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基础.ppt
动物营养基础动物营养基础戴夏友第一篇 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第一章 动物营养学基础知识饲料是经动物采食后能被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我们通常把动物可食的物质都称为饲料。能被动物利用,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有效成分,称为营养物质或营养分,简称养分。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动物植物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包括:1、水份水份 动物中水分含量平均为6070%,植物体中含量为595%。2、粗蛋白粗蛋白 通过测定饲料中氮的含量乘以6.25得出。各种动物植物体中蛋白含量不同,尤其是各种植物体中的含量相差很大。3、粗脂肪粗脂肪 它是用乙醚浸提法测出的,所以叫乙醚浸出物。不同植物性饲料的脂肪含量不同,一般油料植物含量比较高。动物体内、特别是育肥动物中脂肪含量比较高。动物植物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包括:4、无氮浸出物无氮浸出物 主要成分是糖和淀粉,也叫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植物中尤其是禾本科籽实中含糖和和淀粉比较高,是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动物体内不含淀粉,只有糖元和葡萄糖,且含量仅为1%。5、粗纤维粗纤维 它主要来自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其中前面二种是草食动物的能量来源。动物体内不含纤维素。6、粗灰分粗灰分 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包括钙磷等元素,还有一些微量元素。植物饲料粗灰分高时往往是砂土等杂质混入较多。动物性饮料钙磷含量较高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因素1、饲料的种类饲料的种类 植物性饲料中有淀粉而动物性饲料没有;豆科植物和动物性饲料蛋白质含量较高,玉米等能量饲料能量较高,等等2、水分水分 水分含量高的饲料,其它营养成分的比例就降低。3、饲料采收期饲料采收期 植物采收期不同,其营养成分也不同。动物也随月龄的不同营养成分也不相同。4、制作工艺制作工艺 饼(粕)类的制作工艺不同,其脂肪等含量也有差异。植物青贮、暴晒、蒸煮等加工后,营养成分也发生变化。5、保存条件和保存期保存条件和保存期 不同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也影响饲料的营养成分。如:鱼粉保存时间长了,其脂肪就会被氧化,植物性饲料贮藏时间长了,维生素等也要损失。动物体与植物体营养成分的区别动物体与植物体营养成分的区别1、水分、水分 动物体含水量平均在6070%,而植物体含水量变化较大,一般在595%。2、蛋白质、蛋白质 动物体蛋白质含量较高,而植物体中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大,除蛋白质饲料外,一般含量较低。3、脂肪、脂肪 油料植物如果不经榨油处理,其脂肪含量较高,而动物体中育肥动物脂肪含量较高。4、无氮浸出物、无氮浸出物 植物体中含有淀粉,而动物体没有。植物体中无氮浸出物含量高,而动物体中只有1%以下。5、粗纤维、粗纤维 植物体中粗纤维含量高,而动物体内没有。6、矿物质、矿物质 动物体中钙钠多于植物体,而钾少于植物体,其它元素相差也比较大。第一章第二节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只有被动物消化吸收后才能用于合成体内物质。消化方式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及微生物的消化过程。物理消化是靠咀嚼器官和消化器官的肌肉运动把饲料磨碎,混合并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化学消化主要靠酶的催化作用,使饲料中结构复杂的营养物质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微生物消化主要靠消化道中微生物发酵分解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动物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动物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肝、胆、胰腺、小肠和大肠。各种动物消化器官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单胃动物猪的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猪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肝胆、胰腺和大肠构成。口腔由唇、颊、硬腭、软腭、口腔底和舌、齿龈及唾液腺组成,唾液腺包括腮腺、舌腺和舌下腺等。上唇和鼻连在一起构成吻突。猪胃是单室混合胃,分无腺部和有腺部。有腺区分为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无腺区位于贲门周围。单胃动物禽类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禽类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嗉囔、腺胃、肌胃、小肠、大肠、盲肠、肝脏、胆囊和胰腺。口腔:禽类没有唇和齿,上下颌形成特有的喙。食道、嗉囔:鸡的食管在入胸腔前形成一扩大的嗉囔;鸭鹅没有真正的嗉囔,但食管颈段扩大成纺锤形。食管末段变窄与腺胃相接。食管粘膜里分布有较大的食管腺。嗉囔的腺体仅分布在近食管处。腺胃:禽胃分前后两部,前部为腺胃,后部为肌胃。腺胃粘膜表面形成乳头。粘膜内含两种腺体,一种是浅层的单管状腺,分泌粘液;另一种是复管状腺,有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的功能。饲料进入腺胃后与胃液混合后立即进入肌胃。肌胃:肌层很发达,质坚实。小肠和大肠:小肠没有十二指肠。有二条盲肠。没有明显的结肠。家禽的大肠短,盲肠最大。家禽的消化道短,成年鸡的消化道长约150cm,采禽饲料后4小时可排出,24小时内可排泄不能消化的部分。禽类的粪尿排出与产蛋共有一个口,即泄殖腔。禽类的嗅觉和味觉不发达,但喙端有丰富而敏感的物理感觉器,因此饲料颗粒大小和硬度对禽类的采食和消化影响很大,家禽对饲料粒度大小的选择与喙的口径大小有关。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特点反刍动物常见的有牛、羊、鹿、骆驼等。它们有多个胃,还会反刍。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瘤胃、网胃、瓣胃和真胃(皱胃)、小肠、大肠、肝胆和胰脏组成。四个胃中,瘤胃、网胃和瓣胃粘膜内无腺体,主要起贮存饲料和发酵、分解粗纤维的作用,常称前胃。皱胃的粘膜内有腺体,相当于单胃动物的胃。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特点瘤胃:体积庞大,约占四个胃容积的80%。网胃:牛网胃比较小,成年牛约占四个胃容积的5%,羊网胃大些。在网胃的内面有食管沟,它起于贲门,沿瘤胃前庭和网胃右侧壁向下延伸到网瓣口。沟两侧隆起的粘膜褶,称为食管沟唇。未断奶的犊牛食管沟功能完善,吮乳时可闭合成管,乳汁可直接由贲门经食管沟和瓣胃沟到达皱胃。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特点瓣胃:在网瓣口和皱瓣口之间有瓣胃沟,液体和细粒饲料可由网胃经此沟直接进入皱胃。瓣胃粘膜形成百余片瓣叶,在瓣皱口两侧的粘膜形成一皱褶,称为瓣胃帆,可防止皱胃内容物逆流进入瓣胃。瓣胃的功能是否阻留食糜中的粗饲料,继续加以磨碎,并输送较稀部分进入皱胃。皱胃:前接瓣胃后接十二指肠。皱胃粘膜光滑、柔软,粘膜内含有腺体,能分泌消化液,其功能与单胃动物的胃相似。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的特点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有物理消化、化学消化、生物消化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何种方式占主导作用,取决于消化道的部位和不同消化阶段。(一)物理消化物理消化是通过咀嚼、吞咽、反刍、胃肠运动,将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最后把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从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的过程。物理消化的产物不能被动物体吸收。由于动物的物理消化过程只是将饲料磨碎的过程,因此喂给动物的饲料不必粉碎得过细,以免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及化学消化(二)化学消化化学消化主要是靠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实现的,消化液的主要成分是酶、电解质、水。唾液腺、胃腺、胰腺、小肠腺、肝脏均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唾液里主要是淀粉酶,胃粘膜主要分泌蛋白酶、盐酸,胰腺主要分泌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肝脏可分泌与脂肪消化和吸收密切相关的胆汁,参与饲料营养物质的代谢。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主要靠这些酶来消化分解,而粗纤维主要靠微生物分泌的酶来消化分解。动物在不同生长期,消化腺分泌的酶种类、数量及活性大小不同,因此在动物的生产中应根据动物的年龄提供不同的饲料及营养水平。微生物消化瘤胃内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包括厌氧菌、纤毛虫等。细菌是后天通过饲料或由外界环境进入体内的。细菌分纤维分解菌、半纤维分解菌、淀粉分解菌、糖分解菌、蛋白分解菌、脂肪分解菌等。纤维分解菌:这类菌能分泌纤维分解酶,水解饲料中的粗纤维。纤维分解菌对瘤胃的酸度非常敏感,如果PH值小于6.2,就会严重阻碍纤维分解菌的生长。唾液内的缓冲物质可缓冲瘤胃内的酸度。给反刍动物补饲含淀粉高的饲料会影响粗纤维的发酵分解,使粗纤维的利用下降。因此反刍动物饲料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粗纤维。半纤维分解菌:可降解植物细胞壁的半纤维素。淀粉分解菌:淀粉分解菌对PH敏感性较低。饲喂含淀粉较多的饲料,因反刍时间短,唾液混入少,瘤胃液得到唾液缓冲少,同时由于淀粉和其他精料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多,易造成瘤胃PH值降低。因此饲喂过多精料要注意酸中毒。糖分解菌:许多分解淀粉的细菌也可分解单糖。蛋白分解菌:可将饲料中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和氨,将非蛋白氮肥降解为氨。氨基酸和氨被微生物利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微生物蛋白质进入皱胃和小肠被消化为氨基酸而被吸收利用脂肪分解菌:将饲料中的脂肪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成为细菌和动物可利用的物质。纤毛虫:纤毛虫是厌氧微生物,每毫升瘤胃液中含有20万到200万个甚至500万个。纤毛虫能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及果胶合成支链淀粉贮藏于体内,同时产生乙酸、丁酸和丙酸、氢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纤毛虫 也会利用纤维素。纤毛虫可吞食瘤胃内的细菌和真菌,使粗纤维利用率降低。因此反刍动物饲料中不宜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可溶性糖类。此外,瘤胃内还有合成维生素的细菌、利用酸的细菌、产生氨气以及甲烷的细菌等。影响瘤胃微生物活动的因素瘤胃微生物区系由几十种微生物组成,其相关分布和存在总量随日粮的变化而改变,从一种日粮改变成另一种日粮时,细菌的种群会发生改变。如果这种改变比较突然,就会使消化紊乱,因此日粮更换要逐渐进行。日粮的容积和密谋对微生物的活性及粗纤维的消化率也有影响。饲料容积大,可使瘤胃胀满,维持瘤胃内容物结构层,有利于刺激瘤胃蠕动、反刍和唾液分泌。如果粗饲料铡得过短,饲料通过瘤胃的速度加快,不利于纤维素分解。三、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饲料被消化后,从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然后再输送到机体各个组织合成畜体的营养成分。消化道不同部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速度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及饲料成分和停留时间。吸收机理营养物质在胃肠内吸收可分为被动转运过程、主动转运过程及胞饮吸收。新生哺乳动物对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即为胞饮吸收,这种吸收机制对新生动物获取抗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动物体内消化道的部位不同,其吸收的营养物质种类不同,吸收的程度也不一样。消化道各段均能不同程度地吸收无机盐和水分,大部分水在小肠和大肠内吸收,矿物质主要在小肠被吸收。成年反刍动物的前胃,尤其是瘤胃能吸收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前胃的消化产物75%可被吸收。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小肠是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主要是其面积大。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消化后,大部分产物在小肠被吸收。单胃动物中的草食家畜,由于其大肠中存在较强烈的微生物消化,因此对其消化产物,盲肠、结肠的吸收能力较强。第二章第二章 蛋白质营养蛋白质营养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动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动物蛋白质不同于植物蛋白质,其差异主要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结合方式。因此蛋白质营养实际上是氨基酸的营养。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 蛋白质概述蛋白质概述一、蛋白质的功能与概念(一)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含氮有机物。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氧、氮、氢,大多数蛋白质含有硫,少数含有磷、铁、铜和碘。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差异不大,一般平均为16%,所以测定饲料蛋白质含量时,测出氮的含量乘以6.25就是蛋白质含量。因饲料中除蛋白质含氮外,还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因此,这样算出的蛋白质为粗蛋白质。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 蛋白质概述蛋白质概述(二)蛋白质的功能1、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机体的各种组织中都含有蛋白质。2、蛋白质是机体现人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如酶、激素、免疫体和抗体、血红蛋白和脂蛋白都与蛋白质有关。此外蛋白质在维持体内的渗透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3、蛋白质是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组织蛋白每天更新量为0.250.30%,同时组织损伤的修补补也需要蛋白质。4、蛋白质还可供能和转化为糖和脂肪。当机体营养不足时,体蛋白可分解供能,另外当食入的蛋白质过多或食入的蛋白质氨基酸不佳时,也会分解供能功转化为糖、脂肪二、氨基酸概念与功能(一)氨基酸的概念。氨基酸是羧酸分子中的a-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氨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故又称为a-氨基酸;其分子组成中既含有羧基,又有氨基,因此根据氨基酸分子氨基和羧基的数目把氨基酸分为中性氨基酸(如甘氨酸)、酸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和碱性氨基酸(如赖氨酸)。二、氨基酸概念与功能(二)氨基酸的功能1、合成体组织蛋白。这是氨基酸的主要功能,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而蛋白质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氨基酸的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2、分解功能。动物体内氨基酸供给充足或不平衡时,某些过剩的氨基酸就会分解生成a-酮酸或彻底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能量或转变为糖或脂肪贮备。(二)氨基酸的功能3、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主要是由苏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组成,所以氨基酸对动物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4、影响蛋白质的周转。蛋白质周转是一个组织蛋白质不断合成与降解的动态过程。支链氨基酸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分解的作用。5、特殊调控作用。谷氨酰胺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使体内细胞合成膘呤、嘧啶、核苷酸、氨基酸等的必需前体物质,在维持动物健康方面起重要作用。三、蛋白质的组成与分类 蛋白质是氨基酸的聚合物。由于氨基酸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的不同组成了不同的蛋白质。根据其结构、形态和物理特性分为纤维蛋白、球蛋白和结合蛋白。纤维蛋白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角蛋白。胶原蛋白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骨骼中,其中含有大量的羟脯氨酸;弹性蛋白主要是弹性组织如腱和动脉的蛋白质;角蛋白在羽毛、毛发、蹄、角、喙以及脑灰质、脊髓和视网膜神经中含有,其中含有大量的胱氨酸,这类蛋白不易被消化。球蛋白包括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等,这类蛋白质容易被消化利用。结合蛋白有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核蛋白、糖蛋白、脂蛋白、金属蛋白等。四、影响蛋白质消化利用的因素四、影响蛋白质消化利用的因素 影响蛋白质消化利用的因素有动物种类、品种、年龄、饲料成分、饲料加工等。(一)动物种类:由于动物种类不同,其消化道结构也不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也不一样,如反刍动物瘤胃内的微生物可利用非蛋白氮合成蛋白质。(二)动物品种:不同品种的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不同。(三)动物年龄:幼龄动物由于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蛋白的消化率就低于成年动物。四、影响蛋白质消化利用的因素四、影响蛋白质消化利用的因素(四)饲料成分。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而影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这种抑制因子可通过加热破坏。饲料中酸性洗涤纤维和单宁结合的蛋白质不易被消化利用,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可破坏这些有害物质。(五)饲料加工过程。饲料在热处理过程中,如果温度和时间适当,能消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有害物质,如果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导致氨基酸结构改变或被破坏,这些氨基酸虽然能吸收但不能被利用。四、影响蛋白质消化利用的因素四、影响蛋白质消化利用的因素(六)氨基酸的平衡情况。一种或几种氨基酸过多或过少,使氨基酸平衡失调,使吸收的氨基酸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七)氨基酸的拮抗。日粮中一种或几种氨基酸过多会干扰另外一种氨基酸的吸收利用。存在这种拮抗关系的氨基酸有:赖氨酸与精氨酸之间;异亮氨酸、亮氨酸与缬氨酸之间等。第二章第二节蛋白质的品质第二节蛋白质的品质一、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品质优劣是由组成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数量与比例来衡量的。蛋白质的品质越好,动物对蛋白质的利用程度越好。动物生长发育及生产所需要的氨基酸中,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需要饲料直接提供的,因此又把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少、合成的速度慢,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必须通过饮料提供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以在动物体内合成,无须靠饲料直接提供即满足需要的氨基酸。生长猪的10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组氨酸、色氨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组氨酸、色氨酸和精氨酸。酸和精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随着猪龄的增长在体内的合成量增加,到成年能合成足够的量,因此成年猪只有8种必需氨基酸。鸡的11种必需氨基酸甘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和胱氨酸分别可由甘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氨酸转化生成,因而丝氨酸、酪氨酸和胱氨酸也叫半必需氨基酸。二、限制氨基酸饲料中的蛋白质是不能被动物完全消化和代谢利用的。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低于动物的需要量,而且由于它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利用的氨基酸被称为限制性氨基酸,其中缺乏最严重的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因此动物日粮中,除注意蛋白质数量是否满足外,还要注意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是否满足动物合成体蛋白质的需要。日粮中何种必需氨基酸是限制性氨基酸取决于日粮组成的饲料种类。一般以玉米和豆粕为主的日粮,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对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限制氨基酸氨基酸平衡是指日粮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在数量上和比例上同动物特定需要量相符,即供给与需要之间是平衡的。动物体是以日粮中含量最低的氨基酸为基准进行代谢的,多余的氨基酸经过脱氨转氨作用提供能量或形成体脂肪。这样既造成蛋白质饲料的浪费,又使生产性能降低。一般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的方式来补充日粮中某些必需氨基酸的不足。三、理想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中所含可利用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生长、生产所需要的氨基酸比例相一致的蛋白质,称为理想蛋白质。反刍动物同样也不能自身合成必需氨基酸,但瘤胃微生物能合成机体所需的全部氨基酸。但对高产反刍动物,瘤胃合成的氨基酸不能完全满足其营养需要。对于高产反刍动物,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可能是必需氨基酸。第二章第三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一、单胃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一)消化。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主要靠消化道分泌的蛋白酶消化分解的。饲料中蛋白质首先在胃中经盐酸的作用变性,使三维结构的蛋白质分解成单链,肽键暴露,同时胃蛋白酶在盐酸的作用下激活,部分蛋白质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降解为含氨基酸数量不等的各种多肽和少量游离氨基酸,这些多肽、氨基酸和未被消化的蛋白质一起进入小肠被小肠分泌的蛋白酶进一步消化为游离氨基酸和少量的肽,饲料蛋白质主要在小肠由胰蛋白酶进行消化的。单胃动物蛋白质的消化未被胃和小肠消化的蛋白质进入大肠,马属动物和兔等单胃草食动物的盲结肠特别发达,其内的微生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占消化蛋白总量的50%左右,进入猪、鸡等大肠内的饲料蛋白质部分被分解为吲哚、粪臭素、酚、硫化氢、氨和氨基酸,大肠内微生物也可利用氨基酸合成微生物蛋白质,但这些物质都以粪的形式排出体外。(二)单胃动物氨基酸的吸收小肠是单胃动物吸收氨基酸的主要场所,小肠粘膜中存在中性氨基酸载体、酸性氨基酸载体和碱性氨基酸载体,分别转运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小肠也吸收少量二肽;哺乳动物生后24小时内可吸收完整蛋白质,以获得免疫功能。大肠也吸收部分氨基酸。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一)消化。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其对蛋白质消化与单胃动物有所不同。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后,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肽和氨基酸,一部分氨基酸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氨、二氧化碳和挥发性脂肪酸,在瘤胃中被发酵而降解的蛋白质称为瘤胃降解蛋白质;饲料中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也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肽、氨基酸及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不过利用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还需要碳架和能量,碳架及能量来源于碳水化合物。未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蛋白质进入皱胃和小肠,这部分饲料蛋白质称为过瘤胃蛋白质。也称未降解蛋白质。同时微生物蛋白质也随食糜进入皱胃和小肠。微生物蛋白和未降解蛋白在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与单胃动物一样。反刍动物对氨基酸的吸收 反刍动物同单胃动物一样,其小肠是吸收氨基酸的主要场所。瘤胃虽可吸收少量氨基酸,但主要是对氨的吸收。氨除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外,多余的经瘤胃壁粘膜吸收,被吸收的氨随血液进入肝脏合成尿素,尿素大部分随尿排出体外,小部分进入唾液返回到瘤胃或通过瘤胃壁由血液扩散回瘤胃,再次被除数瘤胃微生物合成微生物蛋白质。由于这一过程可反复进行,因此称为尿素再循环。在饲料蛋白质缺乏的情况下,瘤胃微生物可利用尿素再循环合成微生物蛋白质,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同时我们知道反刍动物可利用非蛋白氮,因此生产中常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尿素等非蛋白氮,以达到节省蛋白质资源、降低成本的作用。反刍动物对氨基酸的吸收由于反刍动物利用微生物蛋白和过瘤胃蛋白来合成机体蛋白,因此影响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因素也会影响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利用。如:碳水化合物是微生物生长的主要能源,硫和磷、微量元素是微生物生长重要的养分,因此为了增加瘤胃微生物蛋白的产量,日粮中应注意供给这些养分,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氮源。高产反刍动物仅有微生物提供的搭配还不能满足其需要,必须有品质良好的过瘤胃蛋白提供氨基酸,因此如何保护品质优良的饲料天然蛋白不被微生物降解是很重要的。目前主要采取物理、化学等处理方法进行保护。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中。它构成植物组织5070%的干物质;在一些谷物籽实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可高达80%,因而是各种动物日粮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所有草食动物来说,碳水化合物是供给动物能量最主要的营养物质。第一节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种类及营养功能碳水化合物种类及营养功能一、碳水化合物种类。碳水化合物的种类繁多,除少量含有氮、硫等元素外,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其氢和氧原子之比大都为2:1,与水中氢氧比例相同,故称碳水化合物,可用通式样Cx(H2O)y来表示。植物性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又称糖,按其结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淀粉),这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又叫无氮浸出物,是易被动物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部分。另一类为粗纤维,是难于被动物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部分,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具体见图3-1)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功能1、碳水化合物是动物体组织的构成物质、碳水化合物是动物体组织的构成物质。碳水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动物体的各种组织中,作为细胞的构成万分参与多种生命过程,在组织生长的调节上起着重要作用。如由五碳糖组成的核糖及脱氧核糖是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葡萄糖醛酸是细胞膜和分泌物中多糖的基本组成成分。粘多糖大量存在于动物体胶原结缔组织和粘液中,如眼睛玻璃液、关节液、软骨、骨、皮、弹性组织中。透明质酸上具有高度粘性,可润滑关节,保护机体组织器官免受强烈震动。硫酸软骨素在软骨中起结构支持作用。广泛存在于动物血、肾、粘液、骨粘膜、激素、酶、胶原和结缔组织中的糖蛋白有多种复杂的生理功能,强组成唾液酸的糖蛋白具有粘性,对消化道起润滑和保护作用。有些糖蛋白参与信息的识别,对细胞的一些活动及特异免疫反应至关重要。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功能2、碳水化合物是动物体内的能量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是动物体内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动物所需能量中,约8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特别是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大量能量;葡萄糖又是大脑神经、肌肉组织等代谢活动的唯一能源。因此碳水化合物对维持动物体温、生命活动及劳役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中,它价格便宜,是供能的最经济的来源。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功能3、碳水化合物是动物体内的能量贮备物质、碳水化合物是动物体内的能量贮备物质。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除供给能量外,多余部分可转变为糖原和脂肪而作为能量贮备。当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已贮满,血糖量也达到0.1%还有多余时,便转变为体脂肪。母畜在泌乳期,碳水化合物也是乳脂肪和乳糖的原料。体脂肪中约有50%、乳脂肪中有6070%是以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合成的。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功能4、粗纤维是动物日粮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粗纤维是动物日粮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粗纤维是各种动物,尤其是草食动物日粮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粗纤维经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各种挥发性脂肪酸,除用以合成葡萄糖外,还可氧化供能。粗纤维是草食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它所提供的能量可满足草食动物维持能量消耗;粗纤维体积大、吸水性强,不易消化,可充填胃肠容积,使动物食后有饱腹感;粗纤维可刺激消化道粘膜,促进胃肠蠕动、消化液的分泌和粪便的排出。常用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稀释日粮的营养浓度以保证动物胃肠道的充分发育。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功能5、调整肠道微生态、调整肠道微生态。一些寡糖碳水化合物可以作为能源刺激肠道有益微生物的增殖。同时,还可阻断有害菌对肠粘膜细胞的粘附,从而建立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因此寡聚糖作为一种稳定、安全、环保性良好的抗生素替代物,在畜牧业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章第二节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 单胃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二种方式,一是葡萄糖代谢,二是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其过程见图3-2。一、无氮浸出物营养碳水化合物被猪采食后进入口腔,在口腔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少部分淀粉被水解为麦芽糖;未水解的淀粉进入胃,由于胃本身不含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类,而由从口腔带入的部分淀粉酶,在猪胃内的酸性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未分解的淀粉到达小肠后,受到小肠中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各种酶的作用,淀粉变为麦芽糖,麦芽糖再转变为葡萄糖。一、无氮浸出物营养各种无氮浸出物消化过程:淀粉肠 淀粉酶、胰淀粉酶 麦芽糖 麦芽糖酶 葡萄糖 蔗糖 蔗糖酶 葡萄糖果糖 乳糖 乳糖酶 葡萄糖半乳糖一、无氮浸出物营养无氮浸出物经水解产生的单糖,大部分由小肠吸收,经血液送至肝脏。在肝脏中单糖沿三条途径被利用。一是单糖首先都转变为葡萄糖,然后葡萄糖中大部分经体循环输送至身体各组织,参加三羧酸循环,氧化释放能量供动物需要。另一部分葡萄糖在肝脏合成肝糖原或通过血液输送至肌肉中形成肌糖原储存起来。再有过多的葡萄糖时,则被输送至动物脂肪组织及细胞中合成体脂肪作贮备。二、粗纤维营养粗纤维对猪的作用:1、提供能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盲肠和结肠经微生物分解为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被大肠吸收,能提供育肥猪及成年猪30%的维持能量需要。成年猪比育肥猪对粗纤维的消化吸收能力强。2、促进消化液分泌。试验证明饲料中纤维对猪胃液、胆汁及胰腺的分泌有促进作用。3、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4、减少猪的异常行为增加休息时间、减少粪便气味和促进排粪。5、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但粗纤维含量过高对小肠有磨损。一般认为在育成猪日粮中粗纤维含量超过710%对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猪日粮中粗纤维水平不宜过高,一般为48%。在育肥后期可利用粗纤维较高的日粮,以限制采食量,减少脂肪沉积,提高瘦肉率。在整个妊娠期给母猪较多的优质饲料,对产仔数及初生重无明显影响。猪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的特点是以葡萄糖代谢为主,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靠酶的作用进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为辅助代谢方式,且在大肠中靠细菌发酵进行,其营养作用较小。因此,猪能大量利用淀粉和各类单、双糖,但不能大量利用粗纤维。家禽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特点与猪相似,但缺少乳糖酶,故乳糖不能在家禽消化道中水解。而粗纤维的消化只在盲肠。因此,它利用粗纤维的能力比猪还低。但对青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明显高于秕壳等粗纤维的消化率。鸡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以35%为宜。单胃草食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过程与猪基本相同。它们虽无瘤胃,但盲肠较发达,其中细菌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其能力比猪强,但低于反刍动物。马属动物既能进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又能进行葡萄糖代谢。第三章第三节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一、粗纤维营养粗纤维在口腔内不发生变化。进入瘤胃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瘤胃细菌分泌的纤维素酶降解为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同时产生甲烷、氢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挥发性脂肪酸大部分可直接被瘤胃壁迅速吸收,吸收后由血液输送至肝脏。在肝中,丙酸转变为葡萄糖,参与葡萄糖代谢,丁酸转变为乙酸,乙酸随体循环到各组织中参加三羧酸循环,氧化释放能量。还有部分乙酸被输送至乳腺,用以合成乳脂肪。瘤胃发酵产生的气体以暧气等方式排出体外。反刍动物粗纤维的营养 瘤胃中未被降解的粗纤维进入小肠后变大,到达结肠和盲肠后受细菌的作用,部分可被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及二氧化碳等气体。挥发性脂肪酸可被肠壁吸收进入肝脏,参加动物体代谢,气体与其他未被消化的物质被排出体外。详细的消化吸收情况见图3-3反刍动物粗纤维的营养由此可见,反刍动物的瘤胃是消化粗纤维的主要器官。反刍动物瘤胃不仅容积大,并有大量分解粗纤维的纤维分解菌,瘤胃又处于消化道的前段,粗纤维的终产物有充分的机会被吸收。因此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一般可达4261%。粗纤维还有保证消化道正常功能,维持动物健康和调节微生物区系的重要作用。粗饲料应该是反刍动物日粮之主体,一般应占整个日粮干物质的50%以上。奶牛粗饲料供给不足或粉碎过细,轻者影响产奶量,降低乳脂率,重则引起酸中毒等疾病。二、无氮浸出物营养反刍动物口腔分泌的淀粉酶很少,淀粉、糖等主要在瘤胃中被细菌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及气体。挥发性脂肪酸被瘤胃壁吸收参加机体代谢,气体排出体外。瘤胃中未被消化的淀粉和糖进入小肠,受淀粉酶、麦芽糖酶及蔗糖酶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等单糖被肠壁吸收,参加机体代谢。小肠中未被消化的淀粉和糖进入结肠与盲肠,被细菌 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并产生气体。挥发性脂肪酸被肠壁吸收参加代谢,气体排出体外。最终未被消化的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由粪便排出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特点是:以挥发性脂肪酸代谢为主,是在瘤胃和大肠中靠细菌发酵进行。而以葡萄糖代谢为辅,是在小肠中靠酶的作用进行。故反刍动物不仅能大量利用无氮浸出物,也能大量利用粗纤维。第三章第四节粗纤维的合理利用一、粗饲料的营养特点粗纤维对于任何动物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草食动物。如当乳牛日粮中粗纤维降低到13%时,瘤胃中有乳酸发酵,使PH下降至5,则有益微生物活性受到限制;又由于吸收过多,导致乳牛酸中毒。可见饲料中粗纤维的有特殊的作用。粗饲料的营养特点是:1、粗纤维不易消化,吸收水量大,起到填充胃肠道的作用。2、粗纤维对动物肠粘膜有一种刺激作用,促进胃肠的蠕动和粪便的排泄。3、粗纤维对反刍动物和马属动物,在瘤胃和盲肠中经发酵形成的挥发性脂肪酸,是重要的能量来源。反刍动物日粮的体积宜大,粗纤维的比例宜高;高产及幼龄动物单位重量日粮体积宜小,粗纤维的比例宜低。二、影响反刍动物粗纤维消化率的因素(一)蛋白质营养对粗纤维的消化率的影响。如果日粮中粗蛋白含量过少,会影响肠胃微生物的增殖。这时如果增加蛋白质的含量,甚至只增加尿素的含量,也可以促进胃中微生物的增殖,从而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二)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对粗纤维消化率的影响。日粮中粗纤维能刺激胃肠蠕动,使食糜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减少,且妨碍消化酶对营养的接触,因此可影响饲料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的消化。二、二、影响反刍动物粗纤维消化率的因素影响反刍动物粗纤维消化率的因素(三)矿物质添加剂对粗纤维消化率的影响。日粮中加入不同种类的矿物质添加剂,可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研究证明,硫在瘤胃内容物的浓度为0.160.24%时,粗纤维的分解最理想。(四)饲料的加工调制。加工技术不同,对饲料中粗纤维消化的影响不同。如粗饲料粉碎得过细,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就降低。其原因是过细的饲料加快了通过瘤胃、网胃的速度,减少了微生物作用于饲料的时间;若加工成颗粒饲料,则造成饲料在瘤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酸致使瘤胃内PH降低,影响微生物纤维酶的活性,导致纤维消化率降低。当秸秆经碱化处理,粗纤维消化率可提高2040%。三、粗饲料的加工调制第四章 脂类营养脂类营养第一节 脂类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脂类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脂类的组成脂类是动、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类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脂肪(真脂)和类脂肪两大类,两者统称为粗脂肪。脂肪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缩合而成,故称甘油三脂或三酸甘油脂,一般存在于动、植物油中;类脂肪则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脂等。脂肪在体内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一、脂类的组成脂肪酸可分为结构中不含双键的饱和脂肪酸与含有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其硬度越小,熔点也越低。脂肪酸饱和程度可以用碘价来测定。脂肪酸不饱和程度愈大,则碘价愈高。二、脂类的理化特性脂类具有水解、氧化、及氢化等化学性质。(一)水解。脂肪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或酸、碱、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变成甘油和脂肪酸。水解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大多无臭无味,但低级脂肪酸,特别是46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如丁酸和乙酸具有强烈的气味。二、脂类的理化特性(二)氧化。脂肪暴露在空气中,其中分解生成醛、酮和酸等复杂的混合物,而光和热可加快这一过程。由脂类氧化的产物有更强的令人讨厌的气味,具有典型的“蛤味”或“回生味”。脂类的水解和氧化均使脂类饲料在保藏、加工过程中发生变化,并逐渐产生一种不良的气味,这种现象称为脂肪的酸败。脂肪的酸败程度可用酸价表示,通常酸价大于6的脂肪即可能对动物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二、脂类的理化特性(三)氢化。在催化剂或酶的作用下,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可与氢发生反应而使双键消失,使脂肪的饱和度增高,从而使脂肪的熔点增高、硬度增加,不易酸败,有利于贮存,但也损失了必需脂肪酸。反刍动物食入的脂肪可在瘤胃中发生氢化,因此其体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第四章第二节 脂肪的营养及生理功能一、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一)脂类是构成动物体组织的重要成分。酯类是动物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固醇。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属于贮备脂肪,是体内能量供应的主要“仓库”。(二)脂类是动物体能量的重要原料。动物、植物饲料中的脂肪在动物体内氧化释放能量,供给机体利用。脂肪为高能营养物质,其热能值是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因为脂肪以较小的体积贮存较多的能量,所以动物体脂肪组织是贮备能量的最佳形式,向饲料中添加油脂是提高饲料能量的最佳选择。一、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三)脂类提供幼龄动物正常生长和健康需要的必需脂肪酸。脂肪可为动物提供三种必需脂肪酸即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油酸。这三种必需脂肪酸对于幼龄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缺乏时幼龄动物生长停滞,甚至死亡。(四)脂类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维生素ADEK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植物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原,也溶于脂肪。饲料中的这些维生素(原)在有油脂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被动物体充分吸收利用。如果饲料中脂肪不足,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一、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五)脂类是动物产品的组成成分。动物产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脂肪。饲料中缺乏脂肪时,动物产品的形成会受到很大影响,其营养价值和风味降低。(六)脂肪对动物具有保护作用。脂肪不易传热,具有良好的绝热保温性能,因此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特别是皮下脂肪层能防止体内热能散失,对动物的御寒越冬具有重要作用。动物体内脏器周围均填充有脂肪,脂肪组织柔软富弹性,将这些器官固定于特定位置,并防止因剧烈运动而导致内脏器官大幅度摆动和撞击损伤。二、必需脂肪酸(一)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几种不饱和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这些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以前认为不饱和脂肪酸有三种即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油酸。但近年研究发现,亚麻酸和花生油酸可通过供给足量的亚油酸在体内转化合成。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不适用于成年反刍动物,因成年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能合成上述必需脂肪酸。(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生理功能与缺乏症必需脂肪酸是动物体细胞膜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当动物缺乏必需脂肪酸时,可引起皮肤病变、水肿、和皮下出血,出现角质鳞片。必需脂肪酸与类脂肪代谢密切相关。胆固醇必须与必需脂肪酸结合,才能在动物体内转运和正常代谢。如果缺乏必需脂肪酸,必将影响动物体的正常代谢。必需脂肪酸与动物精子生成有关。日粮中长期缺乏,可导致动物繁殖性能降低。必需脂肪酸是动物体内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生理功能与缺乏症鼠、猪、鸡、鱼、幼年反刍动物缺乏必需脂肪酸的主要表现是:皮肤损害,出现角质鳞片;体内水分经皮肤损失增加;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