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69490641
资源大小:94.3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老子》四章++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老子四章【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授课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的神仙里,有一大派,他们受玉皇大帝的掌管,呼风唤雨,各显神通。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一道家学说。“道”无形亦无象,但却可以孕育天 地万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近道家世界,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一、走近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 子并称为“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 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 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代表作:道德经。(一)老子与道德经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 以下属下篇德经。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 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的基本思想:原名老子,后改为道德经,共81章,5000余 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 体悟道之所传,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1 .“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 源于事物的规律(道)。2 .绝圣弃智,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3 .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平现象。)(二)老子语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 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 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 满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 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三)老子出生老子的生平:1.聪颖少年;2.入周求学;3.孔子问礼;4.函谷著书;5.出关。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 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 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 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 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 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 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四)老子弃世出关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 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 尹喜遇太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 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 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 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 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 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二、背景探寻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 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 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 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 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 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 “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三、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圈出重点字词或者难以理解的字词.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大意第十一章解析问: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问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堤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 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释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 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爬埴:和泥(制作陶器)。堤,揉和;埴,黏土。 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堤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以(之)为:把当作,把作为判断句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 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 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 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 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轮街福?、善问: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 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 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 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 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第二十四章解析问1: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问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 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注释企者:踮起脚的人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长:长久。一说读zhdng,意思是得到敬重。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假、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处:为,做。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问3: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 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 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 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问4: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 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 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 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问5:怎样理解“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明确:“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 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 都可能被丢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不是长远之道。这似乎是人性的弱 点。本章再次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急功近利、躁进自炫的行为和思想, 体现了以退为进的辩证法思想,违反自然之道必会招致恶果。“企者”、“跨者”, 都是争强好胜,结果适得其反。自见者,自是者,自矜者,都是为了显示自己, 沽名钓誉,同样违反了自然之道,因此也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来看,上面的那些行为,恰恰如同“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有道的人是不那样做的。余食,剩饭。贪吃的意思,吃饱了还要再吃。赘行,多 余累赘的行为,往往引起人们的憎恶和厌烦。生命的精彩就在于有所取舍,以最 简练的姿态面对生活。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碌碌而为,追逐名 利,不但不会成功,反会自取其辱。第三十三章解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注释强(qi d 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这就是寿。译文: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 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 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 寿。问1:第三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问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的手法列举并阐释了四种人生态度(“自知”“自胜” “知足”“强行”)的作用。问3: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 “自胜”“知足” “强行”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 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 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 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和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 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 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 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 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 足,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 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镶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 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 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第六十四章解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注释.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1 .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2 .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3 .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4 .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译文: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 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 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 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 败之,执者失之。注释.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5 .累a 6 i) 土: 一筐土。累,同“纂”,土筐。6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7 .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士台, 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 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释.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1L几(ji):接近。12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13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14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译文: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 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 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 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 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问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 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解析】本章重点提出了物理与人理相结合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理。1 .连用“其安”“其未” “其脆”“其微”四句,形成排比,强调事物处于萌 芽状态时容易解决问题。再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总结,强调防患于未 然的重要性。2 .老子强调了一切灾难和祸患都因有所作为和心理偏执而起,他认为:圣人 无为、无执,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自然就不会特别强求。3 .无为而治。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人们必须执行哪些 教条。圣人只是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来使人们幡然醒悟, 并得以悔过自新。“不盈”“不争”老子的哲学观: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 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 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 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 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 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 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 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 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 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 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 的良丹妙药。) 拓展阅读 儒道之别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 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 亏一簧的结局。探究儒道的异同: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机片不+现实药片自身修养 加法款极通融使令责任自舜天性 戒法 宁静和谐2、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是中国人的生存常态:疗效社会, 像复正拿的秩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很好阐述儒道的关系。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数统治者,都以内用黄老,外示孔孟的治国方针,其 实道家的无为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就好像每天都要喝水一样,因为每天都 喝水,水就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常常只会欣赏到山的壮美,却 忽略了水的智慧。)人生启迪: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艺术特色分析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作者连举 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 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 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 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巩固练习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 , o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o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 才算聪明的两句是:, o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 是:, o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 句是:, o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 o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结束语】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 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 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