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练习(2).docx
-
资源ID:69494235
资源大小:19.0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练习(2).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练习放出眼光一、双基提要(一)、字、词练习。1 .给加点字注音:自诩_吝洒_国铮_ 残霎_冷.根据拼音写汉字:bie进脑 suI_ can_ 头(二)、句意理解。1.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三)、分析第8、9段使用的比喻论证手法。L “大宅子”比喻:2 .“孱头”比喻:3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4 .因为“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然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 比喻:5 .“鱼翅”比喻:6 .“鸦片”比喻:7 .“烟枪和烟灯”比喻:8 .“姨太太”比喻:(四)、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 光这段文字使用的修辞方法有:(五)、阅读分析:仔细读第3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 .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C.对比论证 D.因果论证.第3段的中心是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2 .第4段中“抛来”与“抛翁,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4.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1处表否定,第2、3处表强调,第4处表特指。B.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强调。C.第1、2处表否定,第3、4处表特指。D.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特指。5 .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 来主义”的必要性。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6 .以上5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二、课堂反馈阅读下文,完成1-6题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 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 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 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 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 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 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 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 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1、第1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A上匕喻论证B.类比论证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2、第1段的中心是()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3、第2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4、第3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1处表否定,第2、3处表强调,第4处表特指。B.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强调。C.第1、2处表否定,第3、4处表特指。D.第I处表否定,后3处表特指。5、第3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 来主义”的必要性。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6、以上3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三、巩固练习(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2题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 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 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 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 式。文化的差异原本产生于时代、地域和民族的不同,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改善、信 息的加强,不同民族、地域之间以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政治对话、军事征服等各种方式打 破了固有的文化疆界。然而,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 渗透并不总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在这一过程中,“强势文化”常常居于主导和支配的 地位。这种影响和渗透自然有其好的一面,它使得居于劣势地位的“弱势文化”不得不改变 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也正是人类文化 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但是,这种影响和渗透也有其坏的面,它使得不同民 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越来越小,文化面貌日渐趋同。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进 程,也正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1、关于“文明”与“文化”,下列选项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从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前全面发展的手段、方法角度看,“文明”有改造客观世界、 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这三个基本特征。B.文化,就是文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C.文明,有高下之分,其价值标准是统一的。文化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它们有 差别而无高下之分。D.非洲饥民大量采食树叶、剥食树皮,南洋岛民普遍文身,都是文明水平低的表现;西 方人相信西医多用化学药品、手术疗法,东方人相信中医,多用中草药和自然疗法,是东西 方文化不同的表现。2、根据文意,下列对“文化的差异”的解说,田项的一项是:()(3分)A.文化的差异,其实就是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在生产力、 科技、社会制度、和精神享受方面水平的差异。B.文化的差异是因为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风格、样式的差别。C.文化的差异产生于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政治对话、军事征服等活动打破了固有的文 化疆界。D.文化的差异,就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差异。(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3-7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 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 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3 .这段文字中有很多不借助注释,便会产生理解障碍的地方,请你选出一句,借助注释揣 摩句意。4 .形象的背后是作者的情思,形象鉴赏是揣摩语言的方法之一。鲁迅先生善于用一词一句 勾勒人物形象,如文中的“捧”、“挂”几词,请揣摩他们的意味。5 .“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6 .文段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揣摩它的作用。7 .这段文字的论述中心是什么,它与下文论述“拿来主义”的关系怎样?请简述。参考答案、(一)、1. x u 1 1 n se c ul gen g z hi2.蹩髓孱(二)、l.B2.C(三)、1.文化遗产2.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3.虚无主义者4.崇洋媚外,主张全 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5.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6.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 7.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8.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四)、借代、反语、引用。(五)、l.B 2.A 3.C 4.D 5.B 6.C、5、 b 6、 a 7、 c 8、 d 9、 b 10、 c-ZZ.、1、Do南洋岛民普遍文身是文化而非文明的问题。2、Bo A解说的是文明水平的差异。C ”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政治对话、军事征服等活动 打破了固有的文化疆界”导致的结果是文化交流与趋同。D非文化的本质差异。3.例如:“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用武力侵略的手段迫使清廷开放通商口岸。“碰了 申钉子''指清廷对 帝国主义武器侵略的无奈,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到现在, 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指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届统治者,由闭关锁国的政策改成了卖 国求荣的政策。4 .捧、挂两个动词,是特意选用的两个词。捧,本可用"带挂,本可用“展览换作 捧与挂,不仅使几位“大师”形象逼真、媚态百出,而且带上了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 的极大愤慨。5 .言外之意是说这些文物的下落不知究竟怎样了。是对统治者卖国行径的揭露。6 .反语。统治者媚外求荣的伎俩已经到了“用活人代替了古甯的地步J进步”的实义是“倒 退”、“无耻”和“下贱”,用反语,给以辛辣的讽刺,表达强烈的愤怒。7 .中心是论述和批判“送去主义”即卖国主义。与“拿来主义''形成对比关系,先破后立, 由“破”引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