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教学资源包 第八章 课堂--08.docx
-
资源ID:69494600
资源大小:26.4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发展经济学教学资源包 第八章 课堂--08.docx
一、教学大纲1二、教学案例11 .案例:华为的人力资本增值12 .经济转轨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评析一一以俄罗斯为研究案例23 .工业化国家的研发和创新:丹麦案例7三、教学素材101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102 .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一一理论实务案例103 .视频:09.竞争力的关键-如何积累人力资本10一、教学大纲第一节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节知识经济一、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二、知识的定义和内涵三、缩小知识差距四、解决信息问题第三节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一、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技术知识二、科学技术与创新活动三、国家创新体系二、教学案例1.案例:华为的人力资本增值()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从事通信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2000年 销售额为120亿元人民币,目前员工15000余人,其中40%从事产品技术研究与开发,35% 从事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员工中近8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华为公司每年将销售 额的10%作为科研投入,为更好地发挥和利用本地人力资源,公司继在北京、上海、南京 成立研究所后,又在西安、成都、杭州等城市筹建成立研究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华为 公司通过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不断优化的服务,赢得了广大运营商的认 可和支持,同时交换机、接入网、支撑网、智能网等设备在高层网和骨干网上得到越来越广 泛的应用。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员工,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公司最大的财富。华 为每年大量派遣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国外考察、学习、交流。通过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各个 领域的管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事业发展的空间。1 .招聘一注重素质华为依靠自己的宗旨和文化,成就与机会,以及政策和待遇,吸引和招揽一流的人才。 华为公司每年从高校和社会上招聘大量的人才,在招聘和录用中,注重人的素质、潜能、品 了阐述。规划还设定了 11个科技支撑的重点领域、68项技术突破的优先主题和16个重 大专项。(四)两个重要的切入点如果说政府的政策、研发计划和配套措施为整个社会的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了基本架构, 则执行机构有什么样的实际表现就成为决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中心环节。因此,在国家中 长期规划发布之后,研发创新活动本身已顺理成章地成为政策的关注点。人们容易理解,为 实现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国一方面应在研发活动方面有显著进展, 另一方面需在新兴企业的创新活动方面有大规模的扩张。而人们往往不容易接受,这两方面 活动在中国的显著进展,仍然与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密切相关。简言之,政府在发布了中长 期科技规划之后,应找到重要的政策切入点着力开展工作。丹麦的案例显示,工业化经济体 的研发活动已形成一种基于内在驱动的稳定形态,科学社群按自己的价值观和团队活动探索 新知识。大型跨国企业的研发创新为其全球利益所驱动,新兴小企业则在一个专业化服务和 风险资本活跃的环境中积蓄能量,并最终找到自己跃迁的位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研发质量效率和小企业创新环境方面与工业化国家有着显著差 距。造就高水平和国际化的研发活动和继续打造完善的小企业创新环境,应是当前最重要的 政策切入点。三、教学素材1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8月作者:张辉鹏,石嘉兴 著2 .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一一理论-实务案例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4月作者:王伟光,吉国秀 主编3 .视频:09.竞争力的关键-如何积累人力资本()格、学历和经验。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在人才使用、培养与发展上,提供客观且对等的承 诺。公司有严格的面试流程,一般来说,一个应聘者必须经过人力资源部、业务部门的主管 等四个环节的面试,以及公司人力资源部总裁审批才能正式加盟华为。为保证招聘质量,公 司针对主要的岗位建立素质模型,对素质模型中的主要素质进行分级定义,统一各面试考官 的考核标准,从而提高面试考核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另外华为公司建立面试资格人管理制度, 对所有的面试考官进行培训,合格者才能获得面试资格。而且公司每年对面试考官进行资格 年审,考核把关不严者将取消面试资格。2 ,内部劳动力市场华为公司通过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竞争和选择机制。通过内部 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置换,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和激活沉淀层。并使人合适于职务,使职务合适于人。3 .员工的培养与发展华为公司将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目标的重要条件。实行在职培训 与脱产培训相结合,自我开发与教育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方式。每个员工通过努力工作,以及 在工作中增长的才干,都可能获取职务或任职资格的晋升。以此相对应,保留职务上的公平 竞争机制,坚决推行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公司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据客观公正的考评结 果,让最有责任心的明白人担任重要的责任。华为公司不拘泥于资历与级别,按公司组织目 标与事业机会的要求,依据制度性甑别程序,对有突出才干和突出贡献者实施破格晋升。4 .客观公正的考评在华为公司,考评体系的建立依据以下假设:华为绝大多数员工是愿意负责和愿意合作的,是高度自尊和有强烈成就欲望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应该体现在工作绩效的改进上。失败铺就成功,但重犯同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员工未能达到考评标准要求,也有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成绩就是管理者的成绩。员工和干部的考评,是按照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每个员工和干部的工作绩效、工作态 度、与工作能力的一种例行化的考核与评价。工作绩效的考评侧重在绩效的改进上,宜细不 宜粗;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考评侧重在长期表现上,宜粗不宜细。考评结果建立记录,考 评要跟随公司不同时期的成长要求应有所侧重。在各层上下级主管之间要建立定期述职制 度。各级主管与下属之间都必须实现良好的沟通,以加强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沟通将列入对 各级主管的考评。2 .经济转轨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评析一一以俄罗斯为研究案例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一经济转轨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经合组织发表的2000年经济、科技和工业展望报告指出,技术创新的速度决 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高水平、反应迅速的科研开发能力是快速创新的基础,专利增多是创 新能力的一种表现。新增长理论认为,内生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创新实现的过 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创新越活跃,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经济转轨以来,绝大多数转 轨国家在经济转轨初期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经济衰退。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率先实现 了经济正增长。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深,这种转轨危机的深度是 人们所始料未及的。众所周知,自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开始实现正增长,但是增幅波 动较大。对此许多学者从投资、结构等角度加以解释。在已有的研究中尚未触及到经济增长 的原动力一一技术创新问题。本文以俄罗斯为研究个案,从经济转轨以来关于国家创新体系 建立、发展与绩效及其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分析等几个方面对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国家创新 体系进行论述。二经济转轨中俄罗斯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构(一)基础研究体系俄罗斯国家级科学院共有5个,即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农业科学院、俄罗斯医学 科学院、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和俄罗斯建筑科学院,还有军方的军事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 此外,还包括高等院校研究体系。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调整,科研机构体系形成了两级 架构:第一个层次,9个专业学部、3个地方分院、14个地区科学中心;第二个层次,上述 各单位下属的科研院所、科学中心。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俄罗斯科学院先后出台了俄罗 斯科学院科研工作计划基本原则和俄罗斯科学院2003年度基础研究主要方向。学部不 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财力上都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这次调整不仅在机构设置和组织形式方 面完成了重组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后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苏联解体后,1992年俄罗斯科学部高等学校委员会制订了新的指导思想,耍求到 2000年为止,高等教育领域初步建立并完善下列体系:实施科学技术政策的体系;各大学 联合实施科学计划的体系;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体系;大学和科学院之间在科研方面进行 整合的体系;建立科学技术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运用科学研究创新机制的体系等。12 年来,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建立了新的机构或中心并开始工作, 其中包括72个大学技术园、16个向创新企业家提供活动领域的地区性专家培训中心、10 个地区级创新性中心和12个影响科学技术企业家活动的地区级中心;同时,与其他国家研 究生培养机构签订合作意向书等。此外,高校还创建了 1500家创新型小企业。(三)知识应用体系企业的研究开发包括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原型机和工艺方法的设计与开发。衡量 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可分别衡量企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研究开发能力。俄罗斯工业企 业研发机构数量,从1990年的449个减少到1999年的289个(相当于100家企业仅拥有1 个研发机构,大型科研中心从1991年的4564个减少到1994年的3968个。只有10%的企业 进行科研,2. 5%的企业进行项目咨询,15%的企业进行产品试验。实际上,俄罗斯只有1/ 20的企业能制造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产品,这使得专利申请数不断减少:从1993年的32216 件减少到1998年的21326件。(四)开发性研究体系俄罗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1997年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和两个基金会共同制订的 发展统一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跨部门规划建立的。创新体系的主要环节是技术创新中心,它 专门从事开发成果的完善和商品化经营工作。技术创新中心内设有信息服务和技术管理人员 培训中心。1997年为规划提供经费的除上述两个部和两个基金会外,还有几个地区行政当 局,当年投入规划的资金为5000万美元。目前,已在8个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 利亚、喀山和叶卡捷琳堡等)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职工总数约3000人,其产品年销售额为 1200亿未改值卢布。中心开发医疗技术、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超高频设 备、激光系统、计算机软件和新材料等。有些技术创新中心是在技术园区(如莫斯科大学科 学园区、圣彼得堡电工大学技术园区、喀山技术园区和新西伯利亚技术园区)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并成为园区的成员单位。目前,已累计有70家技术园区和50000个小型创新公司 投入运营。(五)国家创新调控体系创新活动和商务活动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领域高技术产品和 先进技术工艺的维护范围。因此,为了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俄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和制度。相继颁布和批准了关于促进科技领域小型企业发展基金会的决定(1994年2月 3日)、跨部门科技政策委员会关于赋予俄中央空气动力研究所等单位国家科学中心地位 的提案(1994年3月29日)。1995年,俄总统和总理亲自挂帅抓科技,大大推动了科技立法 工作的步伐和各项科技政策措施的制订和实施。止匕外,联邦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国家支持 科学发展和科技开发的决定、关于组建联邦科研生产中心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俄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科技方面的法规:关于科学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1996年)、关 于加强国家对俄联邦科学支持的紧急措施的决议(1997年)、关于建立联邦科学技术中心 条例、俄联邦科技投资政策的基本方向和20022006年国家创新政策基本原则,杜 马还通过了俄第一部俄联邦和国家科技政策法(草案)、关于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政策 法)(1999年6月)、联邦科学城地位法和俄联邦2010年前和未来国家科技发展基本政 策)(2002年3月)。(六)国家创新引导体系俄罗斯在构筑国家创新体系时所考虑的是系统地制订国家创新政策,在国家总目标 下,建立独立的地区创新体系,优先发展基础科学、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将有限的财力 集中到优先发展方向上。同时,耍实现创新发展的总体构想,还要对国家技术能力(技术能 力、科研能力和教育能力)进行审查,建立创新领域的专业协调联络机制。为此,“两用技 术”总统纲要、19982000年俄罗斯联邦创新政策纲要和实施计划、20022006年俄 罗斯联邦科学与高教一体化专项纲要、20022006年俄罗斯联邦优先发展方向研发专项 纲要和20022006年国家技术平台等重大科技规划陆续颁布实施。经济转轨中的俄 罗斯采取了三大创新战略:(1) “接长”战略。旨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 科技和工艺生产优势,在统一国家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稳步增加新的 有竞争力的产品。(2) “借用”战略。旨在利用国内创新潜力的同时,开发工业发达国家的 科技产品,进而根据整个创新周期独立的完成吸收、消化和应用的过程。(3) “转移”战略。 利用现有国外科技和生产工艺潜力,通过购买最新高效技术专利的方式开发新一代产品,然 后在国际市场销售。止匕外,俄罗斯国家创新系统子系统还包括应用研究体系,即俄罗斯政府各部门下属 的专业应用研究机构、俄罗斯联邦主体下属的结合地方特色的应用研究单位。三 经济转轨中俄罗斯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绩效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绩效在于“资源配置力”的绩效,即资源状况a义配置能力B = 系统绩效(其中。和3分别代表资源状况和配置能力对系统绩效的贡献率)。系统的知识配置 力是国家创新体系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系统的知识配 置力比知识的生产更重要。与创新有关的知识配置包括知识在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之间 的配置,知识在市场内部以及在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配置,知识的再利用和组合,知识在 分散的研究开发项目之间的配置及两用知识(军用和民用)的开发。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配置 力影响到在其中从事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大小,获得知识的速度以及社会资源重复浪费的程 度。(一)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流动方式之一。“大量的技术创 新活动是借助于具有不同要素占优势的组织间的衔接与合作来完成的二企业进行技术合作 能够获得技术资源,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人才和技术的互补发挥协同作用。同样非常重 要的是企业之间非正式的联系和接触。“技术创新行为是合作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有合作 行为的企业必定是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参与技术合作的企业其新产品占总销售额的份额 较高。经济转轨中的俄罗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如1995年有43%的企业 参与合作创新,而到1999年该比重仅为26%。19992001年,俄罗斯仅有35%的创新是同 其他机构合作完成的。1100家机构中超过60%处于很低的协作水平或完全没有协作。(二)公共研究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公共研究机构的质量和它与产业界的联系是国家支持创新的重要财富。公共研究部 门在许多领域担负着国家科技知识储备的责任。据不完全统计,俄罗斯知识产权的总价值约 为4000亿美元,其中90%归国家所有。对绝大多数行业来说,由于基础研究与创新之间的 时间间隔过长,它们与公共研究部门的直接联系是有限的,相当多的技术改进方面的努力主 要是靠产业部门自身和其他各种技术创新来源。经济转轨初期,俄罗斯企业因疲于应对经济 转轨危机,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很低,使得公共研究部门的大量科研成果仍以专利和论文形 式存在。2001年,新研发的637项先进生产技术中仅有42. 3姑川有专利权。(三)技术扩散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用“发明一创新一扩散”模型来概括。扩 散就是将创新成果形成生产规模,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大面积得到扩散,从而推动整个社会 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只有实现了扩散,才能产生商业利润和市场价值。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 最传统的方式就是通过新设备和新机器的技术扩散。企业在创新方面越来越依赖采用外部创 新和产品。技术交流是企业创新积极性的最重要特点之一。2001年,全俄罗斯有创新积极 性的企业为2532个,占企业总数的9.6队 主要集中在印刷、燃料、拖拉机和农机制造业。 这些行业占从国外获得技术总量的65%以上。在使用新技术的行业中仅有电力工业和计算信 息设备行业交换技术较多,分别为技术使用总量的41%和26%O 2001年,俄罗斯共获得53627 项技术,其中从国内仅获得?105项;交换技术1505项,国内仅交换72项,其中63.9%为研 发成果,13.9%为产权、许可证和技术诀窍等形式。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滞后,制约了 技术扩散。(四)科研人员流动人员及其携带的知识的流动是国家创新系统中一种关键的知识流动。人与人相互之 间的作用和影响,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渠道。研究表明,人 员流动有利于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技术创新。俄罗斯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科研 机构的私有化为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创造了前提,但是经济转轨初期的科技危机造成大量高 水平科研人员流失到国外,近10年来“跳槽”经商的青年科研人员达40万人之多。用联合 国的方法计算,人才流失每年使俄罗斯损失600亿-700亿美元。这从根本上削弱了俄罗斯 的创新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俄罗斯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绩效。(五)国际间的知识流动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活动的国际化意味着知识流动也日益国际化。国家创新系统是 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与国际环境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即资金、知识和人力资源的交流, 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对创新资源进行配置的一个方面。因此参与国际知 识流动的多寡成为衡量国家创新系统开放性的重要指标。2001年,俄罗斯企业间的合作项 目总数为7229项,其中6676项,即92. 4%在俄境内完成,仅有4. 3%是与远邻国家合作完成 的,3.4%是同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合作完成的。有14. 1%的科研机构参与了与远邻国家的 合作研究。表明俄罗斯国家创新系统开放性较低。另一方面,2001年俄罗斯工业的对外技 术贸易的净出口为90. 178亿卢布,主要工业部门的净出口均为负值,多数工业部门主要依 靠进口技术来生产新产品,俄罗斯对世界技术市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现在,俄罗斯在世界 高技术产品市场的份额仅为0.3%, “世界创新市场对俄罗斯来讲是封闭的”。这从侧面反映 了俄罗斯的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下降。四经济转轨中俄罗斯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低效与原因一个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首先应是完整的,它主要应包括:(1)以国立公共研究所 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体系;(2)以企业和国家使命性开发型研究机 构为主体的开发性研究体系;(3)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体系;(4)以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知 识和应用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5)以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国家调控体系;(6)以教育培训等中 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支撑体系;(7)以国家科技计划和创新战略为引导的国家创新引导 体系。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的实绩主要取决于科技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状况:如果科 技知识在一国现有的经济系统之内循环流转非常流畅,科学技术的需求者能够很容易地获得 他所需要的科技知识,而科技知识的供给者也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那么,我们就 能够肯定地说这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健康的;反之,我们则认为这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 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校正其缺陷。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 架。在经济转轨初期,在俄罗斯处于全面转轨危机的条件下,俄罗斯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 重构,其绩效是低效的。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转轨危机削弱了俄 罗斯的创新资源(科研机构减少、科技投入下降、科研设备陈旧、科研人员老化、科技人才 流失以及人才结构不合理等),近1215年俄罗斯由于高技术产品减少和研究开发规模下降 所造成的间接损失达1200亿2000亿美元;另一方面是俄罗斯的系统配置能力较低,技术 市场发育滞后从根本上阻碍了前面提到的各种知识流动和要素循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俄 罗斯目前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都处在发育阶段,难以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支持研 发的风险投资的机制还远未建立,低迷的市场需求也限制着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合的兴 趣,使得企业无法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其深层原因在于:(一)私有化过程中常常会对原有的科研基地带来损害,并导致俄罗斯部分科技潜力 丧失俄罗斯在科技领域进行私有化时,主要的危险在于科研机构专业特性的改变,从而 在根本上流失掉构成国家科技潜力的物质、财产和人才资源,或者仅仅是对国家进行过大量 投入的科研机构实行简单的财产私有化。为了保存国家在以前所形成的科技潜力必须吸引投 资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科研基地。但在实际中发现,私有化常常会对原有的科研基地带来 损害,并导致俄罗斯部分科技潜力丧失。当商业性机构拥有已私有化科技企业的控制股票额 时,往往会改变科研院所的专业性质和专业结构,因为购买者感兴趣的并不是如何保存和发 展国家的科技潜力,而是科研机构拥有比较完备的技术设备、通讯设施、计算设施的场地以 及装备有许多现代化设备的原有的生产和试验企业,这样不用再进行大量的投人就可以进行 产品的批量生产,但往往已不再是原有的科技产品。(二)改革后的俄罗斯科研机构国有比重过高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指出,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激励人们创 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私人收益才会出现。到2002年年初,俄罗斯共有4037家科研机构,比 1990年减少13%,其中主要是从事研发活动的规划和设计机构。与此同时,19902001年 俄罗斯的科学研究所从1800家增加到2700家,其科研辅助人员占70%80%。俄罗斯科研 机构中2900家为国家所有(美国仅为39家,英国为45家,德国为82家,日本为96家), 占科研开发单位总数的71. 5%,私有研究开发单位占11. 1虬2002年研发经费来源中国家预 算资金仍高达55. 3%,企业投入资金仅占20. 1%,科研单位自筹资金占10.2%,私人和非赢 利机构投入仅占0.2%o科研机构国有比重过高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三)俄罗斯高校在研发活动中的比重过低,学术研究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的问题没有改变高校是国家创新系统中重要的研发活动主体。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中各领域(计 算机、材料、冶金和化学工业领域除外)的学术研究强度与工业领域的研究开发强度不具有 很强的相关性田。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产业与大学的科技人员和实验室不断寻求各种更 紧密的协同方式,大学为工业提供技术人员,为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提供新思想,企业资助 大学实验室的研究,这种工业导向的学术研究比研究导向的学术研究更易得到经济界的持久 支持。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高校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仅为5%,而欧盟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1%, 日本和美国也达14%15%。19902001年高校数量从453所下降到388所,其中只有40% 的高校从事科研活动,新建的私立高校则完全没有科研活动。这使得高校在构建国家创新系 统中的作用很有限。五、经济转轨中的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评价:结论与启示(-)国家创新体系对经济转轨国家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有利于经济转轨国家的制度 创新,有利于经济转轨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经济转轨 国家国家竞争力的恢复与提高。(二)对于转型国家而言,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一方 面,政府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政策恢复并保持国家的创新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技 术市场致力于提高知识配置力,从而提高国家创新系统的绩效。(三)经济转轨中俄罗斯的国家创新体系最鲜明的特点是:继承性、过渡性、不完整 性、低效性、从属性、被动性和滞后性。(四)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是俄罗斯经济转轨内在的客观必然要求,同时国家创新 体系的重构、完善与发展也必将推动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深化。应当说二者密不可分。(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转轨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既存在机遇,也存在 挑战。这就要求经济转轨国家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同时又要 加快有关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的立法,防止国内创新资源的流失。(六)制约俄罗斯国家创新系统绩效原因:一方面是经济转轨危机削弱了俄罗斯的创 新资源;另一方面是俄罗斯的系统配置能力较低,技术市场发育滞后从根本上阻碍了各种知 识流动和要素循环。由于俄罗斯目前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都处在发育阶段,难以发 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支持研发的风险投资的机制还远未建立,低迷的市场需求也限制着工业 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合的兴趣,使得企业无法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七)由于在国家创新系统重构过程中俄罗斯政府的被动性,使得重构中的俄罗斯国 家创新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系统失效”现象。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俄政府正采取积极措施 优化国家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国家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以及改善国家创新基础设施等。3 .工业化国家的研发和创新:丹麦案例来源:北京市科技委网站2007-01-25丹麦是欧盟成员国和北欧典型的福利国家。其国土面积4. 3万平方公里、人口 540万, 在农业、船运、能源、制药、生物制品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作为一个观察的案例,丹麦可 在相当程度上代表欧洲工业化国家目前具有的经济科技形态。我们注意到,工业化国家的研发和创新活动(简称研发创新)往往保持了某种历史沿革。 一方面,资助科学研究活动始终与大学的发展以及贵族阶层的趣向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产 业界的研发创新活动始终是其确保产品走向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这使我们感到有必要从不 同经济体相比较的角度来考察它们的研发创新活动,以便深入领悟那些来自经济体的规定 性。一、丹麦研发和创新简述意大利文艺复兴(1300-1550)以后,科学和艺术成为时尚,王宫贵族对自然科学的兴 趣与日俱增。18世纪40年代,丹麦王室赞助建立了皇家文理学院,成为知名科学家聚会的 殿堂。其后它又得到产业界巨头嘉士伯公司的资助,保持了其作为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后 来,工业革命促进欧洲各国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丹麦在农业、风 力发电、船运、生物制药、环境保护以及工业设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以其产业竞争 力保持在欧洲经济体中的一席之地。在二战后的六十多年里,欧洲社会人文环境塑造了一种政府、科技管理机构和科研执行 单位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丹麦科技创新部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公共研发资金的60%通过 国家财政法令直接分配给大学和公共研发机构,其余部分则由研究理事会和基金组织通过项 目申请拨付。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激励和支持,主要通过在科学园孵化小企业和资助企业界参 与大型产学研结合的重点项目来实现。2003年,丹麦社会研发支出总额365亿克朗,占丹麦GDP的2.6%。政府公共支出112 亿克朗,约占社会研发支持总额的30%,占GDP的0.8%;私营部门投入253亿克朗,占总支 出的70%,占GDP的1.8%。这代表了丹麦近年研发支出的基本面貌。丹麦公共部门研发支出近年保持在高于100亿丹麦克朗的水平,以保证政府投入不低于 GDP份额0.8%的势头;加之企业界投入的持续增长,使欧盟成员国确定的巴塞罗那目标一一 2010年研发投入达到GDP的3%仍然有可能得以实现。目前,丹麦12所大学和13所科研机构是公共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单位。12所大学隶 属于丹麦科技创新部,13所科研机构隶属于不同政府部门。丹麦科研人员约43000人,公 共部门14000人,私营部门29000人。这一状况与研发支出比重相吻合。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丹麦研发创新活动表现得组织有序和高度国际化。特别值得提及 的是丹麦学术界、管理层常讲的Niche Strategyo其意是说,在丹麦资源有限的背景下, 应做最适合本国特点且能形成强势的事。Niche是佛龛,引申为小环境、舒适之处所等。Niche Strategy的思路,即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集中力量把事情做到最好,形成自己的 特点和优势。从含义上,把它称为“你适策略”。这一思路应用在研发和创新上,就是立足于一个资源和条件都有限的小国,不求事事领 先、全面出击,而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和条件突出重点,追求在有限的学科和产业技术领域取 得成就,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有限的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二、作为工业化经济体的丹麦如果说研发创新活动是任何单一经济体的必要组成部分的话,则任何对研发创新活动的 估价应结合经济体基本状况做出。作为工业化经济体,丹麦有如下特点。(-)工业化经济体的三种优势一是研发优势,二是高效生产体系,三是经济结盟。大学和公共机构的研发活动建立了 以资深科学家为核心的、具内在稳定性和竞争力的运行机制;跨国企业的研发则是其保持全 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丹麦2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和相关服务,可提供满足1500万人需求的 农产品总量,约相当于三个丹麦的人口,其高效产业优势由此可见一斑。结盟则发生在生 产效率与成本、GDP增长率和人均量、社会消费水平和对外贸易能力相当的经济体之间。作 为欧盟成员,丹麦从这种经济结盟中获益。与之相比较,发展中的经济体却很难从整体上 缩小与工业化经济体在以上三方面的差距。它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提高学术和企业界的水平;持续地改进生产效率;建立相适经济体间新的结盟以形成与现有 结盟的某种抗衡。(二)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丹麦,研发活动被认为由两种基本力量推动。一是由科学家好奇心和自由思考倾向驱 动,这类研究活动被称为“独立研究”,属于自下而上提出的科研活动。二是来自政治层面 的、对国家利益来说必须优先考虑的研发活动,这类活动被称为“战略研究”,属于自上而 下提出的科研活动。在丹麦,科研管理基于上述分类作出安排。创新活动被认为与三个环 节相关联:一是小企业快速成长,这过程也使创新企业家群体扩大;二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 活动;三是研发机构和大学的科研成果加速商业化的过程。政府激励创新的政策也由此展开。 丹麦的科技管理模式采用所谓“政府部门+顾问资助体制(Advisory Funding System)”的 基本架构。政府主管部门是丹麦科技创新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研发创新政策。而负责分 配公共研究经费的职能机构分别由隶属于科技创新部的独立研究理事会、战略研究理事会、 技术与创新理事会和两个基金组织(国家研究基金和高技术基金)担当。(三)小国的竞争策略丹麦学术界和管理层常常讲到Niche Strategy。其意是说,在丹麦资源有限的背景下, 应做最适合本国特点且能形成强势的事。Niche是佛龛,引申为小环境、舒适之处所等。Niche Strategy的思路,即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集中力量把事情做到最好,形成自己的 特点和优势。从含义上讲,不妨把它称为“小适策略:这一思路应用在研发和创新上,就 是立足于一个资源和条件都有限的小国,不求事事领先、全面出击,而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和 条件突出重点,追求在有限的学科和产业技术领域取得成就,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有 限的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三、对中国研发创新的探讨如果说社会的研发创新本质上是一种自发活动,那么自从熊彼特的创新概念解释了经济 体的动态因素原由经济力驱动的自发创新活动变得有主观推进的色彩。(一)来自经济体的约束尽管经济持续高增长、制造能力与日俱增、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中国仍然是发展中的 经济体。拥有巨大的人口总量和高比例农业人口、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经济全面转型以及 资源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等等,都直接间接地提示来自经济体的影响和约束力。中国从五十年 代起着手建立了多学科和面向产业部门的科研体系,教育系统庞大但从未像工业化国家那样 明确区分学术和技术两种基本教育方向。然而,太过宽泛的学科范围和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公共研发资源。大量本土企业仍然处在成长期,企业研发整体实力提高 缓慢。富余的低端劳动力供给导致制造业向劳力密集的方向倾斜、产业效率提高缓慢。与大 量顶尖学生毕业前后流向海外相呼应,总之,由于来自经济体本身的研发创新约束存在,政 策人员有必要从经济而不是科技活动本身去找寻驱动因素。(二)政府主导作用中国的研发体系先是移植前苏联的科学管理模式,后来则在或多或少吸收欧美政策思想 的探索中自我塑造。从上世纪50年代建立学科门类齐全的公共研发机构、制定中长期科技 规划,到80年代推广适用技术、建立高技术开发区、加速技术成果商品化、推动产学研合 作;从按照研发活动性质和技术功能分类来设置国家研发计划体系,到提出知识创新、技术 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这个先15年后20余年的长过程,既反映了政府高度组织化活动取得 的业绩,也印证了政府在推动研发创新活动方面的主导作用。耐人寻味的是,正当80年代 初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从中央计划控制加速转向市场-价格调节时,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却致力 于把原有的产业重点研发计划打造成一个完美的科技计划体系,使之既包容了从基础研究到 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链条,又蕴含了面向产业的低、中、高技术类别。(三)政策框架已定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国未来研发创新活动走向提供了 一个系统的政策框架。中国在未来15年中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强调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社 会。规划对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目标、体制和机制、激励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等作了精 要的描述。对研发投入、企业创新、国家创新体系、人才策略和利用全球资源等政策思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