之奇)负势轩邈(山之势)泉鸟蝉猿(山之音)息心忘反(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二)深层探究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1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2 .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3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交流点拨】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都消散净尽,晴空和青山融为一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长满了常绿(阴森森)的树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莺鸟飞到天上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 会自然地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天空,即使在白天也像是黄昏时那样昏暗。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漏出点阳光。(三)品析语言感受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1)结构美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 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交流点拨】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 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 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2)意境美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交流点拨】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 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 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 个异”字。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 争高直指, 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 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 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 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交流点拨】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 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3)志趣美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 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 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交流点拨】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一句 中,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 的热爰,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莺飞戾天者,望 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 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4)语言美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交流点拨】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婴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课堂小结“文章不厌百回读”,本文吴均盛赞富春江山水抒归隐之心,今天的富春江已经成为了中国 的黄金旅游线。让我们再次诵读全文,回味今天的“富春江之旅”吧!(陶醉)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杂念顿消!原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至展延伸.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 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 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这篇课文中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古代 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交流点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客路青山外方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板书设计“一与朱元思书异水“看(千丈见原“急”修詈县着卑良若兖)30结合形奇山寒琳轩一幽视觉习上董在昼犹曾:群交艰 色奇日)赖丰而胱束.任性a得.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示例)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 入地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的理解。我考虑到以学生现在的生活阅历 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 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 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总结。为拓展学生思路,我让学生把作者换 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 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 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 足: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 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合作、探究 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 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 探究。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