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地一习作公开课.docx
园地一习作活动1【导入】一、轻松谈话,激趣导课评论1. 隔墙谈话:猜声音。2. 练习聆听:一起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听听,从你周围还能听到什么声响?3. 像这样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倾听,叫聆听;仔细聆听,音响不仅丰富,而且有趣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妙写音响。浩动2【讲授】二、反馈自学, 聚焦困惑评论1 .展示:微课如何妙写音响和课前上传网络平台的进阶练习(截图)。2 .反馈示课前“问卷星”投票结果:本次最佳学员和进步学员。3 .出示:课前听音响,尝试写作的困难123(截图),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为两类:(1)想 象的画面未能打开;(2)特写镜头描写不够具体;(板书:想象画面特写镜头)有困难,我们就想办法来解决,做人做事理应如此,大家说对吗?设计意图:借助网络平台,学生预学微课如何妙写音响以及名家欣赏,有 效地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链接,以学定教。与微课配套的学习任务单一告诉了 学生他要做什么,进阶练习则是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学生在网络平台晒一晒进阶 练习,其中包括根据老师提供的音响,尝试写作,学生经历了写作的体验,再通过网络平 台和老师、同学探讨写作的困难,教师可以了解学情,找到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的需求,是本 习作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活动3【活动】三、再次聆听,感受异同评论1.解决大家写的问题,首先从聆听音响开始。家里听和此刻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准备 好你的耳朵,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看谁能听到最丰富最细腻的音响内容一一(播放+聆听) 2.把自己不同于上一次听的细微的感受,三言两语记在木子上。3.大家记得很用心,老师太想听你们分享了。预设1、我感觉流水声有急有缓,鸟啼声有大有小,之前没听出来;(师:你特别高兴自己听出声音的细微变化)预设2、似乎还有微风拂过树梢的声响,枝Y颤颤巍巍的(师:你边聆听边想象画面,把画面里 的特写镜头送到我们面前,老师都要被此景色迷住倒了)大家掌声送给他们!师小结:一花一世界,一声一精彩,聆听里、想象中的精彩值得我们细细描写。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心聆听音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聆听音响是完成本次习作的 前提和保障。利用互联网中优质的音频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经历由聆听触发的个 性化体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细化描写特写镜头。在重温微课“以声描画”时,“如何拓展 想象,呈现特写镜头的细节。”这个问题在学生独立的思考后,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 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迎刃而解,为之后的修改做了铺垫。活动4 I酒动】四、名家引路,一探奥妙 评论过渡:说到细节描写,我想到大家课前欣赏的丰子恺、罗曼罗兰、屠格涅夫、曹文 轩这几个中外作者的精彩片段,喜欢读吗?1 .大家最喜欢的是曹文轩和屠格涅夫的片段,再让我们细细欣赏,了解他们怎样展开丰富 的想象,以声描画(板书:以声描画)2 .自由品读片段,放声读文。3 .找同学交流:结合自己喜欢的句段聊一聊。4 .出示句子赏析,教师点拨预设1:罗曼.罗兰抓住原野上各种声响,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画面显得特别丰富饱满。 预设2:曹文轩对男生女生呼吸的描写,是建立在仔细聆听的基础上,通过聆听对比出男女生 的呼吸声是那么不同,描写得那样细微而独到,令人遐想。5 .学习小结:在欣赏中学习,学习中欣赏,把自己学到的记录下来,对自己写作和修改会有 帮助的。设计意图:习作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为“读写结合”,通过多媒体将学生最喜欢 的名家名作带进课堂中,赏析其中秘妙,是针对学生写作存在问题下的一剂汤药。学生通过 自由读、合作交流,再次记录各自对文字精妙处的心得,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悟,他们各自的 需求及能力存在差异,这样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学生习作“百花齐放”又不失章法,为习作修 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可谓“一举虽小,所得甚多”。活动5【测试】五、巧用方法,当堂修改评论1.孩子们,再听音响,读读自己的习作,借助课堂笔记,独立思考,整理下需要修改的地方。 2.两两合作上机操作,修改片段。3.展示作品,配乐读。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如果说前两个环节突破了重点学习如何 想象画面,如何特写画面。那么这个板块将是一次学习成果的完美实践。课标中指出:“语 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语文实践。”学生通过前面学习环节的积累、铺垫,在合作中,小组同学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在互帮互助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将思考倾注于键盘修改润色习作。教师对不同学生 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引导。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进行修改后的习作的分享、 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落到实处。活动6【作 六、延续写作,网络评改评论1 .继续修改片段,完成整篇习作。2 .上传习作到QQ平台,跨组点评。3 .推荐读:冯膜才秋天里的音乐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初步了解如何妙写音响的三个妙招“用象声词,以声写声” “巧 用修辞,以声描画” “情景交融,以声传情”,而真正对“以声描画”的得“法”归于课内, 用“法”于课外。课堂的互动、引导解决了预学的困惑,网络在线点评为教学架起课内与课 外的桥梁,课后的“线上”活动还将继续,网络学习平台的展示交流点评,必然呈现一番热闹 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