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共19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七单元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屑追求的精神。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主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二、教学目标1.识字方面,本单元要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三、教学重难点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2.鱼游到了纸上中,“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场景来理解。3.父亲的菜园要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4.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又要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四、课时安排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课时,26、全神贯注 1课时27、鱼游到了纸上 2课时28、父亲的菜园 1课时语文园地七3课时。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教具准备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同时着地。)历史上谁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伽利略。)2.请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1564年,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他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在大学里,他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年仅25岁。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望远镜的帮助下,他发现了新宇宙,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却遭到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教会的迫害,以致被送上法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科学,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有不懂的问题,要记下来。三、汇报交流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1)字音。违背(wéi,不读wi)的确(dí)更改(gng)(2)字形。注意:“释”左半部由“丿”和“米”组成,不要写成“采”。(3)词义。信奉:信仰敬奉。文中是指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表现出人们对权威的盲目迷信。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文中指人们认为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竟敢反对他们深信不疑的亚里士多德,简直是胡作非为,胆子太大了。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6千克。2.课文主要内容。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们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四、默读课文1.思考:伽利略是经过哪几个过程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引发疑问(第3自然段)反复试验(第4自然段)公开试验(第5、6自然段)2.读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伽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念书时,就善于提出不寻常的问题,可见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重点句子的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伽利略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他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从而使人们改变了盲目崇拜权威的观念的呢?(引发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二、自主学习(第26自然段)1.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结合当时的背景加以体会。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结合上下文想象。3.伽利略为什么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三、小组交流四、全班汇报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界“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17世纪的意大利人十分信奉他,把他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伽利略就是对这样一位人们眼中的权威人物产生了怀疑。(1)怀疑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根据的。因为两个铁球拴一起重量是10+1,而速度应是慢的拖住快的,也就是要小于10,即10+1<10;如果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的话,10+1=11,其落下的速度就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即10+1>10。这样两个相反的结论显然说不通。(2)体会:伽利略通过自己的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疑问,即使是人们极为信奉的哲学家,他也决不随声附和,可见他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3)补充资料。当时科学界对权威绝对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16世纪的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触怒教廷,到处流亡,多次被捕,但他仍宣传自己的宇宙观,最后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可见伽利略敢于向权威质疑,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还要面对精神与生命的双重压力与威胁。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文中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因为下文公开试验时会详写。)他会怎样反复试验,想象一下。(1)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0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11磅重的球既没比10磅的先落,也没晚落,而是同时落地。(2)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同时着地。(3)他又拿其他重量不同的两个球试验3.读一段话,出示幻灯片,读出亚里士多德的确错了的意味。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4.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1)因为“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中,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十分崇拜,把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读出人们深信的态度。)(2)因为人们不相信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想看他的笑话。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读出人们对伽利略的轻视与嘲笑。)(3)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塔下的人们态度有什么变化,会说什么,做什么?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叹:“啊”人们会拍手叫好,把帽子抛向空中,相互拥抱人们会说:“我们错怪了这个数学教授!”“这个年轻人真勇敢,能向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质疑,真了不起!”“我们错了,看来亚里士多德也有说错的时候啊!”五、总结提升1.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要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怀疑要讲科学、讲证据;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伽利略也正是由于这个试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才26岁。2.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把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得十分传神。)六、板书设计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26*全神贯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2.认识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重点难点1.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2. 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具准备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制成的幻灯片。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伽利略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执著、求实的精神。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雕塑家罗丹的故事。你对罗丹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简介罗丹生平。)今天我们学习的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又表现了罗丹怎样的精神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看看吧!二、初读课文1.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里最能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把有关语句画出来。3.读有关的句子,说说体会和感受。三、小组交流四、全班汇报1.字音。不禁(读jn)痴痴地(读ch)2.新词。(1)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执著精神。(2)端详:仔细地看。文中指在茨威格拍手叫好,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对自己的作品仔细地观察,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3)仪态端庄: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文中用来形容罗丹塑的女像。3.主要内容。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来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在的事。4.文中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出示幻灯片。)(1)罗丹自己端详一阵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茨威格已经拍手叫好的作品,可罗丹仍不满意,他仔细端详着,还自言自语地找毛病,并马上修改。可见他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2)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手不停地挥动罗丹的工作太投入了,你看他上前、后退、叽哩咕噜、眼睛闪光、踩得地板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可见他已经达到忘我的地步,把全部情感融入其中。想想他可能还会说什么,做什么,还会有什么神态。(这样更好点儿,这儿还不行,不错,摇摇头,满意地微笑)(3)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罗丹这么长时间专注地投入工作,最后终于满意,表现了他的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4)罗丹径直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因为罗丹太投入地工作,竟把自己的客人忘记了,体现了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5)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就应该全神贯注。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在罗丹这里他学到了做好工作的一种精神,那就是持之以恒、不懈追求、忘我投入。5.罗丹认真执著、忘我投入的工作热情令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部分,再来体会体会。五、总结拓展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2.课文是怎样把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表现出来的?(1)抓住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2)运用比喻、联想,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3)词语运用得准确、恰当。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听。六、板书设计: 26*、全神贯注27、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与文路;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理解鱼怎样游到心里;感受用词的准确与丰富;抓重点词朗读体会年轻人的画技高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年轻人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重点难点1.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教学准备;准备画有鱼的幻灯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准备画有鱼的幻灯片。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鱼会在哪里游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呢?二、初读课文1.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2.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2)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三、小组交流四、全班汇报1.检查生字读音。花港(n)清澈(chè)鱼缸(n)厂徽(hu)聋(lón)哑(y)一丝不苟(u)2.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一个聋哑青年,在玉泉忘我地看鱼画鱼的事。)4.说说你对“鱼游到纸上”的初步理解。(出现了三次,赞赏这位青年鱼画得好、逼真,像在纸上游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3.学习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课文插图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二、研读课文,体会品质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聋哑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画出这些句子,把体会简要记下来。2.同桌交流,读读你画出来的句子,把体会说给同桌听。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重点句子如下。(出示投影。)(1)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年轻人看鱼的忘我、入迷。(2)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句话充分描绘了当时青年人的忘我状态。对人们的围观、赞叹、议论,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笔下所画的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为一体了。(3)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青年看鱼画画,持之以恒,非常勤奋执着,才将鱼画得如此生动。(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说明青年长期观察,对金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能使鱼游到纸上,画出的鱼像活的一样。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老师指导:聋哑青年在看鱼画鱼时,那种勤奋、专注的神情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执着精神令我们佩服。请朗读你喜欢的部分,读出你的敬佩之情。(2)学生评议。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1.读了课文,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地看鱼、画鱼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的形象如此生动的呢?(认真看,仔细听,并与青年笔谈;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2.小结:希望我们也像作者一样,做个有心人,仔细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用我们的笔细致地描写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认识水平、写作能力才会相应提高。四、拓展延伸,练习写作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28* 父亲的菜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着和勤劳。2.认识本课生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重点难点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象征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具准备1.自学提示的幻灯片。2.受感动的语段。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一位普通的父亲,为家人开出了一片菜园,但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且是一生的启迪。是什么启迪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二、自学讨论1.出示自学提示:(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2.小组交流自学提示中的(2)(3)。三、全体交流1.交流最受感动的语句,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执着和勤劳。(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写父亲这样一天天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三四分黄土地,可见父亲的辛苦与勤劳。(2)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为了护田,不顾暴雨淋湿,冲出家门。这种执着精神令人佩服。(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脚板也磨起了泡。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这种顽强的精神开辟了一块菜园。(4)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父亲不仅了解这块土地,而且十分热爱它,所以他不顾眼前利益,把豆苗翻进土里育肥土地。2.从父亲的言行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执着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的品质。)四、积累语言选择你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板书设计: 28*、父亲的菜园语文园地七教学要求1.发现身边具有执著精神的人,并向他学习。2.交流并写一写自己敬佩的人。学习引号的不同用法。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阅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3.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提高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提高阅读短文的能力。重点难点口语交际及写作指导。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内容具体。2.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表达和评议。教具准备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和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些具有闪光精神的人,他们有17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有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有勤奋专注看鱼画鱼的聋哑青年,有坚忍不拔、勤劳朴实的父亲。他们都让我们钦佩。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身边这些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二、个人准备1.先选出你身边最令你敬佩的人。2.选择一件或两件突出的事情,把它说清楚说具体。3.表达出你对人物的敬佩之情。三、小组交流1.小组轮流说说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2.相互评议,哪儿说得生动具体,哪儿还有问题。3.选出所说人物中最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四、全班交流1.各组代表分别发言。2.评价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表达出了敬佩之情。3.评价是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有真情实感。五、延伸拓展小组共办一份小报,拟出响亮的名字,将敬佩人物的事迹和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出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将自己在口语交际中谈到的最敬佩的一个人的事迹写成作文。2.提高写作能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身边许多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他们的闪光精神好像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好吗?二、明确习作要求读习作提示,看作文要求是什么。1.通过人物的形象和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三、回顾疏理1.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2.典型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突出人物品质。3.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使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四、重点指导1.请一个学生把自己发现的人物事迹说一遍。2.指导学生如何将语言、动作写具体。语言:语言不在多,但要符合人物身份,突出人物品质。动作: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动作要分解写。如“扫地”可以分解成多个动作:他拿起笤帚,弯下腰,一手扶着桌子,一手一下一下地扫起来。五、学生习作1.学生自己写草稿,老师巡视,个别指导。2.发现共性问题给予及时提示。六、评议修改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写得好的段落作上标记。2.同桌互换习作评议,写得好的地方写上评语。3.找出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作上标记,并与对方交换意见。4.自己再次修改,组内欣赏。5.老师选择一两篇优秀的片段或全文,班上交流。七、抄写作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这三部分。2.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词语。教学过程一、我的发现1.自由读四个句子,想想这四句话的意思。2.思考:四句话中引号各有什么作用?(第一句表示特殊含义;第二句表示特殊含义;第三句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第四句表示特殊含义。)3.再找找有关的句子。4.说说你在作文中用过引号的哪种用法或以后如何使用引号。二、日积月累1.自读成语,读正确。2.说说你理解的成语的意思。3.观察成语有什么特点。(描写精神意志的。)4.练习背诵,展开竞赛。三、成语故事1.轻声读短文,读准字音,想想短文写了什么。2.指名读文,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3.交流读后的感受。(人要有远大的理想。)4.相互交流其他成语故事。专心-专注-专业