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2单元 第3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含答案.docx
-
资源ID:69489280
资源大小:12.4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推荐下载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2单元 第3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含答案.docx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人1授课时间1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过程与方法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重点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难点把握文中所体现的作者情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与活动设计一、导入“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 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 向我们款款而至。他便是吟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李白,今天我们一起 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退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有“造仙”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他一生中最重要 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是唐代社会最繁荣 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 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 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 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 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政治上 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三、整体把握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入梦之由。第二部分(第2段),写梦中奇景。 第三部分(第3段),写惊梦长叹。 四、分层解读、赏析诗歌 诵读文章第一部分 思考并回答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 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 的诱惑。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 在,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 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通过比照,衬托了天姥山的雄峻巍 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诵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并回答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 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月下清丽之景(1-3)日升明快之景(4-5)山中奇幻之景(6-10)天空盛大之景(11-13)诵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 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此说 法的理解。明确: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全诗前两段侧重对 景物的描写,最后一段议论抒情,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是诗歌的主旨 所在。而这两句正是点睛之笔,升华了诗歌主题。五、课堂小结诗人通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 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 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 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 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 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完成全文背诵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