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学概论 第4章 物流战略.ppt
第4章 物流战略 4.1 物流战略概述 4.1.1 物流战略内涵 1.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参见教材P56 (1)全局性。(2)长远性。(3)竞争性。(4)纲领性。(5)风险性。2.物流战略的含义 物流战略就是为寻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而制定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则与保证。物流从一般业务操作到战略管理,是基于如下的理解:(1)物流活动由单一的企业行为发展为更大范围的网状运作的供应链模式。(2)物流系统在我国的运作,正孕育着技术基础上的大发展。(3)市场化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拥有了驱动这一组织模式运转的动力和相应的经营机制。(4)物流活动促进和协调了从产品生产者直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活动方式,追求的是协同运作效益。(5)物流运行与作业标准化的实施,已经成为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新要素。3.物流战略要素 物流战略要素就是构成物流战略的主要因素,影响着企业战略分析、选择、实施和控制的全过程,并通过物流战略规划指导下的经营活动表现出来。(1)经营范围。(2)资源配置。(3)竞争优势。(4)协同作业。4物流战略流程 参见教材P59 图4-1 物流战略流程 4.1.2 物流运作的战略思维 参见教材P58 1.即时物流战略 即时物流战略是在准时制管理(JI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将即时生产和即时物流综合考虑,形成一个决策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该战略的基本思想是“在必要的时间、对必要的产品,从事必要数量的生产或经营”。(1)即时采购。即时采购的基本思想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适当的质量由上游供应商为企业生产提供适当的物资。传统采购与即时采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具体内容可以参见表4-1。(2)即时配送。即时配送就是指企业改变原有销售渠道的多级 化,缩短企业销售渠道的长度,集中进行产品配送。2.协同或一体化物流战略 目前协同化的物流战略主要有两种形式。(1)横向协同物流战略。(2)纵向协同物流战略。3.“第三方物流”战略 “第三方物流”是指将生产或销售型企业的部分或全部物流活 动委托专业物流企业进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流业务外包。4.全球化物流战略 从全球化物流战略的实践看,主要存在三种形式的发展:(1)全球化采购和生产。(2)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步全球化。(3)国际物流运输企业之间的结盟。5.互联网物流战略 6.绿色物流战略4.2 物流战略的内容4.2.1 物流战略的结构与领域1.物流战略的层次结构 整体战略是有层次的,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规划层面、职能层面和作业层面。表4-2反映了不同战略层次带有普遍意义的若干规律性问题。2.物流战略的领域 物流战略的领域和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参见教材P63(1)客户服务(2)供应链设计(3)物流网络设计(4)设备使用率和管理措施(5)运输管理(6)库存设计与运作(7)信息技术(8)组织管理与流程变革 物流战略所涉及的领域如图4-2所示。图4-2 物流战略领域的构成 整体物流战略中应主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客户服务目标、设施选址战略、库存决策战略和运输战略,如图4-3所示。图4-3 物流决策三角模型4.2.2 物流战略的制约因素 参见教材P641.需求变动2.客户服务3.产品特征4.物流成本5.定价策略 4.2.3 物流战略定位 物流战略定位的要点是以物流成本和质量为主要出发点,来确定计划期内物流所应达到的水平,分析这个水平是否切实可行,并提出战略定位的依据。1.选择物流服务基准 选择物流服务基准是一个由一系列的步聚组成的工作程序。基准的选择不局限于单个企业,可以在众多企业中各取其中最 好的指标,也可以选取本企业历史最好指标,或参照国外企业的先进指标修订自己的基准。2.物流成本定位 3.服务质量定位 4.2.4 物流战略的实施策略 1.分工与专业化协作(1)物流与商流分离策略。如图4-4所示。图4-4 物流与商流分离策略(2)物流功能具体化。2.物流战略运行结构选择 物流战略系统运行结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产品从原材料起点到市场需求终点的整个流通渠道的结构,包括物流设施的类型、数量与位置,设施所服务的客户群体与产品类别,以及产品在设施之间的运输方式。(1)多阶段结构。多阶段结构理论图示,如图4-5所示。图4-5 多阶段结构理论物流图多阶段结构的特点:由于零售商的需求非常分散,批量又很小,所以配送中心将各零售商分散的采购集中起来,统一向制造商采购,可获得批量采购的价格折扣。由于采购量大,可以增大运货批量,降低运输成本。配送中心既可以向零售商采取集中配送,又可以优化配送路线。(2)直送结构。直送结构的生命力在于快速地把货物从仓库直接送达 客户需求的目的地。(3)混合结构。最简单的形式是把直送结构与多阶段结构相结合形成 一种混合结构。如图4-6所示。图4-6 混合结构物流 4.3 物流战略分析4.3.1 物流环境分析 参见教材P69 环境分析要把握动态化的特征。1.行业评价(1)市场规模与成长性。(2)竞争者的实力与战略分析。(3)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4)行业平均利润率。2.区域市场的变化特征3.新技术发展动态4.物流渠道与物流服务产业状况5.政府法律、法规导向 4.3.2 物流营销战略分析 参见教材P71 1市场区域分析2商品品种的需求分布3客户需求分布4订货分布类型5需求变动特性 4.3.3 物流能力分析 参见教材P72 1.物流能力约束 约束理论在生产物流中运用的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重新建立企业目标和作业指标体系。衡量生产与物流系 统的作业指标有以下3种:有效产出。库存控制。运行费用。(2)寻找资源的瓶颈约束。(3)以物流为中心分析生产过程的特征。2.物料流向分析 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生产过程的特点,一般将原材料到成品这一生产物流过程分为3类。(1)“V”型企业。其生产物流结构表现为由一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形成许多种不同的最终产品。(2)“A”型企业。其生产物流结构表现为由多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成一种最终产品。(3)“T”型企业。其生产物流结构表现为由许多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成多种最终产品。下是3种类型企业不同特点的对比,如表4-3所示。4.4 物流计划与延迟策略 4.4.1 物流计划的类型 参见教材P74 物流计划是实施物流战略的具体手段,整体计划是确定实施战略目标的基础;策略计划是实施战略的方法和手段;运作计划确保执行的特定任务;应急计划是特定情况的暂时措施。整体计划、策略计划和运作计划都属于主动性计划,而应急计划则属于被动性计划,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如表4-4所示。1.整体计划 整体计划是对以下方面进行决策的过程:企业目标、目标更改、取得目标的资源、资源获取、利用和处理的措施。2.策略计划 策略计划是为实施战略所制定和采取的方法、手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3.运作计划 物流运作计划是在物流策略的基础上,对物流作业流程和操作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4.应急计划 物流应急计划用于应对物流策略计划中未预料到的事件,通常涉及到诸如“如果怎么办?”之类的问题。4.4.2 延迟策略 参见教材P75 所谓延迟策略,是指尽量推迟整体产品的生产或最终产品的 组装时间,也就是尽量延长产品构成的一般性(即零配件状态),推迟其个性实现(整体产品)的时间。延迟策略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方式。1.生产延迟策略(1)生产延迟策略的含义。生产延迟策略就是以规模化方式进行产品基本件(即标准化、模块化部件)的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在接到订单后,为满足需求,及时、准确地完成个性化产品组装。(2)生产延迟策略的应用条件。产品可模块化生产。零部件可标准化、通用化。经济上具有可行性。适当的交货提前期。(3)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客户订单分离点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由基于市场预测的库存生产,转向响应客户需求的定制生产的转换点。实施生产延迟策略的关键就是合理确定客户订单分离点。2.物流延迟策略 物流延迟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或多个有战略性的市场区域范围内对全部客户需求进行精确预测,将库存部署到第一时间收到客户订单的地点,一旦启动物流作业流程和程序,所有的努力都将用来尽快将产品直接向客户方向移动。3.完全延迟策略 完全延迟策略是指在采取生产延迟或物流延迟策略的同时,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改变产品的基本结构,重新设计某些零件或流程,使其标准化和简单化,也就是在使用时具有共性,以简化存货管理,使产品具有一致性、规模性的特点。(1)实现完全延迟策略的条件。敏捷产品开发。模块化设计。(2)模块化设计的内容。模块化设计主要包括:零部件标准化。模组化设计。业务流程再造。4.5 物流标准化4.5.1 物流标准化涵义 参见教材P78物流标准化是指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资源回收及信息管理等环节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各类标准,达到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物流标准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制定其各子系统的设施、设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以及业务工作标准。(2)研究各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3)研究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性,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4.5.2 物流标准化的内容 参见教材P791.物流标准化的分类(1)物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间的配合应有统一的标准,这类标准主要有:专业计量单位标准,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包装的识别与标志标准,物流专业名词标准及物流核算、统计标准等。(2)大的物流系统又分为许多子系统,子系统中也要制定一定的技术标准。这类标准主要有:运输车船标准,作业车辆标准,传输机具标准,仓库技术标准,站场技术标准,包装、托盘、集装箱标准及货架、储罐标准等。(3)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是指对各项工作制定的统一要求及标准化规定,如岗位责任及权限范围,岗位交接程序及作业流程,车船运行时刻表及物流设施、建筑等的检查验收规范等。另外,物流活动中各种票据的标准化、规格化也是重要的内容。2.物流标准化的基点 要形成整个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必须在这些局部中寻找一个共同的基点,这个基点能贯穿物流全过程,形成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核心。集装化是使物流过程连贯并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基点。3.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配合性 配合性是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必须体现的要求,是衡量物流标准化体系成败的重要标志。具体包括以下各种配合性:(1)集装与生产企业最后工序包装环节的配合性,(2)集装与装卸机具、装卸场所的配合性。(3)集装与仓库的搬运机械、保管设施、仓库建筑的配合性。(4)集装与保管条件、工具和操作方式的配合性。(5)集装与运输设备、设施的配合性。(6)集装与末端物流的配合性。(7)集装与国际物流的配合性。4.物流标准与环境的关系4.5.3 物流标准化的方法及应用 参见教材P801.物流基础模数尺寸 标准化的基础是物流基础模数尺寸,物流模数是指为了物流的合理化和标准化而以数值表示的物流系统各种因素尺寸的标准尺度。目前ISO中央秘书处及欧洲各国已基本认定600mm400mm为基础模数尺寸。2.物流模数尺寸 物流模数尺寸也称集装模数尺寸,是指在物流基础模数尺寸基础上推导出的各种集装设备的基础尺寸,以此尺寸作为设计集装设备三项(长、宽、高)尺寸的依据。基础模数尺寸与集装基础模数尺寸的配合关系,可用集装单元基础模数尺寸的1200mml000mm为例说明,如图4-8所示。图4-8 基础模数尺寸与集装单元基础模数尺寸的配合关系图例(单位:mm)3.以分割与组合的方法来确定系列尺寸图4-9 物流模数体系的构成图 4.物流托盘化 托盘化最基本的目的是把成为物流对象的货物的尺寸统一起来。5.EDI标准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就是能够做到结构合理化、标准化的使用计算机处理的商务文件。4.5.4 我国物流标准化现状 省略 参见教材P82 4.提高技术装载量具体做法包括:(1)组织轻重装配。(2)实行解体运输。(3)堆码技术的运用。5.选择合格的运输服务商选择服务商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1)运输质量标准。(2)运输价格标准。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