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方法课件.ppt
目录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方法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方法什么是建构主义 人类的认识过程或智力过程,是一种主观认知结构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儿童一生下来就先天有一个认知结构,与外界事物接触时,把客观事物纳入主观认知结构,这叫同化。同化不了时就调整原有认知结构,使之与外界取得平衡,这叫顺应,认知结构本身因此得到改造、丰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然后又去同化、顺应别的新事物。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每个人的经验是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主义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什么是建构主义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一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什么是建构主义 同时鱼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角,嘴里吃着青草。什么是建构主义 鱼脑中的牛形象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往往只是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并非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真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学习。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输血,而是造血。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传递知识的工程师,而是苏格拉底倡导的助产士。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者。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对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学生是生活中的人,适合在情境中学习。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以教师呈现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教学方法 谈话法,教师不直接讲授现成的教材,而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得新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教师必须对教材理解深透,对问题系统明确,对学生估计正确,又善于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好谈话资料,同时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善于应变,有较充裕的上课时间。教学方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随机进入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但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学习者通过多次学习同一教学内容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分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把概念应用于具体实例并与不同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其他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生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生针对情境构建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认知结构。随机进入教学 教学环节: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随机进入教学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比较复杂,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5、学习效果评价: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抛锚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它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探索。抛锚式教学 教学环节包括: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抛锚式教学 3、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加深理解。5、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抛锚式教学 在抛锚式教学中,任务的真实性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其具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解决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因此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机。由于任务具有必要的复杂性,因此比简化了的课堂环境更容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任务的多样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在完成任务中表达自己的见解。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学习,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教学环节包括: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支架式教学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又可能使原 来 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