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边县城发展现状原因分析.docx
西安周边县城发展现状原因分析西安市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西部中心城市,西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 势、文化教育科技等优势,规模效应较为明显,服务业占比高,质量 效益总体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环境宜居。2015年,西安市各区县 全力推动省市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以及防风险各项政策 落实,积极适应新常态,加快培育新动力,不断改善民生,实现了区 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2015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显示,西安市雁塔 区、未央区、碑林区和莲湖区荣获2015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 展五强区”荣誉称号;长安区荣获2015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 争先进位奖”荣誉称号。规模效应明显服务业占比高从生产总值看,2015年,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5801.20亿元,占全 省比重为32.2%。从每个区县平均地区生产总值看,全市城区平均地 区生产总值为516.12亿元,高于全省城区平均水平157.51亿元;有7 个城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排在全省前10位,其中雁塔地区生产总值 为1158.23亿元,居全省第一。西安市各县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66亿元,高于全省各县平均水平16.29亿元;户县、蓝田和周至 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分列全省第16、第26和第32位。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5年西安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65.98亿 元,占全省比重为25.6%。从每个区县平均投资看,西安市城区和县 域平均水平分别为460.40亿元和160.97亿元,分别高于全省城区和 县域平均水平90.31亿元和50.59亿元。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15年西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05.3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1.8%。从每个区县平均消费看,西安 市城区和县域平均水平分别为324.68亿元和52.86亿元,分别高于 全省城区和县域平均水平139.50亿元和29.10亿元。从产业结构看,2015年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8 : 36.7 : 59.5, 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省18.8个百分点。全市城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2.7: 39.6 : 57.7,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省城区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新城、碑林、莲湖、浦桥和雁塔5个区以及蓝田、周至和 户县3个县的产业结构均为“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创新能力渐提升 培育产业新动力2014年,西安市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投入 强度)为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从排位看,阎良、 新城和莲湖R&D投入强度分别为5.0%、4.9%和4.3%,分列全省前 3位。2015年末,西安市“五上”单位总数5118个,较上年末新(净)增370 个。其中,全市城区“五上”单位占全省城区比重为50.1%,新(净)增 数只占到全省的45.7%,二者相差4.4个百分点;3个县“五上”单位占 全省县域比重为4.3%,新(净)增数占全省的3.1%,二者相差1.2个 百分点,新(净)增企业数的增长低于“五上”单位增长。针对各区县“五上”单位净增数不足、工业实力弱、金融活力不足以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欠佳等问题,应开展对“五上”单位精准培育,实施 “梯队培育”“引导培育”和“跟踪培育”,使更多的市场主体成长壮大。针 对全市县域经济短板,打造地方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与电商结 合,打造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促进电商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 产品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等建立多形式联营协作关系,为中小企业搭 平台、做服务,拓宽农产品进城渠道。与此同时,以西安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为引领, “强化一区一主业”,积极推动新旧动力转换。进一步加大企业科技研 发经费投入强度。对企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行精准支持,加大对科 技研发项目转化支持力度,形成创新驱动长效机制。落实好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抓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壮大,持续打造和提升全市装备制造业国内领先地位。根据国家最近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尽快制订促进全市健康产业发 展相关措施,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城乡融合视角下安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探析其背后的根本驱动力量,构 建“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基于西安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 现状、影响成因及存在问题等分析,本研究建议未来西安县域城 镇化高质量发展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发展。一、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一)以核心县域为主体,协调非核心区同步发展要在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潜力评价基础之上选取发展水平 高、发展潜力大的城镇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协调非核心区同步发 展,如蓝田县汤峪镇、玉山镇、华胥镇,周至县哑柏镇、厚畛子 镇等。对于重点发展区域应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和进一步转型升级, 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和信息交流,吸引人口集聚,同 时加快半城镇化人口市民化的推进;对于非重点区域来说,应该重点通过优质公共服务增强县域承载能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 和异地城镇化同步发展。(二)科学推进县城低密度开发,增强县城人口承载力一方面要加强县域空间规划,优化"三生空间,着力打造县域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 生空间;结合实际科学划定三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 空间)、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开发 边界)。另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保障性住 房用地供给。优先支持县城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 障性住房用地;统筹城乡教育用地供给;建立县城保障性住房用 地和农村宅基地统筹利用机制,稳定县城房地产市场。二、完善县域城镇体系强化县城产业集聚引领作用,加强县城市政和公服设施建设 水平。对于重点镇要强化要素流动和资源统筹,使之成为县域发 展的副中心。对于一般镇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其农村服务中心的 职能,同时对产业基础薄弱和人口流失严重的乡镇可适当撤并。 此外,要分类带动乡村振兴,发挥农业农村多功能性。进一步完 善村庄布局规划,逐步建立完善的县城一重点镇一一般镇、新农村社区的县域村镇体系,实现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 展。三、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坚持走特色化道路,凸显优势。加强县 域自身资源要素的挖掘和整合,避免临近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 实现区域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精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以市 场为导向,充分挖掘特色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选择根植性 强,发展潜力旺、不可简单复制的特色产业。对于具备一定现代 农业发展基础的周至县,要积极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绿色发 展,按照智慧化、绿色化、补链强链的发展思路促进农副产品加 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转型。蓝田县则应积极引导、鼓励 发展数字经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带动扩大县域就业。四、加强设施供给科学规划县城和重点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破除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住房、社保、医 疗、教育等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建立政策 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县城和小城镇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以 吸引外部优质人才资源返乡落户县域城镇。促进县域餐饮住宿、 休闲娱乐、康养、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提质升级,因地制宜发 展夜间经济,积极培育生活服务新业态。五、加强人力资本建设首先要加强家庭人力资源的积累,各级政府或部门应在农民 人力资源提升以及鼓励创业等方面出台更多支持政策,用于提升 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尤其是家庭中妇女的人力资源水平。其次是 要完善子女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家庭发展政策中要重点强化教 育资源的均等化配置,尤其是中心镇等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 配置能降低农民进入县城主城区的成本,形成县城与中心镇城镇 化的均衡发展。最后是要加大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应加强面向农 村老年群体的家庭福利政策和保障兜底政策,以保障留守老人的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