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1人教版2019必修第1册期末综合测试题附答案)公开课.docx
-
资源ID:69496090
资源大小:93.7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假1人教版2019必修第1册期末综合测试题附答案)公开课.docx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一期末综合测试一、单选题1 .下列诗句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中,错误的是()A.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其中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B. “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说明分子是可以运动和扩散的C.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其中“紫烟”指单质碘升华产生紫色的蒸气D. "T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存在2 .某溶液加入铝片可以产生H2,则在该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 K Na+> Cl、SO4*B. Na+> Fe3+> SCN、CrC. K+、Mg? Ch NO3D. Na+、Fe3+ HCO;、C3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I+2OH =A1O2+H2 TB.酸性碘化钾溶液中滴加适量双氧水:2I +2H+H2O2=I2+2H2OC.用飒水溶解氢氧化铜沉淀:Cu2+4NH2O=Cu(NH3)42+ +4H2OD.硫酸氢铉溶液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NH;+OH =NH5 H2O + H2O4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金属单质只体现还原性,金属阳离子只体现氧化性B.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必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D.某元素在反应中由化合物转化为单质,该元素定被氧化5 .在酸性条件下,黄铁矿(FeSz)催化氧化的反应是2FeS2+7O2+2H2O=2Fe2+4SO;+4H+,实现该反应的物质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黄铁矿催化氧化过程中:NO和Fe(N0)2+均作催化剂B.反应 I 的离子方程式为:4Fe(NO)2+O2+4H+=4Fc3+4NO+2H2OC.反应H的氧化剂是F8+,反应in是非氧化还原反应D.反应 H 的离子方程式为:14Fe3+FeS2+8H2O=l5Fe2+2SO:+16H+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充分加热可除去NaHCOs中少量的Na2cB. Na可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C.可以用焰色反应来区别NaCI和KC1D.可以用盐酸除去铁中混有的少量金属铝7.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得到含NaCl、NaQO和NaCICh的混合溶液,则溶液中c(CD: c(CIO-):c(CK)3-)可能为()A. 2: 1: 1B, 8: 3: 1C. 10: 5: 2 D. 6: 3: 28 .有硫化钠、亚硫酸钠和硫酸钠的混合物,经测定含硫25.6%,则此混合物含氧量是()A. 36.8%B. 37.6%C. 51.2%D.无法计算9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和N2分子数不一定相同B.常温常压下,SO2与CO?的密度之比等于16 : 11C.温度和容积相同的两容器中,分别盛有5 mol Ch和2 mol N2,则压强之比等于5 : 2D.标准状况下,SO3与02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10 .将0.3molMnO2和含0.96molH。的浓盐酸混合后缓缓加热,反应完全后留下的溶液中加入足量AgNCh 溶液,生成Ag。沉淀的物质的量为(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氯气的溶解)()A.大于 0.48mol,小于 0.96molB.等于 0.48molC.小于0.48molD.以上结论都不正确11 .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h、FeCb和C11CI2的混合溶液中回收S,其转化如图所示(CuS不溶于 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发生复分解反应,由弱酸反应得到强酸B.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2Fe3+=S+2Fe2C.过程中,标准状况下1L2L Ch参加反应转移2moi电子D.在中Fe3+作氧化剂,在中Fe3+是氧化产物12 .下列物质反应后一定有+3价铁生成的是()过量的Fe在Cb中燃烧;Fe和过量盐酸反应;向FeCb溶液中通入少量Cb;将Fe和FezOa的混合 物溶于盐酸中A.B.C.D.13 .下列混合物分离(或除杂)的方法正确的是()A.除去NaHCOa溶液中的Na2c03:加入适量稀盐酸B.除去BaCCh固体中混有的BaSCU:加入过量盐酸后,过滤、洗涤C.除去Mg粉中的A1粉:加入足量NaOH溶液后,过滤、洗涤D.除去AL03中的少量FezCh: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洗涤14 .最近英国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由18个碳原子构成的环碳(cyclocarbon)分子(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 是A.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B.是一种新型共价化合物C.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浓硝酸反应D.分子中碳原了均达8电子稳定结构15 . X、Y、Z、M、R为五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R元素是短周期中除稀有气体元素之外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半径/nm1 23456原子量外层电子数A. M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2周期VIA族B.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Y>ZC. Y元素与X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共价化合物D. Y、R的单质分别都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置换出X单质二、实验题16.类比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已知硝酸能把铁氧化成Fc(N0J3,但当铁过量时,产物是Fc(N()3)2。某 同学受此启发,提出一个相似的观点:氯气与铁粉反应,当Ch足量时生成FeCh,当铁粉过量时是FeCb, 为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该同学将一定量铁粉与CL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一固体物质,然后通过实验确定其成 分。探究过程如下:(D提出假设:假设1:该固体物质是FeCk;假设2:该固体物质是FeCL;假设3:该固体物质是。(2)设计方案:取少量固体物质于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得到溶液A,然后取两份A溶液分别进行实验,实验现象与结论 如下表,请将表中现象和结论补充完整。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结论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固体物质中有FeCb在KMnOi溶液中加少量A溶液KMnO1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固体物质中不含(3)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写出C12与铁粉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o(4)为进一步探究FeCk溶液的性质,他又利用A溶液做了如下一些实验,其中明显错误的一项是A.将A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加热得到红褐色液体,该液体能产生达尔现象B.铜片放入在A溶液中,铜片会被溶蚀C.在A溶液中滴加NaOH浓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D.在A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淀粉溶液无明显现象C B 6 A17 .某化学实验室需要硫酸溶液480mL。根据溶液的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D(1)中和上述配制的酸所需NaOH的质量为 g.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球尊仪举是(填仪器名称)。(2)现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来配制480mL、0.8molL”的稀硫酸。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 mL(保留1位小数)。(3)配制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量取计算稀释摇匀转移并震荡洗涤并转移定容冷却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一一- _*_>_>_(填序号)。(4)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填代号,下同),下列操作能引起误差偏低的有。洗涤量取浓硫酸后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等稀释后的H2so4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转移前,容量瓶先用蒸储水清洗定容时,加蒸偏水超过刻度线,乂用胶头滴管吸出定容时,仰视刻度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标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播水至刻度线18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I .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相同条件下,将钠、镁、铝各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与稀盐酸反应最剧烈;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向NazSiCh溶液中加入稀H2s04出现白色沉淀,可证明S的非金属性比Si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I.探究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VIIA族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弱规律。图中A、B、C是三个可 供选择制取氯气的装置,装置D的玻璃管中、处依次放置蘸有NaBr溶液、NaOH浓溶液的棉球。(3)写出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 o(4)实验室制取氯气还可采用如下原理:2KMnOj+16HCl(浓)=2KCl+2MnC12+5ChT+8H20,依据该反应原理选 择(填“A”或或"C”)装置制取氯气。(5)反应装置的导气管连接装置D的X导管,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参考答案1. C2, A3. B4. B5. A6. C7. B8. B9. DIO. All. B12. BI3. C14. B15. D16. FeChn FeCh溶液呈血红色FeCh 2Fe+3Ch-2FcCh D17. 32 AC 玻璃棒、烧杯、500mL容量瓶 21.7©18. 钠 铝 SiO:+2H+=H2SQl分液漏斗A CI2+2Br =2Cr+Br2Ch+2OH =C1+C1O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